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应该知道的事情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毕业生应该知道的事情
最近毕业生招聘的专场,开始在全国“铺开”。
我很少直接去毕业生专场招人。今天广东的一个综合场,是我第一次参加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
今天我是以多重身份,参与这个招聘会的: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我希望为公司招到一批合适的储备人才;作为一个职业规划研究者,我要深入一线接触准备投身社会就业大军——应届生的特点;作为广东省劳动学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理事,我想藉此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及他们的所想所思。
到了招聘场,我感到的不是一种兴奋,而是一种压抑。这是我任职人力资源总监以来的第5年,而5年来,中国的毕业生整整翻了5倍,06年将超过360万。进场的时间还没到,售票点外已经排起了多条百米“人带”。这时,我的心中不禁掠过一丝淡淡的伤感。很多年以前,我也曾经这样在茫茫人龙中,带着满怀的期待排队,每天只能排到35个队伍中,去投35份简历,而后开始了更加漫长的心里等待……而现在,人龙的规模远远超越我作为毕业生的那个时候。现在是更多的人可以读大学了,但我无法分清,眼前的这种景象,该是用壮观来形容,还是用悲壮来形容,无法说清,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做了一些统计,也思考了一些细节。
大学生自提的薪酬水平大致如下:
研究生:全部都是说“4000元以上”。
本科生:20003500元。
大专生:基本都是提2000以下。
其中,技术类的(如WEB开发),相对偏高,在30003500之间。
这些数据,除了研究生略有下降,其它比去年偏高(去年我是在5月份以后,才陆续通知一些人到公司面试)一方面也许现在是刚刚开始,大家把握不到竞争线的准绳,另一方面,我希望是因为就业市场在转暖(但是看不到这种迹象)。
而其中,有不少细节值得一提。
一般情况下,我接过简历的时候,不会问也不会看应聘者是来自那个学校(我从不以学校论学生)。但是当他们回答薪酬要求的时候,却的确体现了一种差别。今天主要都是来自广东学校的学生,本科线上,暨南大学、华师大、华工、华农提的要求都比较高,要求在2500元以上;而普通一点的院校,则提2500元以下;专科线上,则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所谓“非正规院校”,比如什么技工类学1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校、民办学校。他们提的要求,全部都是在1200元以下——问了一轮之后,我就开始对号入座的猜他们是来自那个学校,然后对照简历,我发现几乎达到“问价格则知学校”的地步。敢情是学校给了他们一个“宏观指导”?有几个技工类的大专生,都是说800元,我问他们是不是都是同学,他们说“是”。“为什么你提这个数字呢?”,他们说:“因为我们老师说,我们现在的竞争力大概就是800元”。这种对学生“批量生产,统一价格”的指导方针,令我为他们感到悲哀。老师的这一句“指导”,足以给全面摧残他们3年来的系统教育和信心,也足以毁灭这个学校——不可否认,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确市场上是按照这个价格去招聘的(特别是销售)但是,学生不是纯粹的产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可以做这种统一的指导呢?为什么不会有个别人更加有自信的提出10001500?我今天感受到的“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差别,最大和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学生自信心的差别。我偶尔被邀去学校做讲座的时候,我经常会对学生说一句话:“你优秀,是因为你认为自己优秀。”学生的自我意想,自我心理定位,会永远的影响他一生。如果我是校长,我会发给这个认为自己的学生值800块的老400块的工资,但是我不是给他4张纸币,我会换成4001分的硬币,然后一个个往他脑袋上砸,直到他清醒过来,或者被硬币埋葬。因为他摧残了一批学生。
今天的面试,我给每个人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
有一个人我只和他谈了3分钟,留下他的简历,他后面的同学用一种没有希望的眼神看着他,说:“这么快?”
