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人的社会问题研究 - 以安徽省淮北市煤矿工人为例

发布时间:2016-05-28 22:54: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人的社会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淮北市煤矿工人为例

摘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人类社会由依赖自然转变为征服自然的主要标志,也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资源型城市。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资源的枯竭不仅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的社会问题主要集中于产业工人这一群体。因此,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以煤矿工人为例,探究煤矿枯竭城市中煤矿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以及在这一背景下煤矿工人的社会问题。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访谈法来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淮北作为资源型城市已经出现资源枯竭的状况,可定义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了煤矿工人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笔者认为煤矿工人出于收入和安全的追求,转变以往的就业观念,为追求更高的利益不再看中职业的稳定性,更倾向于追求更高的效益。针对这一转变,笔者认为这与煤炭枯竭的现实状况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社会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 煤矿工人,就业

Abstract: Huma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dependent on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from the main indicator for the conquest of nature, and has thus formed a serie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dustri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day,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not only led to a serie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but also cause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Social problem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focused on this group of industrial workers.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sociology to coal miners, for example, to explore the life and work of state coal mine workers exhausted cities, as well a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ocial problems of coal mine workers.

This study mainly uses literature and field interviews to obtain first-hand information, Huaibei city has emerged as a resource-based resource depletion condition, defined a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obtained. Due to resource depletion produce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The emergence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al miners and social security issues. I believe that the coal miners out of income and the pursuit of security, change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in the past, for the pursuit of higher interest no longer fancy career stability, more inclined to pursue higher efficiency. In response to this change, I believe that this is the reality of coal depletion are inseparable.

Keywods:social problems,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coal mine workers,obtain employmen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研究意义 3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4

一、关于产业工人的研究 4

(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工人的研究 4

(二)、国内学者关于产业工人的研究 4

二、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 5

(一)、国外学者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 5

(二)、国内学者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 5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6

第二章 调查点和相关背景资料 7

第一节 淮北市煤矿业的历史和具体状况 7

一、淮北市煤矿开采历史 7

二、淮北煤矿业的具体状况 7

第二节 淮北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 8

第三章 淮北市煤矿工人的状况 10

第一节 煤矿工人生活和工作的变化 10

第二节 煤矿工人观念的变化 11

第三节 矿工人煤的社会问题研究 12

一、择业问题 12

二、医疗保障问题 13

第四章 结论 1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工人阶级在我国所有阶级中出现的历史时间是最短的,但却是最重要的阶级。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之后的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革命时期的中国到建国后建设时期的新中国,工人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然而,改革开放后工人的社会地位明显下降了,工人的生活和观念也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浪潮发生着改变,这一改变在所难免。

我国幅员辽阔,地下资源丰富,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而这些财富的直接开采者可以说是财富之父,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换来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是产业工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消耗不断增加,产业工人生存的资源城市出现枯竭的现状。资源枯竭的状况早在西方发达国家便开始出现,由于工业化开始的早,过渡的自开采然资源不可避免的要面临资源枯竭的结局。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兴起于建国后的工业化建设时期,距离现在也已经有七十多年,开发较早的资源型城市开始或已经步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行列。资源枯竭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问题和工人的社会问题,由于工人阶级职业本身的稳定性加之应对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工人的生存状况较上世纪末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工人的社会问题理应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本文将根据实地访谈和调查来论述工人在资源枯竭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的变化,以及分析面临的三种主要社会问题,并探索性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当下产业工人的关注。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关于产业工人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工人的研究

最早关注工人阶级的就要数马克思和恩格斯位思想家了。恩格斯根据18世纪欧洲工人阶级状况谢了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该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都具有显著的社会学特征,它研究了工人阶级的劳动现象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考察的对象是世界上第一次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的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对当时普遍存在的女工、童工、罢工、工资、工时、工会、工人运动、失业、教育、男女同工不同酬、就业和付酬上的种族歧视等问题作了普遍的研究。这些问题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社会劳动领域不同层面的劳动现象及社会关系现象的具体体现。恩格斯在此书中,首先以社会冲突的观点重点分析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关系,他分析了引起两者冲突的社会根源:工人的非人状态和社会的不平等:其次是揭示了这种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最初是以破坏的形式出现的,然后是工人学会利用工会组织进行合法的经济斗争,而冲突的自高形式则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最后论述了劳资冲突的结果和解决冲突的途径,即只有社会革命 才能彻底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1

