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B卷,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3-06 08:04: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天津市蓟州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1~4题共22分)

 

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钱塘湖春行》)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破阵子》)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的先忧后乐思想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各族人民的心愿,诗人余光中也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思念: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8分)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qiè nuò怯懦 ,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么?

(1)根据拼音写汉字,补充在原文的横线上。

(2)运用文中加点成语和你平时所积累的成语,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成功的理解。

(3)除了这篇文章,我们所熟悉的名著还有:《童年》、《水浒传》,请将以上三部名著的作者按以下方式排列他们的姓名次序。
按拼音字母次序排列:________(填写作者名字)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老师的教育,使他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B.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D.像这样的人,必须深刻地看待自己,正确地反省自己,不能一味地埋怨别人。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4. 2012年是共青团成立90周年,5月4日胡锦涛发表讲话,对青少年提出了5点希望,其中他提出让青少年铭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1)“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我们课本中的哪一句话意思接近?

(2)我校准备举办“做时代的先锋”主题演讲比赛。假如你(王明)想成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在5月3日给负责本次活动的李老师写一封简短、明确的推荐信。(提示:要阐明你成为主持人的理由)

一、第二部分阅读(5~23题共48分)

 5.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此诗为辞别京师返乡时所作,第一句中“________”一词直接表现了诗人的离别愁绪。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请进行简要品析。

 

6.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五日平明,良d41d8cd98f00b204e9800998ecf8427e.png往。父已先在,________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①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弗①之怠________
②礼愈至________
③当如是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________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________
(3)给乙文中画线句在方格内添加标点。
怒 曰 与 老 人 期 后 何 也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题。
【甲】文中着重从________和________ 两方面表现作者求学的艰难。
【乙】文中通过写张良三次受辱得奇书的过程表现了张良________的优秀品质。
(5)你认为【甲】文中“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和【乙】文中老人对待张良“怒曰而去”的做法可取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下列各题。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
        ①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但是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②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对水的不感温为34℃,这就是说在24℃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在空气中,24℃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 C (a.增补 b.替补 c.弥补 d.补充)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25℃、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③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由于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 C (a.吹动 b.吹走 c.吹散 d.吹飘),把热量带走的缘故。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④人体冷热感觉属于触觉问题。许多人习惯只以温度的高低作为推断人体冷热感觉的唯一标准,其实,人体的感觉温度和实际温度有时相去甚远。影响人体感觉冷暖的因素很多,除了湿度、风力外,还与人的体质、情绪、年龄等有关。也就是说,冷热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选自2012.5《文摘》)

(1)本文主要说明了哪几种因素影响人体的冷热感?

(2)请在文中填入所缺词语序号,使语意通顺。

(3)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5)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换成“影响冷热的因素”更直观,请你对这个看法提出质疑并简述理由。

(6)把握文章大意,用“√”或“×”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在环境温度与体温基本相等时,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冷。________
②4℃与﹣4℃时,寒冷感觉受风力影响大的是4℃.________
③当风力为0时,人体的感觉温度就约等于环境温度。________
④在34℃水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其中的根本原因是34℃水正好使人体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________

 

8.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下列各题。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人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像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选自《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有改动)

(1)题目“喝得很慢的土豆汤”有什么作用?

(2)文章开头写到,我和妻子都忘记了“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对话,请问,作者写此处的作用是什么?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其中加点的词。

(4)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5)文章最后说道那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请你揣摩此时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6)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谈谈你读文章后的感受。

第三部分写作(24题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写作文.

 9.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请以“如果不是那场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10. 请以“铭记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任选一题作文,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年天津市蓟州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B卷)

一、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1~4题共22分)

1.

【答案】

谁家新燕啄春泥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梦回吹角连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熟记诗文,准确书写,理解诗意,这样才会能够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

【解答】

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啄”的书写)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注意“庇”的书写)

梦回吹角连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注意“湾”的书写)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8分)

2.

【答案】

怯懦

我认为成功就是,每当做完一件事后就会问心无愧地说,我竭尽全力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施耐庵

【解析】

(1)本题是对字音字形的考查,注意书写准确规范和区分形近字即可。“qiè nuò”应写作“怯懦”。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写一段话,可运用文中加点成语和你平时所积累的成语,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即可。
(3)本题考查名著的作者,根据文中“为了挣脱这个铁环”可以看出本文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童年》、作者高尔基,前苏联作家。《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根据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施耐庵。

【解答】

怯懦

我认为成功就是,每当做完一件事后就会问心无愧地说,我竭尽全力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施耐庵

3.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结合病句常见类型及通过读来辨析作答。常见的病句的类型包括: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否定不当、成分赘余等。

【解答】

A.有语病,缺主语,可去掉“通过”或“使”;
B.有语病,前后矛盾,可改为“我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万里长城”;
C.没有语病;
D.有语病,搭配不当,应该是“正确地看待自己,深刻地反省自己”。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4.

