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私人订制》引发的人文思考

发布时间:2018-09-28 07:09: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电影《私人订制》引发的人文思考

  《私人订制》一经上映就引起人们的广泛热议,许多影评人苛刻的认为影片是旧瓶装新酒,糊弄观众。但他们只看到了影片对于故事完整性的欠缺,没有客观的认识到对于现实批判的内涵。《私人订制》在迎合市场,娱乐大众的基础上,对当代社会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披露和反思,在嬉笑怒骂之余表现出充满温情的人文情怀,体现了冯小刚在表达艺术诉求与迎合市场之间做出的探索与尝试,显示出冯导作为电影人的努力与责任。

  一、物质富足下的精神缺失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接二连三的富了起来。人们有钱了,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裕。原来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现在是怕别人知道自己有钱没文化,所以汲汲营营的想要摆脱土豪气息,获得精神上的高雅。陕西女土豪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影片中苗圃饰演的陕西女土豪,一心想要做一位宁死不屈的女战士,坚决把牢底坐穿,做到精神上的坚守。想方设法变富了,却发现自己更穷了,这次的穷,让人心绪不宁。

  与苗圃追求精神坚守异曲同工的还有“一腔俗血”中一心想要“脱俗”的导演。片中李成儒的脱俗举动,反应了当下附庸风雅的现象:大众即为俗,小众即为雅,模糊了俗与雅的界限。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雅士,求雅已经成了一种通病,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肯定,不想被列入“俗人”之位,于是开始装高雅,装时尚,思想另类,行为乖张,最终是混淆了通俗与庸俗的概念,在装雅脱俗中迷失了自己。

  影片最为出彩的当属那段“性本善”,以小品段子的形式将中国当下官场百态收入囊中,揭露中国官场腐败机制,尖锐的批判社会、反映现实,“还原了官场奇观,颇有对世道人心的讽刺。”影片中范伟饰演一位给领导开车的司机,在面对三位领导都落网后,很是不明白:“什么都有了,怎么还想贪呢?”所以他决定做一名好领导,拒绝一切金钱诱惑,并挑战自己的弱点――性贿赂。影片在前半段金钱贿赂时做了很大的铺陈:范伟会见外宾没有收到贿赂的不满、面对老乡只有三瓜两枣的抓狂,以及收受“扁豆馅月饼”时的心照不宣,将一个向钱看齐的领导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使观众一度认为这是一个极为贪财的领导。但是随着一声冷哼,一场爆发,范伟怒斥了这些试图行贿的人,展现了人们记忆中领导应有的刚正不阿的形象,为百姓解了一口怨气,让观众看得是直呼过瘾。如果你以为就这样结束了,那显然不是冯氏喜剧的风格。正当观众准备对范伟怒斥行贿人的行为拍手称快时,他却一头扎进了情色的漩涡,栽在了小护士手里。事后非但没有省过自身,反而把过错推到他人身上,让人唏嘘不已。一波三折的情感叙事,如相声抖包袱一样,一个接一个的故事转折带动观众的情绪起伏,前后的对比反差展现独特的戏剧效果。

  影片在反应人性本善的同时揭示了当下的社会现状,如同范伟一样,每位刚上任的领导都有自己的标准和雄心,想要一展鸿途。即使不想贪,在哪哪要关系,人人讲排场,处处潜规则,腐败成风的时代大环境下,在物质欲望一步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变得贪婪,精神失守,意志薄弱,一不留神,便掉进了欲望的深渊。

  二、戏谑表面下的人文关怀

  荒诞戏谑的反讽是冯氏喜剧的一大特点,但是,冯氏喜剧从来不是纯闹剧,总比一般闹剧有人文性,引发人们动情、伤感,戳中人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笑归笑、闹归闹,但最后总有温情,这就是冯小刚高明的地方,接地气的地方。《私人订制》在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之余,以一种温温的抒情方式缓和了批判现实所带来的尖锐与冷酷,使观众在欢笑之余,可以回味人性温暖。

