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笑天 社会调查方法考研笔记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社会调查概述
1本书认为社会研究方法中包含着社会调查方法,或者社会调查只是社会研究的一种方式。2社会调查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社会调查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访问的方法,系统的、直接的从一个取自总体的
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式。
特征:首先,它是一种系统的认识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程序。这是调查活动所具有的某种
内在规律性。
其次,它主要采取自填式问卷与结构式访问两种方法收集资料,或者说它主要依靠对被调查者进行特定方式的询问来收集资料。这是社会调查在手段上、工具上区别与其他社会研究方式和传统社会调查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它指的是抽样调查,这使得它与普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区别开来,也是它区别与传统社会调查的又一特征。第四,它要求直接从具体的调查对象那里获取信息,即直接从一个个被调查者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第五,它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定量资料与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也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
最后,它是一种既包括资料的收集工作又包括资料的分析工作的完整的社会研究类型。这种全过程使它有别于那些只将其看做一种资料收集方法的认识。这一特征是它成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方式的基础。
3社会调查的作用:
描述状况:客观的、精确的、多方面的综合描述,能为进一步从多种因素、多种现象的相互关
系中,找出最主要的原因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释原因:它能够被广泛的用来讨论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探讨某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尽管它不如实验法有说服力,但随着社会统计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它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预测趋势:这种预测同样要以对某现象的准确描述和正确解释为基础。4社会调查的分类:
根据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与抽样调查;
根据资料收集方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根据目的和作用,可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预测性调查;
根据性质和应用领域,可分为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
调查和研究性调查等等。
5社会调查的题材主要分为三类:
1)某一人群的生活背景。即有关人们各种社会特征的资料。既包括人口统计方面的内容,也
包括生活环境方面的内容。这类题材客观性很强,收集容易,较少出错。且几乎所有的社会调查都多少会包括这一内容。
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即人做了什么,怎么做等。这类也是客观的、事实性的,它
通常构成大部分社会调查的主体内容。
3)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即人想什么,如何想,什么态度或观点等。这类属于主观性的、
观念性的,是构成各种民意测验、舆论调查、社会心理调查的主要内容。
6、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普遍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的逐个进行调查。一般它的规模较大,属于宏观调的查。它有两种进行方式:一种为统计报表,是有普查部门(通常是国家行政部门)制定普查表,由下级有关部门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填报。另一种是建立专门的普查机构,组织专门的调查员,制定专门的调查表,对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直接的调查登记。它的特点:涉及的范围

广、对象多;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资料准确,适于了解基本情况;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以确保顺利进行和结果的质量;调查的项目不能多,只能是了解某一方面必要的基本情况,在通常情况下,调查范围大小、对象多少与调查的项目多少是呈反比例关系的。
抽样调查就是从研究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这部分个体中所得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只能过去,即调查部分以反映整体。这就是抽样调查的基本思想和逻辑。抽样调查在20实际初期,随着抽样理论、统计分析方法、问卷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完善和普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与问卷法、统计分析一起,成为现代社会调查的主要标志。它的优点: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这也许时最突出的优点;它可以十分迅速的获得资料数据,故它在迅速提供有关信息和掌握变动的社会现象方面具有很大优越性;它可以设置较多的、较复杂的调查项目,能比较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并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做详细的分析;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准确性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制的是它与现实世界的差距的大小。理论上讲,普查应该是最准确的,但是实际上,抽样调查所必然存在的抽样误差只是影响调查结果准确性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在抽样调查和普查中都存在的非抽样误差却常常是主要的原因,而规模相对较小抽样调查比普查更容易避免非抽样误差,这导致抽样调查的资料常常更准确、更可靠。7、传统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调查A:社会调查发展简介:
①早期的社会调查以较大规模的行政统计调查为主。
②从19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社会调查所关注的现象逐渐从行政统计调查领域扩大到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状况等社会生活领域,以及诸如贫困问题、犯罪问题等社会问题领域上来。
③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社会调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种发展一方面体现在社会调查所涉及的领域进一步扩大上(比如民意调查、市场调查、研究性调查、其他学科等。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新的调查方法和技术的出现和运用上。
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可以说是社会调查的数量化方法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不断完善,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社会调查的程序更加标准化,调查的方法也更加规范化。无论是抽样技术、测量技术、问卷设计技术、量表制作技术,还是统计分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都越来越科学化、精密化,并逐渐成为各门社会科学和社会各个具体领域中广泛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B“传统的”和“现代的”社会调查
1979年社会学恢复和重建,纵观20多年来国内所进行的各类社会调查可看出,思想上和具体方法上,国内学者都受到两个不同来源的影响:一个来源是以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和国内老一辈社会学家所做社会调查为代表的“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另一个来源则是以现代西方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为代表的“现代的”社会调查方法。两者除了时空上的差别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差别所致,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调查方式上看,前者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为主;而后者则以抽样调查为主。
②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上看,前者往往选取少数几个个案或典型作为调查对象,且这种选取所依据的主要是研究者的主观分析和判断;而后者则往往采取从总体中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相当数量的个案构成总体的一个子集作为调查对象,并且这种抽样所依据的也是某种客观的规则或程序。③从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上看,前者往往采取物结构的自由访问、座谈会等方式;而后者则主要采取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自填式或者结构式访问的方式。
④从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上来看,前者主要依靠定性分析方法,即依靠主观的、思辨的、领悟的、归纳的方法;而后者所适应的则是以开放性较强、异质性较高、流动性较大、变动速度较快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它们反映者社会学中人文主义与实证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传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基础之间的区别。

