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开始的风景 山西历年高考状元近况

发布时间:2021-04-16 03:53: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978年开始的风景 山西历年高考状元近况

2021-06-18 | 秋风过客 |

山西 30年高考状元今安在?

从没有一场考试像高考一样,能如此剧烈地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1977年8月8日,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指示精神,国家开始恢复高考。在经历过一个灰色的时期后,人们的求知欲望得以再次爆发,有人将这一事件尊为国家与时代的拐点。知识的明灯再次点亮,众多从田间地头、车间厂房走出来的知识青年带着泥土和机油的气味通过高考走进了大学校门,成为改革开放建设的的栋梁。

三十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伴随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呼喊声,高考也走到了而立之年。虽然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也曾经受到非议,甚至是听到“下课”斥责,但不可否认,高考不仅给整个国家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使社会公平与公正得以重建,在全社会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三十年来通过高考共为国家选拔了3600万人才。

在山西,在这样一个相对闭塞的省份,高考同样留下深深的烙印。本报选择了寻找30年来的高考状元来为大家展示高考在山西走过的这段历程,再次审视高考走过的30年。

之所以选择寻找高考状元来回顾高考,并不是对于噱头的追求和感官的刺激,而是经过三十年的时光研磨,许多的人和事已经被淹没,也许高考状元会是人们最为新鲜的记忆。而经过本报四处奔波、倾力查找仍未能将历届高考状元全部找到的事实说明,高考状的名头在过去的年代并没有被赋予太多的重视和耀眼的光环。

三十年高考,三十年嬗变。本报希望在向读者展示这些高考状元发展故事的同时,能够让大家体味到高考的每一点变化、社会的每一点进步。

上世纪70年代―― 红星照我去战斗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那怕风雨骤……“ 第一次恢复高考的考试时间是1977年冬季,幸福似乎来得太快了,以致于许多人在兴奋过后,又纷纷大喊措手不及。那一刻,全国570万考生从老师那

里接过试卷,他们不仅开始书写自己的试卷,也在书写历史,书写自己人生奋斗的希望。

这时,没有“高考指挥棒”,也没有父母的迫切期望,更没有社会的沉重压力……但所有人都拧着一股劲地拼命学习,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场高考是为自己而考的。

在人们的记忆中,70年代的中学生和别人没什么两样,男的都理成寸头,女的扎俩羊角鞭,灰布裤子、白花格衬衣、黑面布鞋就已是那个时代学生最豪华的“配置“了,衣服上的补丁和赶着复习的功课一样多。

恢复高考,为命运和知识而战。冻土初松的年代,恢复的不仅是一种考试制度,更是曾被践踏的知识的尊严与国人的求知心。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幸运儿”,70代的高考生是自中国高考序幕拉开后,第一批登台亮相的“开场演员”,而放眼随后30年高考数千万茫茫众考生,70代高考生又是排在队列最前头的“排头兵”,

而似乎70年代的那些状元们,又走在了最前头…… 1978年理工类高考状元 吴 滢

毕业院校:太原五中 就读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现定居美国

一个理科状元又半个文状元

吴滢的父亲在省人大工作,自小吴滢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琢磨并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爱学习,很刻苦,头脑反应特别快。”说起吴滢,五中的几名老教师几乎给出了一致的评价。而吴滢又不是那种死用功的孩子,又能经常的和同学们玩在一起。作为当年理科状元的她,文科各门功课的成绩也非常的优秀,单课成绩几乎可以与当年的文科状元相媲美。

吴滢后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现就职于美国一家知名企业,已在美国定居。

1979年理工类高考状元

刘大民

毕业学校:太原五中 目前状况不详

高考状元的“状元无用论”

中学时的刘大民身材略显瘦小,在学生群众绝对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但在学习上,他却是公认的最勤奋刻苦的一个。

据刘大民当年的化学老师王祖顺回忆,刘大民在学习上有一股子钻劲头,先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目标,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一实现,抬头看,始终都有一个目标在前方等着。

老师们称,在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是全省第一时,刘大民却对“状元”这个名号表现出一丝漠然,和前来祝贺他的人们说道,靠高考的分数来衡量一个人并不科学,考分的高低也不代表什么,状元这个名称没有什么用。“李白、杜甫都不是状元,但其成就却高出当时的状元不知多少倍。”

正是由于刘大民的这种冷静和低调,使许多老师们至今都记得他这番惊人的“状元论”,而当问及他后来考取了那所大学及现在身居何处,却已没有人答的上来了。

上世纪80年代――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明天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清晨。