我说:“你会更快。如果你不假思索的用两句话描述你的优点,我就招你,1钟”。可惜他断断续续,说了一大堆——显然他心理的“谱”,是他彩排好的自我介绍,我“打乱”了他的部署。
有一个学生,本来我觉得不错,她只用一页的简历,就表达了她的优势和特点,当我决定招她的时候,习惯的问下学期还有没课并看简历,却看不到她的学校名字,“为什么没写学校名?”,“因为……我的学校不怎么样……”。我还是问了她的学校,然后拿起笔,在她的简历中帮她写下她的母校,然后在她眼前竖起简历:“有没写错?”“没有。”
我今天对所有留下的简历,只是做一个动作(在认为特别适合的,打钩)。这是我唯一写字的简历,我不知道她明不明白,我是在告诉她什么。她的做法让我大打折扣。
如果我是负责教育的,我有一把足够大的铁锤,我会抡起来把所有的中国学校都砸掉,因为现在不会有一个学校敢站出来说:我们学校是“教做人的”——全部都是“教书”的。
当然,也有些学生非常善于销售自我,比如,有个应聘网页设计的学生,因为他做的东西都是在学校的内部网,没法把作品展现给我看,他和我说:“我把作品放到一个叫职友集的网站上,你可以看。”还有一个应聘文案助理的,也是将她2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的文章传到自己的BLOG上。晚上我回去打开他们的主页,觉得他们放在网上的内容很充实,比如应聘文案助理的学生,上面有很多她的随笔作品,我看到她不错的写作思路和思维水平,我决定明天通知这两个人上班。他们都是来自那些被人看成“差学校”的学生,但是,他们善于利用多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优势。比如善于利用“职友集”、BLOG这种新的免费工具,的确成为他们赢得我的信任的关键。
总结今天的感受,我认为:
未毕业,先失业,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提供,而是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就业难的关键,也不是因为毕业生多,教育水平下降,而是自我认知的能力模糊,就业信心和自我价值期望的下降。天之骄子的高傲姿态消失,是好事,但取而代之的不是平衡心、平常心,而是一种自卑、浮躁和茫然。
你可以认为我摆谱、摆资格,但是,作为毕业生,我相信你还是愿意听听一个5年人力资源总监、有过1万人次面试经历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你的如下“不满”

不要递给我花里胡俏的简历,给我一点简洁(不是简单)而能突出你自己的表达——面对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你真的以为HR会去看你那封100个人有99个差不多的求职信、和装订得像书本一样的简历模板内容吗?
不要对我说太多的自我介绍,我不敢说35分钟我就准确判断了你,但是30秒之内我就定格了你的第一印象;我之所以很快结束你的面试,是因为你的后面排队的人真是太多,我也曾经作为毕业生这样苦苦的等待,我只是为了给更多的人一个和你一样平等的机会,而后我会挑选请你到我办公室复试;你认为我给你的时间太少,而流露出失望(自己是不是没被看中了?)眼神的那一刹那,你就丢失了再次获得复试的机会。我永远坚持:你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你的岗位机会不是我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争取的。
不要一副“只要你招我我什么都肯做”的姿态,这样给我一种“卖身”的感觉,我请你是因为你会为公司创造价值,所以不是你“求”职,而是我“请”你。这不是叫你抬到姿态,而只是希望你抬起胸膛。
不要对我拒绝收你的简历,报以晦气的脸色或失望的情绪。我不接收你的简历,不是你不行,而是不适合我的公司;我不接收你的简历,不是不给你机会;而是不想给你根本不存在的期待(如果我收了,你会等待着我通知你);不是我不给你面子,而是我不想浪费你和你父母的血汗钱——尽管每一份简历只有12元,但是我没有任何理由,去浪费属于你的11厘,何况你还是一个纯消费者;是在帮你节约,让你能够将它投给属于你的机会。我从不想当我拿不了那么多简历回公司的时候,把你的希望孤伶伶的留在招聘场地里;我更不希望,当招聘会结束以后,你的简历会在冷清的场地,像其它被丢下的简历一样,雪花般漫天飞舞,任人践踏——我决不加入这样的行列,而宁可以拒收给你打击(你也必须开3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始懂得直面这样的打击)因为你熬了多少个夜晚做出来的那个简历,代表的就是你,上面写着你的价值,和你的尊严。我始终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狠狠的批判教育制度,但是绝对不可以否定你的价值,更不可以践踏你的尊严!
