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14.11.11第四次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堂笔记

发布时间:2015-12-02 21:27: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4.11.11第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堂笔记

任课老师:张楚堂

1406笔记整理小组:杨萍邹扬程丽娟杨雪逸钱源、张昕宇

一、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1)定义:

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原则,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指凡是在本期内已经收到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一切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属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它解决收入和费用何时予以确认及确认多少的问题。)

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2)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使用背景: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有时,企业发生的货币收支业务与交易事项本身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了本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更真实地反映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例如,某工厂 1993年元月份收到 1992年应收销货款 50 000元,存入银行,尽管该项收入不是 1993年元月份创造的,但因为该项收入是在元月份收到的,所以在现金收付基础上也作为 1993年元月份的收入。这种处理方法的好处在于计算方法比较简单、也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但按照这种方法计算的盈亏不合理、不准确,所以《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予采用,它主要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户等。

因而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3)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①权责发生制是按照收益、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的一种方法。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不论是否已有现金的收付,按其是否体现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收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就是说凡属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

②收付实现制是按照收益、费用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确定本期收益、费用的一种方法。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就是说按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凡是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不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收入和费用,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简单来说:“收付实现制”就看有没有现金收入,而“权责发生制”则比较注重实质性的内容。比如,你销售货物,先发货,后收款,根据合同规定,其实您发货的时候,就视同有企业有了收入,但是这笔钱还没到账,在“权责发生制”里就应该计入,而在“收入实现制”里就不能算收入。

4)张老师所理解的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实际上可以称之为权利和义务发生制,意思是权利与义务对等时就将收入及到账上来,责任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力。此时:

责任=义务+处罚

权责发生制=权力义务对等制

与此同时,只要履行了义务,同时有比较大的把握享有权利,此时也可认为权力与义务是对等的。

5)如何区分权利与义务:

①从含义上看,权利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体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义务则是设定或隐含于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②从本质上看,权利是指法律保护的某种利益;从行为方式的角度看,它表现为要求权利相对人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或不得怎样行为。义务是指人们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必须怎样行为和不得怎样行为两种方式。

③在法律调整的状态下,权利是受法律保障的利益,其行为方式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义务则是对法律所要求的意志和行为的限制,以及利益的付出。

举例:张老师坐公交车,学生A有向张老师让座的义务,张老师有享受学生让座的权利。

6)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现实区别

举例:张老师是水杯生厂商,班长向张老师预定100个水杯,但因为市场行情好,张老师说你要提前支付我货款,否则我不与你合作。于是班长提前支付了100个水杯的货款。问此时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中分别应该如何记录?

解释:此时在收付实现制中应该记录,而在权责发生制中不应记录。

因为在收付实现制中,此时张老师确实收到了水杯的货款,发生了现金收支行为,因而在此期间应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

而在权责发生制中,此时张老师虽然收到了货款,但是享受了“权利”,但是并未履行向班长发货的“义务”,因而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没有发生,故不计入当期收入和费用。

7)根据张老师思想简要总结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①严格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对等。

②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如果认为有比较大的把握收回权利,也可认定为权责发生。

收付实现制:主要看有无现金流入,发生了现金流入即可计入当期。

二、配比原则

1概念:配比原则(matching principle)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该会计主体所获得的净损益。

2配比原则的分类:

因果配比:只强调因果关系,即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

期间配比:只强调时间关联,即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进行间接配比

3配比原则的含义:

某产品的收入必须与该产品的耗费相匹配;

某会计期间的收入必须与该期间的耗费相匹配;

某部门的收入必须与该部门的耗费相匹配。

4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的辩证关系:

配比原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并与权责发生制共同作用来确定本期损益,最终受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两个前提的制约。收入在发生时而不是在收账时确定,与之相配比的费用成本就是为取得该项收入而实际发生的费用,不必考虑费用是否已经以现金付出。即会计主体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各期的收入费用进行核算,而按照权责发生制算出的费用并非全部都是期间费用或产品成本,只有按照配比原则确定的与本期收入或产品收入相对应的费用才是期间费用或产品成本。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整个会计要素确认的基础,而配比原则只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费用确认方面的具体化标准。从表面上看,权责发生制原则只是对收入、费用的权责认定或归属期的划分。但从深层次看,收入、费用的权责认定,必然会引起相应的资产、负债的权责认定或权责关系下归属期的划分。

配比原则不应仅看作一项确认原则,它同时也是收益的计算原则。配比原则的效用发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费用确认;二是收益计算。一方面,在收益确认的过程中,权责发生制原则首先给出了收入、费用确认的总要求,实现原则为收入的确认作了具体规范的基础,配比原则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配比关系进行费用的确认。。即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建立与收入确认标准相统一的费用认定标准,使收入和费用的权责认定标准保持统一。这是配比原则在费用确认层次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配比原则在确认费用的同时又应该考虑哪些是本期费用,必须与本期的收入配比,以便计算出本期的收益;哪些是未来费用,必须在未来的会计期间里与当期收入配比,以便计算出当期的收益。

word/media/image1.gif配比原则的合理运用还要受到其他修正性原则的制约和影响。前已述及,配比原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的,但在实务中(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会计业务中)收入与费用配比时具体采用因果配比、系统配比或是当期确认,还须受到稳健性原则和其他一些修正性原则的制约。

word/media/image2.gif权责发生制原则与配比原则在特殊情况下,在费用确认的时点上存在差异。就费用确认而言,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的是付款责任的发生,而配比原则强调的却是与相关收入的配比。事实上,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付款责任发生的时点同与相关收入配比的时点并不一定完全一致,这就造成了两项原则对费用确认时点上的偏差。

