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阅读文理解(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9-04-10 11:17: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选自《文苑》2018年第5期,有删改)

1.请为文章补写一个总领全文的简短开头。(字数在15字以内)(2分)

2.文章第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下文写了“我”在哪几种生活情境中“听诗的声音”?请简要概括。(3分)

3.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加餐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请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第段中“有诗,就没有了惩罚”有何含义?(3分)

5.“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在你心中,什么是美的钥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3分)

【答案】

1.示例:我喜欢诗,喜欢读诗、写诗。我喜欢诗,喜欢与诗相伴的时光。我爱在生活中读诗、听诗。美好生活不能没有诗。

2.示例:(1)在街坊邻居闲聊间听诗。(2)在惩罚里听诗。(3)在门联、门楹上听诗。

3.(1)示例:“加餐饭”的表层含义是指多吃一点,保重身体;深层含义是指要多阅读、多积累,补充精神食粮,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2)示例:“长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汉字汉语给予我的自豪感越来越强烈,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4.示例:因为在惩罚中我感受到了诗歌之美,懂得了领悟与反省,懂得了敬重生命,有了精神寄托,懂得了应该持有豁达的人生态度。

5.示例:我认为,音乐是美的钥匙。音乐能让人在浅唱高歌中放飞心灵,获得美的享受。我认为,书法是美的钥匙。在横竖撇捺的书写中,我感受到了流动的美,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踏雪归乡

张金凤

一枝红梅挑开了腊月的门帘,北风中都是节日的气息,睡梦里全是故乡的年景。年是一缸陈酿,被节令的咒符封存,在人们的殷殷盼望里,直到腊月才缓慢开封。当朔风扫净天空的阴霾,雪花浆洗了岁月的风尘,腊月的酒就再也封不住,香气四散,人们踏着厚厚的雪毯回到故乡,畅快淋漓地取饮那坛岁月的醇香。年的香气就像一道岁月里的密码,折叠在二十四节气的夹缝中,尘封于十二月的窖缸底部,寒风凛冽的腊月,它被纷飞的大雪撩拨,封条瞬间风化。千里冰封也封不住的香气将基因里的密码激活,人们骚动不安,所有的指向都是一个方向:回家过年。

回家的路也许很近,中间没有万水千山,但却横亘着沧桑岁月;回家的路或许很远,需要用一年的盼望捻成一张票根。车站、码头、渡口、机场到处是拥挤的人群,各种各样的启程和出发,充满了隆重的仪式感。积攒久远的豪迈情怀,伴随着漫天飞雪进入高亢的乐章。患得患失的心情,焦灼不安的面孔,都为一张回家的票。回家的人摩肩接踵,回家的路一票难求,腊月里最动人的一句话是:有票了!手握一张回家的票,那才是握住了最大的幸福。租车、拼车、自驾车,无票也要回家,他们浩浩荡荡向着迢迢乡关进发。大寒小寒又一年,腊月的风雪分外殷勤,来给年的盛宴加油助兴,回家过年的人,头顶雪花,身披尘埃,日夜兼程,朝圣一般归来。

回家,是腊月里最闪光的主题。家里有什么呢?没有金山银山,没有香车宝马,甚至连大街上的路灯都疲倦地昏黄着。破旧的屋子、衰老的爹娘,被寒冷覆盖,跟简陋相依;老家是两扇柴门,当初,他一甩门扬长而去,现在只想回去,给当年那一声“吱呀”的哀叹忏悔。

火车、汽车、驴车都坐过了,最后需要用脚板去丈量那段崎岖的山路。在城市里走惯了柏油路的皮鞋被咬出满脚板的包,这仿佛是他欠故乡的一笔债,一回到这片土地上,那亏欠过土地劳作和汗水的脚就会疼。

远远望见几缕炊烟,泪就盈满眼眶。家乡的烟火还在,并没有因为你的远走而消失,它们一直努力地延续着乡村的暖,保养着土地的根;村头几棵老树更显沧桑,它们是村庄的年轮,枝丫上还刻着游子的童年故事;几段土墙已近坍塌,就像残破的黄卷,此间文章读来已经恍如隔世。

