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杰宁波慈城古村落调研12

发布时间:2014-01-03 21:01: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任务书

调研任务描述

本次调研是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这门课的大作业,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调研目的

目的是了解乡土建筑朴素但科学、多样的建筑特征,增加同学们对乡土建筑的深入了解,培养同学们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思路及手法。

调研地点

自主选取宁波周边山区的古村落进行调研,这些古村落必须总体保存完好,自然环境较少受到破坏,且具有地方特色,并且有人生活其中。(推荐柿林村、李家坑、坪头村、北溪村。见后面参考文献)

调研要求

1. 学生在外出考察时要注意安全,必须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外出,尤其注意防窃、防骗、使用交通工具防挤、防甩,不去任何被禁止进入的场所。

2. 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实地调研。

3. 调研完成后,学生应完成调研报告;文字不少于2000,并必须附上手绘图片进行说明,图片不少于三张。

调研报告封面及装订要求

1.封面

psd文件

2.装订顺序

封面、调研任务书、调研报告。

3.纸张及装订要求

120克铜版纸,彩色打印。A3纸对折,中缝骑马钉式装订,上针离上边距6厘米,下针离下边距6厘米。


调研报告 姓名:何炳杰

慈城调研报告

慈城地处东海之滨,姚江之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史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城——勾余”,这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后改称“句章”。至唐开元26年设慈溪县,因县城建此取名慈城。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沉淀,慈城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以古县衙、孔庙、校士馆、清道观、城隍庙、甲第世家、符卿第等古建筑为标志,城内留存官宦宅第、祠堂牌坊、学宫书院和粉墙绮窗,文物古迹众多,历史遗迹丰厚,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慈城还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历代文化学者、名人层出不穷,自唐宋至明清,慈城一带出进士519人,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到了近现代,又涌现出周信芳、秦润卿、应昌期、谈家祯、冯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

古城慈城现今仍保留着棋盘式的街巷格局,以及古城以城墙与护城河作为防御,县治依后山即浮碧山面南而坐,公共建筑“左文右武”布局的突出特征。古城格局方正,南北方向有三条轴线,东西方向有四条轴线,纵横轴线呈“井”字交错,并城内河流纵横,一街一河。此种县城城治整体布局在江南一带城镇中硕果仅存。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慈城城隍庙,它建自唐代立县之初,宋咸淳四年(1268年)重建,历朝累有修葺。清同治九年(1870年),邑人冯本怀募捐修建,后毁。现重建的城隍庙建筑属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慈城城隍庙座北朝南,是中国道教庙宇殿堂的典型建筑形式,殿宇戏台层层叠进,厢房配殿纵深相连,贯穿一体,既有寺庙殿堂配置特色,又具官署建筑风格,其神学意趣和“前朝后寝”的功能十分明显。慈城城隍庙是目前国内恢复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现为慈城手工DIY创意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城手工DIY创意园区以手工DIY为起始,设有手工作坊,创意设计基地,DIY培训与展览等各类手工DIY项目(工作室),集观光、教育、娱乐、休闲及传承手工民俗文化于一体,是国内首个唯一综合手工DIY产业发展中心。

接下来来到了孔庙。孔庙是用来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慈城孔庙位于城内中心位置上,建于北宋雍熙元年,比现今北京孔庙的历史还要早318 年,1048年迁移到现址。历代累有兴毁,现存的孔庙仍保持清代光绪年间原貌。占地约7000平方米,共有祠、阁等房屋137间,建筑布局完整,气势宏 大。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梯云亭;两侧的左右轴线上也对称地建有祠、阁,体现出儒家“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慈城孔庙是目前浙东地区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学宫,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屡建屡毁,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占地四万多平方米。

紧接着是清道观。慈城清道观历史悠久,是江浙最负盛名的道观之一。据县志载,清道观始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后废。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由道士叶景虚重建,时在道观右侧建东岳行宫,请尚书楼钥题匾额,观名为“列仙游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道士王智静将邻近“至道”“崇寿”两宫并入,改称“清道观”。建国后,清道观保存完整。文革中被拆除。作为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建设的重要工程,清道观于2004年至2007年重建,所用建筑材料全部采用木材、石材、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在对原清道观的建筑格局及风格进行大量考证的基础上,恢复了山门、仪门、雷祖殿、东岳殿、东岳退居殿、戏台、玉皇殿、三清殿、关圣殿、十王殿等建筑。建筑质量及艺术皆达到了目前采用传统工艺及材料进行古建恢复重建的最高水准。清道观内配置的主要神像雷祖、东岳大帝、玉皇大帝、四御及三清等皆为优质桧木精雕而成,清漆淡彩,代表了目前木制神像的最高水平。

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清道光15年(1835年),慈城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银二万四千两建造校士馆,后被毁。现存的校士馆是按照光绪年间《慈谿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她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慈城校士馆是古县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全景,为我们及后代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场所。

位于县衙中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庭院式展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是清风园。展馆本着“激浊扬清”的目的,借助文字材料、壁画、雕塑、实物模型及多媒体等,揭露贪官污吏的贪婪嘴脸及其可耻下场,集中展现了传统清官廉吏的群体风貌。由于重在弘扬清廉之风,故取名“清风园”。它是中国第一个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主题性文化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bd9adcc770bf78a64295430.html

《何炳杰宁波慈城古村落调研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