8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其意义在于确定调查目标。有两个任务:一是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
焦点中,恰当的选择出一个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和可行的调查问题;二是将比较含糊、笼统、宽泛的调查问题具体化和精确化,明确调查问题的范围,理清调查工作的思路。(选择问题)
准备阶段:即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即调查设计工作,它包括从思路、策
略到方式、方法和具体技术的各个方面。涉及调查设计内容;有关工具准备就是测量工具、信息收集工具(问卷的准备、调查信息的来源)调查对象的选取工作。(调查设计、抽取样本、变量测量、问卷设计)
实施阶段:就是贯彻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调查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
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在此阶段,调查者往往要深入实地、接触被调查者;调成工作投入的人力也多,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多,因此需要很好的组织和管理。另外,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或者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我们之前考虑的调查设计在某些方面会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或偏差,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弥补,发挥研究者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自填问卷、邮寄问卷、结构访问、电话访问)
分析阶段:也称研究阶段。对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统计、分析。
特别要指出的是,现代社会调查的特定方式、方法以及所收集的资料性质决定了加工和处理方式及手段主要是定量的统计分析。
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质量,应用调查成果。调查报告时一种以文字和图
表将整个调查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系统的、集中的、规范的反映出来的形式。另外,还要将社会调查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报告结果)

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
1社会调查课题常常比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也更为明确,这是它们不
同点。
2调查课题的类型
A理论性课题与应用性课题?
所谓理论性调查课题是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课题。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于增加对具体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其起始点都是理论知识,试图增加人们对社会事务的认识。
所闻应用性课题是指那些侧重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社会现实问题或者正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课题。它关注点通常比较集中的体现在迅速的了解现实状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制定社会政策,以及帮助评估社会后果等,其起始点都是实际问题,试图通过社会调查来解决实际问题。B自选课题与委派问题?
自选课题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教学或实际工作的需要,或者使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研究兴趣,并结合社会的某种需要,自己选定课题,它要求研究者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决定性。
委派课题指的是那种由有关的机构、部门、单位或个人根据他们的某种需要所确定并委托或指派给研究者进行调查的课题。另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课题。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既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规定性,又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3选题的重要性:决定调查的方向、

体现调查水平(专业、视野、洞察力、经验)
制约调查过程(对象选择、内容选择、方法选择、规模确定、方案设计)
影响调查质量(层次、难度等)
4选题标准:
重要性:即要具有意义或价值;理论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调查课题对一门
学科的发展、对某种理论的形成或检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做
出的贡献。实践方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能否进行科学的回答和能否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上。
创造性:或创新性、独特性,指调查课题应该具有某种与众不同和自身特点。一项课题具有创
造性,更经常的是指该课题在研究的思路或者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调查的对象、采用的方法、调查的内容等方面或某些方面,与前人不同
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有进行或完成某一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合适性:所选的调查课题最适合研究者个人特点。
5选题得途径和方法: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最丰富、最经常的来源;深入生活、灵感)
从个人经历中寻找(是人的基本视角和出发点、坐在椅子上空想)从现有文献中寻找(联想、问题意识、批判思维)6调查课题的明确化:
明确化是指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研究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可以采取先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将一般性的问题转化为特定问题的做法,同时,最好用变量语言来对调查课题进行陈述。在清楚、明确的定义调查课题之前就匆忙去收集资料的做法不是有效的,因此,调研有必要养成首先将课题内涵明确化的好习惯。如果我们选择到了一个好课题,同时又对它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表述,那么这项社会调查的质量和水平,以及调查的顺利开展,从一开始就有了保证。7文献查阅与选题:
文献查阅与选题之间通常存在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调查结果,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查阅文献的过程:一是查找相关的文献,二是对文献进行选择,三是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查阅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相关著作,二是相关论文,三是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相关文献,通常并不包括各种大众传媒,因为记者工作属于另一个领域。选择文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文献的相似性(文献中所研究的变量、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所使用的样本类型、所依据的理论框架与自己的越相似越好。;发表时间(一般情况下,根据科学的积累性,选择时间越近的越有用。;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和权威来选择(可能存在偏见)。需要认真阅读和敏锐高效的工作。第三章调查设计
1、调查设计主要指对整个调查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方法,它也包含着制定具体的操作步骤及方案等方面的内容。2、调查目的:
探索性调查:它指初次进行某特定主题研究时,调查方法可以提供一种初步探索的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对研究者所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初步考察或了解。它经常出现在三中情况中:研究者本人不熟悉情况;情况鲜为人知;进行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之前。探索性调查除了可以对问题或现象进行初步了解外,还可为更深入的、更系统的、更周密的研究提供指导何线索。它在方法上要求相对简单,一般采取偶遇抽样或判断抽样等非概率抽样的方法来挑选调查对象,样本规模通常比较小,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无结构式访问的方法进行。从资料中所得出的结果,并不用来推论