【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推荐信
李老师:
您好!
我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通过本次难得的活动锻炼自己,所以我希望能成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希望能得到您的允许。
此致
敬礼!
王明
6月10日

【解析】

(1)考查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写出准确答案。胡锦涛讲话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一句的意思指的是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学习《孟子》可知,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的意思与之接近,指的是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2)考查写推荐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推荐信的格式,然后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写出推荐自己成为主持人的理由。解答此题可以从自己的特长和责任心入手,阐明自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要注意推荐信的格式。

【解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推荐信
李老师:
您好!
我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通过本次难得的活动锻炼自己,所以我希望能成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希望能得到您的允许。
此致
敬礼!
王明
6月10日

一、第二部分阅读(5~23题共48分)

5.

【答案】

离愁

诗人以落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意,表现了作者为国家、为民族的无私奉献。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解析】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解答】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愁”一词直接表现了诗人的离别愁绪。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表现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6.

【答案】

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懈怠,放松,周到,这样,(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恪守诺言、虚心求教、尊重前辈

【解析】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于是张良对老人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相约,(比老人还)慢来,怎么能(这样)呢?”又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接着又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天亮时(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对《太公兵法》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解答】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我仍不懈怠。怠:懈怠,放松
②句意为:礼貌更为周到。至:周到
③句意为:应该像这样。是:这样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尝,曾经;从,向;叩问,求教;句子翻译为:(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句中重点词有:异,感到诧异、惊奇;句子翻译为: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3)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根据句意可知这是人物的语言,可断句并添加标点为: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通读两篇短文,甲文分两个时段来写,先写幼时得书难,只得“手自笔录”的艰辛;然后写加冠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突出询问的困难。乙文内容可以看出张良讲诚信,对待师长的尊敬。
(5)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反对。如果认为“先达”与老人的作法正确,可从严师出高徒的角度来阐述理由,如果认为二人的作法不正确,可从过于严格,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角度来阐述理由。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7.

【答案】

除温度外,还有湿度、风力,甚至还与人的体质、情绪、年龄等因素有关。

c.弥补 c.吹散

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将相同温度的不同湿度时人的冷热感觉进行比较,来说明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会在感温时显现出来。说明湿度对冷热感觉存在影响。

不能去掉,“从实验中”表明通过实验得出,“大致”起限制作用,说明通过实验表明风力会造成人的寒冷感下降,去掉就与事实不符,为体现说明文的严谨性,不能去掉。

不能换,原题目增强了与读者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加吸引读者,增强趣味性。且也暗示了冷热不仅仅与温度有关,设置悬念。

×,×,×,√

【解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具体说明了影响人体感觉冷暖的因素很多,除了湿度、风力外,还与人的体质、情绪、年龄等有关。也就是说,冷热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解答】

本题是对说明文内容的考查,同时又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认真阅读全文内容,筛选主要信息:第①段说明人们往往以气温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唯一标准;第②段说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第③段说明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第④段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还与人的体质、情绪、年龄等有关。

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比较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根据语境和搭配习惯来确定选择哪个词语。第一个空处,“增补”是增加、补充;“替补”是替代和补充的意思;“弥补”意思是把不够的事或物充满,补满;“补充”是进一步充实的意思。语境意思是“体内产生的热量来补满空气带走的人体一部分热量”,所以用“弥补”恰当。第二个空处,根据搭配习惯,把人体周围保温层不能被风“吹动”、“吹走”或“吹飘”,可以被风“吹散”,从而带走人体热量。

本题是考查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做这类题,头脑中要有说明文所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储备,然后对题干所给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出准确判断。通读第二段,可以判定其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列数字和举例子,列举准确的数字,运用恰当的例子进行比较说明,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度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此题要走好这几步:①表态:不能去掉。②定性:“从实验中”表明通过实验得出,“大致”起限制作用,说明通过实验表明风力会造成人的寒冷感下降。③假设删去: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说明不准确。④最后归纳“从实验中”合“大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对原题目与所改题目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优劣。原题目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否定句式,祈使语气,引起读者重视。且暗示与冷热相关的还有其他因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改的题目能够概括说明内容,但运用陈述语气,激发不起读者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比对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认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对。
①说法错误,文章中说“这就是说在24℃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并非“环境温度与体温基本相等时”。
②说法错误,文章中“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所以寒冷感觉受风力影响大的应该是﹣4℃。
③说法错误,因为风力为0时,静止和运用时的人体感觉温度也不一样。
④说法正确。文章中叙述了“在24℃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然后又叙述了“在24℃空气中保持人体保持了相对热平衡”,同样道理,“在34℃水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其中的根本原因是34℃水正好使人体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

8.

