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发布时间:2012-12-11 09:26: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摘要:14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 反教会反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它崇尚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它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专制。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是文艺复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西班牙人们把它视为名族的骄傲,世界人民把它看做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直到今天,《堂吉诃德》的辛辣粉刺,巧妙的艺术构思,任然为人们称颂。《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他们同是文学宝库中的两个典型人物,近百年来争论很多。他们有鲜明的特征,是如此地不同,又有很多相似处。 关键词:哈姆莱特 堂吉诃德 形象 比较 人文主义 一:他们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的形象。他住在一个开明的君主宫廷,从小学到大学都受人文主义的教育。他有远大的理想,成了国内有新思想的青年。他一向认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堂吉诃德的理想是理想是像一名真正的游侠骑士那样四处闯荡,实现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愿望。尽管他吃尽苦头,但任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书中说“他要做个游侠骑士,带着他的马胄和马走遍世界,八方征险,实施他在小说里看到的一切,赴汤蹈火,报尽天下仇,然后流芳千古。可怜的他已经在想象靠自己双臂的力量起码得统治特拉彼松达帝国。想到这些,他心中陶然,而且体验到了一种奇特的快感,于是他立即将愿望付诸行动。”在他一系列的怪诞行为中,都饱含着他对奴役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例如他释放囚犯,支持少女寻求自由生活,摆脱封建束缚。总之,堂吉诃德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二︰他们都是痛苦的,都是悲剧性人物,他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面对的是叔父篡夺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他心目中圣洁的母亲在他父亲去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迫不及待的钻进了乱伦的衾被。”的残酷现实。《哈姆雷特》这出悲剧用丰富、生动的情节,隐蔽地表露一些重要的思想:文艺复兴后期,中央政权稳定了 ,转而形成君主专政的体制。国王开资产阶级独裁独断,独吞利益;政治上违背了进步的措施。与此同时,旧封建势力卷土重来,尔虞我诈,整个国内乌烟瘴气。在这中时代背景下,资产阶级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因此,人文主义的代表哈姆雷特虽有志奋起除灭奸王,但他悲观, 且充满怀疑,思考太多,行动延宕,觉得重任难当。 堂吉诃德明明是个喜剧似的人物,可在他身上看到不少悲剧性的成分。是因为在这个人物身上反映出来的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带有悲剧性质。尽管堂吉诃德是个读骑士小说入了迷的书呆子,尽管他不自量力的骑士冒险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了麻烦,但是,在那样黑暗的时代,这样一个喜剧性人物能针对社会弊端发出激忿的呼声,强烈地追求正义,是人们读后虽然笑其愚昧,却又不得肃然起敬。 三:二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疯癫。 堂吉诃德一提起有关骑士的事情就显得疯疯癫癫,胡说八道。他几次出行做了许多荒唐可笑的傻事。他把风车当成巨人,用盾牌遮隐着身体,用长矛刺杀,却被风车的叶片打倒在地,他把修士当成了妖魔,戳着长抢便直冲上去,吓得修士们落荒而逃;他跟比斯盖人进行了一场恶战,被比斯盖人一剑砍掉了半边铠甲;他和二十几个杨维斯人进行了一场搏斗, 结果是大吃苦头;他以为店主的女儿便是城堡长官的小姐,并认为小姐爱上了自己的高雅风度,结果遭到一群妇女的无情捉弄;他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单抢乱刺一阵,当桑丘说那是一群羊的时候,他反而说那是魔法师变的;他释放了一伙倒霉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拣起石子把他乱打一顿……书中是这样说他的:“总之,他沉湎于书,每天晚上通宵达旦,白天也读的昏天暗地。这样,睡得少,读的多,终于理智殆尽,精神失常,满脑袋都是书上虚构的那些东西。都是想入非非的魔法,打斗,战争,挑战,受伤,献殷勤,爱情,暴风雨和难以置信的胡言乱语。他确信他在书上读的所有那些虚构杜撰都是真的。对他来说,世界上只有那些才是真事。实际上,他理智尽失。他长生了世界上所有疯子都不曾有过的怪诞想法。” 哈姆雷特也是疯癫的,不过他的疯癫更多的成分是装出来保护自己的。与堂吉诃德相比,哈姆雷特面对的环境更加危险。他随时都有可能被叔父暗杀,所以他不得不装疯。他残忍地让美丽、温柔而且脆弱的奥菲利娅进修道院去,他对他母亲所说的那些话可谓是字字含针,句句带刺,简直快要将他母亲的心劈成了两半。在别人眼里,他是疯了。 四:两人都因为自己的理想与现 实之间巨大的差距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堂吉诃德深受骑士先说的毒害,他一心想成为一个游侠骑士。实际上,他所坚持的骑士与现实是严重脱节的。因此他遭受了一系列的痛苦。如他遭受了粗野的牧童、被他释放了的罪犯的毒打,在思想上,没有人理解他。在别人眼里,他是行为怪诞的疯子。因此他是痛苦的。 哈姆雷特是一位年轻的丹麦王子。他在威登堡念书时,接受的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当他从国外回来后,得知他的叔父暗害了他的父亲,同他的母亲结了婚,成了国王。哈姆雷特非常气愤,要为父亲报仇,同时看到社会上许多罪恶现象,认为必须要改变那个充满罪恶、谎言、不平和虚伪的世界。然而这不是他一个人所能胜任的,他因此犹豫、抑郁、痛苦。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而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困难的人,他为此深感痛苦。