5课后思考:固定资产折旧是否符合配比原则

有一种说法认为: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是按年进行的,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一般都能销售出去取得收入,从而折旧提取的成本结转为费用与之配比。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配比是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折旧费先记入制造费用,再转入生产成本,在月底结帐时生产成本要分摊入产成品与半成品科目,销售时是与销售数量等量的产成品转入主营业务成本,所以应该符合配比原则。

注:2007年实行的新会计准则中已经取消了配比性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

1企业会计准则第00基本准则的第一章总则

张老师在引出今天要讲的会计计量问题前先让我们看了一下他搜集的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然新的会计准则在有些方面做了修改,但它基本的框架和总体内容观点是不会有大变化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由40余项会计准则构成,从纵向上,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从横向上,每一具体会计准则一般包括引言(准则范围)、定义(某准则涉及的概念)、一般确认原则、一般计量方法、一般报告原则、一般提示事项、附则(解释权和生效日期)七个部分。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模式,从大方向上借用的是美国模式,同时也是国际上流行的“概念框架”模式。因为普遍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具有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或者说类似于国际上的会计概念框架。但不同的是,在我国是将会计概念要素纳入到会计准则体系中去,作为会计准则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象英美等国和国际会计准则那样以单独公布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出现。我们先来看一下企业会计准则第00号——基本准则的第一章,就是总则。

部分原文如下:

企业会计准则第00号——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

第三条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第九条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2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进一步理解

张老师先就总则中的第四条中涉及到的构建会计体系的两种观念向同学们做了一个引导和阐释。第一个观念是第四条中所说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它代表的是决策有用观,这种观念是把相关性放在第一位的,例如会计计量属性中的公允价值属性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第二个观念是第四条中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还有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它代表的是受托责任观,而这种观念是把可靠性放在首位的,例如会计计量属性中的历史成本则是代表这可靠性信息。

进一步查阅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当今理论界对会计目标的确立主要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两个有代表性的流派,决策有用观与受托有用观进各有特点与优势,同时两者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受托责任学派则认为,由于会计准则反映了委托者的愿望和要求,且受托经管责任全面揭示了依赖于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因此,只要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较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有用,即使不阅读报表,受托经管责任的反映也自然是清楚和可靠的。决策有用学派则认为,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物质载体。因此,会计的着眼点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另外,受托责任学派强调真实地反映过去,主要关注企业的历史信息,而对于未来事项很难得以反映。在会计处理上,用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进行配比,难以体现真实性的原则。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忽略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两权不分离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普遍存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委托方并不总是明确的,这时受托责任观就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决策有用观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较受托责任观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有一定的优势所在,但其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对有用的评价太主观,可操作性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有用性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要求。此外,从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上来看,是各种观点的糅合,比较含糊而不明确,因此可操作性低。决策有用与审计目标的不协调。从审计产生的背景看,审计的产生在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如果会计 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审计就可能达不到目的。在众多观点和看法中,我国会计研究者往往重视两个流派的对立性,而忽略了它们的相容性。事物之间是彼此联系和发展的,既有不一致的地方,又有相似的地方。要更好地认识事物 并用以解决实践问题,就必须全面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定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第二章,我们可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概括为“八性”:可靠性、相关性、理解性、可比性、实质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具体要求:

word/media/image3.gif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

word/media/image4.gif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平衡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word/media/image1.gif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具体要求:

word/media/image3.gif纵向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

word/media/image4.gif横向比较: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具体要求:

word/media/image3.gif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word/media/image4.gif大多数的业务交易,其法律形式反映了经济实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法律形式没有反映经济实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按照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账务处理。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具体要求:

word/media/image3.gif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

word/media/image4.gif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

word/media/image1.gif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会计计量的基本介绍

关于会计计量的定义并没有那么重要,可以理解为确定一个计量对象的计量多少金额,它更多的是指行为与过程。会计计量最重要的概念是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计量对象的量的确定性特征。

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有对“会计计量”单独的一章进行讲解。主要是介绍了我国现行的五种可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计量的部分说明

