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20-03-20 20:42: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老王》教学实录

一、初步感知,了解学情

(师生问好)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老王》,我想知道同学们之前有没有读过这篇文章?你读了几遍(询问身边的一位学生)

1:三遍。

:三遍,读了三遍之后你的感觉是什么?给大家说一下。

1: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感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遭到批判。

2:我读了两遍多。因为马上要上课了,所以我就看了一下。

:哦,原来是匆匆忙忙中看的。那你匆匆忙忙中看懂了什么?

2: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收获有很多。老王虽然没文化,但是还是很善良。我们不能歧视这种没文化但是很善良的人。

:好,这是同学们读了之后的感受和感悟。同学们读了两遍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这么多?(扫视了班上所有学生的举手情况)有没有没读过的?请举手,看一下。

(没有学生举手)

二、商定方案,确定通道

:哦,都读过了。非常好。看样子我们今天的学习效果将会是非常好的。因为大家都读过。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我给大家提供了两套学习方案,大家看一下这两套方案我们用哪一套来学习?

(课件显示)

选择学习方案

1.学习一种文体阅读思路

2.学习一种文本阅读方法

:第一套方案是学习一种文体的阅读思路,也就是某一种文体我们该怎么去读,这一类文本怎么去读。第二套方案是学习一种文本阅读的方法,也就是我学了这个方法之后就可以去学其他同类的文本。

同学们,你们看一下,想用哪一种方案来开展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方案?

(部分学生说)第一种方案。

(部分学生说)第二种方案。

:要说点理由出来,谁来?

1:我选的是第一种,因为我觉得我们有了思路之后可以慢慢去探索、去发掘我们应该怎样读?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用这种方法。

:你看,说得多好,说得有理有据的,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刚才那位同学选的是第一种方案,还有其他选择吗?我们不是简单的选择,要说道理的。谁来?

(生2举手)

:非常好,我看你的手举了几次。但我就是没把话筒给你,这次给你了。

2:我选的第二种。因为第二种我觉得我们学习了这钟文章以后我们遇到相同的文章我们就知道用怎样的方法去学习,以后遇到相同的文章就能看得懂。

:哦,非常好。那这样吧,有选第一种,有选第二种,那我们举手来看一下。愿意选第一种的请举手。

(少数学生举手)

:愿意选择第二种的请举手。

(多数学生举手)

:看样子大家对这个方法感觉兴趣更多一些。既然这样,我们就选择第二种。

三、概括内容,奠定基础

(屏幕显示)

方案二:学习一种文本阅读方法

:学习一种文本阅读的方法,这方法来自哪里呢?请大家我们看一下,首先我们还得要了解这个文本写了什么?大体上了解了之后才能进入这个方法,否则我们的方法就是悬在空中的。那我们看看这个文本讲的是什么样的内容?这是一篇什么?大家一起说。

(屏幕显示)

填空:

1.这是一篇 (体裁)

(齐)散文。

哦,非常好,这是一篇散文。是属于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还是哲理散文呢?

(齐)叙事散文。

:很好,大家都谈得很清楚,我们就不纠缠了。请大家再看一下,要求加大了,这是一篇写什么样的叙事散文?

(屏幕显示)

填空:

2.这是一篇 (内容+体裁)

(齐)写人。

:写人,我知道是写人的。前面要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进去,能概括进去吗?大家思考一下。

(生思考)

:好,有没有同学已经把内容概括进去了,这个空能够填得出来?

(生没应答)

:这样,我们就组内交流一下,怎么来填这个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主动合作,主动交流。

(生小组讨论2分钟,教师在每个小组中走动并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了解)

:好了,我看刚才有同学在纠结,是把所有内容罗列进去,还是简略的方式?

(齐)简略。

:对,我们的方向要比较明确,继续。

(生小组讨论,有生举手)

:好,同学们暂停,这一组已经有点头绪了。

1:我们这组讨论的结果是老王与我之间互相关照、互相帮助的一些事情,主要写了三件事。

:她说是我跟老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大家觉得她说的对不对?

(少部分学生小声地说)对。

:认为是对的,你说对的地方在哪里?

2:我觉得她把这篇文章都概括出来了,这篇文章主要写的就是作者回忆以前她与老王之间的交情,回忆她与老王一起经历的一些事情,就是说老王以前和她有一些交情,所以我觉得她是对的。

:但是她刚才说的是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这个意思。

2:因为在作者回忆的这些事情中作者帮助了老王,而老王也曾帮助过作者,所以互相帮助是对的。

:哦,他认为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对的,我倒觉得不对。我觉得“我”好像没有帮助老王。

(齐)有。

:在哪儿帮助了?谁来交流一下?

