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检验考试重点知识总结(1)

发布时间:2019-06-28 13:30: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第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检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

1,运输载体类(血浆脂蛋白:包括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的血浆蛋白质有运输和营养等功能,清蛋白(Alb)运输游离脂肪酸、某些激素、胆红素、多种药物等,蛋白酶抑制物(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1-抗糜蛋白酶、α2-巨球蛋白等六种以上)能抑制蛋白酶作用。

2.急性时相反应:当人体因感染、自身免疫性等组织损伤(如创伤、手术、心肌梗死、肿瘤等)侵害,使其血浆中浓度显著升高,而血浆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则出现相应下降,此炎症反应过程,称之为急性时相反应(APR),该过程出现的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各APP升高的速度和幅度有所不同,C-反应蛋白首先升高,在12小时内-α1酸性糖蛋白也升高,尔后α1-抗胰蛋白酶、触珠蛋白、C4和纤维蛋白原升高,最后是C3和铜蓝蛋白升高,通常在25天内这些APP达到最高值。

正常血清蛋白电泳(SPE

3.前清蛋白(PA):在SPE中显示清蛋白在前方故而得名,生理功能:PA为运载蛋白和组织修补材料,临床意义:①属负性APP;②作为营养不良的指标;③作为肝功能不全的指标。(n解)

4. 触珠蛋白(Hp)又称为结合珠蛋白,在SPE中位于α2区带,为α2β2四聚体,生理功能:主要能与红细胞中释放出的游离血红蛋白结合,为机体有效的保留铁。临床意义:1.溶血性疾病;2.当烧伤和肾病综合征使清蛋白大量丢失时,大分子触珠蛋白常明显增加;3、雌激素使触珠蛋白减少,多数急慢性肝病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和伴黄疸的肝硬化患者,由于雌激素分解代谢减少,血浆触珠蛋白可降低。

5.转铁蛋白(Tf)用于贫血的诊断;C-反应蛋白(CRP)是一个第一个被认识的APP,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命名为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主要用于结合临床检测疾病:(1)、筛查微生物感染;(2)、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3)、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血清中浓度再次升高)(4)、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监测;(5)、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多选)

6.蛋白质测定一般利用下列四种蛋白质特有的性质或结构:(1)、重复的肽链结构;(2)、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对酚试剂反应或紫外光吸收;(3)、与色素结合能力;(4)、沉淀后借浊度过光折射测定。以上这些原理不仅适合于生物样品总蛋白的测定,也可以用于分离出的蛋白质组分测定。

体液总蛋白测定的方法:凯氏定氮法是经典的蛋白质测定方法;双缩脲法是常规

方法。

第三章、

1.人胰岛素含51个氨基酸残基,由A,B两条链形成。

胰高血糖素是胰岛A(α)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含29个氨基酸残基),主要的靶器官是肝脏,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加细胞内cAMP和钙离子的浓度,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同时促进酮体的生成;次要靶器官是脂肪组织,促进脂肪动员。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调节。

高血糖指空腹血糖浓度超过7.0mmol/L

2.糖尿病实验室诊断标准、检测指标各包括哪些 1、疾病判断,为什么?2、临床生化诊断指标有哪些?3、指标的选择原则和思想)

血糖正常浓度在3.896.11mmol/L之间

糖尿病(DM)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疾病,主要是因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而引起的。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有时伴有视力下降,并容易继发感染,青少年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长期的高血糖症将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功能紊乱和衰竭,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血管系统。糖尿病可并发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的分型:根据病因分为四大类:1型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2型糖尿病(病因不明确,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DM).糖耐量减退(IGT)

P44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DM的典型症状(如多食、多饮、多尿和无原因体重减轻等),同时随机血糖浓度≥11.1mmol/L200mg/dl); 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PG)≥7.0mmol/L(126mg/dl)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实验中2h血浆葡萄糖浓度(2h-PG)≥11.1mmol/L(200mg/dl).

(注: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单独用来诊断DM,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阳性结果,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任意一种进行复查才能确诊。)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做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个体的血糖调节能力的标准方法,对确定健康和疾病个体也有价值。

4. OGTT的用途:①诊断GDM;②诊断IGT;③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7.8mmol/L 人群筛查,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

血浆标本专用抗凝剂:氟化钠-草酸(盐)钾混合物。

糖化蛋白的检测:血液中的己糖(主要是葡萄糖)可以将糖基连接到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上生成糖化蛋白。其特点:这是一个缓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与血糖浓度和高血糖存在的时间相关;可为较长时间段的血糖浓度提供回顾性评估,而不受短期血糖浓度波动的影响。临床意义:糖化蛋白浓度主要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效果,并不用于DM的诊断。

5.成人血红蛋白(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组成。糖化血红蛋白(GHb)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

6. 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DM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包括:血糖(包括空腹与随机);OGTT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高渗性昏迷和乳酸酸中毒是DM的常见急性并发症。实验室诊断指标包括:血糖与尿糖;血酮体与尿酮体;酸碱失衡情况

7.DM慢性并发症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包括:血糖与尿糖 糖化蛋白(如GHb与果糖胺); 尿蛋白(微量清蛋白尿与临床蛋白尿)

8.低血糖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参考下限为2.78mmol/L(50mg/dl).