法国社会学家P.H.桑巴德洛韦及其追随者对巴黎工人阶级及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规模、系统的调查。他们指出,在法国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阶级是城市中生活条件贫乏的人,他们具有独特的文化,主要体现在阶级团结、饮食、衣着、道德以及教育等方面。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生活水平提高了,阶级内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白领和蓝领两个不同的阶级,与旧有的劳动阶级相比,他们表现的更为个人主义和功利,不关心公会和政治运动。2

国际上关于工人阶级的著作很多,例如,《当代西欧工人阶级》、美国社会学家莉莲的《沉默的大多数:美国工人阶级家庭生活》等等。

(二)、国内学者关于产业工人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解放前、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尤其以改革开放后的研究成果最丰富。李炳炎教授的《中国工人阶级的现状和前途》3探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人阶级的现状,从收入、权益等方面对工人阶级进行了分析。而关于煤矿工人的研究涉及面很广泛,包括生活状况、群益维护、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有所涉及。我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后,工人阶级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由于国企改革和放低城乡流动限制,出现了大批的下岗人员和大批新生力量——农民工他们的加入使得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学术界对于工人阶级的研究转入“农民流动”范畴,关于“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的研究文章数不胜数。4

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对于煤矿工人所做的研究也是是比较广泛的,从论文期刊,新闻媒体,包括文学作品都有所涉及。庞越的《煤矿工人压力状况、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关于煤矿工人心理状况的研究比较详实,以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幸福感为切入点,研究煤矿工人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健康、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工作年限和职务的不同在幸福赶上的差异非常显著5。胡磊磊的《我国煤矿工人的就业质量研究》是关于煤矿工人职业状况的分析研究,通过构建执业质量指标体系来衡量我国煤矿工人的就业质量,得出当前我国煤矿工人就业质量水平低下,煤矿工人普遍对职业不满意,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主要有安全生产资本投入不足、工资性补偿低、劳动强度过大。6这些都是关于煤矿人的实证研究,对煤矿工人整体的心理状况和职业质量进行了研究。而关于煤矿工人的新闻报道更是不胜枚举,绝大部分是负面消息,尤其以煤矿事故为重,也只有通过矿难的事实报道,才能唤醒公众对工人生命安危的关注。

以煤矿工人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如巴金的小说《砂丁》、王德林的小说《裸体巷道》、路遥的《平凡的人生》。作家们对对矿工的描写不仅仅局限于它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描写,更注重于刻画他们内心世界的声音,描绘他们的勤劳、淳朴,赞扬他们的平凡与付出。

二、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老牌工业国家进行研究,这些国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开始时间比较早,但是随着工业进程的加快,资源的使用量迅猛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超负荷的开采和资源枯竭的状况,从而产量和质量开始下降,资源城市开始衰退,工人的就业问题突出,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20世纪30-70年代研究主要真能对资源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展开的,目的是寻找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7。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马什对煤炭城市居民的归属感进行了深入的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的方向开始转变为分析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因素,如: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经济全球化等8。兰德尔和艾恩赛德对前人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它们对传统资源型社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以加拿大220个资源型社区为样本,重点研究了这些社区的动力市场特点和社区对资源的依赖和空间上的孤立两者之间的关系9。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理论,注重理论的研究和总结工作,实证研究比较少,研究方法不充分。

(二)、国内学者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

我国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调整的研究。这些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在快节奏的经济发展中,市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城市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开始了过度的开发,伴随资源的日益枯竭,一些潜伏的矛盾开始现楼出来。作为高度依赖资源的城市来讲,在源枯竭不仅会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基于此国内的学者纷纷展开讨论,研究集中于对资源枯竭城市的界定、城市发展的现状、产业结构转型的研究。

