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剧种砀山四平调现状与保护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1 19:34: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稀见剧种砀山四平调现状与保护政策研究
作者:蒋彤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

         要:砀山四平调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是较为稀有的地方剧种,由曾经流行于砀山境内的花鼓戏演变而成。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数百公里,影响范围较大,具有很强的说唱性与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从探究四平调源头入手,论述了四平调的发展现状,传承途径,最后对它的发展与传承提出一些列的措施。

        关键词:砀山四平调;现状;保护政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230-04c

        清末民初期,砀山周寨镇邹家班领班邹玉振和砀山境内的燕家班燕玉成、庞士英,王家班王世君、许若海等联合组成规模较大的花鼓剧团。到山东菏泽、河南商丘、安徽亳州等地巡回演出。1928年,邹家班在江苏戏园演出时,首次废除花鼓的歌舞形式,丢弃了传统花鼓装扮,穿上当时流行戏剧服装。后来又聘请河南夏邑县豫剧琴师杨学智,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不断完善唱腔与板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戏曲剧种——砀山四平调[1]

        一、四平调综述

        目前关于剧种名称来源没有统一定论,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因是从京剧、豫剧、评剧、二夹弦等各个剧种吸收而成,始称之为四拼调,由于地域语音差异,在流传过程改称四平调;其二,取自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而以四平得名[2]

        最初,砀山境内正式的四平调演出团体只有邹玉振为首的四平调戏班,且多系流散艺人所组成。演出覆盖范围局限在四省接壤的十多个县市。1949后,由于某些原因,砀山邹家班班主邹玉振和他带领的部分演员被河南商丘市吸收并成立了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直到1955年老艺人李玉田在周寨区汪庄成立了四平调剧团,这是继邹玉振之后在砀山建立的又一个四平调剧团。随后不断成立黄楼四平调剧团”“谢集四平调剧团。直到1963年,砀山县政府专门才成立了四平调剧团。正式启用安徽省砀山县四平调剧团印章[3]。演出范围也迅速向周边蔓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演出分布区域可辐射到皖北、豫东、苏北、鲁南。20072月,砀山县人民政府申报场山四平调艺术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7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84e295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2.html

《稀见剧种砀山四平调现状与保护政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