(生举手)

3:在第十三自然段,老王提出不要钱的,而“我”却了解老王的处境知道他生活很困难,还是给了他钱。从这里可以看出她也是帮助了老王的。

:这哪是帮助呢?他提供了东西给你,你给他钱是应该的,这不叫帮助。

3:但是我觉得他前面说了不要钱,然后她自己又觉得应该给。

:比如说你帮我做了件事情,你本来该收钱,结果你不收钱,我说一定要给钱,给了你钱那就算帮助你了,是这个意思吗?大家觉得这算不算帮助?

(齐答)不算。

:不算,对嘛,这个就不算帮助。同学们请注意这个文本并没有写到“我”帮助老王,所以从内容上来说,写的是“我”与老王的交往,是老王在帮助“我”,没有写“我”帮助老王。

请看第三个问题。

(屏幕显示)

3.这是一篇 (内容+主旨+体裁)

:这是一篇什么样内容的文章,表现了什么样主旨的散文?它的主旨是什么?主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中心意思是什么?把这个信息加进去。这又有点难度了。可以继续讨论。

(生小组讨论)

(对生4我看你在小组内说得挺好的,大家听听这位同学的发言。

4:这是一篇写“我”与老王之间的交往,他帮助“我”,然后“我”写下这些事情,赞扬了老王憨厚、淳朴、老实、善良。

:你是说本文意在表现老王的憨厚、淳朴、老实、善良。是不是?

4:是的。也从侧面表现了我们要帮助这样的人。

:也说明希望我们要帮助这样的人。这两个方面之间大家觉得有没有问题?一方面是表现他的憨厚、淳朴、老实、善良,另一方面是说明我们要帮助他。我想知道后面这个答案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4:因为她描写了老王生活的困境,是不幸的,现在的社会中像老王那样的人还有很多,那么生活幸运的人就应该帮助那些生活不幸的人。

:他很穷,所以我们就要帮助他,是不是这个意思?

4:是。

:哦,你是这样推出来的。还是有点道理。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无人回答)

:没有了,那这个问题我们就暂时在这里打住,等我们把这个文本学了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刚才的这种概括是否有道理。

四、学习方法,运用方法

:那我们就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对这一个文本的基本内容大体的意思了解了之后,我们来学习一种方法,一种文本阅读的方法。这是刚才同学们选择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这个文本,学了之后再看,同学们刚才刚才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的?请大家看第一段并齐读一遍。“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起——

(屏幕显示)

学习一种文本阅读方法: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读第一段。

:好,同学们看,这一段告诉你什么样的信息?或者你从这一段获知了什么信息?

1:我通过这一段发现“我”和老王应该是那种比较亲密的好友。

:我和老王是亲密的好友,怎么看出来的?给大家分析一下。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说明“我”是和他经常有交往,而且我们说的还是闲话,就是说这是朋友之间在聊天,所以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好的。

:所以说他们之间关系是很好的,是不是?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他确实是非常善于发现信息,很好。

(生鼓掌)

:有没有不同意见?

(没有学生举手)

:没有,好了。那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这一段话如果是我们的小学生作文,比如是你的作文,这是你读小学二三年级的作文、或者三四年级的作文,当你写了这一段话拿到语文老师那里去的时候,语文老师会怎么给你批改?或者假设你是语文老师,你会怎么改?你会在旁边批个什么字?批个什么词?或者发现有什么问题?(生沉默不语)有难度了,有挑战性了。谁来?

(生继续沉默不语)

:发现问题没有?如果你是教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你会发现什么问题?或者你是一个学生,你的作文写成这个样子,老师会怎么改?可以讨论,他想讨论了。(对着身边的某一个学生说)好,非常好。大家相互讨论看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适时询问)

1:我代表我们第三组起来发言。这是我们大家讨论的结果。我们大家觉得我们二三年级时的老师会教我们一种写作的方法就是首尾呼应,而第一自然段写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有点牛头不对马嘴,所以老师会觉得这样的作文不好。

:哪个地方不好?

1:第一自然段说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坐老王的三轮,而他第二自然段就开始介绍老王的这个人。

:那你觉得该怎么写?

1:我觉得应该第一自然段写老王是我的好朋友,第二自然段就开始介绍老王。

: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你是从谋篇布局来说的。第一段老王是我的好朋友,第二段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你是从宏观上、篇章结构上来说的。那我们从词句来说,大家发现什么毛病没有?