【答案】

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点明文章主题,表现了我对儿子的思念和两代人间温暖美好的浓浓的亲情,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表面上写的是我和妻子简单的忘记了那份土豆汤,实际上写出了我已忘记了与儿子相处的细节;与小姑娘的印象深刻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作铺垫。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亲情、温暖、临别前的依依不舍、分别时的彼此叮嘱,浓浓的爱都融进了这碗浓香的土豆汤,被搅匀、升华

那天我们喝得很慢,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我们和儿子彼此嘱咐着,那份浓浓的亲情感染了女孩,使她想起了家,想起了父亲。

心理活动:我终于明白了那个女孩为什么对我们的印象那么深刻,我和儿子,女孩和他的父亲之间的情感都使这土豆汤越发的香浓,我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情感。

那浓浓的土豆汤弥漫出的香气,像动人的音符,在我的心房奏出一曲温馨的乐章。

【解析】

本文通过记叙我和儿子一起土豆汤,饭店的女孩居然认识我们,因为她也是在外很久思念父亲,慢慢喝的土豆汤表现了亲情的美好与温馨。

【解答】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标题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阅读全文可知,全文内容围绕着“喝土豆汤”展开,“喝得很慢的土豆汤”在文中出现了多次,所以标题就是贯穿全文的写作线索。同时文章中我与儿子喝土豆汤很慢,表现出的是儿子出画前我们的依恋与不舍;我在那天下午喝得很慢,是想看看女孩与父亲之间温馨的相见;而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当然也是表现父女二人的依恋与不舍。由此可见这“喝得很慢的土地豆汤”表现的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至爱亲情,点明文章的主旨。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文以“我”喝土豆汤的经历,表现了两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我和妻子都记不清是鸡块炖的,还是牛肉炖的,而小姑娘却记得清清楚楚,鲜明的对比,目的就在于突出小姑娘对“我”与儿子亲密相处的羡慕,对亲情的渴求,从而突出文章的主旨。

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加点词是“搅拌”,本义指多种物体混合,结合语段内容可以看出,在这里是形象地表现出那时那刻,我与儿子之间的情感复杂:有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有对儿子的疼惜与殷殷的嘱咐,也有儿子对父母的关爱与不舍。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从下文小姑娘与爸爸在一起喝汤,女孩说自己想爸爸了,可以看出她记得我们是因为我们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场面特殊,临行密密缝一般的亲情与温馨,感染了小姑娘,引发小姑娘对家人的思念,使小姑娘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与表达。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人物的心理,然后以第一人称表述出来。可以抓住前段中的“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一句,表述出我恍然大悟的惊喜,我对小姑娘父女终于机见的欣喜,以及感受到浓浓亲情的快乐。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此题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主旨展开,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深刻的感受。本文重在表现“亲情”,以此为中心,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对它的赞美即可。

第三部分写作(24题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写作文.

9.

【答案】

【范文】
如果不是那场雨
他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家在哪里,只知道他家里学校很远。他只步行穿梭于家与学校之间,因为他认为这样能省钱;他从来不在学校的饭堂吃饭,因为他认为这样很奢侈;他身上总是穿着洗得褪了色的衣服,因为他从来不把费用花在衣着上﹣﹣这就是一名来自贫穷偏远山村的学生,他的学习与他的节俭和大家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可能你会想,这样的一位的学生可能学习不会好到哪里去吧。但是,不,他是一位好学生,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那一次,我在雨中偶然发现了他……
吃完晚饭后,我外出散步。走到一条小巷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帘中,那就是他!来往的人群间,他的叫喊声似乎被这小巷的繁华所埋没,但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只是在充满热诚地等待顾客的来临。
我走到一边,细细观察着他。开始下起雨来了。我走到一个屋檐下,只发现他对着零星小雨并没有丝毫要躲避的意思。雨越下越大,视觉野越来越朦胧……他真的没有打算要避雨的意思,只见他打开了一把雨伞,遮盖旁边的货物。但唯一能确定的是,雨中,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为了学习费用而出来摆摊的。这深深地感动了我。他对学习的执着,对生活的坚持,无一不阐述了他热爱学习,渴求知识的那颗心。
到了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他得了重感冒,我知道是因为昨天晚上的一场雨。但我没有说出昨晚发生的事,害怕会让他的自尊心受创,辜负一个莘莘学子的心。
如果不是那场雨,那个他,那件事,我永远不会知道学习的可贵。
从那以后,我更加热爱我的学习了。因为他让我懂得了学习的可贵之处,让我珍惜学习。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场雨……