调查对象所取自的总体,也不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而主要用来探测某类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范围、内容或特征,给人们一个大致的轮廓或印象,用来提示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或问题的可能途径,用来尝试可用于这一现象或问题研究的合适的方法与工具。另外,一项探索性调查所得到的各种结果和结论,都只是有关某种现象或问题的初步印象,它难以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提供比较系统的、肯定的和满意的答案。它往往只是新的、更为系统的、也更加专门的研究的一种背景或起点。
描述性调查:对某些现象或总体进行描述。这种描述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它采用普查,但更多的是采用抽样调查。它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通常采取严格的随机抽样方法来选择调查对象,并且调查样本的规模比较大(解释性调查次之、探索性调查最小)的资料收集主要采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以自填、邮寄或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所得的资料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得出以数量形式为主的各种结果,并要将这些结果和结论推论到总体中去。描述要注意准确性和概括性,准确性是指对社会现象的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等做出定量的和精确的描述和说明;概括性是指调查结果所描述的不应带是个别的片面的,而应当是能反映出总体及各个组成部分一般状况的普遍现象、总体水平和趋势。它是一种对现象的全面清查和系统反映,是一个缩小的总体模型。
解释性调查:解释性调查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解释原因,说明关系,因而它具有理论色彩更强。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也因此,它在调查方案设计上具有系统性、周密性,还有严谨性、针对性。它更接近与社会研究方法中的实验设计。解释性调查内容上不要求广泛、全面,但它特别注意调查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它往往要求调查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所要检验的理论假设。在分析方法上,它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分析。3、分析单位:即社会调查中的研究对象。
A分析单位的特征:首先,调查所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中的每个单位。其次,把对每个
分析单位的描述集合起来可以描述本群体,以及推论到这一群体代表的更大群体(总体)。另外,分析单位是一项社会调查所研究的对象,调查对象则是研究者收集资料时所直接询问的对象,研究内容是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B分析单位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
个人:社会调查方法自身的性质和特征,就很大程度上觉得了它所用的分析单位最经常的是个
人。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描述性研究一般旨在描述总体,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解释性研究则是为了发现存在于该总体中的社会动力。作为分析单位的个人可以用他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来指示其特征。
C层次谬误和简化论
层次谬误又称为区群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谬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
比较大的群集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简化论又称简约论,它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资料。从形式上看,简化论的错误正好与层次谬误相反。研究者用比较低的分析单位来进行测量,而做出的是有关比较高的分析单位是如何运行的结论。他会忽视其他的宏观因素。导致简化论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由于社会调查很容易获得有关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宏观层次的单位的运行则往往比较抽象和模糊。
要避免者两种错误的关键点是要保证做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
4、具体方案
调查方案的具体内容涉及从调查题目确定开始,指导资料收集、分析和报告撰写为止的全过程。A说明调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即说明为什么做此项调查?此调查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这个步骤即是对调查者选择课题的动机、意图、方向、价值等是否明确的一种检验,同时也进一步帮助调查者强化和突出总目标。

B说明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是对调查目的的具体分解和细化。在调查方案中做好这个步骤就可以为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指标的选择等打下较好的基础。C说明调查的范围、调查对象和分析单位:调查范围的界定有助于明确调查结果所要推论的总体;调查对象的确定,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和测量工具;指明分析单位,可以帮助研究者有针对性的收集资料,同时避免层次谬误和简化论。
D说明调查的理论假设:只有在解释性调查中,才必须事先建立起明确的理论假设。所以,在解释性调查的具体方案中,不能缺少对理论假设的陈述和说明。
E说明抽样方案:需要说明调查总体、抽象方法和抽样程序、样本规模大小及样本准确性程度的要求等。这部分通常最为详细。
F说明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根据调查类型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收集和分析方法。探索性调查主要依赖与定性分析方法,描述性调查主要侧重与基本的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而解释性的调查则主要依赖于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相关分析及其他一些更为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调查的目标、内容、要求而不同。
G说明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以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H确定调查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每段任务都应该留有一点余地,特别是调查研究设计和准备阶段多一些时间。
第四章抽样
1抽样及其相关概念
总体: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而元素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的单位。总体中元素的数量用N表示。
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样本中元素的数量用n表示。抽样:抽样是指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过程。
抽样单位:是指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可以是群体或个人。抽样框:又称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单。
参数值:也称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
能够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比如总体平均数。要注意的是参数值来源于全部总体。
统计值:也称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
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统计值是从样本中计算出来的,它是相应参数值的估计量。如样本平均数。
置信度:又称置信水平,它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内的概率,或者说是总
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中的把握性程度。它反映的是样本的可靠性程度。
置信区间:它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的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误差范围。置信区间
反映的是抽样的精确性程度。置信区间越大,误差范围越大,抽样的精确性就越低;反之,置信区间越小,误差范围越小,抽样的精确性程度就越高。
2抽样的作用:
抽样主要涉及处理有关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作为人们从部分认识整体过程的关键环节的基本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有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事实上,它很早就在人们的日常的认识活动中发挥作用,比如尝味道。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认识社会现象就需要运用科学专业的方法了。在社会调查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问题。由于抽取总体不太现实,所以以现代统计学和概率论为基础的现代抽样理论,以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各种抽样方法,正好适用的现代社会调查发展和应用的需要,成为社会调查知识体系中必要的部分内容。