不要不敢说出和写下你毕业的学校,无论她是如何的差,你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因为我绝对不会要这样的人:看到他父母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背景不好而不敢认他们;或者有一天离开我的公司,去到一个更大的公司面试的时候,不好意思说我是来自一个不是500强的公司。对公司来说,你的价值和价值观,决定了一切。英雄莫问出处,如果你是一个狗熊,哪怕你从天堂走出来,也还是狗熊。
不要给我罗列一大堆你的学习成绩和从事的所谓实习(因为很多毕业生也曾经到我这里来兜一圈,参观一下,盖个章名曰“实习”),你只需要挑选一件特别的事情,要点式地说明过程和结果,让我知道你是怎样做事的。
不要不敢用眼睛看着我,你不敢瞧我的时候我也瞧不起你。
不要在回答“你的薪酬要求”的时候,多了那么多废话。我不想听每个人都重复“因为我是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如果公司觉得这个要求太……我也可以……”我的钱也许也是刚刚从人民银行印出来的,但是它们不会因为还没有被流通转手,而减损它的价值。其实我不在乎你说的是5000,还是1500,我在乎的是你说出一个数字的那种语气、眼神。我尊重每个人都有自估劳动力价值的权利(但公司自有它的薪酬制度,不会特殊对待你)但我喜欢干脆利落的同事,干脆利落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做事风格,也是一种做人态度。我会固执的认为:你说出这个数字前后带了多少个字符,就表示你做事有多拖泥带水;或者你的自我认识和自信是多么摇摆不定。
人生简短,价值无限,告诉人家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你成就你最近毕业生招聘的专场,开始在全国“铺开”。
我很少直接去毕业生专场招人。今天广东的一个综合场,是我第一次参加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
今天我是以多重身份,参与这个招聘会的: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我希望为公司招到一批合适的储备人才;作为一个职业规划研究者,我要深入一线接触准备投身社会就业大军——应届生的特点;作为广东省劳动学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理事,我想藉此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及他们的所想所思。
到了招聘场,我感到的不是一种兴奋,而是一种压抑。这是我任职人力资源总监以来的第5年,而5年来,中国的毕业生整整翻了5倍,06年将超过360万。进场的时间还没到,售票点外已经排起了多条百米“人带”。这时,我的心中不禁掠过一丝淡淡的伤感。很多年以前,我也曾经这样在茫茫人龙中,带着满怀的期待排队,每天只能排到35个队伍中,去投35份简历,而后开始了更加漫长的心里等待……而现在,人龙的规模远远超越我作为毕业生的那个时候。现在是更多的人可以读大学了,但我无法分清,眼前的这种景象,该是用壮观来形容,4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还是用悲壮来形容,无法说清,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做了一些统计,也思考了一些细节。
大学生自提的薪酬水平大致如下:
研究生:全部都是说“4000元以上”。
本科生:20003500元。
大专生:基本都是提2000以下。
其中,技术类的(如WEB开发),相对偏高,在30003500之间。
这些数据,除了研究生略有下降,其它比去年偏高(去年我是在5月份以后,才陆续通知一些人到公司面试)一方面也许现在是刚刚开始,大家把握不到竞争线的准绳,另一方面,我希望是因为就业市场在转暖(但是看不到这种迹象)。
而其中,有不少细节值得一提。
一般情况下,我接过简历的时候,不会问也不会看应聘者是来自那个学校(我从不以学校论学生)。但是当他们回答薪酬要求的时候,却的确体现了一种差别。今天主要都是来自广东学校的学生,本科线上,暨南大学、华师大、华工、华农提的要求都比较高,要求在2500元以上;而普通一点的院校,则提2500元以下;专科线上,则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所谓“非正规院校”,比如什么技工类学校、民办学校。他们提的要求,全部都是在1200元以下——问了一轮之后,我就开始对号入座的猜他们是来自那个学校,然后对照简历,我发现几乎达到“问价格则知学校”的地步。敢情是学校给了他们一个“宏观指导”?有几个技工类的大专生,都是说800元,我问他们是不是都是同学,他们说“是”。“为什么你提这个数字呢?”,他们说:“因为我们老师说,我们现在的竞争力大概就是800元”。这种对学生“批量生产,统一价格”的指导方针,令我为他们感到悲哀。老师的这一句“指导”,足以给全面摧残他们3年来的系统教育和信心,也足以毁灭这个学校——不可否认,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确市场上是按照这个价格去招聘的(特别是销售)但是,学生不是纯粹的产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可以做这种统一的指导呢?为什么不会有个别人更加有自信的提出10001500?我今天感受到的“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差别,最大和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学生自信心的差别。我偶尔被邀去学校做讲座的时候,我经常会对学生说一句话:“你优秀,是因为你认为自己优秀。”学生的自我意想,自我心理定位,会永远的影响他一生。如果我是校长,我会发给这个认为自己的学生值800块的老400块的工资,但是我不是给他4张纸币,我会换成4001分的硬币,然后一个个往他脑袋上砸,直到他清醒过来,或者被硬币埋葬。因为他摧残了一批学生。
今天的面试,我给每个人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 5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有一个人我只和他谈了3分钟,留下他的简历,他后面的同学用一种没有希望的眼神看着他,说:“这么快?”
