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煤》

发布时间:2011-11-24 13:46: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红煤》:人性的深掘

汉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001 王哲帆

摘要:《红煤》是刘庆邦以描写煤矿工为背景的小说旨在挖掘中国现实国情下的人性本文主要是以《红煤》作为支点深入人物内心、探索复杂人性

关键词:底层关怀;欲望;人性探索

刘庆邦描写煤矿工的系列短篇小说,引起了多评论家的关注。他的新作《红煤》对很多社会题的思考无疑是向社会和人的灵魂深处进一步伸展。小说的目光依然紧紧锁定他熟悉的矿区,通过叙述一个农民轮换工宋长玉如何不择手段向爬的故事,着重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人性变异和灵魂扭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底层人民的生活图景。

张华在《异乡人的生存焦虑中》指出“《红煤》在广阔的现实视野中对人性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和批判。当宋长玉想转为正式工的梦想被唐洪涛轻易击碎后,仇恨激发了弱小者心中潜藏的最为邪恶的报复,原本单纯善良的宋长玉从此走上了复仇之路,造成了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另外,对权力和金钱的膜拜和追求也是导致宋长玉人性变异的主要原因。宋长玉的堕落之路是发人深省的。他开始是受害者、被侵害者,但是在追逐权力和金钱的过程中,慢慢地由被压迫者变成压迫者。当上了矿长的宋长玉,已经逐渐熟悉了城市的游戏规则——权钱交易、逢场作戏, 褪去了身上原有的质朴 、善良,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和势利。为了让自己的小煤矿无证经营,他向煤监局局长王利民行贿;为了报复打击宋海林,他利用投资向当地政府要挟;面对着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和唐洪涛一样冷漠。发生在宋长玉身上的变化是发人深思的。刘庆邦将审视的目光深入农民文化心理的深处,着力展现了底层小人物的狭隘、势利和鄙俗,深化了其对国民性的批判。当然,《红煤》中并不是一味书写人性的鄙俗和丑陋,其中也有不少温情的描写。其实,对美好的人性赞扬和歌颂一直是刘庆邦小说的主题之一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出于感恩而感恩之心本是善良人性的表现。其实无论是对现实的批判 ,还是对人性美的颂扬 ,都是出于一个共同 ——改善人心。” [1]

孙玉石在《红煤与红与黑比较研究初探》中指出“《红煤》所描绘的恰是我国结束十年动乱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当时我国的城乡差别很大,城市表着权利、金钱、美女、高楼 、汽车和一切繁华与乐,而农村则意味着偏僻、贫穷 、落后 、饥饿和被制与剥夺。一个农村青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人头地,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去打拼。幸好,进入时期以来我国实行了新政策,城市壁垒被打破了,农民可以进城务工、施展 自己的才能。这个重大改变是历史性的突破,巨大的能量被空前的释放。社会的动荡与转型似乎使铁桶般的坚固的阶级城乡之墙有了松动,但产生的缝隙是如此狭小。生的巨大压力激发了于连和宋长玉生命中巨大的抗力量,震撼读者的心。人物所生活的环境都是作家所熟悉的,因此司汤达能熟练运用 “灵魂辩证法”,刘庆邦能 “用掘进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两个人物的心理、命运、遭遇都有相通之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讲“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生命被抛人各自的环境中,却 “心同”、“理同”。两位作家都在透过表象探究人的本质与变化。 [2]

王海涛在《生活的底层掘进》中指出“对人性的思考一直是刘庆邦小说创作的主题 ,在他的小中有对人性缺失的批判和对人性美好的赞美。前者是直现实的冷峻书写,后者是追怀理想的温情描绘 。但从二者刘庆邦小说中所占的比重看,对人性缺失的批判显然分量更重一些。刘庆邦近年的小说创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红煤》中,对宋长玉人性 的逐渐迷失是作者批判的重点但作者的批判姿态有所改变。不再一味通过展示生活的酷烈做饱含热情的尖锐批判,而是着力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做冷峻、理性的剖析。但面对宋长玉这一特殊对象时,刘庆邦却是爱恨交织的,他因其被侮辱、被损害而抱以同情,又因其泯灭 良知、追逐名利而施以批判。在这里,刘庆邦已将审视的目光投向农民文化心理的深处。同时,对国民劣根性的反思在<红煤》中也得以深化。” [3]

