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美学

发布时间:2011-10-27 21:50: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眼中的美学

当初,就是怀着对美的渴望选了美学概论课。一直以来认为美就是能给人视觉愉悦、精神愉悦的东西。每当看到一朵盛开的花,一个动人的身影,心里总会情不自禁的赞叹:真美!当读到一本好的小说或看到一部好的电影是也会由衷地体会到美。直到上了这一门课才知道之际所认识的只是粗浅的美。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涵盖了广泛的内容。

经过一个学期的认真学习,认识到美学包括自然美、音乐美、服饰美等等。这里我也不想泛泛而谈。以下就以对我比较熟悉的服饰美学来阐释我对美学的一些认识。

从古至今,服饰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从一开始的遮羞保暖到现在体现个人审美和品味,这种从形式和功能上的巨大转变都体现了人们审美意识的培养、重视和提高。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进入新世纪,我国服装业呈现出两种势头:"东风西渐""西风东渐"。前者随着国运昌盛及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上升,悠远的中华服饰文化不再是只代表传统和国粹,它正快速成为一种流行于国际的时尚,即使是年年都以迅雷之势推陈出新的时装界也常常驻足于中华,从中汲取灵感和创意。后者是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它们特有的设计理念与营销方针不断地给予中国服装业新的刺激与启发,使人们着装行为的多样性、国际化得以实现。这两股势头的并行发展构成了盛世中华服饰文化的独特风景,在此特有的背景下,"华服"的概念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个形制或摹本,而显得更为宽泛、多样。在服饰文化中,其款式、服色、质地、尺寸、工艺、图案等在文化学意义上属浅层文化结构,亦称显形文化,具有符号性特征,而潜藏在各类形态背后的意向、价值观、态度等则属深层文化结构,亦称隐型文化。浅层文化结构与深层文化结构二者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外部表现形态,后者是前者的内在规定和灵魂。 服装无声,但它道出了一切。
  台湾学者王关仕在《仪礼服饰考辨》序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服饰之事虽微,然而属历代礼仪典制之所系。"中华服饰历史悠久,文物衣冠,艳称世界,然而"千年衣服所尚,大体则同"。这个"大体"即服饰的永恒灵魂---仪礼及典制,所谓中华服饰史中的"三代之制不变"曾为历朝历代所袭用。例如,祭天地、宗庙有祭祀之服;朝会期间有朝会之服;兵事有从戎之服;凶丧有吊丧之服,婚嫁有婚礼之服等等,这些不同的仪礼限定,目的只有一个,与"劝善别尊卑"的典章程式对应。
  中华服饰文化中的仪礼与制度作为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的统一规范,具有历史稳定性、遗传性。""在儒学中的内涵极为丰富,举凡社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包括在内,而中华服饰中的仪礼,是依据具体的服装制度、着装程式等隐性内容与款式、服色、材质工艺等显性内容的量化要求,来表现服饰所蕴涵的伦理规范和典仪。
  (1)被体深邃---蔽形表德
  中华历代服饰中,贯穿数千载的宽广袍身结构,以其褒博、遮覆的形态,深刻地表达着"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德行。衣制宽广、长大、肥硕不是审美情趣的流露,而是合乎"天大地广"的仪礼需求,显现德性、德行、德政的一种符号。如:
  中华服饰之美,"以表有德",服饰行为必须合乎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由汉儒将归纳的"六礼""八政"中,男女衣服不能相通;丧服不能外出;劳作或酷暑不能袒胸露肌等等,均充分地表明了服装被体是手段,显露德行是目的。
  (2)钟摆现象---时代表情
  服装变迁的钟摆现象,指服装所包含的不同造型风格与审美习俗,在循环式运动规律中的更替及轮转形式。在服饰文化中,形式语言相对是稳定的、永恒的,内容是多变的、复合的。例如,中式女装的"锅底袄"(一种袖长至肘部,袖口肥大,袄子下摆呈圆弧形的中式上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它表达着吉庆与革新;而当今流行这种款式则表达时装行业对中式情结的留恋及对传统元素的注重。
  中华服饰文化中的开放与封闭、异域风情与本土性格、丰富与单纯、承袭与变革,不单单表现在形态上的嬗变,更是社会与时代"晴雨表"的反映。服装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它折射了时代与社会的文化结构,充当时代表情的载体。唐朝"翻领束革带"的外来式"胡服"及其"绮罗纤缕见肌肤""纱罗女服",是对当时隆盛时代"有容乃大"的真实写照,胡服的俊逸、帅气与袒胸襦衫的开放式形制,反映了人性精神获得极大释放,它们既透露了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又体现了博采众长的宽广气度。宋代直身素雅的圆领大袖袍衫,其单调的形制,充分地反映出"惟务洁净"、简朴清秀为雅的文化特征及"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建构。二十世纪初"西式礼服"的流行"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它的流行既反映了废止封建等级官爵命服制度的客观现实,又体现了中西文化大碰撞中移风易俗的变革精神,所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是与"共和政体成"的时代表情浑然一体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称之为"蓝色海洋"的毛式服装,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凝聚力,另一面也是由个人崇拜而导致服装行为极度从众化的反映。
  (3)对襟端衣---应性情端正
  中华服饰文化中,服装名称的命名,有以""为名,有以""为名,但以"形制"命名的更为普遍。"端衣",就是取其形制命名的服装,"",端正、正派,"裁制之对襟者曰端衣",对称与平衡式的门襟仅为形式,目的是表达士大夫所追求的"取其正也"的行为理念。端衣,不但在名称上表达性情端正的含义,其具体结构上也是与之呼应:其一,门襟对称,胸前花纹对称;其二,领型方正,前后相同;其三,直腰无裥;其四,袖与领口饰(镶)条。所有这些局部处理均表达着服装形制"应性情端正"之所求,衣正方行正,行正必衣正。除此之外,衣长的限定也表现出对行为端正的要求,长不可曳地,短不可露肌肤。

当然,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在着装时完全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多因素。我们只需要着装得体,能体现自身的特点,这就足够了。而这也恰恰是美学所要告诉人们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fc84d284254b35eefd34f3.html

《我眼中的美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