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8-11-12 17:47: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导论

一、名词解释:

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

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

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 政策及其基本要素

一、名词解释:

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

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2、简述政策的基本要素。

政策的结构性要素包括:政策对象,政策目标以及目标实现手段三方面。

第三章 农业政策的制定

一、名词解释:

农业政策目标: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农业政策手段: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工具,常用的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有: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或结构政策手段等。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农业政策问题?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制定农业政策就是发现农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但只有那些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的重大问题和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问题才能构成农业政策问题。它有以下特征: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动态性与阶段性并存;历史性与现实性并存; 政策问题间存在普遍联系。

2、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边界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

第四章 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

一、名词解释:

农业政策执行: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浴盆模型及其启示。

该模型分三个阶段描述了政策执行的失效模式:首先,执行初期遭遇传统抵制而造成的早期失效;其次,执行中期一切进入正规时不常出现的偶然失效;最后,执行末期由原有客观条件变化导致的耗损失效。浴盆模型提醒人们不要为早期失效率一时较大的现象所迷惑,而应注重于失效质的分析,切忌轻易地改变政策,造成政策不稳定。在偶然失效时,要不断采取追踪检查,提出新措施,修正方案,尽可能延长这一时期。在耗损失效阶段,要抓紧做好政策创新,及时制定出新政策取代原来以及失效的政策。

2、简述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以实现政策目标为中心、结合客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其次,制定执行计划,留有余地,制定短、中、长三种计划。然后,进行政策试验,开展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最后,通过专门机构、上下级间、同级间、群众监督、社会舆论来加强执行督察。

第五章 政策的实施、评估与控制

一、名词解释:

农村政策评估:根据某些工公认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农业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衡量和评价,以判断具体的农业政策是否有价值或价值的程度如何。

二、简答题:

1、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有哪些?

主要有: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包括考察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农业政策实施评估,包括实施过程行为评估、政策运行的信息收集及处理,政策实施前景的预测。农业政策结果评估,包括农业政策效果评估和农业政策效率评估两方面。

2、简述政策控制的基本原则。

主要概括为:反馈原则,封闭原则,能级原则。

三、思考题:

1.何谓政策多变?政策多变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什么? 

所谓政策多变,是指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不能针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政策,政策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和过渡,因此,造成政策的一种频繁变动,或剧烈变动的现象。造成这种政策多变的原因主要有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不稳定以及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环节存在问题:制定和执行时忽视具体政策与总路线、总目标、总政策的联系;权力过分集中的政策决策机制;政策规划时缺乏对政策负作用的预先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政策制定违背了补偿原则;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中的缺陷;政策宣传多变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应当加强政策目标的稳定性,有必要对有些政策采取加强稳定性的专门的具体措施,要处理好政策的灵活性与政策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农业结构政策

一、名词解释:

农业结构:指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狭义指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的构成及其所占比例,种养业中各种产品的构成及比例以及每一个品种中的品质构成及比例。广义指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农业的区域布局,农业中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储藏、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构成及比例。

农业结构政策: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用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构成及其比例的手段及措施。

二、简答题:

1、调整农业结构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发展、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产量更高、品种更优、效益更好;使农业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农产品质量、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性的变化、农业区域结构、农产品加工程度);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加工转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的领域,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步伐,使之成为大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怎样判断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

是否满足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发挥当地优势,协调发展;是否取得了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促进农业生态平衡良性发展。

三、思考题:

1、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农业经营规模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为了获得最佳的产出规模,尽可能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并使诸要素间保持协调。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和鼓励农业科技的教育、科研与推广;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在资金上给农业以扶持;加快和规范剩余劳动力转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七章 农业土地政策

一、名词解释:

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立的不得占有的土地。

农业土地:即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土地产权:一组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

承包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农户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将承包地转让他人耕种。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的四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是解放初期,把延续几个世纪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即土地改革。

第二是过早过急地把土地的农民私有制改革为人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次是不切实际地把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又改革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

第四次是把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改革为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

2、《土地承包法》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了那些具体规定?

20033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对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作了具体的规定。(1)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2)耕地的承包期限和承包合同。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进行土地承包时,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为了稳定农户对土地的承包关系,土地承包法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5)其他方式的承包。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6)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思考题:

1、试述中央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

这是因为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既坚持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与劳动者紧密结合;既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这种经营体制把农民的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紧密挂起钩来,利益关系直接,方法简单明了,深受亿万农民群众的欢迎。

第一,家庭承包经营符合我国农村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业在绝大多数地区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有靠调节生产关系,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能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家庭这一经营实体中的成员,生产与消费合一,经营与家计合一,成本耗费与生活消费合一,大家齐心协力不需监督和计量,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充分施展每一个人的能量。

第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殊规律。这个特殊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的生产条件分布在广阔的空间,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使得农业生产只能依赖于劳动者的自觉。劳动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家庭经营形式,便适应了农业生产的上述特点和要求。二是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过程也就是这些动植物的繁殖过程。这过程需要劳动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家庭经营最能激发劳动者的自觉性,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三是农业劳动的成果,大多数只能表现在最后的收成上,也就是表现为最终产品。而要精确计算数量和质量,衡量其劳动耗费,都极其困难。只在劳动者同时也是经营者、所有者时,多劳不多得,多产不多分的矛盾才能解决。