(生1举手)

:又发现了,这么快。不行,这个机会给他。(生1再次举手,老师把发言机会给了另外一个举手的同学)

2:我觉得“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里说“他蹬,我坐”,目前句子上我还没研究出有什么问题。但是我还是补充他刚才说的宏观上的差异,我觉得“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没有表达出作者到底想要写什么。如果这一段说“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的话我们就会以为后面的文章就主要写的是她和老王之间说的闲话,根据后文来看,文本中并没有写“我”和老王之间说的闲话,所以第一自然段没有表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生1举手)

:又发现了?那行,再给你。(递上话筒)

1:这里第一句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说明她是坐着的,然后“他蹬,我坐”我觉得这里就有一个说得重复了,本来就是她坐着老王的三轮,老王本来就该蹬,可这里偏要阐述一句“他蹬,我坐”。

: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这一个问题是你发现的,没有与同学讨论?

1:是的。

:这样看来,独立的力量也是挺大的。终于发现关键的问题了,“他蹬,我坐”请同学们在旁批注一个词“多余”,大家看看是不是多余?“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不是“他蹬,我坐”,我不信还是你蹬他坐,有没有这种可能?

(齐)没有。

:对,没这个可能。那“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就已经表明了是他在蹬,我在坐,但是文本中却还出现“他蹬,我坐”。这就叫多余。如果这是一个小学生写这样的作文,我们老师会怎么改?

(齐)重复,多余。

:重复、多余,会把这个用词怎么样?

(齐)去掉。

:好的,你们用什么样的删除符号呢?哦,都用删除符号。画了一个框,然后再给它长根辫子。非常好。

(生在书上把“他蹬,我坐”删去)

:大家觉得我们这样删了之后是不是真的就好了?我看到大家还真把它删掉了。有没有没删的。

(生都没有举手)

:都删了,大家还真听话。这里是不能删的。“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既然我们这样大年纪写作文的时候都知道要简洁,不要重复,难道大作家杨绛先生她不懂得这个原则吗?

(齐)知道。

:对,她知道,为什么她知道要简洁,却还要这样多余重复呢?

3:有一种多余叫做强调。

:有一种多余叫做强调,它强调什么呢?

3: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老王是蹬车的人,“我”是坐车的人。

:老王是蹬车的人,“我”是坐车的人,强调这样一种关系,他蹬车,我坐车,然后我下车的时候我就给钱,那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雇佣与雇主的关系。

:“我”是雇他来蹬车的,他就是蹬车的,“我”就是坐车的,是这么个关系。非常好,请同学们在旁边批注“多余其实是强调,强调我们之间的关系”。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填上去。这种关系有着比较专业的说法,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我”是雇他给“我”蹬车的,然后“我”给钱。

好了,再有个问题思考一下了——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强调这么一个关系呢?

(生4举手)

:你发现了?(对着举手的学生说并递上话筒)

4:作者强调这个关系是首尾呼应的。因为文章的末尾是“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不幸的人对幸运者的愧怍”,这里就强调的老王是那个不幸的人,而我是那个幸运的人。

:这位同学发言有个非常好的习惯,他从前后文的联系中去找答案,这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学语文的重要方法,叫做“瞻前顾后”。请同学们在旁边批注“瞻前顾后”,这几个字同学们写得来吗?

(齐)写得来。

:写得来那我就不板书了。瞻前顾后是我们学语文的重要方法,当我们读前面词句的时候要在后面找找相关的联系,读后面句子的时候也要到前边去找找联系。大家注意,上课之初,同学们说从这第一段可以看出“我”跟老王关系很好,现在答案有没有变化呢?

(齐)有变化。

:有变化,怎么变化了?好,你们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1:我觉得“我”和老王之间应该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最开始大家感觉到我们之间关系是非常好、非常密切的,现在发现还是不是那么密切呢?

1:不是,就像我们平时坐车的时候也会和司机聊几句。

:现在我们才发现第一段写的不是“我”跟老王之间关系很好,而是我们之间有距离,请在旁边批注“有距离”。你看我们通过这么一读就发现问题了。我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是通过抓住文本中一个多余的话“他蹬,我坐”,请同学们看屏幕,这种多余的话我们称之为“反常”。

(课件显示)

学习一种文本阅读方法: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word/media/image1.gif

:大作家对文字都具有非常娴熟的驾驭功夫,一定会遵循简洁的基本原则,但杨绛这里却用了多余的话,这就是反常的,而这种反常之处正是需要我们下力气去研究的,这就是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去看作者他(她)为什么这么反常呢?