我说:“你会更快。如果你不假思索的用两句话描述你的优点,我就招你,1钟”。可惜他断断续续,说了一大堆——显然他心理的“谱”,是他彩排好的自我介绍,我“打乱”了他的部署。
有一个学生,本来我觉得不错,她只用一页的简历,就表达了她的优势和特点,当我决定招她的时候,习惯的问下学期还有没课并看简历,却看不到她的学校名字,“为什么没写学校名?”,“因为……我的学校不怎么样……”。我还是问了她的学校,然后拿起笔,在她的简历中帮她写下她的母校,然后在她眼前竖起简历:“有没写错?”“没有。”
我今天对所有留下的简历,只是做一个动作(在认为特别适合的,打钩)。这是我唯一写字的简历,我不知道她明不明白,我是在告诉她什么。她的做法让我大打折扣。
如果我是负责教育的,我有一把足够大的铁锤,我会抡起来把所有的中国学校都砸掉,因为现在不会有一个学校敢站出来说:我们学校是“教做人的”——全部都是“教书”的。
当然,也有些学生非常善于销售自我,比如,有个应聘网页设计的学生,因为他做的东西都是在学校的内部网,没法把作品展现给我看,他和我说:“我把作品放到一个叫职友集的网站上,你可以看。”还有一个应聘文案助理的,也是将她的文章传到自己的BLOG上。晚上我回去打开他们的主页,觉得他们放在网上的内容很充实,比如应聘文案助理的学生,上面有很多她的随笔作品,我看到她不错的写作思路和思维水平,我决定明天通知这两个人上班。他们都是来自那些被人看成“差学校”的学生,但是,他们善于利用多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优势。比如善于利用“职友集”、BLOG这种新的免费工具,的确成为他们赢得我的信任的关键。
总结今天的感受,我认为:
未毕业,先失业,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提供,而是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就业难的关键,也不是因为毕业生多,教育水平下降,而是自我认知的能力模糊,就业信心和自我价值期望的下降。天之骄子的高傲姿态消失,是好事,但取而代之的不是平衡心、平常心,而是一种自卑、浮躁和茫然。
你可以认为我摆谱、摆资格,但是,作为毕业生,我相信你还是愿意听听一个5年人力资源总监、有过1万人次面试经历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你的如下“不满”

6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不要递给我花里胡俏的简历,给我一点简洁(不是简单)而能突出你自己的表达——面对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你真的以为HR会去看你那封100个人有99个差不多的求职信、和装订得像书本一样的简历模板内容吗?