第四章

1.血浆脂蛋白

⑴其分离方法: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

⑵超速离心法(是密度梯度离心法)将血浆脂蛋白按密度由低到高分为:CM(乳糜微粒)、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IDL中间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

2.载脂蛋白:

⑴其定义: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简答)

⑵其生理功能:①载脂蛋白构成并稳定脂蛋白的结构;②修饰并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③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结合及其代谢过程。

⑶血浆载脂蛋白的特征:

3.乳糜微粒(CM)运载外源性甘油三酯(TG); 正常空腹血液中没有CMCM脂质含量高。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运载内源性甘油三酯(TG);

LDL低密度脂蛋白 将胆固醇(TC)从肝脏转运到外周组织;

HDL高密度脂蛋白 将胆固醇(TC)从外周组织转送到肝脏。

4.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有:脂蛋白脂肪酶(LPL)、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LCAT)、肝脂酶(HTGLHL)、HMGCOA还原酶。

5.HDL主要功能是参与RCT,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液转运到肝,在肝脏转化为胆汁酸盐排出体外。

第五章

1.⑴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定义)

⑵酶活性的国际单位(IU):在特定条件下,一分钟内催化一微摩尔底物转变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2.血清酶包括:

⑴血浆特异酶有:铜氧化酶【铜蓝蛋白(Cp)】。

⑵非血浆特异酶:①外分泌酶:胰淀粉酶(AMS/AMY;②细胞酶(大部分非血浆特异酶都是细胞酶):转氨酶、LDCK

3.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解答)

⑴酶合成异常:①合成减少:肝损害时合成酶的能力受损,血清中相应酶减少;

②合成增多:细胞对血清酶的合成增加或酶的诱导作用是血清酶活性升高的重要原因。

⑵酶释放增加:酶从病变(或损伤)细胞中释放增加是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机制,其影响因素有: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酶的相对分子质量;酶的组织分内。

⑶酶排出异常

4.血清酶释放增加的影响因素有:①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②酶的相对分子量;③酶的组织分布;④酶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存在形式。

5.血清酶的生理差异:性别、年龄 、进食、运动、妊娠。

6.必须根据线性反应期的反应速率才能准确计算出酶活性浓度。

7.根据米-曼方程,当底物浓度[S] >>Km时,则反应速率VVmax,即反应速率呈达最大速率,在增加底物浓度也不影响反应速率,此时呈现零级反应。

8. 一般酶测定时底物浓度最好为Km10-20倍。

9.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按反应时间分类:①定时法;②连续监测法。

10.血清酶活性浓度测定中,标本的采集、运输与保存的技术误差因素(解答,多选):

①溶血:大部分酶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明显,且其活性远高于血清,少量血细胞的破坏就可能引起血清中酶明显升高,1-2小时内必须离心。

②抗凝剂(用肝素影响最小):EDTA、草酸盐、柠檬酸盐可抑制需Ca2+AMY,使其下降。肝素适用于急诊时迅速分离血浆进行测定,可使γ-GT升高,AMY降低

③温度:大部分酶在低温中比较稳定,有些酶冰冻时不稳定

11.与传统的酶活性测定法相比,免疫化学测定法的优点:(多选,简答)

①灵敏度高,能测定样品中用原有其他方法不易测出的少量或痕量酶;

②特异性高,不受体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③能用于一些不表现酶活性的酶蛋白;

④特别适用于同工酶测定。

12.⑴工具酶:通常把酶学分析中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浓度的酶。(解答)

⑵共通(或通用)反应途径:临床生化检验中许多项目的测定使用有工具酶的参与的类似的反应原理。

⑶工具酶参与的共同反应途径的指示反应,最常用的有两类分光光度法:①利用较高特异性的氧化酶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再加氧化发色剂比色;②利用氧化-还原酶反应使其连接到NAD(P)-NAD(P)H的正/逆反应后,直接通过分光光度法或其他方法测定NAD(P)H的变化量。

13.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3h AMY开始升高,多在12-24h达峰值,2-5d下降至正常。

