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教案 完整版

发布时间:2019-03-02 11:30: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橘颂》教案

[教学目]

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

1 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

  3 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

  4 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

[教学难]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二、屈原与《楚辞》

1.屈原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2.《楚辞》

《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典型的楚国的乡土文学。到西汉时期,学者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的仿作合编成《楚辞》,后人就把这种诗体称为楚辞,又因为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而称这种诗体为骚或骚体,并以“风骚”合称诗经和楚辞。

3.屈原主要作品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标志着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了文人创作的时代。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等。他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屈原诗作充分代表了楚辞的艺术特点:一是多用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二是长篇巨制,篇章恢宏;三是形成了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的楚辞体;四是多用“兮”字。

  《九章》

  《九章》是九首各自独立的诗篇,有《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除《橘颂》外,都作于诗人流放期间,内容全为忧国伤时的抒情,比《离骚》更为凄苦和沉痛。

  《九歌》

  《九歌》是吸取楚地民歌中的神话故事,以民间祭祀歌的形式写成的。有《东皇太一》(祭天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烈士)、《礼魂》(祭祀完毕的送神曲)。《九歌》哀婉缠绵,语言优美,文学价值很高。尤其是《国殇》,描写了万马千军厮杀的场面,形象生动,悲惨壮烈,动人心魄,是屈原爱国精神的表现。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叙述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弃的遭遇,抨击了楚国统治集团的无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坚贞不屈、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在这篇境界宏阔、气势奔放的诗篇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的诗的世界;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天问》

《天问》全诗372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三、解题

选自组诗《九章》。

橘颂即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境遇。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l.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意语气。

2.由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且进行范读。

3.同学们根据朗读标准进行点评,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词句,为疏通文意做准备)

、学习课文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查找工具书,试着理解课文,疏通文意。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字、词、句划出来,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2.分小组讨论,逐段翻译课文。四人一组,由一人负责翻译全文,其他三人边听边记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3.在讨论时,学生将阅读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与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

4.全班探讨问题,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提出小组讨论时难以理解的句子,共同解决。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

5.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直至背诵。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提出的问题。

(将课后练习作为作业让学生思考,是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师出示重点词句,学生解答

1.重点字词。

徕服壹志曾枝剡棘抟文章类

姱廓淑离师长置

2.重点句子翻译。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3.检查背诵。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字、词、句,检查背诵课文的情况,使学生养成勤背诗文的好习惯。)

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歌颂。

3.从哪些方面写了""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外形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5.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自身品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而是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结合课文分析)

无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言志。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盼内容层次,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了解全诗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和精神追求。)

、内容简析

  《橘颂》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1-4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开笔第1节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

  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坚根、“绿叶”、“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为5-9节,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

  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再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 —— 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的思想品格及精神:

   1. “深固难徙,受命不迁”的坚定意志和爱国情怀。

   2. “秉德无私,廓其无求”的政治品格。

   3. “闭心自慎,淑离不淫”的政治修养。

《橘颂》通过赞美橘树,表现了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无私”、“闭心自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艺术特色

1.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2.独特的语言风格

  《橘颂》一篇,虽以兮字为叹,但为严格工整的四言体制,一反楚歌体制,一反楚歌之风,一反屈原诗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与《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中的一些诗作相似,“显然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具有""的精神品质?

(学生在此环节往往很活跃,很多学生都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些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以此展开话题,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2.选择一种植物,模仿本文的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本文学习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六、翻译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根深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枝儿层层,刺儿锋利,饱满的果实。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

【教学后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b8c25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1a.html

《橘颂教案 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