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06-19 02:16: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竹林的故事读书笔记

竹林的故事读书笔记  竹子,密密地、错落地长了一大片,翠绿翠绿的,绿得好像要滴出水来、冒出烟雾来。然后,只听传来一阵细细地,人的脚踩在竹叶上的声音,三姑娘从这片竹林中走出来,微一抬头,朝我们,羞涩地笑。
  这 是读完《竹林的故事》,在我脑海里浮现的三姑娘和她的竹林的形象,宁静美好,正如我现在正听着的《一人一花》。
  废名的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值乡土小说潮。而《竹林的故事》虽然也是描写故乡生活的,虽然也被归在了乡土小说里,却不同于其它大多数的乡土小说。它不是主要着眼于描写家乡落后的民风民俗什么的,而是表现了一个纯朴干净的乡村世界,全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禅宗的达观睿智及亲近自然的思想。这与废名的家乡——佛教禅宗兴盛的黄梅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另外与胡适、周作人在佛禅方面对他的启发也是分不开的。而废名的这种佛学思想对本文的浸润,使得文章具有一种美感。这种美感,使读者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并暂时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一个想象世界的王国,使读者得到灵魂上的净化。
  《竹林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的,文章前两段,叙述者“我”以一种非常怀念的口吻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乡村图,里面有和气豪爽的老程,迷信但爱惜三姑娘的老程家的,爱玩的“我们”,还有,非常害羞又爱笑的三姑娘。
  接下来,文章先是写了三姑娘随着父亲老程去河边看爸爸打鱼这么一件事。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三姑娘则在一旁的草地上自己玩耍,只在爸爸捕到鱼了才兴奋地拍着掌,欢跃地叫着,蹦跳着,好久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后来妈妈沿坝走来,说家里的盐怕是够不了一餐饭。于是,老程便提了鱼去卖。回到家除了该买的,还不忘给三女儿阿兰买红头绳,当然还有一壶犒劳自己的小酒。三姑娘快速地接过了头绳和酒壶,奔向灶角。妈妈烫了酒,然后取了下酒菜,抽了筷子,三姑娘赶快拿出由自己照管的家里唯一的杯子,站着脚送在桌上,虽然还是得老程挪上一挪。这些场景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农村人家虽然在物质上不够丰富但家人间都将对方放在自己心里的精神上富足的温馨幸福。最可爱的是,三姑娘的一句“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然后是叙述者的一句解释,“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于是老程便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酒。这里特别能表现爸爸对三姑娘的疼爱,还有三姑娘理所当然地享受疼爱的娇俏。
  老程大概是在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去的,其家里的境遇以一种可以预见的速度衰落了。三姑娘更懂事了,八岁就可以代替妈妈洗衣。母女二人的勤敏终是使家事一点点兴旺,而烦琐的生活没有留给三姑娘太多时间去追怀已逝去的父亲。但终是在三姑娘心里留下点什么的,三姑娘不爱去看正二月的龙灯,不爱去瞧热闹了,只爱守着妈妈,不让她孤独,不让自己再失去。毕竟,只有妈妈这么一个亲人了!但老程家的却不希望三姑娘这样,因为自己毕竟是会先老去先死去,三姑娘最后还是会只剩了她自己一个的。母亲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她能快乐,像其它有父亲的女孩儿一样。然而,母女俩人都是这么地为对方着想,却缺乏有效的沟通,以致于二者的代沟隔阂越来越大。
  最后一件以前的事,“我”还清楚地记得的是三姑娘卖菜。三姑娘诚信善良,卖的菜都是顶好的,顶受人欢迎的。而此时的三姑娘已是十二三岁的姑娘了,虽然穿着淡色旧单衣,却是十分好看,淑静美好,让人不感亵渎,即使是向她买菜掏出铜子给她,也觉着是犯了罪孽一般。
  “我”最后的也是最近的对三姑娘的印象,是在竹林上坝的小径偶遇嫁了人的三姑娘,她去得匆匆,“我”也有些无措,便转过身暂时面对了流水。这里隐隐透出生活给她的压力,却不曾明说,只留给读者自行想象。
  《竹林的故事》美虽美,但我细细读下来,觉得无论是在词句或是情节上都有些让人不是很明白的地方,这好像确实应了文学界对废名先生作品特点的概括,美与涩的交织。
竹林的故事读书笔记  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主要讲了孝顺、乖巧、善良的三姑娘的形象,表现出未被尘世污染的一种古朴美。是的,和艾芜的《山峡中》一样,我都提到了美。两部小说有着相同,也有着不同。
  艾芜的《山峡中》有着粗犷美、豪放美,显现了西南千沟万壑、江流奔涌的豪气。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却是温柔美,娴静美,仿佛是一位江南温婉腼腆的二八女子。这可能是两人所在的不同环境对其的不同影响:艾芜流浪于西南边疆自不必多说;废名是湖北人,南方的柔和及内陆地区受时局影响较小可能对他的创作影响较大。所以我们可以猜想,首先自幼生于南方,“万湖之省”使废名心思细腻,其次成年后见识了人间的丑恶、国家受到侵犯、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废名渴望通过对家乡的美好描述,弘扬人性的美好,鼓励人们改变现状,向美好生活奋斗努力。