江春海,于立的《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研究》一书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其特点和分布,并提出了“小转型”——发展接续产业和“大转型——发展替代产业这两种基本转型方式,以及“退一进一”、“退一进二”、“退一进三”三种具体途径。在产业转型方式和具体途径搭配上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两种基本方式和三种途径虽然有选择上的先后问题,但二者在一定时期却是相辅相成的,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应相互搭配,组合使用,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应有所侧重。”10

丁磊、施祖麟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太原为例》对太原市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形成太原市经济结构状况的四个原因:资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转变、国家区域政策以及生产力结构的空间布局、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城市进行自身定位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产业转型的初步思路。11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田野调查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图书馆查找和网络资源的检索,系统查阅有关社会生态学的论文和书籍,并进行资料的汇总,撰写文献综述,这部分工作为之后的研究和论文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通过选取调查范围和对象——淮北市煤矿工人,进行个案访谈式的田野调查,以求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个案访谈来获取调查者的生活信息、工作状况和他们的思想观念,对比不同时期调查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探究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并走访多个调查点实地观察煤矿的现状和询查调查者和普通市民对煤矿现状了解到的信息,并对比官方和新闻所提供的信息,对在此之前的研究信息和数据进行修缮。

同时,本文以煤矿工人的生活和工作变化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一定背景下煤矿工人的社会问题,包括当前社会中突出的就业问题、养老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这些问题在煤矿工人这一特殊职业中更为突出,情况也更为复杂。

在现有搜集到的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对煤矿工人的现状和出路问题所折射出淮北市煤炭企业和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文章的地四章和结论部分会运用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原理对这些问题提出本人的解决建议。

第二章 调查点和相关背景资料

第一节 淮北市煤矿业的历史和具体状况

一、淮北市煤矿开采历史

淮北的煤矿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史料考证的是可以追溯到唐朝,“为避水患,临时在相地设宿州,筑城时发现“投火可热”的“石墨””可以确定为煤炭。淮北的烈山矿区是最早开发采掘的,明代万历年间,烈山附近的煤矿可以称得上当时黄淮流域最大的煤矿了。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农历十月初八,两江总督尹继善、安徽巡抚魏定国正式向清廷奏请在徐溪口开采煤矿,同年农历119日经工部审议批准,高宗弘圈阅同意,烈山一带煤炭的开发获得了合法权。

近代以来,淮北的煤矿逐渐实现产业化生产。早期主要由社会名流和乡绅官员投资建设,煤矿开采权几经易手。为增加运输量,修建了烈山至符离集之间的铁路,并开挖河道,运输能力较之前提高了两倍多。烈山煤矿曾一度员工数万,煤炭平均日产原煤近700吨,最高日产达2000吨,可以说是解放前烈山煤矿的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烈山煤矿成立淮北煤矿筹备处,1958年改为濉溪矿务局 1964年华东煤矿工业公司将随喜煤矿局改为淮北矿务局。岱河矿、芦岭矿、杨庄矿和临涣矿在改革开放前分别投产,年产量百万吨以下。 文革期间由于政治风波,矿务局交由人民解放军管理,成立淮北矿务局军事管制委员会。文革结束后,淮北市拨乱反正,煤矿业的生产较之前趋于稳定。

改革开放后,朱仙庄矿、童亭矿和海孜矿相继动工。1989年淮北市矿务局原煤产量突破1300万吨,实现利润7620万元,创淮北市矿务局历史最高水平。为了提高产量和综合利用煤炭资源,淮北矿务局升级矿区开采设备提高日产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淮北煤矿产业在党政机关的领导下,创造了大量可喜的成绩,营造了促进生产、科学生产和现代化生产的氛围。1998年矿务局改制,更名为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以煤炭采选、煤化工、盐化工和综合利用发电为主的特大型企业,淮北煤矿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淮北煤矿业的具体状况