第三,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于先进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化、信息化;结构的专业化、社会化、体系化;……它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在家庭经营中完全可以得到实现。

总之,由于家庭经营既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挖掘农民的创造力,又能够容纳不断发展的先进的生产力,它不仅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因而始终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可或缺的微观基础。

第八章 农村人力资源政策

一、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力的能力,即已经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和尚未投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人口的能力。

农村就业政策: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制度,从农村劳动力供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出发,专门做出的一系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指导、管理和规范的制度、法规和具体措施。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形势。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存在大量的潜在农业富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将排放出更多剩余劳动力。依靠传统乡镇企业不足以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向城市转移。

2、简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必须全面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多渠道分流,全方位开拓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

加大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力度。乡镇企业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思考题:

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1)把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3)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4)实施农民工培训规划。(5)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6)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第九章 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一、名词解释:

农业科技政策:一个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为保证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规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准则。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和农业技术推广两方面。 

农业技术推广: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部过程的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

分两方面: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农业科技机构和服务体系和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发展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包括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和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组织领导。

2.简述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思路。

1)深刻拓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内涵;(2)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优化农业推广运行机制,增强农业推广工作能力。

三、思考题:

1、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物化技术的推广向同时重视农民智力开发和信息咨询服务角度拓展;科技推广从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推广机构向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科院系、群众性科技组织拓展;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从产前科技推广向一体化、全方位、大范围、多投入机制模式转变。

第十章 农产品流通政策

一、名词解释:

价格政策:指那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产品价格水平高低的各种政策措施,包括国内价格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

市场结构政策:指那些制约着农产品市场参与者各方的竞争关系和竞争状态,促进市场均衡价格的顺利形成,影响着市场透明度,关系到市场的组织与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提高整个农产品市场宏观运行效率的各种措施。

二、简答题:

1、简述农产品流通政策的主要手段。

根据政策所调控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可分为:国内价格政策手段,其中包括价格管制、补贴、数量管制;对外贸易政策手段,其中包括出口鼓励、进口限制、出口限制与进口鼓励;市场结构政策手段,其中包括市场管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形成均衡价格、改善基础设施等。

2、简述农产品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

空间结构(地方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时间结构(现货、信用、期货交易市场);层次结构(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竞争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市场);品种结构(小麦市场、大米市场、玉米市场、蔬菜市场)。

三、思考题:

1、试述粮食流通的四分开,一完善政策。

1994年、1996年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致使9596年粮食大丰收,农业丰收也带来了粮食库存大量增加,销售不畅,粮食企业亏损增加的问题。为了及时解决这一问题,199610月国务院在大连召开全国粮食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粮食流通体制四分开、一完善的改革思路。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粮食事权,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实行储备和经营分开;粮食企业新老财务挂账分开;建立和完善政府调控下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逐步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第一,实行政企分开。即政府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与国有粮食企业分开。国有粮食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实行国家粮食储备和粮食企业的经营周转储备粮分开。这是实现国有粮食企业政企分开的内容之一。既有利于对国家储备粮的管理、增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物质基础,也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搞活经营,提高效益。

第三,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粮食责任分开。实质内容是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方面的事权,形成粮食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体制。

第四,粮食企业新老财务挂帐分开。粮食企业老的财务挂帐要求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分别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粮食企业予以消化。由省级人民政府牵头,组织财政、粮食、银行、审计等部门进行一次认真彻底的清理,严格分清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消化方案。

第五,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即逐步放开粮食的定购价格,主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形成单一的市场价格。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要做到两条:一是这个价格必须由粮食市场供求状况形成,粮食市场又必须由各级政府管理和调控;二是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价格。

以上便是四分开,一完善的主要内容与实质。

第十一章 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

一、名词解释:

农业财政政策:为实现农业的发展目标而调整农业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措施。广义的农业财政政策包括农业税收政策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拨款和投资政策,狭义的指财政对农业的拨款和投资政策。

农业金融政策:指国家运用金融手段控制、调节农业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准则和方略。

农业投入机制:广义,指农业资源的配置,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即由市场对土地、资金、劳动、技术的配置起基础作用。政府通过完备的经济法规和政策,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并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对市场运行实行导向和监控,弥补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农业资源的有效投入和正常运作。狭义,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不同投入主体通过筹集和运用资金,并供给农业生产所需投入的运作机制。

二、简答题:

1、简述农业投资来源渠道有哪些?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用于农业的各种信贷资本;农村集体投入积累;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支持;农户自有资金的投入;吸收各方面的直接投资。

2、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由哪些组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民间借贷。

三、思考题:

1、试析农业金融政策的主要内容。

1农村产业政策贷款扶持第一产业的农业贷款政策发展第二产业的农村工业贷款政策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贷款政策

2农村区域贷款政策经济发达及开放地区的农业贷款政策对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业贷款政策对重点农业产区的贷款政策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贷款政策

3农村贷款利率政策规定农村贷款利率水平实行差别利率实行浮动利率执行加息、罚息利率实行优惠利率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

第十二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一、简答题:

1、对可持续农业已形成的三大共识和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计划(SARD的三大目标是什么?

