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专题(课后交流)

发布时间:2013-08-20 09:48: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言文教学专题

——课后交流发言稿

时间:2011114

地点: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高三(12)班

各位老师们,上午好!希望大家对我刚才的那节课多提宝贵意见。我是高三才接手这个班的,刚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那节课是需要师生至少相互适应两个多月,借助课内外二十多篇文言文由少到多,由浅到深,有序地积累、理解、消化、运用才可能达到的默契。

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高考考纲要求高中生“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能力,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把这些知识理解消化后,进行梳理整合,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记忆库中,要用时能迅速地跳出来。高一到高三,我们已经学了将近40篇文言文,许多文言知识,比如重点实词,高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6种特殊句式,还有帮助我们理解文意的文化常识,例如官职的升降用什么词等,都在这些课内的文言文中出现过。表面上高考文言文这一块22分考的是课外文段,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考点、知识点都或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课内。复习时,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扶着学生把课内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让它们成网、成树,并借助每一篇古文练习、讲解的机会,让学生一边回顾知识,一边调动灵动的思维,分析上下文来推理,来思维,来猜想,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形成阅读能力。

文言文前,我会讲一节课的语法知识,这节语法课针对性很强:就是为讲古文服务的。我们常听高中的老师抱怨高中学生不懂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等,与其抱怨不如想办法。这节语法课我首先讲11个词类,各举几个常见的例子,让学生对名词、动词等词类有感觉,可古文中词类经常是活用的。“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数词做动词。然后我讲句子,一个规范的句子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可古文表达的习惯不同,经常会倒装。“游于赤壁之下”:在赤壁之下游玩,状语后置了因为初中教学时是淡化语法的,而讲文言文没有粗浅的语法知识作支撑,对知识点只能是支离破碎地死记硬背,无法最终让学生形成让理解、思索、领悟参与进来的阅读能力。

高一高二在讲解这些课内的文言文的时候我十分注意梳理。比如,“之”常见三种词性,七种意义,出现一种讲一种,出现第二种,我又编入知识网,同时复习第一种,像滚雪球一样,等到第七种出现时,有的已经复习七遍了。在初步形成“之”这个虚词的知识框架时,我举例时特别注意两点:1、例子全学过,复习时也是固定的例子。因为固定的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这次这个例子,下次又是那个例子。2、例子要典型。因为虚词这一题有时每项的第二句来自课内,老师们可以凭自己的经验举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例子,以及容易误解的例子。比如:“郯子之徒”,这里的“之”易误解为“的”,而实际上应解为指示代词“这些”。当然,要学生熟练记忆,灵活迁移,必须熟背、熟读课内文章,高三一年早读我永远都有一项内容:反复熟读必修1——5中的古文。意图有两个,熟记知识点;每天都跟文言文接触,在老师复习其他专题的时候还能保留一定的语感。

在梳理时要注意的第二点是:不要过于繁杂。一个“以”字,古汉语词典中关于它的用法有好几页,讲太多条学生理解不了,记不住,或者互相混淆,等于没讲。老师要凭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梳理那些常见、常考的几种。特别容易混淆的要重点点出来辨析。

第三:不断重复。这一点老师要有耐心,哪怕这篇短文中不设题考这个实词,这个虚词,这个句式,一旦碰到,也要以此为蓝本复习一遍。先回顾这个词已经讲过的常见用法、意义,再让学生结合此时的语境来辨析,老师适当引导他们在猜读时如何利用语境,形成一种有足够思维机智参与的活的动态的课堂。

高三8月份补课期间将近一个月我们备课组都是在复习文言文前期当学生的知识网还不够结实,知识树还不太繁茂时,在讲解时要以梳理、重复、积累为主。当你感觉,时机成熟后就应该加强前勾后连的推理能力,让学生不断尝试借助陌生的语境由开始笨拙地从知识库中提取自己需要的词义,到越远越灵活,思维能力越来越强。

老师们都知道,文言文的复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知识网基本可以编成后,在进行其他专题复习的间隙,我基本是坚持每周讲练两篇古文,一个月后坚持每周一篇,一直到高考。

最后我想跟老师们交流的一点是,文言文教学要想要成效,对老师内功的要求比较高。

首先你必须对必修课本中的古文很熟悉。当初教高一高二时,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默写后我都自己批阅,一百多份作业改完,我自己已经背得很熟了;不要求背的,因为在备课时很细致,基本上也能背。到高三复习时感觉十分从容,哪些知识是重点,在哪篇文章中的那句话中都能信手拈来。当然作为老师还应该不断阅读古代典籍,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对文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换言之,阅读典籍对语言知识、语感、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三者综合作用,使阅读古文不只是机械的信息接受过程,也成为生命体验的重要手段。这样的人生,就会成为知与情相交融的圆满的人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0b0932a216147917112850.html

《文言文教学专题(课后交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