龙景科在《反拨生命的一种生存状态》中指出“社会的存在就是在人和社会的冲突,人和人的矛盾中,按照矛盾形成——矛盾缓和——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这样多线扭结复杂变化的螺旋式的模式向前发展的。一个人的生存形态应该是与社会的约束机制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是理想化的统一模式。社会的约束与人直接相关,也就是说生命形态的存在方式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如果不是唐洪涛,宋长玉就不会到红煤村;如果不是明守福,宋长玉就不可能成为红煤村煤矿的矿主;当然没有宋长玉也可能有其他的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宋长玉。我们的“如果”好像有些感性,我们是想说,没有这一系列的社会因素,或者红煤村煤矿等类似的煤矿甚或类似的社会其他有悖于社会的现象,可能就要少得多。正如刘庆邦所说:“我认为矿的现实,就是中国现实的缩影,而且是更深刻的现实。在中国向工业化、城市化进军的过程中煤矿既不是农村也不是城市,但它又是农村又是城市。煤炭占中国全部能源构成的 70%,换句话说中国的能源大厦 ,是靠千百万矿工的肩膀支撑的他们的生活是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紧密相连的。”刘庆邦用煤矿工点化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 ;以小说虚构的形式,表达对社会的真实感受。 [4]

杨波在《自我复制与超越:从黑地到红煤》中指出“刘庆邦在《红煤》后记中说:“我更愿意把它说成是一部在深处的小说,不仅是在地层深处 ,更是在人的心灵深处。我用掘进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此言不虚。在小说的叙述中,刘庆邦对宋长玉的态度始终含而不露,只是用冷静客观的语言把宋长玉逐渐蜕变的性格和心理抽丝剥茧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宋长玉身上既有农村青年勤劳善良的一面,又有生意人 自私冷酷的一面;既有任劳任怨努力奋斗的品质,又有阴险狡猾梦想一步登天的龌龊心态;他经历了机关算尽遭冷遇的窘境 ,也获得了从容不迫 日进斗金的辉煌……这种种的心态起伏,身份变幻命运流转,都合情合理。这个形象你不能简单判断他是好是坏,是善是恶,这个亦正亦邪的形象充分显示了现实社会中复杂而真实的人性。” [5]

《红煤》,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代文坛 ,不可否认的是,个人化、贵族化、都市化的写作特征愈发明显那些真正大多数挣扎于生存线上的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却在作家们的表现视野之中,渐行渐远。刘庆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平民作家,能够一如既往的担负起呼唤时代良知的责任 切人底层生命的个体存在,探究他们真实温暖的精神世界 刘庆邦的作品始终将目光平视,甚至下移聚焦村野田园的凡夫俗子,关照地层之下的卑微生命 ,将他们的世俗悲欢、人生喜乐尽收笔端,对社会底层生命的真实情态进行不懈的探索。这正是刘庆邦的文学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华.异乡人的生存焦虑——评刘庆邦的《红煤》.理论与创作,2007,(4)

[2]孙玉石.红煤》与《红与黑》比较研究初探.池州学院学报,2010,(1)

[3]王海涛.在生活的底层掘进——评刘庆邦长篇新作《红煤》.当代文坛,2006,(4)

[4]龙景科.反拨生命的一种生存形态——刘庆邦小说《红煤》的一个重要主题.凯里学院学报,2009,27(4)

[5]杨波.自我复制与超越:从《黑地》到《红煤》.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02230a52ea551810a68725.html

《《红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