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发布时间:2017-12-14 11:58: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范仲淹(989—1053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说。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汉族,祖籍彬州(今陕西省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李元昊造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喜好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1]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鲁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苏教版语文八下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 Patrick Henry 在公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但比他晚讲了七百四十年。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 陵城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汉族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岳阳楼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景区内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3.9万平方米。它虽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当中国中部,挨长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长江居其中。以水路言,水上溯,可与湖南76个县市相连。以陆路言,紧靠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在南北交通干线上亦处中端,易转入与之相连的其他铁路、公路,通达各省。

岳阳楼地处岳阳,位于洞庭湖畔,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 1月最冷,平均气温3左右;7月最热,平均气温28左右。年降雨量1500毫米。洞庭湖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为枯水季节,每年5月至9月为涨水季节,最大的水位变幅为17米。

岳阳楼坐西朝东,构造古朴独特, 岳阳楼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宽度17.24米,进14.54米,高度为0.65米。岳阳楼高度19米,在建筑风格上,前人将其归纳为木制、三层、四柱、飞檐、斗拱、盔顶。岳阳楼是纯木结构,整座建筑没用一钉一铆,仅靠木制构件的彼此勾连。

"四柱"指的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楠木,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除四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数。其中廊柱有12;檐柱是32根。这些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既增加了楼的美感,又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

斗拱是汉族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由于古代汉族建筑中房檐挑出很长,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这种方木块叫做"",托着斗的木条叫做"",二者合称斗拱。岳阳楼的斗拱结构复杂,工艺精美,几非人力所能为,当地人传说是鲁班亲手制造的。斗拱承托的就是岳阳楼的飞檐,岳阳楼三层建筑均有飞檐。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汉族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顶就是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盔顶结构。据考证,岳阳楼是中国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

岳阳楼采用纯木结构,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梁柱、构件、装修具有线条优美的表现力,显示出中国古建筑的独特的民族风格

折叠三醉亭

位于岳阳楼北侧与岳阳楼南侧的仙梅亭遥相呼应据光绪《巴陵县志》载: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阁由巴陵知县熊懋奖承不久就塌毁了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岳州知府翟声浩重修岳阳楼后在望仙阁的旧址上重建了这座小楼阁并改名为斗姆阁咸丰年间岳阳楼和斗姆阁都已颓坏;直到同治六年才由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和斗姆阁进行全面重修并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改斗姆阁为三醉亭然其后再度圮毁光绪六年又由岳州知府张德容拨茶厘及捐项随同岳阳楼一起重建解放后三醉亭经过几次维修但因基础不牢遂于1977年落架重修

三醉亭因传说中吕洞滨三醉岳阳楼而得此名占地面积为135.7平方米高9米为二层二檐顶为歇山式红柱碧瓦门窗雕花精细三醉亭也和岳阳楼一样属纯木结构门上雕有回纹窗棂并饰有各种带有传奇故事的刻花一楼楼屏上是由岳阳楼管理处殷本祟绘制的吕洞宾卧像

折叠仙梅亭

位于岳阳楼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三醉亭相对应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边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玲珑雅致的小亭亭子占地面积44平方米高7米上盖绿色琉璃瓦.明崇祯十二年(公元 1639 年)岳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岳阳楼于楼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显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时人以为神物称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亭"到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岳州知县熊懋奖重建岳阳楼时在遗址上复建其亭

折叠怀甫亭

占地40平方米7四根水泥铸构的大柱四周环以栏杆小亭上部为纯木结构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背面刻着他的生平事迹北面檐下悬挂着一块樟木匾额"怀甫亭"三个苍劲古朴"怀甫亭"则是当年杜甫流落巴陵 虽贫穷潦倒仍为岳阳后人留下了《登岳阳楼》等不朽诗篇后卒于岳阳1962年为纪念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诞生125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公布其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岳阳人民为纪念杜甫在岳阳楼下临湖平台南侧修建此亭

折叠小乔墓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又引《戊申志》载:"墓在今广丰仓内.或小乔从周瑜镇巴丘死葬蔫大乔不应此."小乔墓地一带传为三国周瑜军府墓府为当时军府花园墓顶植女贞二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巴陵县志》载:"嘉庆二年(公园1797)知府沈延瑛重修"以后又无记载传闻光绪七年(公元1881)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并在冢上重植女贞二株1993年又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宋苏东城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墓冢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园内建筑为砖木结构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a8a54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b.html

《范仲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