3抽样的类型:
概率抽样是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等概率原则进行的抽样,因而它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而非概率抽样的主要依据是研究者的主要意愿、判断或者使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的,它不考虑等概率原则,因而误差比较大,难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A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B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4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
为了理解概率抽样的原理或逻辑,我们需要对社会群体的异质性和同质性有所理解。在社会普遍存在的异质性面前,严格的概率抽样是必不可少的,概率样本所要反映的正是总体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内在的异质性。抽样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样本统计值的描述来勾画出总体的面貌,概率抽样正好符合要求。在概率抽样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求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而且,任何一个个体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无关,互不影响,或说每个个体的抽取都是相互独立的,是一种随机事件。在各种随机事件的背后,存在着事件发生的客观概率,正是这种概率决定着随机事件的发展变化规律。概率抽样之所以能够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其原理就在于它能很好的按总体内在结构中所蕴含的各种随机事件的概率来构成样本,使样本成为总体的缩影。这里对有关放回抽样与不放回抽样问题做点说明:严格的说,由于研究者在实际抽样中所作的基本上都是不放回抽样,因而没有完全满足抽样的独立性要求。这种独立性要求指的是任何一个元素的抽取都不会影响到其他元素被抽取到的概率。然而,只要总体相对于样本来说要大得多,我们就可以忽略这种不放回抽样所产生的微小改变。5抽样分布:
抽样分布是根据概率的原则而成立的理论分布,它显示出,从一个总体中不断的抽取样本时,各种可能出现的样本统计值得分布情况。在概率统计中,有一个对抽样分布十分有用的中心极限定理。这一定理说明,当n足够大时(通常假定大于30,无论总体的分布如何,其样本平均数所构成的分布都趋于正态分布。6抽样的一般程序:
A界定总体:要有效抽样,必须事先了解总体的结构各方面的特征,并根据研究的目的明确的界定总体的范围。
B制定抽样框:根据总体范围,收集总体中全部抽样名单,编号,建立起供抽样使用的抽样框。需注意的是,当抽样是分阶段、在几个不同的抽样层次上进行时,则需要分别建立起几个不同的抽样框。
C决定抽样方案:确定抽样方法,还要确定样本规模和主要的目标量的精确度。
D实际抽取样本:可以先抽样本在调查,或边抽样边调查。往往是按预先制定好的方案进行。E评估样本质量:就是对样本的质量、代表性、偏差等等进行初步的检验和衡量,其目的是防止由于样本偏差过大而导致调查的失误。评估样本的基本方法是:将可得到的反映总体中某些重要特征及其分布的资料与样本中的同类指标的资料进行对比。若二者之间的差别小,则可认为样本的质量较高,代表性较大;反之,若二者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则认为样本的质量和代表性不一定会很高。一般来说,用来进行比较的总体结构指标越多越好,各种指标对比的结果越接近越好。7抽样方法:
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
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常用的方法是抽签。可采用随机数表抽样(又称乱数表)。利用随机数表进行抽样的步骤是:取得抽样框、将元素编号、

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
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逐一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出足够的数码个数;
依据从随机数表中选出的数码,到抽样框中去找出它所对应的元素。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或间隔抽样。它是把随机排列的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
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方法。间隔=N/n
确定抽样框、编号、计算间隔、随机抽取起点、抽满。
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为若干类型或层
次,然后在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样本集合起来。它的一个优点是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精确度。总体的同质性程度越高,样本就越容易反映和代表总体的特征和面貌;而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越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和代表就越困难,对抽样的要求也就越高。采用分层抽样的基本目的就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以便提高抽样效率,达到更好的抽样效果。另一优点是非常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便于对总体中不同层次或类别进行单独研究,或者比较。
在实际的分层抽样是,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层的标准问题(以调查所要
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和相关变量作为分层标准;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和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变量为分层变量;以那些已经有明显层次的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二是分层的比例问题(有按比例和不按比例之分;按比例是指按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同总体单位数目间的比例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者可以确保得到与总体结构完全一样的样本;采用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相互对比,但若要用样本推断总体时,则需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
调查的样本的方法。它的抽样单位不是元素,而是成群的元素。整群抽样中对小群体的抽取可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整群抽样不仅可以简化抽样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降低调查中收集资料的费用,同时还能相对的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缺点是样本的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误差较大。整群抽样方法尤其要与分层抽样方法相区别。当某个总体是由若干个有着自然界限和区分的子集(或类型、层次)所组成,同时,不同的子群相互之间差别很大、而每个子群内部差异不大时,则适合于分层抽样方法;反之,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时,则适合采用整群抽样。
多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
为几个阶段进行的。多段抽样适于范围大、总体对象多的社会调查。由于它不需要总体名单,各阶段的抽样单位数一般会较少,因而抽样比较容易。但由于每级抽样时都会产生误差,故这种抽样方法误差较大,这是它的主要不足。在同等条件下减少多段抽样误差的方法是:相对增加开头阶段的样本数量而适当减少最后阶段的样本数。
PPS抽样:多段抽样中隐含的一个假定是,每个阶段抽样时,其元素的规模是相同的。但现实
生活中不是相同的,因而按照多段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时,最终每户居民被抽的概率是不相同的。在社会调查中有一种常用的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叫做“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PPS抽样,其原理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以阶段性的或暂时的不等概率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