注:胰淀粉酶AMY/AMS检测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14.1976年对酶活性单位定义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分钟内使底物转变一微摩尔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判断)

第六章

1.⑴微量元素:系指占人体总重量的1/10000以下,每人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

⑵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铁(Fe)、铜(Cu)、锰(Mn)、锌(Zn)、碘(I)、氟(F)。

⑶有害微量元素有:镉(Cd)、汞(Hg)、铅(Pb)、铝(Al)。

⑷地方性甲状腺肿指碘缺乏所致甲状腺肿;缺碘还可致地方性克汀病。

⑸硒缺乏是克山病的重要原因。

2.维生素

⑴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⑵脂溶性维生素包括VitADEK

VitD缺乏时,可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儿童佝偻病、成人和孕妇骨质软化症。

VitD缺乏所致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由于其肾功能降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影响骨钙化可发生自发性骨折。

VitB1缺乏的最典型症状是脚气病。

⑹叶酸缺乏的典型症状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itC缺乏的典型症状是坏血症。

VitB12缺乏的典型症状是恶性贫血

9vitA缺乏为夜盲症和皮肤病

2.缺铁性贫血: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储存铁已被用尽,机体铁缺乏,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时发生的贫血。引起其原因有: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铁的吸收不良;失血(女性月经过多);

3.缺锌可见营养性侏儒症,原发性男性不育症。

第七章

1.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为Na﹢、阴离子为Cl﹣,细胞内液主要为K﹢。

2.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

1 某种原因引起钾自细胞内移出,则血钾增高。相反,某种疾病的原因使细胞外液钾进入细胞内,则血钾降低;

2 细胞外液受稀释时,血钾降低,浓缩时血钾升高;

3 钾总量过多往往血钾过高,钾总量缺乏则常伴有低血钾;

4 体液酸碱平衡紊乱;

5 肾功能异常

3.高钾血症:血清钾>5.5mmol/L

3.钠、钾测定

⑴测钾时,标本不能出现溶血。

⑵标本分离前被冷藏过,造成细胞内钾外移,会使测定结果增高。应该离心后再冷藏。

⑶测定方法:火焰光度法(血清钠、钾测定的参考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常规方法)、分光光度法(酶法,大环发色团法)

4.P50:血红蛋白与O2呈半饱和状态时的PO2

P50临床意义:①P50增加,氧解离曲线右移(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降低),主要原因:高热、酸中毒、高浓度的23-DPG、高碳酸血症、异常血红蛋白。

P50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加)。主要原因:低热,急性碱中毒、低浓度的23-DPGCOHbMetHb增加或异常血红蛋白。

5.血气分析标本的要求

1 器材:动脉血标本收集使用无菌的、密闭的、含肝素的专用动脉采血器;

2 采集部位:要求采动脉血,大多采用桡动脉采血;

3 标本采集

4 标本处理:收集标本使用让血液尽可能少与大气接触的厌氧技术。采血完毕后,尽快送实验室检测,如在15min内不能检测,将标本冰浴可稳定1h

6.⑴实际碳酸氢根(cHCO3-):22~27mmol/L

⑵标准碳酸氢根(SBC):22~27 mmol/L 是反应碳酸氢根离子的指标

第八章

1.胆红素在血液中以胆红素-血浆清蛋白复合物的可逆形式存在和运输,具有抗氧化的活性。

2.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高,使皮肤、巩膜、黏膜等被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总量不超过17.2umol/L1mg/100ml)。

3.黄疸的成因与发生机制:

⑴胆红素形成过多:①溶血因素:包括先天性(如地中海贫血、蚕豆病)的红细胞膜、酶或血红蛋白的遗传性缺陷等和后天性的血型不合输血、脾亢、疟疾及各种理化因素等引起的红细胞破坏增加所致;

②非溶血因素,即造血系统功能紊乱,如恶性贫血、珠蛋白生产障碍。

⑵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肝细胞对血中为结合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发生障碍。

⑶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如结石性的肝外梗阻。

4.三种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5.⑴人体胆汁酸按其来源分为:

①初级胆汁酸:胆酸(CA)和 鹅脱氧胆酸(CDCA);

其定义:肝细胞内以胆固醇惟原料合成的胆汁酸。

②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DCA)、少量石胆酸(LCA)和UDCA

其定义:初级胆汁酸在肠管中经肠菌酶作用后的胆汁酸。

⑵按其结合与否分为:①游离型胆汁酸;

②结合型胆汁酸:指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的产物。

6.⑴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肠道中约有95%胆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在肝细胞内,游离胆汁酸被重新合成为次级结合型胆汁酸,与新合成的初级结合型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入小肠,这种由肝分泌到肠道重吸收循环进行的过程。