淮北矿区地处华东腹地,矿区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其中含煤面积6912平方公里,包括濉肖、宿州、临涣、涡阳四大矿区。全矿区煤炭保有储量42.03亿吨,能源矿产有煤和煤层气。占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17.63%。有煤炭矿产地48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有27;煤质优良,具有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煤种齐全,有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等,为优质炼焦用煤及动力用煤。煤层气潜在资源量三千亿立方米。淮北矿区通过改制成立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以煤炭采选、煤化工、盐化工和综合利用发电为主的特大型企业。煤炭矿山43家,其中大中型矿山21家。淮北市域内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大矿业集团原煤产量2152万吨,占全市原煤总产量的92.64%。可以看出淮北矿区的原煤在质量和产量上都是非常出色的,采煤基本由国有控股公司执行。

根据国土资源部官方资料,淮北矿区产量目标年均增长 2% 2005 年达 2650 万吨,实际2593万吨。 2010 年达 2900 万吨;矿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8% 2005 年达 44 亿元, 2010 年达 65 亿元;煤炭年产量稳定在 2000 万吨,年出口煤炭 100 万吨以上。然而近两年出现原煤产量减少的现状,据2013年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显示,原煤产量较2012年减少4.6%,洗煤产量减少8.4%。从业人数有所下降,从2001年的83596人下降到2007年的74232人,虽然近两年淮北市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约0.1万人,但是基本集中于非煤产业。原因可以从官方和民间机构资料分析出,主要由于国内煤炭市场的低迷、煤炭价格下滑、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市场供过于求、全国煤炭需求增速减缓等几个因素的影响,淮北矿业近两年经营比较困难,行业效益下滑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淮北矿业集团经营困难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运营效率低下,管理理念落后,本位主义严重”这些是许多国企一直都存在的问题。矿业集团曾经也着手进行过改革,但是改革却半途而废了。这就要提到另一个问题,即整个企业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煤矿生产环节一、二、三线人员严重倒挂,部分煤矿的二线辅助人员甚至超过一线的采掘人员。煤矿的管理环节则是盲目的扩张生产、负债经营,这样必然导致运营成本过高,财务上处于困顿的状态。矿业集团的运营问题对于煤矿工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与资源枯竭的现状必然会形成合力来改变工人的生存状况。

第二节 淮北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

当前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张以诚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分析》中认为,“资源枯竭“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12对于矿产资源来说,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枯竭,而是已经探明的主体资源的枯竭。按统计规律来计算,资源采掘量应占已探明的可采储存量的60% 以上,采掘时间占设计年限的3/4以上。

按照上述两个标准,淮北全区煤炭储藏保有量在2007年为42.03亿吨,占淮北煤田资源储量的49.08% 。依据在淮北市2006年发布的规划,以2001年为基准年,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以年产2000万吨的规模生产可以开采38 ,可计算2001年煤炭可开采量大约为7.6亿吨 ,我们按照1958年淮北成立矿务局开始计算已采掘年限,1989年以前的30年煤炭产量低于1300万吨,而1989年之后的产量基本上高于这一节点,在2001年产煤2089万吨,2005年产煤2593万吨,到了2010年产煤在2900万吨,比1989年翻了一番还多,煤矿产量基本属于线性递增的趋势。我们粗略的以1500万吨为中点,可计算到2014年淮北已经开采的原煤量大致在8.25亿吨 。估算20012014年煤炭采掘量在2.6亿吨以上,可推算1958年可开采量约为13.25亿吨。从而到2014年,煤炭开采量占可采储存量约为62.26%,高于60%的指标。

另外淮北煤炭采掘的历史已有70多年,2001年设计可开采年限为38年,到2014年可开采年限还剩25年左右。依据姜春海、于立对张以诚统计规律的分析,按现有采掘速度和技术水平,现有资源储量可开采时间不超过设计年限的1/4。辽宁抚顺和阜新类的资源城市采掘周期约为130年,淮北估算约为100年。有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淮北市的煤炭资源濒临或者正处于枯竭的状态。