文本中反常的地方还有——

(课件显示)

:这三反——反常规、反常情、反常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就是简明,若不简明,就反常了。除此以外还有反常情——违反人之常情。我给他送了东西,他可能也要给我送个礼物,是不是?这就叫常情,我给他送了,他却不给我送,那就反常情了。还有反常理呢?一般的道理大家都懂,比如上课要守纪律这就是常理,但是他却上课不守纪律,这就是反常理了。在文本中当中我们就要抓这些地方,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症候式解读法”。请同学们批注好“症候式解读法”。

(课件显示)

:症候式解读法是我们学语文的重要方法。好,这种症候式解读法,在这里就是找那些反常的地方。

大家看第一段,这里还有一个词很有意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请问“闲话”什么意思?

(齐)拉家常的话。

:“闲话”在我们四川话语境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第二个是无所事事的时候说的无关紧要的话,你们觉得这里是哪一种?

(齐)第二种。

:第二种,无所事事的时候说的无关紧要的话,非常好。大家请看第二段,我们都说了些什么?

(生浏览第二段内容)

:我们不少同学有非常好的学习习惯,边读边画小圆圈123。这段话说了几个方面呢?

(生思考,师巡视)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第二段说了几个方面。

1:我觉得说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说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三轮车组织。

:组织上无依靠,第二个方面?

1:第二个方面说他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是单干户

:注意,这个地方该划归在前面第一个方面。请说第二个方面。

1:第二个方面应该是他的家庭情况吧!

:家庭的什么情况,具体说说。

1: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这说的是生活来源方面,老王没有生活来源。再说第三个方面。

1:然后说他有一个哥哥,但是死了,就是说他没有亲人,家庭感情方面。

:家庭感情方面,没有亲情的依靠。非常好,这段话实际上说了三个方面。一个是组织上没有依靠,他是单干户;二是生活上无依靠,靠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三是在亲情上也无依靠,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却没出息。三个方面的没有依靠,就是这样一个老王。大家看,这三方面对于老王来说,是大事,还是小事?

(齐)大事。

:大事,是多大的事啊!组织上无依靠,生活上无依靠,亲情上也无依靠,对于老王而言是多么大的事儿啊!但在“我”看来,那却不过是——

(齐)“闲话”。

:对了,大家发现这个非常好了,你觉得从这里看得出来,这个“闲话”又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

(齐)有距离。

:有多大的距离?

(齐)有很大的距离。

:有很大的距离?有多大?你说说。

2:在经济方面“我”有经济来源,而老王只是凭这个破旧的三轮车,而且基本上没什么人去坐,所以从经济上看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还有从人际关系上,老王与我们相比,一个有亲人,一个没亲人。

:你说的这些确实是我与老王之间的差距。不过不是本文要表现的意思。

我说说我的看法,老王组织上无依靠,生活上无依靠,亲情上也无依靠,这对老王而言是天大的事儿,但在“我”看来,不过是在“我”坐车的时候,“我”无所事事的时候说的无关紧要的话。这“闲话”一词表明的主要是我们两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还是情感距离?

(齐)情感距离。

:对,情感距离。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对我们最开始概括的主题,大家觉得是不是有点变化?好,现在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好,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一个问题的。最开始我们大家认识到的是老王善良、淳朴、憨厚,我们要帮助这样的人,现在感觉到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还是不是这样的意思了?

3:从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老王组织上无依靠,生活上无依靠,家庭上也无依靠,他给“我”讲述这些的时候,在“我”看来却是“闲话”,这说明作者对自己有一种嘲讽的感觉,因为老王是“不幸者”,而“我是“幸运者”,“我”应该帮助他,而我却觉得他只是“闲话”。

:我只是觉得他说的是“闲话”,所以文本最后一句这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愧怍”就在于“我”当时跟老王之间的情感距离。

那我和老王之间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距离呢?我们仍然要用刚才教的症候式解读法去解读,去看文本后边的内容。下面,大家就用我们刚才的方法,看在第二段还能不能找到一个症候、找到一个有“毛病”的地方、反常的地方?这样吧,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据老王自己讲”,起——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大家注意看,老王组织上无依靠、生活上无依靠、亲情上也无依靠,这些信息是怎么得来的?