户内抽样:Kish选择法、生日法,样本与总体分布往往十分相近。
非概率抽样:常常只是在探索性研究中采用。
偶遇抽样:又称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研究者根据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最近
的、最容易接触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利用报纸杂志向读者进行调查等。偶遇抽样与随机抽样的区别在于它没有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它抽取最近的等等人,这使得样本不能推论总体。
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它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主观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
象的方法。
定额抽样:又叫配额抽样,它是一种比偶遇抽样复杂一点的非概率抽样。进行配额抽样时,研
究者尽量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来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成员在总体中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和比例去选择调查对象。定额抽样目的是抽选出一个总体的模拟物。其方法则是通过主观分析来确定和选择组成这种模拟物得成员,它注重与总体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而分层抽样进行分层是为了提高各层之间的异质性与同层之间的同质性,也是为了照顾比例小的层次,是的所抽样本的代表性提高,误差进一步减小。其抽样方法完全依据概率原则,排除主观因素,客观的、等概率的抽样。
雪球抽样:当无法了解总体时,可以从总体少数人入手,对他们进行调查,向他们询问还知道
哪些符合条件的人,再去找那些人并再询问他们知道的人。如同滚雪球一样,可以找到越来越多具有相同性质的群体成员。但是误差很大。
8样本规模和抽样误差
样本规模又称样本容量,它指的是样本中所含个案的多少。统计学中通常以30为界,分为大、小样本。但30个个案样本对于社会调查来说通常是不够的。统计学中的大样本与社会调查中的大样本规模并不一样。社会调查中的样本规模至少不能少于100个个案。这是因为,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不仅仅需要以样本整体为单位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量,同时他们经常的需要将样本中的个案按不同的指标划分为不同类别,进而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别,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要保证所划分出的每个子类别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个案,就必须扩大样本规模。
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一般有四个:
总体的规模:总体规模越大时,样本规模也要越大;当总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样本规模的改变量是很小的。在其他因素一定时,样本规模的增长熟读大大低于总体规模增长速度。
估计的把握性与精确性:通常,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置信度越高,即推论的可能性越大,则要求的样本规模就越大;置信区间越小,即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误差范围越小,则要求的样本规模越大。
总体的异质性程度:通常,要达到同样的精确性,在同质性程度高的总体中抽样时,所需的样本规模就小一些;而在异质性程度到的总体中抽样时,所需要的样本规模就大一些。
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样本规模越大耗费越多。参考样本规模:小型调查类100~300之间;中型调查类300~1000之间;大型调查类1000~3000
之间;小型调查通常用于非正式的或要求不高的、总体规模较小的情况;正式调查一般要求到达中型调查规模,这也是目前最多的一种;大型调查的主要用于全国性的调查项目中。(笔者看法)9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就是样本的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值之间的误差。它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但却可以控制或事先确定。另一种误差是非抽样误差,即度量误差,它是指在调查、记录、填答、汇总等工作中出现的误差。抽样误差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

和抽样规模,规模越大,误差越小。简单随机抽样中是以扩大样本规模来缩小误差的;分层抽样中就是以缩小总体异质性程度和分布的方差来缩小误差的。
抽样误差与抽样规模的关系要注意两点:第一,对于比较小的样本来所,样本规模的很小增加便会带来精确性方面很明显的增加。第二,扩大样本规模虽然可以减少抽样误差,但同时又会增加非抽样误差,所以并非样本越大调查结果就越精确。

第五章测量
1社会调查的资料以及社会调查的成果质量都直接与测量的质量紧密相连。2测量的概念与特征:
A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B测量的四要素:测量的客体,即测量的对象。测量的内容,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测量的法则,即用数字或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和特征的操作规则。测量的数字和符号,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C社会现象的测量特征:首先,人是测量客体或对象,又是测量过程的主体,因而有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矛盾。其次,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而测量本身也是人的行为,,二者相互影响,像“测不准原则那样”给实际测量工作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后,测量的对象复杂,测量化的程度比较低,可重复性也差。3测量层次: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4操作化:
A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变量:是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而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值得概念叫做常量。
它要求各个值是穷尽的、互斥的
指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为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B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说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
念进行具体测量的同时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它是由理论到实际、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的瓶颈、从理论思维的天空到经验调查的大地,是沟通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
操作化的方法:一是界定概念:①首先,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可先了解前人的定义,定义
中的基本要素: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互动;②决定一个定义,总结出各种定义中的共同性元素后,即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定义,也可以在现有定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定义。这种选择应该以研究者的需要为标准,哪种定义方式最适合调查的目的,就应该考虑这种定义方式。③列出概念的维度。
二是发展指标:①寻找前人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尤其是对一些测量人格、
态度方面的量表,往往经过多次的运用和修改,常常可以成为我们可用的指标。也可适当修改。②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性调查,采用实地观察和无结构式访问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的初步工作,尤其是与被调查者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的交谈,从这些人那里获得符合实际的答案。
5量表:介绍社会调查中常用的总加量表、李克特量表、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和语义分化量表。
总加量表:又称总和量表或总合评量,它由一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的陈述构成,根
据回答者不同回答,得不同的分,再总和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或现象的态