第三章 淮北市煤矿工人的状况

第一节 煤矿工人生活和工作的变化

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淮北煤矿产业的具体情况,从历史发展状况到当下的具体问题都呈现了出来。淮北煤矿产业的这些状态和问题是否与我们煤矿工人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存在联系,以及这些变化导致的社会问题,这便是接下来笔者将要论述的问题。

这里笔者先提供一份访谈案例:受访者为男性,43岁,煤矿普通工人,从事一线采掘,从事工作11年。受访者的工作是三班倒,每天工作八小时。由于常年在地下寒湿的地方工作,腰部经常出现酸痛,身体素质不是很好。受访者认为近几年煤炭价格的下跌是其工资没有变化的原因。与他共同工作的煤矿工人的年龄几乎都在30-50岁之间,属于企业的正式职工,他们不担心矿区破产后的出路问题,对于破产矿区的工人,淮北矿业集团会进行工作再分配,工人也可自行解决就业问题。受访者对淮北煤矿塌陷区的治理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塌陷后无法复垦,但是生态公园的建设改变了以往藏乱的生活环境。

对于煤矿工人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了解,笔者主要是通过实地的访谈来获取资料。笔者走访了淮北矿业集团下的三个煤矿:位于烈山区的杨庄矿、濉溪县的百善矿、以及杜集区的朱庄矿。三个矿区各有特点,朱庄矿是三者中开采最早的矿,与1961年正式投产。当前剩余开采年限不到八年,基本属于枯竭状态。杨庄矿同样也是是开采比较早的矿区,和朱庄矿的枯竭程度几乎一样,而濉溪的百善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采的相对较新的煤矿,设计服务年限为53年。通过走访,三个矿区给笔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于朱庄矿和杨庄矿建设时间早,距离淮北市区服务中心较近,交通方便。因此形成了完备的社区系统,例如杨庄矿,现已形成规模的居民定居点,人口有5.21万人,整个杨庄街道有17个居委会,居民自治系统相当完备。

煤矿的兴衰对于工人的生活和工作影响是深刻的。我在矿区走访了几位已经退休的老矿工,他们最初都是淮北当地的农民,靠务农为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淮北煤矿的开采还存在私营煤窑的情况,这几位退休矿工都有过在私煤窑采掘的经历。据老矿工讲述,当时的采掘作业全靠人力来进行,工作压力非常大,受伤的几率也很大。当时的工资水平大概是每天2-3元,相对于农村务农还是收入是比较多的。之后淮北矿业改革,逐渐制度规范化,采煤也开始机械化生产,虽然受伤、职业病的几率依然很高,但煤矿工人的工作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工人的工资水平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活跃程度而水涨船高。笔者在访谈中提出一个问题来了解工人主观认为哪个阶段他们的生活质量最高,老矿工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生活质量最高的阶段是在20世纪初的前五年。通过资料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安徽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当时市场化经济在皖北也只开始不到20年,农业仍然是皖北的主导产业,作为矿工不仅工作稳定性比农民高,工资水平在当时也是高出农作物的收入,另外当时的购买力相对现在是高的。因此,煤矿工工人会感觉当时的生活质量最高。这与现在发生的变化也是离不开的。

数据显示,近两年煤炭价格处在下跌的趋势,根据中国煤炭新闻网2015年的数据,2014年煤炭价格年末较年初下跌85/吨,2013年年末煤炭价格较年初下跌100/吨。这一价格下跌的情况对于煤矿工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加之淮北煤矿企业近几年效益的下滑,煤矿出现了煤矿工人工资拖欠的现象。调查中发现,煤矿工人的工资待遇在近几年没有出现上升的趋势,相比而言反而处于下降的趋势。煤矿工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意识到自己的经济利益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煤矿工人与煤矿企业之间便产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矛盾。

