九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发布时间:2013-06-16 14:41: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世界历史下册提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考要求:

1、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2、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

3、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4、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第一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 十月革命:

1、 背景:

A一战给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B19173月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时还有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C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D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19177月)临时政府镇压工兵游行。

2、 情况: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7(标志十月革命的爆发)

胜利标志:攻占冬宫,阿芙乐尔号。

3、 结果:革命全国胜利,人民委员会建立

4、 措施:

A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

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

C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E迁都彼得格勒至莫斯科

二、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粉碎外国干涉军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军事上:加强红军建设

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

A实行余粮收集制;B、中小企业国有化;C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三、 十月革命的意义:

1、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3、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4、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5、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新经济政策

1)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和平建设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1929 列宁)

A废除余粮收集制,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

B大企业归国有,允许私人和外企经营中小企业

C废除实物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有利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 苏联成立:(1922年)

最早加入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乌克兰、白俄罗斯,共15个加盟共和国

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24 斯大林

1成就:A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37年,苏联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国防力量大增。1937年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第聂伯河水坝

B农业集体化

1929年新经济政策取消,农业集体化运动展开。

3、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优点、弊端: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又叫“斯大林模式”。

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优点: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严重弊端:

1、 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 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考要求:

1、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内容

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3、 罗斯福新政

一、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 背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召开巴黎和会。

2、 时间:19191—6

3、 国家:27

4、 操纵国首脑: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5、 内容:

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1)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2)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3)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4)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 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幽英、法、日等国瓜分。中国提出异议,山东问题引发五四运动。

对奥保匈土的和约

6、 影响:总体叫做《巴黎和约》,它协调的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关系,构成了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宰割世界的凡尔赛体系。

二、 国联:

1920建立,美国没有参加,英法控制,总部在日内瓦万国宫

三、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 背景:巴黎和会协调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但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尖锐。

2、 时间:1921——1922

3、 国家: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共九国

4、内容:美国倡议

1)英法日美的《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

2)美英日法意的《五国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3)《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主权、独立、领土的完整,尊重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改变了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而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管。

4)《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

5、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从而在战后确立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世界的新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7、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第四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1、背景:20世纪的1924—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出现了经济短暂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的局面。

2、原因:1、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根源)

2、生产的相对过剩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盲目信贷+股票投机所导致)

3、标志:192910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暴跌致倒闭

4、特点:

1)、涉及范围特别广。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农、商、金融部门的危机。

2)、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5年。

3)、破坏性特别大。致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以上。

5、影响:

1)、经济:人民深受其害,城市工人大量失业,工资下降,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2)、政治: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垄断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美国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人民面临战争危险。

二、罗斯福新政:1933 炉边谈话

1、背景: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严重打击美国。

2、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行经济复兴。

3、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内容:1)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各工业企业的公平经营规章,以防止盲目竞争引发的生产过剩。

2)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3)整顿农业。缩减耕地,屠宰牲畜,政府补贴。

4)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如田纳西水利工程。

5、影响:

1)美国的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

5)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6、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7、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第六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中考要求:

1、慕尼黑阴谋;

2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3、德国突袭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4、美苏英中等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5、雅尔塔会议的内容;

6、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一、慕尼黑阴谋:19389

1、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扩张,吞并奥地利,进而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2、国家: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元首希特勒、意大利首脑墨索里尼

3、内容:粗暴地将苏台德区划归德国。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点;使德国法西斯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

5、绥靖政策:西方大国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不满,又害怕他们的战争讹诈,企图祸水东引,因此对法西斯的侵略不加制裁,而是希望牺牲效果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就是绥靖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德国的振兴、日本的崛起。

2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政治危机的出现,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西方的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2、情况:

1)爆发:193991日,德国突袭波兰(标志二战爆发)

2)德国进攻北欧和西欧:19405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6月法国投降

3)不列颠空袭战:19407-10 (丘吉尔的热血、辛劳、眼泪、汗水)。

4)苏德战争爆发:二战扩大 194166 莫斯科保卫战 斯大林

5)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127 (二战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七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6)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时间:19421