第九章会计计量

第四十一条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第四十二条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word/media/image3.gif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word/media/image4.gif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word/media/image1.gif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word/media/image2.gif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word/media/image5.gif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四十三条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2FASB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分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5辑概念公告提出了5类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折现值)。我国的五类会计计量属性和这一准则的规定具有很大的重合性,这也是我国在会计国际趋同化道路上不断学习的结果。该公告对着五类计量属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历史成本是购买或建造某项资产时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其特点:一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二是遵循配比、权责发生制原则;三是以实际交易作为财务会计记录的依据。历史成本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会计程序简单明了,极易操作。但在物价变动时,它不再是真正理想的标准尺度,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选择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不利于资本保全和确认收益,不能提供现在和未来的财务会计信息,不利于决策。

资产的现行成本为现时取得相同或类似资产所需要支付的金额,负债的现行成本为现时偿付相同或类似负债需要支付的金额。

现行市价是指销售或假设销售某项资产时可望获得的现金数额或等价物,其可用来表示来自资产销售的现金价值,从而为在用资产是否继续持有、是否出售或是否继续经营的决策提供依据。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二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并无区别,主是针对不同的主体而言的。现行市价为产出价值,现行成本为投入价值。

可实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经营情况下资产售价减去其成本和费用,或表述为现有资产估计售价减去任何处置资产的成本。采用可实现净值计量,资产负债表能如实反映当前的现金价值,与决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评价企业财务的应变能力,但很难操作。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可望变成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其最能反映资产的经济价值,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最强,最有利于决策。

3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各种会计计量属性在实际采用时是需要根据核算的需要进行选择,由此便需要谈到了各个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各个会计计量属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各个会计计量属性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反映时点的差异。从时点上看,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但是也正是这一区别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的联系。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一项交易在交易时点通常是按公允价值交易的,随后就变成了历史成本,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许多就是根据交易时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的,比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确定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交易中,合并成本也是以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当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采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现值往往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估值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可变现净值多应用于在产品的价值确定问题。

重点:公允价值

我国2014年重新修订和制定了了部分企业会计准则,要求2014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自20147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执行,鼓励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提前执行。在这些会计准则中有一项新增的企业会计准则引起了大家的广泛专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准则的颁布对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研究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但是,排除一些例外情况。所以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初始计量多是参考取得时的支出成本或者是当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后续以公允价值变动计量。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经验尚浅,公允价值计量仍存在一些问题。

word/media/image3.gif公允价值可能无法可靠的取得。虽然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需要依靠交易资产存在的活跃市场取得,但是取得时又需要考虑什么是有序的交易与市场、市场参与者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需要利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虽然准则中说明了集中估值方法,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中没有独立的机构进行评估,评估过程的规范性也不得而知,所以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取得也是问题之一。

word/media/image4.gif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不确定。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根据这一定义,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确定谁是市场参与者、何时进行的交易等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是主观判断的结果,带有人为因素,若被一些不良居心的人利用容易导致对操纵会计信息,从而使得信息失真。

word/media/image1.gif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不公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者负债可能是单项资产(单独的一项金融工具),但是现实中存在很多金融资产组合,这时就采用市场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就可能无法反映某项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组合中的价值。同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判断还要参考企业的信用状况,而我国现阶段的企业信用评估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很难得到客观、可靠的公允价值。

word/media/image2.gif公允价值计量需要理想的对外部环境。一直以来,传统的财务会计都坚持成本计量,这些主要是由于历史成本的客观性、易确定、可检验和以实际交易确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公允价值都不具备,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相对难以满足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对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在这种情形之下,就需要存在监督主体,以此加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这一监督主体就需要实行公允价值计量时有理想的外部环境。

word/media/image5.gif公允价值的即时性短暂易变。我们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多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之下考虑的,所以当报表公告时已不是当时取得公允价值时的情形了。由于公布时间和报告期之间的时间差,可能对报表外部实用者的有用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相关性。

4引申问题:资产评估问题

重置成本:从计量对象的成本构成要素上考虑价值对象的实现计量问题,它是从整体价值量考虑的。

资产评估问题可以理解为价值量确认问题,它的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收益法、重置成本法、清算价格法和投资价值法。目前在我国资产评估实务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为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

其中重置成本法使用更为广泛。涉及企业股份经营、兼并及转让和债转股等经济行为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

市场法,在市场上找三个或三个以上在功能、材料、结构和新旧程度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参考其市场价格,然后进行合理的调整,评估出被评估对象的价值。现行市价法一般较多应用于房地产评估,特别是商品房评估。

收益现值法从理论上说是最能准确反映具有收益性的经营性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收益法是通过估测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称。采用收益法评估,基于效用价值论:收益决定资产的价值,收益越高,资产的价值越大。资产的收益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收益流,而收益有时间价值,因此为了估算资产的现时价值,需要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益折算为现值,这就是资产的评估值。它涉及3个基本要素:一是被评估资产的预期收益;二是折现率或资本化率;三是被评估资产取得预期收益的持续时间。但由于我国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应用时限制条件较多,目前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中使用比较普遍。另外,整体资产评估在条件具备时,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清算价格法是在企业清算时采用的评估方法。

投资价值法多运用于证券投资市场,目前关于他的理论并不是很丰富。

【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d2883edcf84b9d528ea7ad3.html

《4 2014.11.11第四次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堂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