第二节 煤矿工人观念的变化

淮北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煤矿企业效益低下是煤矿工人在工资待遇方面出现不满的根本原因。这一现状对煤矿工人观念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煤矿工人对煤矿事业的前景不抱希望。在改革开放前,煤矿的工作在淮北地区属于人们手中的“香饽饽”,甚至在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化改革中,人们都希望能够进入煤矿企业找一份安稳的、“旱涝保收”的工作,然而淮北煤矿枯竭的状况是不可避免的,煤炭工人对于以煤矿而兴的淮北未来的出路是迷茫的。二、新生的煤矿工人尝试脱离于煤炭打交道的生活。这一变化是普遍的,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现有煤矿工人的的年龄大多分布在30-50岁,煤矿工人的年龄普遍偏高,30岁以下的煤矿工人非常少。年龄相对年轻的煤矿工人主要不满煤矿的待遇以及无法承受采煤工作的辛苦,经常出现离开煤矿外出打工的现象。年岁较大、在煤矿工作时间比较长的煤矿工人由于家庭生活和单位养老待遇的限制依然坚持在煤矿工作,但其中不乏新的就业现象。笔者访谈的对象存在从事煤矿工作的同时,利用剩余时间从事其他行业,例如运用网络购买基金、做运输类的营生等等。三、工资待遇的重要性已经超过工作本身的稳定性。这一现象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传统的第一、二产业逐渐萎缩,第三产业和新兴的第二工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淮北地区由于相对落后,农民渴求温饱的生活,稳定的工作成为实现这一期望的最优途径,现在的许多老矿工就是从那时起成为了煤炭工人。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是飞快的,这使得生活消费水平迅速的提高,然而煤矿工人的工资性收入却没有多少改变,这就意味着相同的工资数要应对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的不同。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成为这一地区增收的主要途径,这也是大多数学者研究的“农民工”问题。固守本地的煤矿工人对于这一变化会根据自身情况与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比较,务工增收的可能性对煤矿工人的吸引是巨大的,因此煤矿工人希望找寻新的出路来增加收入,提高现在的生活质量。

可以看到,在淮北煤矿资源枯竭所产生的待遇问题情况下,煤矿工人不再看中工作的稳定性,而是倾向于对于更高工资收入水平的追求,这一观念的变化折射出的是煤矿产业发展的窘境。

第三节 矿工人煤的社会问题研

煤矿工人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许多煤矿工人的社会问题,其中主要有两方面:择业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有的是最近几年出现的问题,也有问题是从产业工人出现后就一直存在的问题。

一、择业问题

笔者将淮北煤矿工人关于职业选择、职业出路的问题定为择业问题,从属于于就业问题。就业问题范围比较广,包括失业、择业、再就业和创业,笔者认为淮北煤矿工人还不涉及失业问题,毕竟煤矿工人本身就处于就业状态,而择业是当下淮北资源枯竭问题所导致的主要问题,这与煤矿枯竭和煤企效益低下是分不开的,收入的“减少”和不稳定迫使煤矿工人开始重新选择职业。在笔者所调查的煤矿中,年轻的煤矿工人大部分都已离开煤矿这一行业,选择外出务工,只有非常少部分的年轻人选择留下。即使选择留下,也会想方设法的从事一份副业来增加收入。

下面提供一个访谈案例:受访者为男性,35岁,煤矿普通员工,主要从事从事地面工作,从事工作2年多。他对当前煤矿的前景评价很差,由于他所在的杨庄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开采的老矿区,还可开采2--3,由于属于正式的在编员工,因此不用担心煤矿的停产,杨庄矿停产后可能就要调离他所在的矿区。对于收入他认为工资收入越来越低,采矿工人工资在3000--4000,但还要扣除五险一金。他提到这两年还存在拖欠工资的问题,不同的工种工资情况完全不一样,地面员工工资相对更低,在1000-2000元左右。为了克服工资收入比较低的情况,受访员工还从事了一份副业——网上理财。这份副业所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现在基本上可以占到受访者个人收入的30-40%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煤矿工人已经开始退出以煤矿为主导的职业选择,煤矿工人不太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比如私营运输,外出务工 。这和矿工的地位和声望差别不大,他们本身就处于社会的底层。另外,煤矿工人的职业选择比较窄,主要属于职业的水平流动,较少出现职业的垂直流动。