(齐)老王自己讲的。

:老王自己讲的。这里就有一个反常的地方,请大家看--“据老王自己讲”这就是一个多余的话。这些信息“据老王自己讲”,我们在一起,我坐他的三轮,他蹬车,我坐车,我们一起说着闲话,为什么作者要在这个地方特意突出“据老王自己讲呢?有意思,谁来?哪位同学能够发现一点儿依据,说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前面不是说一路上说着闲话吗?一般说着闲话是有问有答的,而这里强调的是“据老王自己讲,这里说明什么?我们请一位同学,你们这一组今天没有发言哈。

1:我认为老王他只是一个人在自问自答。

:她说的是自问自答,我们换一个词语好不好?

(齐)自言自语。

:非常好,我们在旁边批注。你看你们没有主动回答问题,还可以回答得这么好。是老王在自言自语,我压根儿就没有......我压根儿就没有什么?

(齐)没有问。

:“我”压根儿就没有问他,没有和他形成对答关系,只不过是老王自己在那里说,这些信息都是“我”听来的。

最开始上课时,有同学在说这一课表现的是“我”和老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大家觉得这个结论是不是得到了颠覆。其实“我”压根儿就没有帮助他,“我”压根儿就没有关注老王。这就是我们今天用的这个方法的妙处,抓住文本反常的地方,就读懂了这个文本。

其实,当我们把第一二段读懂,把最后一段话读懂,这个文本也就读懂了,后边写老王给我送冰、送默存,老王临死送香油、送鸡蛋,“我”都用的是一招解决问题。什么招数?

(齐)钱。

:对了,他送冰,“我”给钱;他送默存,“我”给钱;他临死送香油、送鸡蛋,“我”给钱。老王始终没有走进“我”的心理世界,没走进“我”的情感世界。“我”对老王是不关注的,“我”对老王是不关心的。你看这跟我们最开始得出的结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看来学语文最要紧的是走进文本,走进文本需要一定的方法。今天大家学习了“症候式解读法”,这只是阅读方法的一种。文本中这样的反常规、反常情、反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我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作业,下课之后再去找一找这个文本还有哪些反常的地方?看谁找得最多?找到之后,再去分析一下这种反常规的地方表现了什么?反常情的地方表现了什么?反常理的地方表现了什么?还可以分析一下其他文本。

五、交流体会,巩固收获

:我们今天的课,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下你的感受、你的体会?

(生举手)

1:我感觉上了这节课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如沐春风”。

:“如沐春风”。为什么用这个词呢?

1:因为上了这节课我受益匪浅,我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语文了。我觉得这节课对我以后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

:这节课学了有很大的帮助?真有很大帮助吗?我就只教了一种方法而已。

1:因为以前我都不知道有什么方法,我以前对语文了解的不全面,还有许多语文的乐趣我都没有发现。

:语文还有这么多的学习乐趣,他说得非常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走进文本,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再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2: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症候式解读法”,这个方法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是刚开始的那种理解---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节课,我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观点。学了“症候式解读法”后能够使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对,这是个非常好的方法。比如说《背影》,大家学过没有?

(齐)学过。

:《背影》这篇文章,大家注意到父亲那封信的文字没有?

1:注意到了。

:注意到了,你怎么注意的,他的信是怎么说的?

1:我只记得大概意思,就是说我的身体很好,稍安勿念。

:是这样的吗?

1:还说了不要担心我。

:哦,父亲说“我身体很好,你不要挂念我”。文中是这样说的吗?

(齐)不是。

:我给你说说吧,父亲那封信是这样说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是不是这样的?

(齐)是。

:是这样的,不过你倒是说出了我们一般写信、一般打电话的常情常理,一般是我身体平安,接下来是什么?

:不用挂念。

:但在这里父亲就违反了常情、违反了常理,不是说“不要挂念”,而是说“我膀子疼痛厉害”,膀子疼痛是什么病?

(齐)肩周炎。

:接着说“举箸提笔,诸多不便”,最后还来了一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是什么意思?

(齐)要死了。

: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例因为肩周炎而死的,那为什么父亲还要这样说呢?这就是反常规、反常理的地方。那到底父亲这封信是要说什么呢?父亲这封信是要传递一个什么信号呢?

(齐)儿子,我想你了。

:我们同学太聪明了,父亲其实是想表达,“儿子,我想你了,你回来看我吧”。这样的方法,我们在今后学习时要多多运用。

今天大家的表现非常优秀。谢谢大家。

(整理:四川师大研究生马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044ae6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3.html

《《老王》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