  因此我们能看到主人公三姑娘的很美好的形象。三姑娘很孝顺,很乖巧,很善良。她爱自己的父母,平时很孝敬他们。当父亲死后,承担起了家里的重负。不愿离开母亲,宁愿孑然一身,因为担心母亲孤独。三姑娘的菜也是抢手的,因为没浸水、质量好,同时她还乐意予人些便宜。
  但我们还是要承认的是,早期的废名还是有些理想化了,他的目标也并没有那么完美的实现。事实上,受到废名影响非常大的(可以说继承了他的风格)沈从文,无论是作品水平还是文学地位,都高于废名,——尽管两人非常相似。
  废名虽然歌颂了乡间生活的美好,动机为宣传人性的美,但与沈从文不同的是,他存在对政治、现实的逃避和忽视。再者,废名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抒发着乐观愉悦的感情,而沈从文则在《边城》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悲愤的情感。
  所以废名的地位不及沈从文,不光是后者语言风格不再晦涩难懂这一个原因。不过作为一位开创了新的流派的作者,废名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竹林的故事读书笔记  刘西谓曾经这样评价废名:“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很少有一位像他更是他自己的,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花源。”的确如此,废名的小说中充盈着诗化的语言,流动着意念瞬间的闪动之美。他就像一位顶级的摄像师,有着独到,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人间的“真”与“梦”。
  就如《竹林的故事》所塑造的田园牧歌式的世界,茅林修竹也被赋予了灵性,一切展露着生命最纯真,最自然的姿态——“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打在水上,浸在水里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三姑娘,这个从虚幻化的世界中走出的少女,定也是柔美而不落轻浮的。她乖巧懂事——“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端庄如夏日之青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三姑娘是如此的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她是作者心中不可轻犯的女神,置身于聒噪浮夸的脂粉世界之外——“喧天的锣鼓,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上的雀子。”热 闹喧杂的城外并不适合一身淡月色竹布单衣的三姑娘,幽深寂静的竹林才是她灵魂的归宿。
  在废名的文字里,刻意绕开古老的宗法制下上演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乡间悲剧,摒弃带血带泪的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只是用俊逸潇洒的笔调去描绘他理想中的桃花源:宁静,和谐,波澜不兴。在那方净空下,是可以安然地望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的。竹林,木桥,沙滩,这些原本普通的景物也带上了诗情画意,而三姑娘与父亲捕鱼的场景,灯下少女和母亲的对话,就像是在水墨画卷上添加的灵动的几笔,与背景水乳交融,人理与物理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单纯的情节似蝶翩翩跃于纸上,古朴但又不失生命力。
  小说结尾处“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相逢时刻,没有只言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更是为文章添上一层朦胧美。
  废名是一代禅学大师,他笔下的生老病死只不过是一种轮回,就似秋日落叶归根般自然,结束是另一种开始。“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头上打转”“青草铺平了一切······“没有哭哭啼啼的哀怨,把人生困窘化成乐天知命,冲淡为衣,悲伤其内。
  有人说在废名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陶渊明的影子,虽相隔千年的时空,但两人却是如此相似。一样有着难以抹灭的田园隐逸情怀,但同时又逃避着残酷的现实,把虚幻的世界当作心灵的避难所。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废名将日常生活诗化,将劳动人民雅化,避开血淋淋的现实悲剧,营造出一个个理想的桃花源,其目的与那些高声呐喊自由人性的作家是一样的,于乱世中采取执拗的童心来讽刺现时的社会,向往人间的纯美,返璞归真。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将激荡的口号变为淙淙流水般的文字,来慢慢展现心中的追求。那片幽深的竹林,那个秀美的女子,正是作者情感的物化。
  废名笔下的桃花源是永恒的,那是他心中的一方圣土,人间的任何污浊,血泪都被阻挡于那片如水般澄澈的天空之外,心若明静,世界也跟着美好。
  一阵清风从竹林深处吹来,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永恒的世外桃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10e28b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f.html

《竹林的故事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