度得分。有等值的与不等值的。
李克特量表:它是总加量表的一种最常用的特定形式。答案类型增多,态度更明确。
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希望定量的测量人们相互交往的程度、相互关系的程度或者对某一群
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则可用它。
语义分化量表:又称语义差异量表,主要用来研究概念对于不同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6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它们都是相对量。
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是,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
程度。它测量一致性和稳定性。大部分信度指标都以相关系数r表示,具体类型有三种:再测信度,即对同一群体对象采取同一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是再测信度。
复本信度,即如果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相关系数(很难)
折半信度,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系数。它与复本测量有些类似,但它要求前后两个项目的确是在测量同一事物或概念。
效度:也称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
的程度,或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它也有三种不同类型:
表面效度:也称为内容效度、逻辑效度,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
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准则效度:也称实用效度、预测效度或共变效度,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
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后,将原有的结果与现有的结果比较,如果两者效果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的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标准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
构造效度:它涉及到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第六章问卷设计
1作为社会调查活动中一种中介物的问卷,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调查资料的真实性、适用性、
问卷的回收率,进而影响到整个调查的结果。另外,由于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工作具有“一次性”特点,一切问题必须先前考虑好,所以问卷设计就很重要了。
2问卷: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而其用途则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
征的,它所收集的则是有关社会现象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各种资料。根据其使用方法可分为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这两种问卷在设计程序、设计原则、内容与结构方面都是相同或相似的,只是在设计方法与使用方法上有些差别。
3问卷的一般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封面信: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
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它要简短,但该二三百字最好。
指导语: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
问题及答案:这是问卷的主体,问题从形式上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开放式是资料丰富但难以
编码和统计分析。封闭式方便,省时省力,易于统计分析,但缺少自发性和表现力,答案中的偏误也不易发现。常常在探索性调查中多用开放式问题构成问卷;而在大规模的正式调查中多用封闭式问题构成问卷。
编码及其他资料:以便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定量分析。分为预编码和后编码。
4问卷设计的原则:①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要考虑好调查者的需要和被调查者的处境;问卷

设计要紧紧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测量的变量来进行,不要漏掉相关资料,也不要无关资料。②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主观上的因素:被调查者的心理和思想上对问卷或问题的不良反应。客观上的因素,即由被调查者的能力、条件等限制。③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目的、调查内容、样本性质、问卷的使用方式、经费、调研员、调研时间等。5问卷设计的步骤:
探索性工作:问卷设计者围绕所要调查的问题,自然的随便的与各种对象交谈,并留心观察他
们的特征、行为和态度。通过交谈常可以避免设计师出现许多含糊的问题。为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问卷奠定了基础。
设计问卷初稿:一是卡片法、二是框图法(根据研究假设和所需资料内容,划出顺序框图。试用:对问卷初稿进行试用和修改。客观检验的具体做法是,检查和分析方面有以下几个:回
收率(比如60%以下可能就有问题了);有效回收率(废卷越多,说明问题越多);填写错误(内容错误---问题含义难懂、方式错误问题形式太复杂或指导语不明确。;填答案不完全(一是有几个问题普遍未答,这就要重点检查这几个问题;二是从某个问题开始,后面部分都未回答,这就要分析出卡壳的原因。)主观评价的方法是将设计好的问卷初稿复印若干份,分别送给该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典型的被调查者等等,请他们仔细阅读后做出评价和建议。
修改定稿并印制:再次注意问题、文字、符号、排版等。6题型及答案设计:
A问题的形式:填空式(简单问题)、二项选择式(民意测验与市场调查中使用最多,缺点是信息量少、极端等)、多项单选式(社会调查中使用最多的,其特别适合与进行频数统计和交互分析;设计时要注意穷尽性和互斥性)
多项限选式(更好反映实际情况,但无法区分重要性)、多项排序式(能反映实际情况和重要性)、多项任选式、矩阵式、表格式、B答案的设计:穷尽性即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互斥性即答案之间不能交叉重叠或相互包含。7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尽量简单、尽量简短、避免双重或多重含义、无倾向性、无否定形式
提问、
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8问题的数量与顺序:
①问题数量:依据调查的内容、样本性质、分析方法、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决定,没有固定标准。一般来说不宜太多,问卷不宜太长,通常以回答者在20分钟内完成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0分钟。但是若人财物充足,可以给被调查者一些报酬或纪念品,问卷可以适当长一点。②问题的顺序: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行为后态度、有兴趣的放前面,容易敏感的放后面、
个人资料一般放后面,也可前置、开放式问题后置
③相倚问题:前一个叫过滤性问题,后一个称为相倚问题。9问卷设计中常见的错误
概念抽象、问题含糊、带有倾向性、问题提法不妥、问题有多重含义、问题与答案不协调10、如何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
高质量问卷的标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合研究目的和内容、适合调查对象、问题少而精如何设计:应该明确几点:首先要对问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有明确认识。其次,设计问卷的人要考虑被调查者的处境。第三,问卷设计是一门严肃的科学,需要精益求精。第四,对待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要灵活。要做好高质量的问卷要三个方面的基础:语文知识水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知识、社会生活知识。

