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民族、语言、宗教

发布时间:2018-09-16 06:02: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口、民族、语言、宗教

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人的科学文化素养、觉悟程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水平。人口质量是由自然生理条件与社会条件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而社会条件则是主要的。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是紧密相联的,人口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劳动者文化科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口自然增长率 也称“人口净增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该国家或地区净增人口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对同期平均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可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人口统计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社会劳动力后备力量的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口自然增长率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是研究人口发展动态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口出生率 是人口统计中反映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育频度的指标。指全国或某一地区在一年内平均每千人中的活产婴儿数,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出生率(‰)=一年内活产婴儿数/同年平均人口数×1000‰。出生率的高低是人口增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研究人口变动情况的依据。

人口死亡率 是人口统计中反映居民在一定时期死亡频度的指标。指全国或某一地区在一年内平均每千人中死亡的人数,通常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死亡率(‰)=一年内死去的人数/年平均人口×1000‰死亡率可按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疾病等计算。它反映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研究人口数变动情况的依据之一。

人口老化 一个国家人口的年龄构成中,如果老年人(65 岁以上)的比重不断增加,就叫做人口老化。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这个国家就叫老年型国家。引起人口老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出生率下降,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另一方面是某些国家青年人的外迁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受到的人口损失对于老年人相对数量的增长产生的影响。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老年人比重高达16.6%。近几十年来,在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人口老化的情况很突出。例如西欧老年人比重占13.6%,北欧占13.5%。人口老化使人口非生产部分扩大,引起许多经济、社会和医疗方面的严重问题。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稠密程度的指标。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平均居住的人口数。即生活居住区总人口数对用地面积平方公里数之比。适当的人口密度可以保证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人口密度是制订城乡建设规划和其他同居民生活直接有关的计划的依据之一。人口密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时期内的相对数字,是一个可变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区分工和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口移动和迁移 人口移动是泛指人们由于某种原因,长时间或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或者返回或终生不返回。移动方式也各有不同。有四方游荡的,有钟摆式移动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有在一般时间到各地去旅游的等等。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一般叫做移民。人口迁移是人们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原居住地而定居他乡,并在那里重建家园。有的在本国内部迁移;有的跨越国界,并加入住在国国籍。人口迁移是随着人们生产、政治、文化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生存和交往范围的方式,它在客观上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传播、各种族各民族间融合同化创造了条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大批移民是从旧大陆移到新大陆,从已开发的国家或地区移向未开发的国家或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形式和特点是:(1)世界性大规模的国际移民高潮已近尾声,而国内的移民垦荒不断发展;(2)人口从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并且以外籍工人为主;(3)难民流动规模大,持续时间长;(4)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的钟摆式移动等等。

种族 也称“人种”。种族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具有遗传性的体质特点,包括外表的(即身体的)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身高和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面型(鼻型、口型)等;潜在的特征如血型、味觉等。通常,把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人类身体上重大差别的形成,是由于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古石器时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各个集团相当隔离地生活在各种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缘故。

黄色人种 也称“蒙古人种”,它具有下列特征:皮肤略带黄色或浅棕色,头发黑而平顺,颧骨突出,具有蒙古式的上眼皮皱纹。黄色人种有两个支系:亚洲支系和美洲支系。亚洲支系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亚洲支系中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人种差异也很大,亚洲北部或西伯利亚的蒙古人种身材更低些,面颊宽;亚洲东部地区的人身材高些;而亚洲东北部的士著民族如爱斯基摩人鼻孔很狭窄。美洲支系主要指北美和南美大陆原有的居民如印第安人。他们是亚洲支系的人经过楚克奇海和阿拉斯加而迁至美洲定居的。

白色人种 也称“欧罗巴人种”。其特点是:白色或淡褐色的皮肤、头发颜色为浅黄色或黑色,弯曲或平直、鼻狭而高、嘴唇较薄,男子身上和面部毛发较浓密,颧骨不高突,颚骨较平。欧罗巴人又分为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北部支系主要分布在北欧,其特点是身材高大,头发卷曲颜色浅,眼珠浅蓝色。南部支系主要分布在南欧、北非、亚洲西部和南部(印度北部)及拉丁美洲,其特点是中等身材,肤色较浅,头发黑而直,眼珠黑色。在南、北两大支系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型地带,包括欧洲西部,东部的斯拉夫民族和北美、澳大利亚的欧罗巴居民。

黑色人种 也称“尼格罗人种”。特点是:黑色皮肤、黑色卷发、眼珠黑色、颧骨不十分突出、鼻宽、唇厚。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还有美洲例如在巴西,美国海地等国。