不要对我说太多的自我介绍,我不敢说35分钟我就准确判断了你,但是30秒之内我就定格了你的第一印象;我之所以很快结束你的面试,是因为你的后面排队的人真是太多,我也曾经作为毕业生这样苦苦的等待,我只是为了给更多的人一个和你一样平等的机会,而后我会挑选请你到我办公室复试;你认为我给你的时间太少,而流露出失望(自己是不是没被看中了?)眼神的那一刹那,你就丢失了再次获得复试的机会。我永远坚持:你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你的岗位机会不是我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争取的。
不要一副“只要你招我我什么都肯做”的姿态,这样给我一种“卖身”的感觉,我请你是因为你会为公司创造价值,所以不是你“求”职,而是我“请”你。这不是叫你抬到姿态,而只是希望你抬起胸膛。
不要对我拒绝收你的简历,报以晦气的脸色或失望的情绪。我不接收你的简历,不是你不行,而是不适合我的公司;我不接收你的简历,不是不给你机会;而是不想给你根本不存在的期待(如果我收了,你会等待着我通知你);不是我不给你面子,而是我不想浪费你和你父母的血汗钱——尽管每一份简历只有12元,但是我没有任何理由,去浪费属于你的11厘,何况你还是一个纯消费者;是在帮你节约,让你能够将它投给属于你的机会。我从不想当我拿不了那么多简历回公司的时候,把你的希望孤伶伶的留在招聘场地里;我更不希望,当招聘会结束以后,你的简历会在冷清的场地,像其它被丢下的简历一样,雪花般漫天飞舞,任人践踏——我决不加入这样的行列,而宁可以拒收给你打击(你也必须开始懂得直面这样的打击)因为你熬了多少个夜晚做出来的那个简历,代表的就是你,上面写着你的价值,和你的尊严。我始终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狠狠的批判教育制度,但是绝对不可以否定你的价值,更不可以践踏你的尊严!
不要不敢说出和写下你毕业的学校,无论她是如何的差,你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因为我绝对不会要这样的人:看到他父母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背景不好而不敢认他们;或者有一天离开我的公司,去到一个更大的公司面试的时候,不好意思说我是来自一个不是500强的公司。对公司来说,你的价值和价值观,决定了一切。英雄莫问出处,如果你是一个狗熊,哪怕你从天堂走出来,也还是狗熊。
不要给我罗列一大堆你的学习成绩和从事的所谓实习(因为很多毕业生也曾经到我这里来兜一圈,参观一下,盖个章名曰“实习”),你只需要挑选一件特别的事情,要点式地说明过程和结果,让我知道你是怎样做事的。
不要不敢用眼睛看着我,你不敢瞧我的时候我也瞧不起你。
不要在回答“你的薪酬要求”的时候,多了那么多废话。我不想听每个人都重复“因为我是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如果公司觉得这个要求太……我也可以……”我的钱也许也是刚刚从人民银行印出来的,但是它们不会因为还没有7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被流通转手,而减损它的价值。其实我不在乎你说的是5000,还是1500,我在乎的是你说出一个数字的那种语气、眼神。我尊重每个人都有自估劳动力价值的权利(但公司自有它的薪酬制度,不会特殊对待你)但我喜欢干脆利落的同事,干脆利落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做事风格,也是一种做人态度。我会固执的认为:你说出这个数字前后带了多少个字符,就表示你做事有多拖泥带水;或者你的自我认识和自信是多么摇摆不定。
人生简短,价值无限,告诉人家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你成就你
应届生你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

虽然寒冬还未到来,但是,火爆的招聘会上,却早已充满入骨三分的寒意: 今年普高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将突破360万,这个数字并未累计数百万中专和职高技校应届生! 根据《中国大学生》提供的数据,过去三年国家公布的数字,毕业生就业率在70%以上。但是国家的就业率失业率的概念一样,都不是市场概念(例如待岗不是失业,事实上,就业率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根据职友集提供的工作职位搜索统计数据,春节前,职场上要求有经验的岗位占到95%,而求职者中,应届毕业生却占到65%以上! 《大学周刊》资深记者杨艾祥走访的数据显示:近期的招聘会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统计的不完全数据,不少本科生希望的薪酬在2500左右;而一些人才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的平均预算水平在1700元左右。