第七章资料收集
1资料收集的质量直接影响社会调查的结果。
2分类:自填问卷法(个别发送法、集中填答法、邮寄填答法)、结构式访问法(当面访问、电话
访问)
特点:自填式问卷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具有很好的匿名性;可避免某些人为误差。但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结构访问法的突出特点是,它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为中介、调查员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往和互动过程。它的回答率较高、调查质量较好;调查对象的适用范围广。但调查员和被调查者之间的互动有时会影响调查结果,访问调查的费用高、代价大,对调查员的要求很高。3自填问卷法:
个别发送法:它是自填式问卷法中最常用的。优点是比较省时、经费和人力;调查员可以向被
调查者进行解释和说明;可以保证较高的回收率;调查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可以坚守调查员带来的某些偏差;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考虑;不足是范围有限。
邮寄填答法:它是社会调查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资料收集方法。它省时省力省钱,调查范围广且
不受地域限制,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可以方便的时候填答。但是它需要有调查对象的地址和姓名,这些比较难得,这就使得无法抽样;回收率难保证。要注意的是对被调查者负责、给被调查者留有寄回的信封、考虑时间、用跟踪信或提醒电话帮助提高回答率。
集中填答法:可以省时省力省钱,能保证问卷的质量和回收率。但实际中很难集中被调查者。4结构式访问法:又称标准化访问法,即按照事先设计的、有一定结果的访问问卷进行访问,是
高控制的访问法。
当面访问:对调查过程的控制性强,结果跟可靠;回答率高;可评估调查资料的信度效度。但
费用高、费时、并导致范围规模有限,敏感性问题也难以得到正面回答。
电话访问:需要“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S。对口语、听觉要求高。优点是十分迅速
10分钟较好)省时省钱省力;也便于调查者控制和监督。它的质量比当面访问更容易得到访问。主要问题是被调查者的选择即代表性方面的困难。
5资料收集要点提示:
理解被调查者的心理(代价、报酬、信任)
第一印象(正式、普通、友善、礼貌、诚恳、真实:年龄、衣着、性别、外表、态度等)进门和开场白(歉意、简明扼要、意图明确、重点突出、亲和力强。解释)
接触被调查者之前得准备(了解对象、自己的准备,如个人身份有关证件和标志等)提问(消除拘束感、先慢后快、控制进程、态度端正)6调查员的培训:
A一般条件:诚实认真、兴趣与能力、勤奋负责、谦虚耐心
B特殊条件:主要依据研究的主题、社区的性质、被调查者的特点来考虑。
C培训方法:首先研究员要向调查员介绍调查的相关内容,使其有个整体了解。同时说明具体
安排。其次,组织调查员学习调查员须知、调查问卷等材料。特别是要弄清调查问卷的内容和填写方法。第三,要进行模拟调查或访问实习。
7调查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A合理组建调查队伍:调查每小组以4~6人为宜,并注意调查员搭配。任务布置及实施最好以组为单位。
B建立监督和管理的办法和规定:包括调查进度控制措施、小组管理办法、调查指导和监督措施、资料复核与检查措施、调查小组与交流制度等规定要明确具体。C实地抽样的管理和监控:加强培训和指导

D实地访问的管理和监控:交流、实地监控
E问卷回收和实地省和的管理与监控:最好当天收回、回访补救。

第八章资料处理
资料的审核:资料处理的第一步,研究者对调查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初步审查核实,校正错填、误填的答案,剔出乱填、空白的废卷等。是原始资料跟准确、完整。它要检查出问卷资料中的问题,并重新向被调查者核实。复查指的是研究者在调查资料回收后,又由其他人对所调查的样本中的一部分个案进行第二次调查,以检查核实第一次调查的质量。数据清理要有效、且保持逻辑的一致性。
第十一章撰写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和社会作用。2调查研究报告是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调查研究的过程、
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3调查报告的类型:
应用性调查报告与学术性调查报告:(形式、内容、读者对象、目的)
应用性调查报告往往以政府决策部门领导、各类实际工作部门人员为对象,以了解和描述社会实际情况,提供社会决策参考,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引导也具有较大影响。它更强调对调查结果的描述、说明和应用,而对调查的方法、过程及工具就不大关心,它更加大众化,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也没有十分固定的格式,并且更多的采取直观的方式进行说明。
学术性调查报告则主要以专业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着重于对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探讨,即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以及通过对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或归纳,达到检验理论或建构理论的目的。它往往需要运用各个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概念,在形式上也比较固定、比较严格的格式、结构更加严谨,论述的语言也要求更加客观、更加紧密。
描述性调查报告与解释性调查报告(主要功能)
描述性调查报告着重于对所调查对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调查资料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示出某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写作上,描述性调查报告强调内容的广泛和详细,要求全面的、清晰的描述。力求给人以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解释性调查报告的着眼点则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标是要用调查所得资料来解释和说明某种能够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强调内容的集中与深入,看重解释的实证性和针对性,力求给人以合理且深刻的说明。
综合性调查报告与专题性调查报告(主题范围)
综合性调查报告多用于反映某一总体各方面的情况,或某一现象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全面、篇幅较大,主要是描述性的。
专题调查报告多用于正对某一专门问题或特定现象所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它要求鲜明突出、针对性强,篇幅相对要小一些,主要是解释性的。
4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在确定调查报告的类型后可按以下步骤写:
A确定主题:即确定中心问题。通常调查报告的主题就是该项调查的主题;但有时调查的项目很多很广,一份调查报告就难以归纳全部内容时,就需要选择部分形成调查报告,并确立调查报告的主题,显然,这时调查报告的主题要比调查的主题小;另外,由于某些原因使得调