原因:法西斯的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愤怒。

目的:美、英、苏等国家为共同对付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

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力量,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意义:团结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成为战胜法西斯的根本保证。

7)雅尔塔会议: 时间:19452 地点:苏联雅尔塔

目的: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参加国:美英苏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内容:A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

B决定成立联合国

C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作战。

影响: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8)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月至19432 巷战、最后总攻、德军投降。

(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9)中途岛海战:19426月(是太平洋争的转折点)

10)阿拉曼战役:194210月(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1)诺曼底登陆:19446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12)柏林战役:19454月苏军攻入柏林,希特勒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52日德守军投降,5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138月美国向广岛、长崎先后投下一个原子弹,苏军进军东北和朝鲜,815日日本宣布投降,9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三、性质:至始至终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四、战场:欧洲、东亚太平洋、苏德、北非战场。

五、影响:

1)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浩劫、灾难。5000万人丧失生命,无数财产被毁。

2)二战彻底改变世界面貌,影响世界进程。(摧毁法西斯主义、打击英法等国际帝国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客观推动科技的发展)

六、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2)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的挑战3)国与国应和平共处,加强合作,共谋发展。

第十四课 冷战中的对峙

中考要求:

1、冷战政策的含义;

2、美苏争霸;

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中国加入的时间;

4、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5、世界政治格局当前处于“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一、冷战政策:

1、含义:二战后,美国为称霸全球,对抗来自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外一切手段的敌对活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就叫冷战政策。

2、情况:

1)铁幕演说:1946年即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冷战的开始)(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

3)马歇尔计划:1947年即“欧洲复兴计划”,目的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同时通过美国援助,打开西欧门户,控制西欧。(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总部巴黎 为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控制。(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

5)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1949年成立“经互会”,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两极格局下的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二、美苏争霸:

1、起因:1953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企图与美共同主宰世界。

2、情况:

第一阶段(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领导人:苏联赫鲁晓夫;美国肯尼迪

特点:有缓和,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紧张的事件:1961年的柏林墙建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领导人:苏联勃列日涅夫;美国尼克松

特点:苏攻美守

主要事件:苏联侵占阿富汗;美国从越南撤军;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第三阶段(80年代至1991年)领导人:苏联戈尔巴乔夫;美国里根

特点: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事件:里根星球大战计划出台,苏联撤军阿富汗,1998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的结束,美苏争霸的结束。)

3、根本原因:为了各自国家利益。

4、实质:美苏在两国实力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15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一超多强”:

1、一超:美国

2、多强:日本、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或国家联盟。

3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是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科索沃战争:冷战结束后,美国利用地区冲突、民族矛盾,插手地区事务,以体现大国主宰世界的目的。199978天空袭南联盟。这是对政治多极化的挑战,也是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作用的挑战。

第十六课 世界经济全球化

一、 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二战后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

4、交通运输及信息技术发展缩短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时空距离。

二、表现:

1、国际分工不断加强;2、跨国公司扩展很快;3、跨国公司急剧增长;4、国际贸易额迅速增加;5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三、影响:

利:1、有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弊:1、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有些跨国公司利用实力,进行不公平的竞争;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第十七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美国开始、蔓延西欧、日本等国

二、标志性的成果: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

三、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

四、原因、背景:

1、二战结束后,战事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并在重要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3、科学技术的的社会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社会保证;

4、国家是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大大加快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五、重要成果:

1、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将地球缩成一张小小的网,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生活方式。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时代即电子时代。

2、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目前克隆技术尤其引人注目。克隆技术可以用于濒临灭绝的动物,可以复制人类器官为人服务,但克隆人类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应制定法律给以规范。

六、特点和影响:

特点:

1、这次技术革命不仅涌现出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缩短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

1、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技术密集型企业大量涌现。

3、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有力世界推动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6f272543323968011c92ab.html

《九年级下册历史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