长发、烫头、蛤蟆镜、白衬衫、喇叭裤……。当一些新鲜的玩意已经开始喧嚷的满大街弥漫时,在中学的的教室里,80代的高考生静静的正在埋头用功。

80年代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起点。80代的人是幸运的,同时又是矛盾的。在当时,中专尚有足够的实力与大学碰撞,对于这些中学生而言,选择中学考取大学,就意味着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本城市户口……,而高考在即,他们已自断后路,别无选择。

这个年嗲,高考成为人们改变自身前路的通途,不同境遇的人们却有相同的理想,通过高考来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这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什么叫“高考移民”,也从没有人会将“暗箱操作”这个词与高考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考生们只知道,大学是自己所有的希望所系,考上大学,对自己的人生而言,就成功了一半。

时代变,人心变,高考变,80年代末,“自费生”悄悄的出现了,这似乎和被神化意味的高考有了一丝的不和谐。

而对于那个年代的高考状元而言,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那时的高考,也只是他们通往成功第一步的“牛刀小试”。

1980年高考文科状元 马晓光

毕业中学:太原成成中学 就读院校:北京大学中文系 现在在中央对台办工作

马晓光,1974年进入太原市成成中学,1980年山西省文科状元,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到199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5年,1992年初调至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现任“国台办”综合局副局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秘书长。

老师印象 爱玩、聪明

在老师陈敏西眼里,马晓光是一个“有意思的”“小精巴豆儿”。爱玩和聪明是马晓光留给她最深的印象。

“那孩子太有意思了,用句现在的话,那孩子功课一把罩,运动人缘也是一把罩”,陈敏西老师说,虽然已过近30年了,但对这个学生她记忆犹新。她告诉我们,马晓光在学校里一直担任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个儿不高,领导能力强,学习好,聪明,乐于帮助人,和同学们相处也非常好。

“有一点我记得非常清楚,马晓光是一个很有主见、计划性很强,而且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学生。”陈敏西老师说,马晓光爱打篮球,而且是每天都要玩,在临高考前也是一样。当年在三中,临近高考前,前所街30号的三中篮球场上,每天上完自习从不间断的打一两个小时的篮球,而且从不晚睡的只有马晓光一个人,他一直都没有因为高考的因素而打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母亲 苦难是成长的一笔财富

尽管现在并不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而是独自在北京打拼,但时不时的电话联系和对出于对马晓光的了解,让母亲对这个“大儿子”十分放心。

家庭学习氛围浓厚 环境民主

“我们家算是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电视台的编辑,我是回民小学的教师,家庭一直是学习氛围比较浓厚,环境开明民主”,马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首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的言行和表率作用是影响非常大的。马晓光从小就看着自己的父亲、母亲每天忙于案头的学习和编辑工作,而且一直都接受着父母对于自己知识方面的期望,所以自身的学习十分扎实和自觉。

“不打骂孩子也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马晓光也一直在犯错,但是父母只是对他进行道理教育,而且绝对不在一个错误上一直对其进行说教和絮叨,引发他们的反感,这样做反而使孩子们对犯过的错误记忆深刻,接受过批评就从不再犯。

苦难是成长的财富 不到十岁跟随父母下放农村

“1970年,我们双双干部下放到山西省永济农村,当时我的两个孩子跟随我们同时来到农村。”马晓光的母亲说,当时马晓光还不足十岁,要跟随父母进行劳动,也要在父母劳动时照顾弟弟,同时还要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段经历使他性格中多了坚强,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畏苦难。

缝纫机做书桌 豆腐就是考前营养大餐

“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贵重的家具就是缝纫机,一个是用来给孩子们改做衣服,另外就是他们学习的书桌”,马说,苦难反而让马晓光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没钱买很多的学习资料,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抄写需要的学习资料。1980年临高考前,家境比较好的邻居知道家里有孩子要高考,特意送过来几斤豆腐,而这也成了马晓光考前最奢侈的营养大餐。

高考三个志愿只写北大

“我记得很清楚,我大儿子的高考志愿三个栏里全写着北大,他对自己很自信,认为一定能考上北大,我们对他的意愿表示尊重。”马晓光的母亲说,后来得知自己的儿子是全省高考文科的状元,家里虽然高兴,但却极力让马晓光淡化自己的状元称号,不想他因此而骄傲不思进取,而显然在今后的生活个工作中马晓光也做到了这点。

大学老师自荐进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aca2b2b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1.html

《1978年开始的风景 山西历年高考状元近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