  冯氏喜剧中的平民意识和草根情怀体现出导演冯小刚独有的人文情怀。“有钱”中丹姐饰演一位清洁女工,梦想做一回有钱人。豪华别墅、英式管家,一切都是那么豪华奢靡。前一秒丹姐站在城楼指点江山、气势万千,下一刻却形只影单的消失在街头陋巷。灯火的明暗对比,人物心境的强烈反差,表现出明显的贫富差距,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梦想终归是梦想,繁华落尽,等待你的还是那条昏暗的小路。回家的车上,浅唱低吟的《时间都去哪了》,凄冷的现实,还没来得及卸下的华服艳妆,加上丹姐温情的演绎,戳中观众的泪点,将整部影片推向高潮。丹姐作为一名普通的传统妇女,相夫教子,养家糊口,一辈子都在为别人辛苦,忙来忙去忽略了自己,不知什么时候,眼角爬满了皱纹,步履变得蹒跚,年轻时的梦想,又有几人知?一场美梦,无尽繁华之后,留给人们更多的惆怅与伤感。

  影片最后的“道歉”段落,冯导通过对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直接披露,让观众直面自身行为给自然带来的伤害,进行了直白而深刻的反思,表现出冯氏喜剧戏谑掩盖下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作为一名导演应有的责任感。这是一个有“温度”的道歉,正如冯导在微博中说到:“最后的道歉和王朔没有关系,是我内心对这个世界仅存的一点敬畏……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无论创作还是市场。”

  三、浮华背后的价值隐忧

  追求自身艺术表达的《一九四二》遭遇滑铁卢之后,为了挽回市场,赢回观众,冯小刚不得不在《私人订制》中重拾《甲方乙方》的战略优势。王朔的本子,葛大爷的主角,《甲方乙方》的观众基础为《私人订制》赢得不错的票房基础,批判现实的锋芒,也增加了影片的思想内涵。但影片所展现的现象、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反思。《甲方乙方》虽然采取的是板块式单线叙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不同的社会现象,但其中仍有一条“成全他人,陶冶自己”的主线贯穿其中。从最初的只为赚钱到“成全他人,陶冶自己”,一连串的心境变化,实现了从自私到伟大的感情升华,体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伟大情怀。《私人订制》换时代不换套路,虽然叙事的结构与方法都没变,但是,叙事的情感主题改变了。由原来的“成全别人,陶冶自己”变成了现在的“成全别人,恶心自己”。这种改变一方面体现的是时代价值观的变化,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普遍偏离;另一方面体现的是导演创作历程的改变。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年代,一切都是高效的、快速的,喜剧也是如此,人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感受,只是需要一个笑点触动他们的神经,释放他们的精神,而不去思考故事背后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擅长内心洗礼的冯氏喜剧,也已经渐渐失去了它的魅力。冯小刚在面对同行竞争、观众品位与票房收益的多重压力下,很难做到不顾市场效益只做自己喜欢的电影。当电影人的梦想跟大众审美发生偏离时,他不得不做出妥协,为了满足观众而恶心自己,改变以往内涵式的隐晦表达,改成白话文式的平铺直叙,告诉人们的多了,让人们自己思考的少了,是时代所迫,也是一种悲哀。从某种程度上讲,一腔俗血中的大导,既是嘲他也是自嘲,是应坚守艺术追求还是秉持票房至上,怎样将二者更好的结合,是值得每一位电影人深思的问题。

  面对浮躁冷情的社会现象,面对不得不改变创作初衷的自己,冯小刚只能在影片的最后,通过葛大爷怅然若失道:“2013过去了,我有点害怕”。

  结语

  总体来说,《私人订制》是冯小刚从个人艺术追求转向迎合市场、拥抱大众的回归之作,通过大量的细节故事配以游戏化的表达方式,以及充满京味特色的调侃语言,犀利的批判了现实环境,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将导演的艺术追求与大众口味进行调和。虽然褒贬不一,但仍对今后的中国电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影片所表现出的人文思考,也值得每一位观影人深思和反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11fba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3.html

《电影《私人订制》引发的人文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