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中的做人之道

发布时间:2011-06-07 12:08: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儒道两家中的做人之道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道德 身重于物 少私寡欲 柔弱 无为而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文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在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之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做人做事的特点。

在两千余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曰民族魂)和国民性格(或曰国民性)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道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总汇,贯串中国文化上下古今之大成。儒道两家中的精华思想启迪对个人自我完善、发展,在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等方面有很大益处,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

(一) 儒家思想

孔子是孺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祟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书,这四部书被称为"四书"。在儒家的"四书"中,诠释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即仁、义、礼、信、智。仁是做人的基础;义是做人的气节;礼是做人的文表;信是做人的支柱;智是做人的主导。

""是做人的基础,人做得好与不好,首先要看他是否有""。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仁矣。子路问哪五种,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有一天,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问孔子何为仁德,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论行动都合乎礼仪就是仁。一旦坚持做下去,天下的人都会推崇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回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答:"不合礼制的事不看,不合礼制的话不听,不合礼制的话不说,不合礼制的事不做。"颜回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但一定要把您刚才讲过的话当成座右铭。"[2]由此看来,孔子倡导的""包含诸多方面,其中包括知廉耻、知善恶、自重自爱,有强烈的荣辱感,还包括为人真诚、博爱、宽厚待人等等。

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3]孟子的话,又对孔子关于仁的观点作了补充。在中国,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一直传承到现在。人们普遍认定仁是做人的基础,也就是一个人的本质,一个人的所有的德性。仁与不仁,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优劣的象征。

""指的是做人的气节。义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观,也就是指道义以及符合道义的行为。""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一种精神。""的界限在于取不取不义之财;""的气节在于能不能主持公正;""的境界在于敢不敢为正义献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先秦《论语述而》)孔子的意思是说,吃粗食,喝凉水,睡觉时弯着胳膊作枕头,也有不少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到的富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孔圣人对义的界限可谓分明。 ""是需要决断的。瞬间的取舍,是判断一个人道德高尚或道德沦丧的分水岭。

""是做人的文表。古人云:礼多人不怪。[5]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传统中国的大""蕴含在""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祭神)祀(祀祖先),如葬仪、祭礼等。在古代,这些仪礼十分普遍,其中不乏迷信和神秘色彩,后经儒家的重新诠释,使之成为诗意的了。这在儒家经典《荀子》、《礼记》和《仪礼》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经典之作对祭祀做出了新的解释,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使它们成为一种诗歌和礼乐。在荀子所著的《乐论》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诅,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6]可见,荀子认为音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这种观点形成了儒家的一般看法:仪礼即是诗意的表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7]孔子的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父母面前要尽孝,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平时少说多干,真诚守信,对人有爱心,与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如果还有多余的力量,就去学文化。"孔子的话,把做人的仁礼之道深入浅出地说了出来。

""是中国人做人的一个重要支柱。孔子曰:"言必信,信必果。[8]一个人言而有信,就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信誉度高了,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反之,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哄过一时一事,下次就没人买你的账,事情也就做到头了。道理谁都懂,却不一定都做得到,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能给人以信任的基础,做起事情来就方便得多,有时甚至是棘手的事,或者眼看就要陷入困境的事,说不定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显而易见,说的是人的智慧。智慧是做人的主导,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一辈子休想有所建树。人并非单凭想象就能做成大事,做事里面有很多学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莫过于充分利用你的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必须不断地学习,获取知识的养料,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9]古代哲人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10]人如果停止学习,必然迟钝。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1]的古训,更体现出学习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选择朋友。总结起来便是做人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过犹不及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12]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无论我们面临什么困难都能笑颜以对;有了这种态度,无论我们走到哪都不会被人排斥。

(二) 道家思想

老子既是书名又是人名,而道德则是书名的老子和人名的老子中最核心的思想理念。于是乎,老子其书便因之而被名之为《道德经》或《德道经》,老子其人亦因之而又被称作是道家;于是乎,无论老子其书还是老子其人便总不离二字,亦未脱于司马迁之所谓道德之意[13] 是老子哲学中最核心的观念,他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围绕展开的。那么,老子的究竟是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作了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天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1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到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如果要取个名,勉强称之为。这就是老子对的理解与描述。无疑是老子的另一重要人伦或政治理念,所以《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其中,有关的文字俯拾即是、屡见不鲜。那么何谓之呢?对此,《说文解字》中曾有如下两种解释:一即字,意为升也;二是从直从心,即字,意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15]全祖望《鲒埼亭集》曾论字曰: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之谓悳,是悳行之悳也;若德,则升也,非悳也。[16]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尝言字云:外得于人者,恩悳之悳;内得于己者,道悳之悳。经传皆以为之。[17]

“道德”之说与我们立身处世之道有很大关联。

身重于物如何对待名与利的问题,这是人生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从古至今,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却有相当多的人,都是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所谓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老子鄙视这种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他从两方面揭露了这种人生观的危害:第一、从治理国家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18]第二、从个人修养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9]道家学派力倡重生轻物,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贡献。