那么多从故乡出走的身影,他们或者淘到了金子,富贵成豪;他们或者折损了青春,收获了沧桑。每当他们夜晚独对星空时,浮华和名利都被过滤掉,他们的心灵惦记的是最初那两扇柴门,那是故乡的眼睛,铁锁锁不住它牵挂的眼睑。如今,他们回来了。越过两道房门才能到达他的里间屋,那是祖祖辈辈的规矩:年轻的后生要藏在最深的那间房间里。是不是从遥远的祖先那里就预言了孩子们远走高飞的线路,就那么深藏着?远在千里的你,梦里曾无数次推开家门,栖居在曾经厌倦的窄仄小炕上,一翻身才知道是硬板床或者席梦思。你在梦里哭出声来:闭着眼都能走准的家门,却那么远,那么远。

家或许因为偏僻依旧贫穷,因为贫穷你才会出走,但是那根线永在,那是根,是安放灵魂的地方,回家过年是一年一次的灵魂皈依,一年一次的状态还原。一年的打拼,城市的喧嚣和忙碌,让心变得坚硬无比,许多想念冰封在心底,许多感念来不及梳理,许多债,一直在那拖欠着。如今,就让年把你带到故乡踏实的火炕上,重温原初的旧梦。一年的辛劳,需要一个甜美的香梦来养足精神;一年的疲惫,需要一碗故乡的米酒来再次壮起行囊;一年的隐忍和伪装,吞下的苦辣,咽下的酸咸,需要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攥一把家乡土,骨头就更硬气;吹一吹村口风,打拼就更有劲;喝几天村口的甜井水,所有外面沾染的浊气就荡涤干净。在祖坟上放一挂扬眉吐气的响鞭,闯外的儿孙回来了。不管在外面受过多少风寒,摔过多少跟头,回到故乡的土地上,爷们都是掷地有声。

有些门还锁着,那些主人究竟此刻在哪里呢?当初,两扇门“咣当”一声落锁,墙头的狗尾草也咿呀,天上盘旋的燕子也嗟叹,一户空荡荡的门扉,追着打问号的乡路问:你要到何处去啊?

你手扶门板沉思,门板也是游走的游子,却总也走不出门框指定的距离。门框是门板的摇篮,用上下两个门臼,拴住了门板那浪荡的心。门板 “吱呀,吱呀”,挠得门臼直响,门臼干涩的眼睛徒劳地看着一心往外飞的孩子。别嫌我箍得太紧,我不能撒手啊,一撒手你就不成才了。那些劝说和絮叨,连屋里的老婆婆都烦了:毛还没干呢,就想飞!磕头作揖不管用,一顿耳刮子就好了!说说罢了,刀子嘴豆腐心。炒菜的时候从筷子头上省下两滴菜油,顺着门柱头滴进去,反复摇两下门板。说,看看,还有没有本事耍脾气?被菜油喂过的门板果然就乖巧地顺从开合,再不喧闹。老婆婆手扶门框望向街门外,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子哪会远走他乡呢?那街门一直开着,当年出走的孩子,什么时候回来?

那些街门从此白天不落锁,它们随时等待闯外的亲人归来。老人们上坡下园,钥匙在门垛下的小洞里,在矮墙头的瓦瓣下,在门边的篱笆上,在南瓜叶子里,在一串扁豆花间,就那么在阳光下闪着亮晶晶的光。归家的人,只要还爱着家乡,那把回家的钥匙就不会丢。

一天天,一月月,那把锁思念钥匙和打开它的手,思念都结痂成黄澄澄的铁锈。那门槛寂寞地想念迈进迈出的脚步,思念得生出许多苔藓。故乡的老井、梧桐落叶、贴满花朵的窗,一院子的荒草和惆怅的蝴蝶,十二个月圆之夜的皎洁月光,都在老锁喑哑的喉咙里。

胡同里的脚步声是老态龙钟的锁返老还童的丹药。离家那么久了,孩子,门上的红对联朝来暮去地衰老了,墙头上的杂草繁荣之后又枯萎下去,野地里的禾苗,长大后又回到粮仓,游走他乡的包裹,你知道吗?一阵欢笑,一阵春风,哗啦,家门打开,铁锁那锈黄的牙齿间,露出难得的笑容,乡下那两扇嘴唇哆嗦的门板,却什么也没说出口。那两扇门板很旧很老了,好像谁松动的牙齿,说不定啥时候就卸任了;又像谁渐渐失去力气抓不住什么的双手,要不了什么因由就撒手了。那门终究会破损倒塌,护不住一个荒芜庭院的旧闻和记忆。背着那扇家门行走的身影,踏雪归来,他已经明白,自己倾尽一生,都走不出家门的凝望。