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近期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企业接收毕业生存在政策性障碍、就业市场不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和高校就业指导内容肤浅,成为导致首都大学生就业难的四大重要原因。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360万应届毕业生,你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作为力量单薄的一个HR工作者,我无法为你们提供面对供需矛盾政策性障碍等宏观问题的意见,但是,要了解就业市场、要弥补高校就业指导内容肤浅,毕业生首先要听听HR的声音,要知道企业和企业的HR在想什么。我也仅能从HR的角度,谈谈大学生如何帮助自己。 HR为何沉默不言? 1、沉默原因之一:少惹这帮爷们 我因为是广东人力资源协会的理事,HR的活动参加多了,就和不少人力资源经理认识。在广州参与第8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二场毕业生招聘会时,中午我和几个不同公司的HR坐在一起聊,并动员他们到网上作个论坛。其中有一位来自国有企业的HR总监,去年曾和我一起受某校邀请,主持《毕业应聘前瞻交流会》那次他非常活跃,但是,今天却不作声,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没看到你的文章(他指《HR声音1:应届毕业生,我对你非常不满)后面的回帖吗?你一开口就有人当你是仇人。要不被人骂,我得要扮官方语言说:事实上,我们的大学生,98%都是优秀的,自信的,有能力的,只有少数人是什么什么的。我们提点看法,仅仅作为各位天之骄子的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海涵……然后才说话!——要帮人家提意见,还得像主子一样伺候他,这事我不干。 的确,HR一开口,就有少数的声音让他们闭嘴,比如,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某HR给大学生的信,后面的一些跟贴是(引号内容) “HR都不是什么东西,他们都凭自己的主观选择人 应届生,你何曾不是凭自己的主观选择就业?只不过此时此刻你没得选择而已。毛主席就不主观,不分学历背景,不分高矮胖瘦,两个字:下乡”——全部有活干。你肯吗?这好吗?你不照样也想按自己喜好挑活干!如果HR说:行,别选了,位置3个,先到先得!这行吗?如果先到的不是你呢? “HR就是我们进入企业的一道屏障,除此之外,他们不是什么东西 高考就是你进入大学的一道屏障,除此之外,它也不是什么东西。但是你不冲过去,你今天也不是学生 你们别指指点点了,站在大学生的立场考虑吧。想想当初你们是什么狗模样! 喂,买东西的,别这么挑剔,你站在我们产品的角度考虑吧,看你那狗样也想买我们产品!——有对客户这样说话,而成功把产品卖出去的吗? 我在发出《HR声音1:应届毕业生,我对你非常不满》后收到的上百封邮件中,也有个别比较偏激的回应:虽然我认同你说的道理,但是你何必一杆子打死一船人?(我倒成了杀人犯了?)难道我们在你眼中就那么差吗(他认为我提出的“8不要,是认为学生都那样)。难道我下次真的像那位朋友说的:首先98%的大学生都是具备“8的而不是“8不要的? 当然,这种偏激的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往往就是因为这少数声音,让得一些HR不说话了——因为说好了自己没什么收益,说不好还给人骂,还要花时间精力,这不是自讨苦吃? 2、沉默原因之二:夹板的无奈 先就业,再择业”——这已经是普遍的高校在无奈之后,几乎异口同声对学生作出的指导。作为HR也完全理解和支持。但问题在于:所有的老板,最怕的就是学生先就业,再择业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报告: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一些单位接收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企业普遍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老板和就业者的立场,都是可以理解,但是,这几乎成为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在这种情况下,HR成为夹板。HR不是老板,爱莫能助,只能沉默是金。何况在多数企业,员工流失率也是考核HR的重要指9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标。 HR沉默的原因很多,不一一列出,我所要建议的是:这个时候最迷茫的毕业生,其实最需要听到的声音,不是来自国家教育部门的宏观指导,不是来自老师的叮嘱,而是要知道买家(企业)、特别是买家的采购专员”——HR的声音。你们应该想办法让HR开口,而不是叫他们闭嘴。 