二、医疗保障问题

煤矿一线采掘职业属于高危职业,煤矿近些年也是事故不断。煤矿采掘属于地下作业,复杂的矿井环境,粉尘易导致肺尘病,阴冷潮湿的环境容易患关节炎和振动病,这些都属于煤矿工人的常见病,我访谈的煤矿工人中,老矿工和退休矿工患职业病的人数最多,这与常年接触矿井环境关系密切,年轻矿工出现这类职业病的状况比较少。但是年轻矿工出现井下伤亡事故的人数较多,这与工作经验和熟练程度有关。这些疾病和事故都需要有健全的医疗保障作为支持。然而保障工作中还存在不足,存在权益侵害的现象。笔者通过一位被访者案例来讲述这一现象。

受访者为男性,31岁,煤矿一线采掘工人,从事工作4年。所在矿区是相对较新的百善矿,工资收入在4000上下,已经购置一套房产,使用住房公积金和自己积蓄共同买的。去年十月份在井下因工具折损砸伤脚部,暂时在家康复,治疗期间医疗费由单位负责,每月有1000元的护理费,但是没有发放误工费。依照我国工伤认定条件,符合工伤条件的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原单位按月支付,而这位矿工没有享受到。当笔者闻及为什么没有误工费时,受访者并不知晓,并认为不参加工作理所当然没有工资。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一方面煤矿企业并没有完整承担责任,另一方面煤矿工人的维权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煤矿工人在医疗事件的处理方面属于弱势的一方,但是问题本身是有途径可解决的,这里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有法可用,但矿工的法律知识匮乏。

第四章 结论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淮北市煤炭资源的枯竭对淮北市煤矿工人的的生活和职业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煤矿工人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改善,薪金待遇一如往年,煤矿对于工人的吸引度已经开始丧失,反映在求职观念上则是煤矿工人更加注重职业的收入多少,不再过多看中职业的稳定性。这一观念的改变反映出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人群体希望改善生活质量水平,享受更好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和文化服务。

当前资源枯竭的现象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出现,这不是个别现象,在未来的10—20年,这种资源枯竭所带来的影响将更加显著,不仅会影响到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对于资源需求大国的我们也将是一场挑战。因此,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转型在所难免。但仅仅通过转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要从人、社会以及社会关系入手。

人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对于自然和社会所出现的问题肩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面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暖、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危机都源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渡索取。煤矿工人生存状况的改变甚至恶化、出现的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出了问题,自然资源带来的经济利益诱使一些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会通过不正当方式破坏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利益,煤矿的运营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归根结底是企业的管理和责任上出了问题,表现出来便是以牺牲一线煤矿工人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持企业的效益。

煤炭资源枯竭是自然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为问题的中心是人类社会,因此我们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人类社会本身,实现社会关系的均衡与和谐是解决自然环境问题的钥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佟新。新时期有关劳动关系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吧网站

[2]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19.

[3]李炳炎。中国工人现状和前途。[J]海派经济学,20081114-134

[4]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社会学研究,2006,2.

[5]庞越。煤矿工人压力状况、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495-497

[6]胡磊磊。我国煤矿工人的就业质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7]李洁。前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结构下的工人阶级[J].社会学研究,2006,2.

[8][]巴巴拉·弗里兹。煤的历史(时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9]闫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10]于良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辽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

[11]张天佑。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9.

[12]江春海、于立。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3]丁磊、施祖麟。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太原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20001552-56.

[14]张以诚.资源枯竭型城市分析[M].地理哲学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15]于立、于左.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和社会稳定的关联度[J].改革,2009,1.

[16]朱立.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25cad1de80d4d8d05a4f4d.html

《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人的社会问题研究 - 以安徽省淮北市煤矿工人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