【解析】

【题目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如果不是”只是一个假设的条件,意味着自己曾经经历过“那场雨”。“那场雨”是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应理解为事件发生的背景,可以是淋漓的小雨,也可以是滂沱大雨。本文建议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散文等文体。
【选材立意】本文应是写在下雨的场景下,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并从中揭示事件的意义所在。例如,夏季一个雨夜,自己放学回家,当走近通往家的胡同的时候,一辆路过的轿车始终跟在身后,用前面的灯为我照着回家的路,使我感到安全,也充满了感激之情。
【写法指导】可以使用倒叙的写法,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也可以使用细节描写,再现当时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技巧点拨】为了使细节描写周到真实感人,可以参考如下四个方面:调动感官,细致观察;细化动作,延长过程;锤炼语言 巧用修辞;真情投入,打开心扉妙点题。

【解答】

【范文】
如果不是那场雨
他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家在哪里,只知道他家里学校很远。他只步行穿梭于家与学校之间,因为他认为这样能省钱;他从来不在学校的饭堂吃饭,因为他认为这样很奢侈;他身上总是穿着洗得褪了色的衣服,因为他从来不把费用花在衣着上﹣﹣这就是一名来自贫穷偏远山村的学生,他的学习与他的节俭和大家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可能你会想,这样的一位的学生可能学习不会好到哪里去吧。但是,不,他是一位好学生,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那一次,我在雨中偶然发现了他……
吃完晚饭后,我外出散步。走到一条小巷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帘中,那就是他!来往的人群间,他的叫喊声似乎被这小巷的繁华所埋没,但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只是在充满热诚地等待顾客的来临。
我走到一边,细细观察着他。开始下起雨来了。我走到一个屋檐下,只发现他对着零星小雨并没有丝毫要躲避的意思。雨越下越大,视觉野越来越朦胧……他真的没有打算要避雨的意思,只见他打开了一把雨伞,遮盖旁边的货物。但唯一能确定的是,雨中,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为了学习费用而出来摆摊的。这深深地感动了我。他对学习的执着,对生活的坚持,无一不阐述了他热爱学习,渴求知识的那颗心。
到了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他得了重感冒,我知道是因为昨天晚上的一场雨。但我没有说出昨晚发生的事,害怕会让他的自尊心受创,辜负一个莘莘学子的心。
如果不是那场雨,那个他,那件事,我永远不会知道学习的可贵。
从那以后,我更加热爱我的学习了。因为他让我懂得了学习的可贵之处,让我珍惜学习。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场雨……

10.

【答案】

那一次

【解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名词的具体内容。范围宽泛,只要是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都可以填入其中。比如,铭记那一次,铭记那株草,铭刻那句话,铭记那个清晨等等。创作本文,应以写人记事为主,从生活中选取普通的人或事,从中发掘出积极向上的意义来。写出真情实感。
【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思路点拨】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某某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以回忆的方式,记叙一件对自己产生了积极影响的事件,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是一个微妙的表情,细节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目的要突出,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铭记”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本文应有一定篇幅的心理描写。

【解答】

【例文】
铭记那一次
几千几万个日日夜夜向着地平线飞快地往后坠去,血色天空风起云涌着苍茫的过往,龟裂的大地重新流泻出汹涌的浪涛…每每看着摄像机里快退的影像,我们都会不禁感叹着每一天在历史的洪流中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渺小得仿佛仅有一朵花开的时间。可是,有这样的一天,在过去了半个世纪的时光后依然如此鲜明地刻在所有人的记忆里,刻进历史发黄的书页中,散发着持久的墨香。
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德国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期间,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
这一超出礼仪范围的惊人之举霎时感动了成千上万的波兰人,使在场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记者无不动容,勃兰特的一跪,使得普通的这一天,成为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的画面。
勃兰特总理在下跪的那一刻,他也许什么都没有想,他也许仅仅为历史的悲剧感到遗憾和歉意,唯有用下跪来表达当时的心情,也许他仅仅隐约地觉得,那是必须做的,但是在世人眼中,勃兰特总理的下跪,代表了这个国家在这一天终于真诚地承认了历史错误,代表着这个国家在这一天终于真诚地对以前政府的罪恶行为表示悔改,代表这个国家在这一天终于真诚地向世人宣布了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他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使得这平凡的一天不再平凡。
不仅是我,还有我们所有被感动的人,记住了那一次的一跪,那一次不仅造就了一个伟人,也重塑了一个民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9dc4b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4.html

《天津市蓟州区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B卷,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