(节选自20181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回家过年是“灵魂皈依”与“状态还原”?请简要概括其原因。(4分)

2、本文语言生动,请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1)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回家过年的人,头顶雪花,身披尘埃,日夜兼程,朝圣一般归来。

2)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胡同里的脚步声是老态龙钟的铺返老还童的丹药。

3、在⑧~⑿中“门板”“门锁”这两个词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分)

【答案】

1、回家过年可以让游子消除疲惫,养足精神;回家过年可以软化游子在外的苦辣酸咸;回家过年可以让游子再次充满在外打拼的斗志与干劲。(意思对即可,答出两点就得4分)

2、(1)“顶”“披”是动作描写(或运用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游子归家时日夜兼程的状态,表现了回家过年的急切心情;“朝圣”写出了游子对回家过年的重视及归家时的隆重。(2)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乡的老人见到游子归来时的情态,表达了老人此时的极度喜悦之情。(意思对即可)

3、“门板”和“门锁”既指现实生活中家乡的“门板”和“门锁”;又运用比喻的手法,用“门板”喻指出门在外的游子;用“门锁”喻指在家等候游子归来的老人。(答出一个方面得2分,答出两个方面得4分。)

4、文章既抒发了游子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眷恋与思念之情和回家后的感动与喜悦;也通过写家乡对游子的挂念与期盼,表达了故土难离、乡情永驻、亲情永伴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风景

李小云

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小区里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一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的,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西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认识的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图给他。

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子联络着。

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子个,那矮个子也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已经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矮个子脱下皮裤,那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里,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的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供热冲洗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他脑海。

“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小举恻身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进了他们。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好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

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己,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最显眼的位置上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秋天,小翠炸为获奖作者代录,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顿奖仅式,会议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制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日: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用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修改)13段中说“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请根据文本写出他们的“争执”的内容。

1.第段说“两人似乎在争论什么”,请根据本文写出他们在争执的内容。

2.第段中划线的句子描写“灿烂的阳光”,其作用是什么?

3.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小翠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4.文章题目“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

5.对文中有关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拇指和食持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右边是…”表明小翠在专注地构思画作。

B.“小翠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委婉地表现了被妈妈的责骂声惊醒后小翠的不满。

C.“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煩我们”,表现了妈妈对热力工人工作的不理解。

D.妈妈总是把她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与下文的小翠“因车祸截肢”相呼应。

【答案】

1井里很脏,不要下到里面去维修

矮个子和高个子争执谁下到井里去维修。

2照应标题,推动故事清洁发展,引出下文小翠画“泉市好人”。

使任务形象更鲜明,写出了矮个子和高个子帮居民冲洗供热管道后高兴得样子,体现了他们爱岗今夜、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对社会上乐于助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人们的赞美。

3小翠是一一个心思细腻,内心善良、热心帮助别人的人。小翠在福利院主动帮助先天性心脏病的佳佳。

热爱生活、心灵手巧的人。一支画笔画出社会上的好人好事。

积极乐观的残疾人。小翠虽然残疾,但积极面对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4高楼、群峰、小雪组成的自然美景

矮个子和高个子忍受污臭修理管道的样子,以及在阳光下微笑的样子。小翠身患残疾,但依然在窗前为社会好人作画

佳佳画笔下的小翠在风中静静作画,肩上栖息着白鸽的样子

5.B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也听见//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

1 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

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 →堤坝像瓦灰色堡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 →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2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

3. 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

【答案】

1 ①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流沙河吿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概

2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细节分析:【示例一】“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示例二】“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滾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这个细节中,“我”投名片的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投入祖国怀抱的虔诚,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例三】“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常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这段文字描写了女儿认河后“我”流泪的细节,写出了“我”愿望实现后,既伤感又欣慰的复杂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例四】“回到高雄,我才把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这段文字描写了“我”刮泥土、珍藏泥土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3 文中画横线语句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b1e336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b.html

《初中现代阅读文理解(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