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 - 人教新课标-word文档资料

发布时间:2019-05-17 05:14: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国学片段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我是小助手

1. 本:根本。

2. 务兹:致力于此。

3. 稼穑(jià sè):播种、收割。泛指农业生产。

4. 俶(chù):开始。

5 载:从事。

6. 南亩:向阳的土地。

7. 艺:种植。

8. 黍稷(shǔ jì):小米、高粱。

9. 劝:勉励。

10. 黜陟(chù zhì):贬职、晋升。

我是小翻译

治国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一定要搞好农业生产。

一年的农活开始了,我在向阳的土地种上小米和高粱。

庄稼一成熟就要纳税,把新粮献给国家;官府要按照贡献大小对农户予以奖惩,对有关官吏予以贬职或晋升。

考考你的智慧

1.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相应的序号填在( )里。

A. 劝告,劝说 B. 勉励,奖励

赏黜陟 听从规

2. 作者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

A. 训练军队 B. 发展农业 C. 征收赋税

3. “税熟贡新”告诉我们,当时的老百姓是用( )纳税的。

A. 钱财 B. 粮食

弘扬传统文化

苛政猛于虎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常常乘着马车,带着学生到各地游历求学。

有一天,他们经过泰山附近的荒郊,看见一个妇女正坐在一座才堆起来的坟墓旁边哭泣,哭得非常伤心。孔子看到这样的情景,在车上坐不住了,他关切地站起来,叫他的学生子路去打听情况,顺便安慰一下那个妇女。

子路走过去,问那位妇女:听您哭得这样的悲伤,您一定有十分伤心的事,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这个妇女一边哭一边回答:我们是从别处逃到这里来的,住在这里好多年了。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里。如今,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你说,还有什么比这更痛心的事呢?说完又大哭起来。

孔子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这个妇女忍住哭声,说:我们无路可走啊。这里虽然有老虎,可是没有残暴的政令呀!这里的很多人家都和我们一样,是为了躲避暴政才迁到这里来的。

孔子听后,十分感慨。他对弟子们说:你们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啊!

苛政猛于虎意思就是,统治者对穷苦人的残酷剥削与沉重压迫,使穷苦人走投无路,他们宁可生活在随时可能被猛虎伤害的环境中,也不愿生活在暴政的统治下

国学片段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我是小助手

1. 孟轲:孟子。

2. 敦:推崇,崇尚。

3. 素:质朴,朴素。

4. 史鱼:春秋时期卫国史官,以正直出名。

5. 秉:坚持。

6. 庶几:将近,差不多。

7. 中庸:处理事情不偏不倚。

8. 敕(chì):告诫。

我是小翻译

孟子崇尚朴素,史鱼坚持正直。

为人处世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做到不偏不倚,不过而不及,还必须做到勤劳、谦逊、谨慎、检点,懂得规劝告诫自己。

考考你的智慧

1.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画上“√”。

中庸(jī jĭ 劳谦谨chì shè)

2. 给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 )里。

敦: A.厚道; B.推崇,崇尚; C.督促。

孟轲素( 一再促( 为人厚(

3. 关于“中庸”的理解,下列说法比较恰当的是( )。

A.处世圆滑,说话模棱两可,不得罪人。

B.既能够保持本性的质朴、内心的方正,又能够勤勉、谦逊、谨慎、检点,懂得规劝告诫自己。

弘扬传统文化

史鱼尸谏卫灵公

春秋时期,卫国有位贤人蘧(qú)伯玉,为人正直,德才兼备,但卫灵公却不肯重用他;另一位叫弥子瑕的,作风不正派,卫灵公反而委以重任。

史鱼是卫国一位大臣,看到这种情况,内心很是忧虑,但屡次进谏,卫灵公始终不采纳。

后来,史鱼得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唤了过来,嘱咐说:“我在朝做官,却不能够推荐贤德的蘧伯玉而劝退弥子瑕,是我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扶正君王的过失啊!生前无法正君,那么死了也无以成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

史鱼的儿子听了,不敢不从父命,于是在史鱼去世后,便将尸体移放在窗下。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因而责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便将史鱼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

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让史鱼的儿子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后不但重用了蘧伯玉,而且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他。

孔夫子听到此事后,赞叹不已:“古来有许多敢于直言相谏的人,但死了也就结束了,从来没有像史鱼这样的,死了以后还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君王。史鱼以自己一片至诚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动,难道算不上秉直的人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9a6dc2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6.html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 - 人教新课标-word文档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