相比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的痛苦似乎更加深刻,因此他常常分析自己,使自己受伤。 二者虽然又一些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 一:二者的外表、身份地位学时不同,思想上更是有很大差别。 哈姆雷特有迷人的外表,他很年轻而且长得很帅,他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高贵的血统。而堂吉诃德年近五旬,身体干瘪,脸庞清瘦。他过着贫穷的生活,甚至连一个头盔都没有而只能自己胡乱做了一个,他没有好马,用的是曾祖父留下来的马胄。堂吉诃德不关心自己,他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他一心为别人着想,帮祝弱者,从来没有装腔作势。而哈姆雷特有一个优雅的环境却惴惴不安,有时甚至粗暴无礼,他装模作样、挖苦戏弄。他富有独特的尖锐的言词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善于剖析自我和思考的人所有的,而堂吉诃德没有。 二︰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不同的。 堂吉诃德喜欢的是一个他并没有见过的邻村姑娘杜尔西内亚。她是一位身强力大、嗓门奇大、性情泼辣而且胸口上长毛的地道村妇,却被堂吉诃德看作是公主或贵妇人。堂吉诃德对爱情是忠贞不二的。文章中是这样写他对爱情的态度的“假如我倒霉或走运,在什么地方碰到某个巨人,这对游侠骑士是常有的事情,我就一下子把他打翻在地或拦腰斩断,或者最终把他战胜降服了他。我让他去见一个人难道不好吗?我让他进门跪倒在我漂亮的夫人面前,低声下气地说‘夫人,我是巨人卡拉库利安布罗,是马林得拉尼亚的领主。绝代骑士堂吉诃德以非凡的技艺将我打败了,并且命令我到您这儿来,听候您的吩咐。’”后来,他又好像真的恋爱一样说道“哦,杜尔西内亚公主,你拥有我 这颗不幸的心,你撵我,斥责我,残酷地坚持不让我造访你这位国色天香,已经严重损害了我。美人儿,请你为想起这颗已被你征服的心而高兴吧,它为了得到你的爱已经饱经苦楚。” 哈姆雷特也许以前真的爱国奥菲利娅,但是当他回国后,爱情就让位给复仇了。他没有考虑过奥菲利娅的感受,也没有考虑他的所作所为会给奥菲利娅到来多大的伤害。后来他竟然对奥菲利娅说他从前不曾爱国她,冷酷地劝她去修道院。在他的心里只有复仇而没有爱情了。文中是这样谢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说的话的“如果我无法让你不嫁人,那么我就用下面的咒语作为嫁妆送给你:即使你坚贞如冰,纯洁如雪,小人的流言蜚语还是让你无法逃过的。快去!进尼姑庵去吧!再会!如果你必须嫁人的话,那我劝你嫁给一个傻瓜,因为没有聪明人不清楚你们会把他们变成什么样的怪物!”进尼姑庵去吧!再会!走吧,越快越好!” 三:两人对待信仰的态度是不同的。 堂吉诃德表现了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信仰的追求。他全身浸透着对理想的追求。为了理想他准备承受某种艰难困苦,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活着是为了别人,为了理想,为了除恶,为了反抗敌视人民的势力。在他身上没有自私自利。只有为别人牺牲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哈姆雷特是自我分析和利己主义,因而他缺乏信仰。他整个是为自己而生存,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得不到灵魂可以依附的东西。为了复仇,他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却不考虑那样做会给奥菲利娅带去什么。他有时狡诈甚至残酷,如他杀死波洛涅斯是所说的话就显示了这一点。他永远为自己忙碌,他经常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责任,而是自己的境遇。 四:二者的在行动上不同。 堂吉诃德富有激情、敢于行动,重视行动,但行动太快,缺乏思考。他不考虑周围环境如何,也不考虑时间和地点如何,他只凭自己的一时冲动做事,因此速度很快。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些行动不但给别人造成伤害,也把弄得自己弄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终于在一系列冒险经历后,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 哈姆雷特则忧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一生冥想,怀疑,以致什么也不做,一再延宕。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是悲剧的根源。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来表现他的性格。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的性格有时是相对立的,如唐吉诃德有明确的 目标且坚定不移,而哈姆雷特则犹豫彷徨。但是他们又极其相似:他们都是绝对孤立的人物,尽管处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困境中,这有利地暴露了人文主义者孤立群众的弱点。堂吉诃德的漂泊和游荡,他那日渐衰竭的想要和强大的非人格敌人决一死战的愿望和哈姆雷特的犹疑正是一脉相承的。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书目:《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 王左良、何其莘主编 外国数学于研究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哈姆雷特、罗密欧于朱丽叶》 王成云译 2000年10月第一版 《外国文学评论选 上册》 易漱泉、曹让庭、王远泽、张铁选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外国文学评论第一辑》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世界文学名著选评 第一集》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世界文学名著选评 第二集》 江西人民出版社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堂吉诃德》 刘京胜译 中国书籍出版社 《欧美文学研究十论》 方平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d5a27901f69e31433294df.html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