所以,“360拯救自己的第一招,就是请给你们做就业动员的学校领导走下讲台,想办法请来各行各810HR到讲台上去,学生们好好准备你心中困惑的问题,尽管10HR不能代表职场,但这总比自己去招聘会——如果你是学校行政人员,或者是学生干部,请马上做这件事情。说不定现场你就找到一份工作——我记得在今年6月份商学院一个交流会上,我们结束会议后,一个得不到提问的学生,非常恳切的跑到讲台,和主持人抢话筒,看到她那样子,我和主持人说,让她提吧。她首先很重点、简要的用两句话介绍自己,而后她提的问题是:请留下我的联系方式,我很需要一个实习机会——然后把临时写在4张纸上的姓名、专长、手机电话给我们。我们当场的一位来自广东省广告公司的营销总监就说:你明天就到我那里报到。接着很多学生马上也说我们也要(但是机会只有1个) 同学们,我给机会,是因为:第一,她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还争取,第二,主动决定一切。请大家记住,这对咱们很重要! HR和企业在想什么?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63%的人表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最大困难。但普遍企业则认为,教育体制中过于注重理论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实际,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企业首先需要5大特质: 其实,多数的老板,多数的HR,都是知道、理解和接受大学生缺乏经验的”——本来就是事实啊,这不能怪大学生。但是,与此同时,社会也没有理解企业——拿民营企业来说,社会要你快出效益,才能承认你;国有企业可以大把大把的亏,民营企业要是没一点关系,哪怕你潜力再好,到银行贷5块钱都困难;民营企业不论盈利,还是亏损,都要交税,直到你死掉为止(国企可以病而不死,国家不给死,给财政补贴),这些情况,迫使他们招聘有经验的人,他们耗不起——民企当初出来创业,在社会这个面试官面前,何曾不像是一个应届生?又有谁能扶它一把?还不是靠自己杀出血路求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或者还活着的,才可能今天在招聘毕业生。所以,他们对毕业生的态度,自然是希望看到那种充满诚信、自信、拼搏、独立、踏实的特质,具有这5大特质,缺乏经验不是问题,那些开口闭口就嫌咱们大学生没社会经验的老板、企业、老师,说这些话,都是幼稚的——人生下来,除了会呼吸和哭,谁还会有什么经验?谁生下来就有当总统的经验? 不信,你可以去试试:你告诉企业,我每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我有N个证书,我专业知识扎实,我什么特质都非常好,就是这5项缺3,例如不诚信,不想拼搏,看谁会要你!而你如果有了这5项,找不到工作你找我!我们公司容纳不了的,大把企业等我推荐! 比如,我们看看最近的调查报告: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近期发布的调查结果:大学生就业流失率高达70%一半学生毕业后因不能吃苦被企业淘汰。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显示: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高达50% 10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这段报告涉及到的,就和三个内容有关:1、缺乏拼劲(不能吃苦)2、不踏实。3、缺乏诚信,大学生签约后毁约,企业最怕,所以,除了强势企业(例如P&G,多数企业在此刻,只是眼看手不动,因3月份前进来的大学生,多数都是骑牛找马,企业不得不自然形成一种心理契约”——眼看手不动,让应聘者自己先来一轮价格大战,先紧张起来,先磨掉躁气,35月后再进人。有些企业索性等到7月份,再去捡低价潜力股,因为他们不怕好的苗子被人选了,中国这种教育模式,哪个学校的人出来都差不多。当然,现在是双向选择,学生骑牛找马也需要获得理解,但是,在企业看来,这就是诚信问题,所以,向选择是双刃剑,学生自己要拿捏好。 老板们又怎么看待这5大气质的呢?阿雅CEO马云,最近就在南京招毕业生,首先他这样定义:中国的大学,只会教人知识,不会教人才能,根本不是什么精英教育。中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无论是聪明才智,还是社会能力。这说明,证书学历名校背景并不是最重要的(尽管这类强势企业最后选的多数是名校学生,因为他们挑选的空间大)。同时,马云又表示自己一开始并不喜欢应届生:他们都没有受过委屈,太浮躁,一天三个主意,一年换三个工作。马云表示,这次他会多招一些应届生,只要他们够踏实。如果一个年轻人今天和你说他要做什么,三年后依然说他要做这个,而且坚持在做,那你就一定要给这个年轻人机会。 不过,他还说了一句在学生看来,很的话:给年轻人最好的机会就是不给他机会。 