阿拉伯人 泛指说闪含语系闪含语族阿拉伯语的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约一亿多人。多信伊斯兰教,教派很多。原住阿拉伯半岛,七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我国历史叫“大食国”。大力传布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文,形成以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在西班牙)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医学、数学、历法、建筑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对亚、非、欧某些地区中世纪科学文化发展影响很大,同时与中国进行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并有一些阿拉伯人留居中国。十三世纪末大部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达数百年。十九世纪受英国、法国侵略和控制。主要从事农牧业、手工业、商业。并有现代石油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建立了独立国家。

波多黎各人 主要居住在波多黎各。由印第安人、黑人同西班牙人长期的结合而成。约300 万人(1975 年)。通用西班牙语和英语。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甘蔗、烟草、水果等。十六世纪初,遭受西班牙殖民统治。1898 年美西战争后受美国控制。曾长期进行独立运动。1952 年美国同意波多黎各作为美国的“自由联邦”,突行“自治”。另有140 万人分布在美国等地。

犹太人 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十三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闪含语系闪含语族希伯来语文。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住地,散入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公元七世纪起巴勒斯坦为阿拉伯人聚居区。近代散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多已改用所在地语言,并取得定居国国藉,但仍保持犹太教风俗。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法西斯残杀的达600 万人。现在全世界约有犹太人1500 万人,以美国、以色列和苏联为最多。

墨西哥人 主要居住在墨西哥。以印第安人为主,同西班牙人,黑人长期结合而成。讲西班牙语。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有采矿、钢铁等现代工业。在文化上印第安人色彩特别浓厚,有优秀的壁画艺术传统。另有约700 万墨西哥人在美国,主要从事农业。

印第安人 是美洲大陆原有的居民。属黄色人种的美洲支系。分布遍及南美洲(秘鲁等国)、北美洲(美国、墨西哥等国)。语言属印第安语群、分十几个语组。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采集、狩猎、也有灌溉农业。有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也有少数像玛雅人和印加人等的早期奴隶制国家、有些已有自己的文学,并创造过著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先种植玉米、马铃薯、向日葵、棉花、番茄、金鸡钠树等作物,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六世纪起,印第安人遭受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摧残、经济发展中断。长期以来,由于战争、屠杀,流移以及被同化等原因,人口逐年下降,现有3200 多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在北美只剩80 万人,大部被赶入保留地,生活濒于绝境。在中、南美洲的人,部分被迫退入山林,过着孤独困苦的生活。十九世纪,先后挣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但一般都受所在国统治者的歧视并被同化。

爱斯基摩人 又称“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的亚洲支系。主要分布在北美沿北极圈一带及亚洲东北部地区。语言属古亚细亚语系爱斯基摩阿留申语族。近海的主要从事捕猎海兽、海鱼,内陆的主要从事狩猎;多用石、骨制工具,喜爱雕刻艺术。住帐蓬,冬季大部分地区住雪屋。狗是唯一的家畜,用以驾雪撬。多信万物有灵和巫术,少数接受了基督教。长期受白人统治者的压榨,经济被破坏,生活困苦,现有人口约8 万多。

华人 泛指中国人。其由来有两种说法:(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华民族,因而简称华人。(2)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3.3%,而汉族是古代华夏族和其它民族逐渐发展而成,因此称中国人为华人。

华侨 是指侨居外国,但仍保留中国国藉的人。加入外国国藉的华人,则被称为中国血统的外国人。解放前,不少中国人为了谋生到外国侨居。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以侨居东南亚的最多,早在秦汉时期由于文化和贸易往来,就开始有中国人移居东南亚,大量移民是从元朝开始,以明末清初为多。到十九世纪中期,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南亚进行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大批中国农民被贩运到东南亚当劳工,华侨人数剧增。华侨对居住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同居住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华侨十分热爱祖国,但在旧中国华侨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解放后,党和政府积极关怀华侨、保证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利益,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华侨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

侨乡 华侨的原藉以广东省和福建省最多,因此人们把广东省和福建省称为侨乡。侨乡在一些地区特别集中,例如福建省的厦门市、晋江地区、龙溪地区,广东省的梅县地区、汕头地区、佛山地区以及海南岛的一些地方。

