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说课

发布时间:2018-11-17 10:16: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文章情感。同时语文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紧密相关,学生应该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甚至促进文化理解与传承。

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涵咏文字中,分析人物形象,体验作者情感。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上册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并且接触到了《朝花夕拾》这部书,对《朝花夕拾》的情感倾向和主要内容,以及长妈妈的相关介绍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基于小学以及初中以来的能力积累,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物分析和品评的能力。

通过前期调研,教师想要了解学生在初读之后把握到的鲁迅对于阿长的情感倾向,在学生回答所使用的关键词中,本班30名学生中,有23人用到“爱”一词,有11人用到“感激”一词,另有9人提到了“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手法。但是学生在具体分析“爱”和“感激”这两种情感倾向时,却存在着泛泛而谈的问题,这需要课堂进一步引导深化;同时,在举例佐证的时候,班里很多同学都选择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也就是说学生对于文章核心片段的认识是到位的。

学生需要以及能力的生长点在于,教师引导分析核心片段,理性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真切体验作者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单元主题是“凡人小事”。本单元以写人记事为主,需要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同时也要在阅读策略上指导学生学习精读,熟读精思,把握叙事角度,分清详略。另外这篇文章的对话也富有情味,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关注对话,在主要事件的梳理和把握中,揣摩角色,体会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梳理概括文章事件,了解文章围绕中心选材以及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作特点。

2、聚焦典型片段,品味细节描写,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进而品析阿长的人性美。

3、体会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理解阿长对于鲁迅精神世界的影响。

其中,分析阿长形象,体验作者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这么几个环节:活动一:“头脑风暴”: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活动二:“演读台词”,聚焦“买《山海经》”这一重点片段,通过揣摩重点词句,并且勾连其他情节,分析阿长形象,使阿长形象立体化。活动三:“言表我心”,引导学生站在鲁迅的角色上,用开放的形式,为阿长聊表心意,沉淀输出,抒发情怀。其中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下面我就重点介绍第二个环节,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学生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后,发现,文章写的很多片段都跟《山海经》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我们此时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的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不是“阿长与我”?进而引导学生关注“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片段,聚焦文中这么一句有意味、有情味的话: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为了引导学生涵咏文字,体会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任务:在演读《阿长与<山海经>》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上面这句话重音处理产生了分歧,你认为重音应该标在哪一个词语上?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通过独自演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达成对于文字的深入理解,并且勾连文章的其他片段。

有的学生关注到“哥儿”这个称呼应该重读,这是阿长对我的称呼,听起来亲昵、可爱,而文章其他地方也写到了我对阿长的称呼,我平时叫她阿妈,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它谋死我的隐鼠的时候叫她阿长。这一描写的儿童视角真实可爱,同时也可以看出阿长是我特别熟悉的人。

有的同学关注“三哼经”这一“山海经”的别称,这可以看出阿长的淳朴并且没有文化。但为什么有些同学又觉得阿长其实懂得很多呢?其实这里就又形成了一个认知冲突,阿长虽然没有文化却生活经验十足,比如说文章前面的部分所提到的教我道理:老掉了、不进生了孩子的屋子、捡起饭粒、不钻裤子底下、讲长毛的故事……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她的这些“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封建、愚昧的一面,也能感觉到阿长对我的特别的爱,她是用他自己的“哲学”爱着“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d899e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06.html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说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