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不语》论佛教思想

发布时间:2015-03-22 17:39: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程序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论文

目:从《子不语》文本浅析袁枚的佛教思想

级: 汉语言文学112

号: 11016218

名:

从《子不语》文本浅析袁枚的佛教思想

摘要:《子不语》又名《新奇谐》,为清代袁枚所作,与同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并称为清代三大志怪小说。《子不语》一书所记载的多为清康雍乾时期的怪事,其名来源于《论语·述而》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书中记述的,正是不为道学家所认同的狐、道、鬼、怪之流和奇谈怪论。虽然作者称其为“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思”,然而,我们还是能从中探得其在中间包含了一些佛教思想。本文即从佛教最基本的几条来论证。

关键词:子不语;佛教;生死;命运

袁枚,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居“乾隆三大家”之首,在诗、文、小说等方面都有建树。《子不语》是袁枚历三四十年陆续写成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共34卷,所记之事大都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之“怪、力、乱、神”。宋朝苏轼在其《答张文潜书》中谈到,文与作家的关系当“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我们可以这么说,作家在文学创作所贯彻的思想也必隐射了其自身的思想。当然,《子不语》也在其中暗暗隐了袁枚的思想,本文即从《子不语》看袁枚在此中体现的佛教思想。

虽然很多学者都认为袁枚该文实属“游戏谰言”,并无佛教思想。然而,通读《子不语》,还是可从其中窥见一二,而近代学者王梦楼也曾评价袁枚“君不好佛,而所言往往有佛意”。

作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当然也在各个方面有其独特的见地。而最有体现性的就是其生死观和命运观,该文就从此两点来分析袁枚的《子不语》中蕴含的佛教思想。

1、生死有命论

作为人生最大的事情, 自古以来, 生死问题就一直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 也是很多思想家力图在超越的层面上要予以解决的问题。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这部不朽名剧中, 借哈姆雷特之口苦苦追求生与死的问题。德国现代生命哲学家齐美尔指出:“我们如何理解生命? 如何理解死亡? 这是同一基本态度的两个方面。”而在佛教思想中,生老病死在芸芸中已是安排好的,所谓“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生死有命,谁也不能打乱这一秩序。这在《子不语》卷一的《张士贵》就有体现,《张士贵》及其形象地描写了恶鬼欲杀张士贵全家却也拗不过“人命天定”的格数,黔驴技穷,也只能幻术欺骗人而已。

《张士贵》叙述了直隶安州参将张士贵,觉得官署太狭窄,在城东买了房子,据说那房子里面有鬼怪。张素来倔强,非要住进去。便举家搬到城东的房子后,每天晚上都听到中堂里敲鼓的声音,家人非常害怕。张于是拿着弓箭,秉烛坐候。到夜深人静时,梁上忽然伸出一个头颅,斜视而笑。张拿出弓箭射它,鬼怪全身坠到地上,又短又黑又肥,腹部大得像五石容量的大葫芦;肚脐中箭,没入一尺多。鬼用手抚摸腹部,笑道:“好箭!”张再射,鬼像原来那样狂笑抚摸腹部。张大声呼叫,家人全部进来了,鬼升到梁上,发誓说:“必定灭你全家!”接着就不见了。到了第二天天亮,张的妻子暴毙;傍晚,其儿子又死了。张把妻儿收殓,悲伤悔恨不已。过了一个多月,突然听到隔壁有呻吟声,过去一看,原来是他已经停柩待葬的妻儿。给他们姜汤喝,啧啧有声如平常一样。问他们,都说:“我们都没有死,但昏沉沉像做梦一样,看见两只大黑手,把我们丢在这里。”开棺一看,根本没有他妻儿的尸体。才知道人死是由命来决定,即使恶鬼心中多么怨恨,也只能用幻术戏弄人,而不能杀死他们的。

这里便写出了生死有命,即使是恶人作祟,倘若阳寿未完,便是不会死了的。

而在《子不语》卷八《朱十二》里也表明,命里该享有的福分也必定享完才能得以尽阳寿。

《朱十二》讲的是杭州望仙桥许姓住楼,相传有缢死鬼。屠夫朱十二自恃其勇猛,便拿着杀猪刀登楼,等到缢死鬼来了便与其搏斗,缢死鬼离去前说了句“朱十二,我非怕你,你福分内尚有十五千铜钱未得,故我且饶你。待你得后,试我金老娘手段!”之后,朱十二卖了房子得了十五千铜钱,便死了。

而这些在之后很多文章如《火焚人不当水死》等都有记述。《火焚人不当水死》讲的就是命中注定的劫数命格中该当如何便如何,当火焚死便不当水死。这些篇幅虽短,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生死有命”的观念。