种族主义 种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殖民主义者为了维护和扩大其在殖民地的反动统治,就用种族作为区分人类优劣的标准。并建立了种族主义的反动理论。他们以人类不同种族把人类分成“高等种族”和“低等种族”,认为高等种族应统治低等种族。宣扬人种血统的“纯洁”和“优生学”,主张“改良人种”,繁殖“优种”,淘汰“劣种”,以确保“高等种族”的统治地位。种族主义者以这些反动理论为依据,制订上百种的种族主义法令,如“集团住区法令”、“通行证法令”、“劳动隔离法令”、“教育隔离法令”、“社会生活隔离法令”及多种镇压法令。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等方面迫害有色人种,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目前,南非的政府当局仍实行极端反动的种族主义和法西斯统治。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正在蓬勃发展,并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支持。

种族隔离 是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实行反动的种族主义和法西斯统治的一种政策。它在宪法中规定在宗教和国家事务中,黑人和白人都不得处于平等地位,自1911 年以来,南非当局颁布了350 多项种族主义法令,迫害非洲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如关于“集团住区法令”中规定按肤色把全国居民分成若干集团,各集团严格分区居住,结果数百万黑人从家乡被赶到面积狭小贫瘠的“保留区”。“劳动隔离”法令规定黑人不能与白人同在一个工会,不能担任技术较高的工作,同一工种黑人待遇低于白人,黑人没有订立集体合同权,没有罢工权等。“教育隔离”法令规定,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律采用隔离制度。“社会生活隔离”法规定一切公共场所(如教堂、戏院、厕所、车站等)黑人和白人都得分开。这些法令都是推行种族隔离的手段,以迫害、奴役和压迫有色人种。

民族 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在某一定地区内,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他们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特点等,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又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都包括少数剥削阶级和广大的劳动人民两部分人。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压迫成为国际现象,因此全世界形成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尖锐对立。

语言 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它为社会各阶级服务,同时阶级也影响到语言,利用它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所以语言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武器、工具。

语系 是按语言“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最大的语言系属。由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组成。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等。同一语系内,按各语言之间系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若干语族;同一语族可再按关系远近分为若干语支。如印欧语系分为印度、日尔曼、罗马、斯拉夫语族等。斯拉夫语族又分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三个语支。由于世界语言十分复杂,语系的划分在语言学家中不尽一致,名称也不尽相同。

语族 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系小、比语支大的语言系属。详见“语系”。

语支 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属。详见“语系”。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语系之一。是目前世界最流行的语系,世界上大约有近一半人口操该语系的语言。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它包括许多语族:(1)印度语族。(2)伊朗语族。(3)斯拉夫语族。(4)波罗的语族。(5)日尔曼语族。(6)罗马语族(也称拉丁语族)。(7)克尔特语族。(8)希腊语族。(9)阿尔巴尼亚语族。(10)亚美尼亚语族。(11)赫特语族。(12)吐火罗语族等。

斯拉夫语族 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中部。斯拉夫语族又分为三个语支:东斯拉夫语支如俄语;西斯拉夫语支如波兰语、捷克语等。南斯拉夫语支如保加利亚语,南斯拉夫语等。

日尔曼语族 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印欧语系中的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部及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一些地区。日尔曼语族分为两个语支:西日尔曼语支和北日尔曼(斯堪的那维亚)语支。主要包括英语、德语和丹麦语等。

拉丁语族 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印欧语系中的一个语族。分布在欧洲西部和南部,南美洲、中美洲等地。这个语族在欧洲的最大民族是意大利人。拉丁语族又分为很多语支:如伊比利安-拉丁语支,包括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及拉丁美洲一些民族的语言(墨西哥人、阿根廷人、委内瑞拉人、古巴人、巴西人等);高卢-拉丁语支,包括法语;东拉丁语支,包括罗马尼亚语。

宗教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宗教是一种同科学、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和唯心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宣扬要相信和崇拜幻想的超自然的力量,认为神能主宰物质世界和人的生死祸福,叫人们甘愿忍受现世的苦难,把希望寄托于“来世”等起着束缚人们思想,麻痹人们的作用。宗教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在原始社会,人们由于作梦的现象引起了灵魂的观念,加之对自然力量感到不可抗拒和无法理解,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幻想的超自然力量的崇拜。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形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压迫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源,统治阶级竭力利用、扶植、发展宗教和宗教组织,为维护其统治和对外侵略政策服务;而当人们对所受的剥削压迫尚未认识其阶级根源时,就容易被宗教所愚弄。随着宗教赖以存在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的消失,宗教也将最后消亡。在历史上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各种政权形式的出现,宗教由“拜物教”、“多神教”发展到“一神教”;由氏族图腾崇拜到民族神和民族宗教,最后出现了世界性宗教。目前世界上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