三大共识: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取得当今发展的代价;可持续农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目标或模式;要求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大目标:持续增产、消灭饥饿;增加收入,消除贫困;保护资源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

2、可持续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主要特征:投入的合理性;系统的协调性;发展的持续性和综合性。

3、简述可持续农业发展所遵循的四大原则。

四大原则:概括地讲,就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四个方面。整体性原则。整体是指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协调性原则。协调讲生物进化与生态演替的总趋势。循环性原则,循环是生态系统最本质的功能,是在有限的资源空间条件下生命发展的必由之路。再生性原则。再生是生命与资源的增殖与更新,是新陈代谢、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

4、简述我国为实现人口、农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而实施的政策?

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实行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草);实施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保护森林资源;保护草原。

二、思考题:

1、试论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展望。

我国农业资源中,耕地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草地资源已明显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约束,解决资源危机在于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管理保护体系、生产体系、布局体系和技术体系。

1)完善资源法,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管理保护体系。完善我国农业资源法律,具体对策是:a.尽快完善和增补农业资源法律法规,制定资源综合管理法规。b.更新充实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c.改革农业资源管理体制。依法对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完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等。

2)突破资源存量约束,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生产体系。利用农业资源的方式从粗放式向精细式利用方向转变,使大力发展节地农业和节水农业。

3)摆脱资源布局约束,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布局体系。具体做法:粮食的两中布局、牧业的两区布局和林业的东西,布局、海洋业的岸岛水布局等。

粮食两中布局,即中产田和中部地带布局。中产田是粮食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块,投资改造边际效益高。中部地带是粮食发展的重点区域,因此,我国粮食生产应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中产田。

畜牧业两区布局,即农区和牧区布局,在农区应建立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发展农牧结合型畜牧业。牧区应该进行适度改造,有选择地发展人工草地。林业东西布局,即东部和西部地区布局。东部地区应该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西部地区应重点建设长江、黄河上游和西北防护林体系。

海洋业岸岛水布局,即海岸带、海岛和海水布局。海岸带是具有海陆两类经济产为荟萃、资源丰富多样等优势,是发展的重点区域;海岛区域应搞好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为其开发创造条件;海水资源的利用应进一步扩大近海养殖面积。

4)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重点发展以下农业技术:良种技术;施肥技术;栽培技术和植保技术。在栽培技术上,要继续推广复种和间套作技术,地膜覆盖和模式化栽培技术,在植保技术上,扩大抗性品种的利用,加强良种推广的检疫,积极地开发新农药,加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示范推广。灌溉技术。首先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其次要采用暗管排水技术。

总之要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保的重要性。

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发展政策

一、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

贫困:贫困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生存状态,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而使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文化的和社会的。其二是发展状态,贫困是制约人们摆脱贫困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等诸种因素的动态过程,是缺乏发展的手段、能力和机会。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扶贫经历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以特定贫困区域扶贫为主;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开始将扶贫工作与开发当地资源相结合,强调培育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1994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在19942000年的7年时间里,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简述四种不同的贫困类型发生的基本原因。

区域性贫困,成因是不利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生态环境。贫瘠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低下的教育水平和过速增长的人口数量。

制度性贫困,是由非自然的制度性因素导致的。

政策性贫困,是由于政策的失误使社会中某一群体或某些区域处于不利地位而导致的。

能力性贫困,是个人或家庭因体力或智力不足导致的低生产力和低收入水平。

三、思考题:

1、阐述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以及外部环境。

形势:我国贫困人口群体很大,参考国际贫困标准,目前农村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其中处于温饱线以下的大约还有3000万。这些贫困人口没有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的难度很大。贫困人口分布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是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牧区和革命老区。

外部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扶贫开发的较有利。农业发展新阶段为扶贫开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十四章 WTO与中国农业政策

一、名词解释:

绿箱政策: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计划。

黄箱政策:是指与生产直接有关、对贸易产生扭曲作用、造成不平等竞争的支持措施。

蓝箱政策:是指在实行价格补贴时,以农民控制生产面积、牲畜头数和产品产量为前提。

二、简答题:

1、简述WTO《农业协议》包含的主要内容。

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则、国内支持规则、农产品出口补贴规则、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和特殊保障措施条款等方面。

2、简述我国加入WTO在开放农产品市场方面的主要承诺。

对所有农产品的关税均实行上限约束;到执行末期,我国的农产品关税率将保持在0~65%范围之间;对粮、油、棉、糖等敏感商品,实施关税配额制度;关税配额管理的规定;对进口农产品的病虫害检疫和质量检验将采取符合国际规范的做法;放弃了在过渡期内使用特殊保障措施的权力。

三、思考题:

1、讨论题:入世四年多来,加入WTO对中国农业产生的现实影响。

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将改善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的对外开放;将促进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中国能够参与制定国际农产品贸易新规则。

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将产生较大影响;增加了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政府对农业特别使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c31a1a1a37f111f0855b57.html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