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探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学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
用探析

一、文学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相伴而行的。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既是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也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者,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直接相关。进入阶级社会,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有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一部分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社会分工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文学脱离物质生产的倾向,反映在文艺理论上,就出现了关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文学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必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与当时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都要争霸于天下,一些有思想的文人纷纷出谋献策,希望解决种种不良社会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毫无疑问,没有社会生活提供原料,文学艺术创作就无从产生。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封建贵族家庭的没落与衰败,就不会有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法国贵族社会的最后残余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种种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正因为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因此文学创作也必定要反映赖以存在的社会现实;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挥着它的社会作用。学创作是以客观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它虽然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

但其特有的本质属性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二、文学的审美作用。
艺术的最根本特性是,文学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特性亦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看成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审美功能,文学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都是以审美功能为前提的。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渗透着作家审美的评价,它首先能够让读者获得感情的激动和感觉的愉悦,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被作品中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所感动的过程,使我们与作品中的人物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文学作品之所以给人带来美感作用,是因为它不仅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是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美的高度概括与凝炼,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首先是现实生活的美的事物引起作者的审美感受,激发出作者的创作欲望,也就是说,在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所

选择的创作内容是和美感有关联的,是能引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追求的,同时也能使读者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事物。另外,文学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是通过创作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代表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以及唯美意境。
我国唐代诗人张若虚能够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他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就是因为这首诗在创作上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将等不同景物有机地融入到诗中,组合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通过对景物的客观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有所不同的是,作者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不禁把读者带进这廖廓的宇宙当中,随作者的思路去共同探索人生的奥秘,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与大自然的美好的和谐统一。
文学作品具有形象艺术的感染力,是通

过形象的力量陶冶人的情操,以达到思想和心灵的升华,因此它的创作也必定肩负着社会教育的使命。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文学的基本特性决定的,不尊重文学的审美作用,也就违背了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失去了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
三、文学的教育作用。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是作家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的流露,作者在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同时,就已经把自己的政治观点、思想倾向、道德情感等因素溶入到作品当中。它是通过感情与形象的力量感染读者,使读者在尽情的艺术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获得丰富的知识,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达到思想与心灵的升华。并且教育和熏陶读者的心灵,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
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其生动形象的写作风格,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之所以在自己身遭腐刑、痛苦不堪、愤怨至极的情况下,为

创作《史记》而隐忍苟活,这在《报任少卿书》一文中不难看到,作者写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布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受前人圣贤的创作精神和优秀作品的鼓舞,为创作《史记》积蓄了力量和动力,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史记》的创作当中,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既有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伟大巨着。《史记》的创作,上至帝王治国,下至民情事理,贯通古今,网罗百代,成为后人借鉴先人明哲、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司马迁的创作精神和《史记》一书又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国家提出在迅速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上的祝辞中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

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肯定了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纠正了的思潮的影响,给文学艺术领域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文学创作一扫十年动乱期间文学为政治服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呆板僵硬的局面,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文学艺术的永恒价值是追求真善美,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新时期文艺创作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习近平的讲话,为新时期文艺创作明确了方向和价值取向。
文学的教育功能具体地说就是那种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伦理观念、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的力量,是那种能够净化人们灵

魂、激励人们意志、提升人们素质,从而实现改造世界、重塑自我的功能。
四、文学的审美与教育作用之间的关系。
文学的审美与教育作用二者之间密切相关、有机统一。首先,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受到了教育,心灵受到了启迪,才会对文学作品产生美的感受,文学的审美作用才会显现出来。其次,作品只有在读者心中产生美感作用,读者被作品中美的力量所触动、所感染,它的教育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教育理念,概况了教育与审美的辩证关系,这一道理已经实践了两千多年,至今仍是人们善用的教育方法。
文学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的,达到启发和教育读者的作用,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社会使命,不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也就失去了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意义,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学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是相互渗透的,正因如此,文学创作才为人们提供了一

个使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精神氛围和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金元浦等。外国文学史[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董学文。文学的社会需求与教育功[N].光明日报,200023日。
:教育作用上一篇:大众美学要的内涵解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b3f78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e.html

《文学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