基督教 基督教、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派别。公元一至二世纪形成于罗马帝国,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国。宣称世界是“上帝”(也称“天主”)创造并主宰的;人类从始祖起便都“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得到“赦罪”和“拯救”;叫人们对阶级剥削和压迫采取绝对忍耐和顺服的态度,把希望寄于死后的“天国”。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基本经典,称为《圣经》。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会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等都置于基督教神学的控制之下,对人民和进步科学家进行残酷的迫害。1054 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十六世纪,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中,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在近代,基督教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用来对内统治人民和对外进行侵略的工具。基督教的一些派别曾于唐、元先后传入我国,但流传不广。天主教明末再度传入;正教在清代由沙俄传入;新教各派于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我国,三者都被用作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工具。在我国基督教通

常是专指基督教中的新教。3732 正教 亦称“东正教”。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苏联等国。1727 年,俄罗斯正教派传教士渗入中国。正教的教义信条在细节上同天主教略有分歧。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1054 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自称“正教”,意为“正宗的教会”,同自称“公教”(即天主教)的西部教会相对峙。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主张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中世纪时正教直接受拜占庭帝国控制使用,是帝国国教。十六世纪末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又逐渐形成了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控制利用,成为沙俄对内统治压迫人民,对外进行侵略渗透的工具。十八世纪后,东欧有些国家的正教也陆续宣告在行政上对君士坦丁堡独立。十月革命后,正教在苏联曾受革命冲击而大为削弱。

新教 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在中国,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有时也把新教称“耶稣教”。新教主要分布于英、美、德、瑞士,北欧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鸦片战争前后传入中国。新教是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各个新宗派,以及随后又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更多宗派的统称。新教反对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但在实际上要人接受资产阶级的统治;对天主教的传统教义作了一些删除,例如不承认“炼狱”、不承认“变体论”,反对尊玛利亚为“圣母”等。长期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用新教作为侵略工具,危害各国人民。

天主教 也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利教。天主教是基督教中的一派,和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及拉丁美洲各国。元朝时曾一度传入我国,后来,于明末(十六世纪)又再度传入。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成为西部教会的领袖,自称教皇。1054 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同自称正教的东部教会相对峙。天主教除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外,还尊玛利亚为“圣母”。强调教徒必须服从教会权威;声称教士有受自天主的神秘权力,可以代表天主对人定罪或赦罪;并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恩格斯称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390 页)。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反抗罗马教皇的新教后,天主教在欧洲一部分国家丧失了统治地位。长期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用天主教作为侵略工具,危害各国人民。

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国境内)国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基本教义有“四缔”,“六道轮回”等。宣扬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人生充满着苦。只有消除一切欲望,追求超脱世间的“涅槃”、才能断绝苦根。这种说教掩盖了阶级剥削压迫的实质,起着麻痹人民的作用。早期的佛教曾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但也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后又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公元前三世纪在阿育王的扶植利用下得到广泛流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部各国。按其流传情况和书写经典所使用的语言可分为不同语系的佛教。流传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傣族地区的为巴利语系佛教;流传在我国汉族地区、朝鲜、日本、越南的为汉语系佛教;流传在我国藏族蒙古族地区的为藏语系佛教。东汉初(公元一世纪),佛教从西域地区传入我国汉族地区后又称“释教”,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支持和利用,并同封建的宗法思想交融,成为我国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之一。佛教现在主要流传在中南半岛各国和斯里兰卡,其中泰国的佛教信徒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

印度教 公元八世纪后流行于印度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经过改革而改称的。印度教的主要教义仍是婆罗门教的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印度教分成一些教派,最流行的有两派:一派是崇拜毁灭之神“湿婆”的:另一派是崇拜保护之神“毗瑟拏”的。

伊斯兰教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顺从”。以前,伊斯兰教在中国也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分布于亚洲、非洲、特别是在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的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七世纪传入中国,曾先后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十个少数民族中传布。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由于东西商路改道而加剧的社会经济衰落状况、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号召,在麦地那建立了代表奴隶主、贵族商人利益的政权,在以后的发展中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义有:信仰安拉(中国称真主)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古兰经》;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还规定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等为教徒必遵的“功课”,并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情况规定了若干制度和道德规范。该教主要有“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

犹太教 犹太人的宗教。信奉“雅赫维”为“独一真神”,并称犹太人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教义教规是雅赫维通过摩西等传授下来的。主要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即基督教承继下来作为《圣经·旧约全书》的部分)。该教义曾被犹太人用作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另一方面又被历来统治者特别是帝国主义用来制造民族纠纷的依据。十二世纪有少数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设立会堂。称“一赐乐业教”俗称“挑筋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a0cac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2.html

《人口、民族、语言、宗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