2、因果报应说

佛教认为一切兼有定数,“今世之报是来世之果”。依照佛经的说法, 业因之果报, 按其成熟的时间分为三种报应形式: 一是现报, 果报在今生便成熟; 二是生报, 今生造业, 未来受报,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前世; 三是后报, 今生或宿世所造的业, 由于诸缘未备, 要在多生多世, 乃至极为久远的未来, 才会诸缘具备, 果报成熟。若造善恶之业, 其后必招感相应之苦乐果报 。“以有业因, 故招感业果; 非善非恶之无记业则无招果之力”。在《子不语》中也相应有其文篇对应这些思想。《裹足作俑之报》讲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因其在世之时尤爱小脚裹足之女,致使当时民间都以裹足为美,终害不仅小女儿受无量苦,不少妇人也为此悬梁自杀。而到了李煜驾崩之后,在阴间终来报,而被罚在冥中织屦一百万,偿诸无足妇人,数满才许还嵩山。这里讲的就是因果报应之故。

而在《叶氏姊》中叶星槎别驾之姊适张氏,新婚四十天便守寡了,未能生子,孤苦到老。到年七十二时,有次游园,忽感受到到冷风如箭,直射其心,卧床医药都不能医治,而食量顿增。之前长期吃素,病后大索荤腥,而且能吃好几个人的份。终日向空中絮絮叨叨,两手作支吾拒抵之状。“颐颊间时有伤痕,彻夜呼号,侍婢皆不得眠,惟别驾在坐,则安睡片时。如是数月,医者莫能名其病。”后来才知,因其前世为男子之时,嫌弃其妇人貌丑,鸩杀夫人,并连杀两子,另娶两美妇,以天年寿终。到了今世,前世之妻及孩子寻觅而来。这里的因果报应便应了生报,“使知因果显应,虽隔世不相宽假”。

而文章另外的名篇,如《采战之报》、《负妻之报》、《旁观因果》等,都相应的表明了袁枚的“因果报应”之说。

3、神佛存在论及雷神威严存在

另外,在佛教中还存在了相应的神佛等。

《佛教小辞典》中有“六凡四圣”这个说法。“六凡四圣”简称“十界”,佛教把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之总称,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而前六者被称为“六凡”,后四者则被称为“四圣”。

而在文中最突出的,最显而易见的,在《子不语》的很多故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终执行方式,更多的不是通过六道轮回,而是通过中国民间普遍承认的“天打雷劈”来完成的。而这《子不语》中经常出现的“雷神”形象。在本书中多次有提到,例如《雷诛狱卒》、《雷诛王二》、《雷打扒手》等都表现了“雷神”的威严形象。如《雷诛营卒》一则中讲到,乾隆三年二月间,杭州军营一士兵被雷击死,此人平时与人为善,大家都对他遭雷击感到奇怪。原来他在二十年前,曾经因奸污女尼不邃,进而牵连害死一家三条人命,虽然之后改过自新,但终究难逃天谴。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雷击扒手》一文中,两个扒手偷窃卖丝者彭某的一捆蚕丝,间接造成彭某一家三口死亡的悲剧,因此二扒手遭雷击而死,销赃的谢某也被雷击伤一腿;《雷诛王三》中提到的王三,不止是积恶诉棍,还奸淫弟妇,天理难容,终遭雷击;《雷击两妇活一儿》中稳婆母女,因做出谋人钱财、害人性命种种不义行为,最后被击死郊外;还有《雷诛不孝》中因事母不孝被击死于街的张二;《青龙党》中作恶多端,后虽入佛门,终难逃震霆一声的董二等等。

此外,在《子不语》中还出现了除了雷神之外的另外的存在。如在《子不语》卷二之《刘刺史奇梦》中就有提到观音、阎王、韦陀和金刚神。而在《两神相殴》中就提到了天的最高主宰:玉帝,在别的小短篇中还出现了如城隍、关公等形象。

由此可见,在《子不语》中确实存在着“神佛存在论”。

四、结语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 拥有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是广泛而深远的。佛教的出世以及因果报应思想, 在许多古代作家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袁枚也不例外。文本必然会相对应作家的思想。因此,从《子不语》中所显现出来的佛教思想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袁枚自身的思想。“因缘所生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而又相续不断”。这些无不在《子不语》中加以体现,并由袁枚以其独特的手法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齐美尔.桥与门[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1.

[2]杨维中.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 M].随感漫议.2007

[3]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M] .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3.

[4]袁枚. 子不语全集[ M] .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bb351f1ed9ad51f11df202.html

《从,《子不语》论佛教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