少私寡欲如何对待欲望,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老子主张少私寡欲”[20]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21]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22]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23]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海难填,总是无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这是毫无好处的。就个人来说,益生曰祥()” [24]人如果过分追求欲望,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25] 就治国来说,老子认为,社会混乱,国家难治,是统治者贪得无厌的结果。朝甚除,田甚芜,仓其虚” [26]是统治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27]的结果。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28] 根据少私寡欲的原则,老子提出了四条重要的处世之道:一是治人事天莫若啬。二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三是功遂自退。四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柢固,长生久视之道。” [29] 老子认为啬()德既可以重积德,是治人的根本大道,又利于事天,也是养生”(摄生)的重要方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老子看来,社会上的一切纷争,都起源于人的不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果人不知足,就会自招祸患,正如水过满则倾溢,器太锐则折断一样。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0]说明物极必反功遂身退是客观规律、宇宙法则。功遂身退退,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心态或态度。二是指位置。但都不是指退了以后,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干,或者退而守成。事物发展过程即变化过程,量变的结果一定会有质变,退即是把握质变的先机,先行变化、主动变化、领导变化,以适应变化。退了以后,在事物新的状态下,新的条件下,新的领域里,再求得新的变化和发展。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31]”。庄子后学依据老子的少私寡欲的思想,指出: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即所谓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人生中得来的体会:所谓淡若水,即朋友相交,贵在始终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相互尊重。友谊之树只有用尊重、恭敬之水不断浇灌才能长青。

柔弱胜刚强”[32]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一般人只知刚强胜柔弱的道理,而老子却以超群的智慧,深刻地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真谛。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柔弱并非一般人理解的软弱、懦弱、消极、无能、无用,前面已经说过,老子所说的柔弱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老子常以来比喻柔弱。例如:善利万物而不争,自处其下——海纳百;至柔而至刚——以柔克刚随园就方——随遇而安,素位而行涤除污垢却不改其性——和而不同、和光同尘不因外境不平而不平——“平常心是道毛泽东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亦是此哲理之妙用。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就是老子柔弱胜刚强这一哲理的最好体现和妙用舍己从人不顶不丢借力化力以柔克刚

上德若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33]“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老子》四十五章) 在老子看来,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或本源的,是以为体,空虚不盈的,所以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既然道体是空虚不实的,那么体道的圣人也应当致虚极,守静笃。” [34]才能真正做到旷兮其若谷” [35]。即为人处事胸襟正因为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品德,由此形成一些相应的处世之道: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3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38]“自知者明” [39] 宽广,豁达大度,就好像幽深的山谷一样,能够包容人世间的一切。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0]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1]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4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3] "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 [43] 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44]意思是说: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道家的思想观点汇总起来就是两个字:道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家强调做人要循德求道,做人如此,做事亦如此。庄子认为,""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天赋才能的总汇,""是从""中而来的。因此,道家以""作为衡量人的道德标准,"道德完美"是它的最高境界。吕坤在《呻吟语》卷二--《修身》中写道:对文名、才名、艺名、勇名,人们都可以辞让,唯有那道德的名声会引起许多人的妒忌。对无文、无才、无艺、无勇,人们都可以谦虚得起,唯有那没有道德的名声会引起许多人的羞愧。君子要用道德的真实潜心静气地修炼,用道德的名声遮蔽自己。

做人要做到“仁 智”,处世要向“无为而治”看齐,在“道德”的陶冶下,变得“柔弱”,知道“身重于物”,从而“少私寡欲”。这便是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儒道两家的这些传统文化精粹教我们学习如何正确地生活、如何智慧地生活、如何自在地生活。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要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真正活出自我,这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在理解之后如何实践便是一大难事,但是从小的方面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世界,一步步向理想迈进,不是很好吗?

引文出处:[1]《阳货第十七》 [2] 先秦《论语颜回》 [3] 先秦《孟子离娄下》 [4] 先秦《论语述而》 [5]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1 [6] 荀子《乐论 [7]《论语 学而第一》 [8]《论语·子路》 [9] 先秦《论语述而》 [10]荀子·劝学》 [11]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 [12] 《论语 · 季氏》 [13] 史記·卷二十 [14]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15]《道德经说文》 [16] 全祖望《鲒埼亭集》 [17]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8]《老子》三章 [19]《老子》九章 [20]《老子》十九章 [21]《老子》六十四章 [22] 《老子》八十章 [23]《庄子·逍遥游》 [24]《道德经》 [25]《老子》 [27]《老子》五十三章 [28]《老子》 [29]《老子》五十九 [30]《老子》九章 [31]《庄子·山木篇》 [32]《老子》七十六章 [33]《老子》四章 [34]《老子》十六章 [35]《老子》十五章 [36]《老子》二十七章 [37]《老子》四十九章 [38]《老子》三十三章 [39]《老子》七十九章 [40]《道德经·二十五章》 [41]《道德经·二章》 [42]《道德经·三十八章》 [43]《道德经·四十八章 [44]道德真经指归·卷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81643183c4bb4cf7ecd137.html

《儒道两家中的做人之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