查所得到的资料与调查最初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说明事先预定的调查主题,此时要根据实际的调查资料和结果重新确立调查报告的主题。
B拟定提纲:方法是对调查报告的主题进行分解,并将分解后的每一部分进一步具体化。
C选择材料:并非所有的调查资料都能成为撰写调查报告的材料。这种选择与主题和提纲密切相关,并要坚持精炼、典型、全面的原则。做到既不漏掉材料的同时,也有最大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能选择的材料大概有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从调查中得到的各种数据、表格、事例等客观材料,一种是在客观材料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所形成的观点等主观材料。D撰写调查报告:通常要一气呵成,不要卡在小环节上;认真阅读、审查、修改。5应用性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作:标题、导言、主体、结尾
A标题:类型
陈述式,直接在标题中陈述调查的对象及调查问题,调查的内容和对象一目了然,但太一般化,难以吸引眼球,学术性调查报告经常用它;结论式,即用某种结论式的语言、警句、格言、判断句做标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或结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影响力,但不够活泼,且理论色彩较浓。在专业刊物、学术性报告中用的多。问题式,能吸引注意力,应用性调查报告和非专业性刊物上经常用。双标题,即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主标题多用提问式和结论式表达,而副标题则以陈述式表达。以上优点都有,各类都可用。标题要注意“文要对题”
B导言部分:主要任务是向读者简要介绍整个调查的有关背景,其中最主要的包括调查目的、内容、对象、时间、地点、方法等。有以下几种写的方式:直述式,即开门见山;悬念式,先提问题,然后导出原因、影响等,最后介绍调查的基本情况;结论式,记载描述现象、提出问题的同时,直接给出结论。
C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通常,主体部分的结构有下列三种常见的形式:纵向结构式(时间)横向结构式(调查内容)、纵横结合(用于较大规模调查的报告中)
D结尾部分:小结调查过程和主要结果,陈述调查研究的结论,并说明所调查现象产生或形成的原因、所具有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若干解决办法或政策建议。6学术性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作:
1导言,即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的意义。它要求包括三方面:A介绍本项调查所
研究的问题。包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议题、问题的来源和背景。应该采取沙漏式的写作手法,即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开始,逐渐缩小自己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上来。B有关文献的评论。科学研究是种知识积累的过程,有必要关注前人研究做了什么、有什么理论、有什么方法、有什么结果、有什么不足等。评论时既要介绍,又要评论,既要简要的、重点的介绍每一文献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又要对其优劣长短做出评价。评论和介绍的重点集中在与自己研究有关的内容上,其他无关内容略去。它的目的和作用在与帮助读者了解,也为他们阅读和评价自己的研究打下基础。在研究的最初阶段查阅文献时,随手做的简要摘录和评论有助于现在的文献评论工作。另外,文献部分如果比较多或重要,可以单独抽出,自成一部分,不必放在导言之内。C对自己研究的介绍。可以说研究的基本问题、准备检验的假设是什么,主要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等等,要突出说明自己的研究与已有的研究所不同的地方,说明自己的研究的特殊意义。
2方法,即说明调查所采用的方法、程序和工具。这是它区别于应用性调查报告的突出标
志。多数研究报告方法部分都包括下述内容: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主要变量的说明、对资料收集过程的说明、对资料分析方法的说明。就是要让读者知道你采用了哪些方法、程序和工具,在实际调查中你又是如何操作的。
3结果,即说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什么。结果部分的撰写原则是:先总体,后个别;先
一般,后具体。在具体写法上往往也是先给出答案,再现实证据。每一方面陈述完毕后,

应进行简要小结,然后在进行下一个。在结果的表达上,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此外,还要注意两方面:处理好结果与讨论的关系;有效利用数据、资料、图表。
4讨论,即说明所发现的结果具有哪些意义,从这结果出发,还能得到或干什么5小结,即对上述四点的简要总结。摘要
6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文章目录
7附录,即调查研究过程中所用的问卷、量表即某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数据计算方法等。7撰写调查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A行文要则:简单平实、陈述事实力求客观、报告语气B引用与注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fe711a964bcf84b9d57bb3.html

《风笑天 社会调查方法考研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