当然,在具备这5大特质基础上,企业还是会看重一些其它内容,大致如下: 各类优秀企业,重个性特质和潜力——包括和企业文化是否相容。 外资企业重气质和学历——包含大家觉得有争议的身高、形象等外在因素。 国有企业重品性和证书”——包括你是否是党员和学生干部。 中小民营企业重实践能力——你的实习记录、以及给面试者的第一感觉也许更重要。 所以,“360拯救自己的第二招,就是找出自己在5大特质上的差距,进行调整,再寻找其它辅助优势,全力出击。 招聘中,HR在想什么? 每个面试官都是不同的,但是,一定相同的地方就是:面对应聘者,HR除了对比简历和学生们对自己劳动力的开价之外,就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围绕“5大特质寻找符合自己第一印象的人——大家又要骂了:每个HR都是主观的,都是凭自己的印象取人的、都是凭自己的喜好取人的——恰切的说,HR都是在凭自己的经验取人。这是客观现实,骂了也没用,就如大学生毕业是没经验的,挑剔这点也没用。HR印象派,没法像电脑程序选择你。除了部分先按学校背景和学历第一轮挑选的企业外,其它企业,决定你是否进入第二轮面试的,往往就是你给面试官的印象和感觉。而其中,踏实与自信的特质,占了很大的比分。 我们以自信来谈HR怎么取他们的第一印象的。我们借助薪酬这个问题来谈。有学生在回应我的“HR声音1”中提到:你让我们自信,那我提5000那不等于0?你不知道我们的无奈!”——因为我在“HR声音1”中,说到有学生在谈薪水上表现得不自信。但是,这样理解是片面的,我在里面很明确的说:其实11 / 1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我不在乎你说的是5000,还是1500(公司自有它的薪酬制度,不会特殊对待你),我在乎的是你说出一个数字的那种语气、眼神。不是叫高价格,就是自信,说800就是不自信。去年我们公司有一个新员工(应届),他进来的时候,薪酬是18003个月后过试用期重新和公司谈判,得到3000元,而且成了项目主管,因为他做出了超越公司期待的成绩。自信不是一种表象,一个环节,而是一种气质、一种过程。 在大家最关心的薪酬问题上,HR是怎么看的呢?在参与第二场毕业生招聘会时,我和几个不同公司的HR聊。说起来也许令不少毕业生无奈,我们在座的从国企到外资到民营都有,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公司,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公司今年给出的预算,不会招聘超过2000薪酬的毕业生!在座的还包括某世界500强企业(外资连锁超市),他们的预算是招稍微有些档次学校的本科生,预算薪酬是12001500”——这意味着,接下来几轮,应届生将有一个惨烈的放血降价过程。 当然,毕业生不必担心你提价高了,基本上,在讨论中他们都认同我的一个看法:毕业生作为个体,并不可能清楚职场的整体行情,所以,如果我们招的是2000元职位,就算面试的时候提3000的,只要是适合公司的人,我都会通知他/她愿不愿意接受(而确实优秀的,一些公司也是有一定弹度,例如我公司的一个技术职位,最高也是可以2500,特殊情况,HR可以有200元的弹性空间。但是,大家要注意,HR以决定的这个空间是很有限的)。而不会因为他们提得太高,就不理他了,对那些提得低的,也不会乘机压榨。因为我们也曾经是学生,叫学生去把握这个的确太难,不能怪他们提太高或者太低。当然,也不能太大,多数经理会认为,如果公司预算2000,学生开价3500,基本就不会考虑了,因为落差太大。所以,这里也提醒大家——当然,我这些数据,只是来自6个公司的HR,不能代表整体。 当然,你不要嫌低,虽然我们是6人,但是我们每个人也了解其它一些公司和本行业,有些职位都是不高的,例如业务代表、前台文员,在不少公司,8001000底薪的,比比皆是,最近3年都是如此。你也不要埋怨,决定薪酬高低的,并不是我们HR 大家要记住,起点并不重要,未来的目标才重要。起点并不决定终点,薪酬上尤其如此。但是,如果在谈话中你表现出不自信(并不是指表达能力),那么,你就没有机会,这点,就是HR决定的。 所以,“360拯救自己的第三招,就是围绕5大气质和你的优势,赢取HR的第一印象(你骂这个观点也没用,如果你是HR,你也是、也只能用你的主观经验去取人) 看看时间,已经是凌晨233本来今晚要OT继续我的科研项目“JOB-KEY”的。因为大家即将毕业,叫大家去补充什么能力来拯救自己,已经是不现实,所以,只能和大家探讨这三招斧头功。但愿我今晚这几句话,能够对毕业生有丝些帮助,这时间也就花得值了。下周我还会继续写HR声音345……如果大家愿意听的话。 最后一句,希望各位,能够少一点愤青的埋怨,多一点奋青的行动——因为,天助自助者,此时此刻,只有你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2 / 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670db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8.html

《毕业生应该知道的事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