⑵其生理意义:使有限量的胆汁酸被反复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脂类物质消化吸收的生理作用。

7.血清酶检测按其与肝胆病变的关系分为三类:

⑴反映肝实质细胞损伤为主的酶类有:ALTASTLDH,以ALTAST最常用。

反映肝细胞损伤时以ALT最为敏感,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时以AST更敏感。

⑵反映胆汁淤积为主的酶类有:ALP、γ-GT5-NT酶类。

⑶反映肝纤维化为主的酶类有:单胺氧化酶(MAO)、β-脯氨酸羟化酶(β-PH)。

MAO用来检测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可作为早期诊断肝硬化的指标。

8.肝功能实验项目的选择原则:①根据实验本身的功效选择;②根据临床实际应用的需要选择;③根据具体病情和各医院的实验室条件选择。

9.肝功能实验基础

第九章

1.⑴肾清除率:表示肾脏在单位时间内(min)将多少量(ml)血浆中的某物质全部清除而由尿排出。

⑵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表示肾脏在单位时间内(min)将多少量(ml)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而由尿排出。

⑶肌酐为肌肉中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人体肌肉以1mg/min速度将肌酐排入血中。

内生肌酐清除率公式:Ccr=(Ucr×V)/PcrCcr能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功能并估计损伤程度。

2.肾小球滤过 :指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溶质包括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决定肾小球虑过 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滤过膜的总虑过面积,通透性,有效虑过压和肾血流量。

2.⑴血液中物质浓度的测定: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检测简单,是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SCr)和血尿素(Urea)浓度测定、血清尿酸测定。

⑵血肌酐(SCr)、血尿素(Urea)浓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⑶血尿素的浓度取决于机体蛋白质的分解代谢速度、食物中蛋白质摄取量及肾脏的排泄能力。

血尿素浓度除受肾功能影响外,还受到蛋白质分解实际状况影响,故血肌酐测定比血尿素测定更能准确反映肾小球功能

3.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检查:肾小管葡萄糖最高重吸收率(TmG)试验。

⑵肾小管排泌功能检查:酚红排泄试验。

⑶肾小管和集合管水、电解质调节功能检查:①尿比重与尿渗量测定试验;②尿浓缩试验和稀释试验。

此外,昼夜尿比重试验(又称莫氏试验),尿浓缩试验和稀释试验也是判断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浓缩和稀释功能的标准。

4.肾小球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而产生的蛋白尿。

尿蛋白包括:清蛋白、转铁蛋白(Tf)、IgGIgAIgMC3、α2-巨球蛋白(α2-MG)。

5.尿微量清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测定:

⑴尿微量清蛋白(Alb):指常规性或定量难以检出的一些尿蛋白。

⑵其临床意义:①有助于肾小球病变的早期诊断;②可推测肾小球病变的严重性。

6.肾小管性蛋白尿检查:

⑴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障碍,尿中低分子量蛋白质排泄增加。

⑵此组蛋白主要有:α1-微球蛋白(α1-m)、β2-微球蛋白(β2-m)。

⑶其临床意义:尿液β2-m升高是反映近端小管受损非常灵敏和特异的指标。

7.肾脏疾病实验室检查方法选择时注意点:(可结合肝功能试验选择原则阐述)

①必须明确检查目的;

②按照所需检查的肾脏病变部位,选择与之相应的功能试验;

欲分别了解左右肾的功能时,需插入导管分别收集左、右肾尿液;

5 评价检查结果时,必须结合病人的病情和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做出判断

8、肾脏疾病临床试验检查项目;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肾脏免疫学检查

8.血、尿中尿素测定法分为:

⑴尿素酶法(间接法):①酶耦联法(最常用);②酚-次氯酸盐显色法(波氏法);③纳氏试剂显色法。

⑵二乙酰一肟法(直接法)。

9.肾病综合症(NS)临床生物化学表现:

⑴蛋白尿。大量蛋白尿(>3.5g/24h)是NS的标志。主要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滤过屏障发生异常所致。

⑵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清蛋白浓度降低(<30g/L),其产生原因:①尿中清蛋白大量丢失;②机体的其他部位清蛋白降解也增加。

10.肾脏疾病检查方法注意事项:明确检查目的;根据病变部位选用相应试验;若了解左右肾功能需插入导尿管收集左右肾尿液;评价结果应结合相关资料

第十章

1.一个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了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外,还应该具有以下特性:(简答)

①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 ,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

②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

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

④能评估溶栓效果。

2.传统的心肌酶谱:(简答)

⑴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由于敏感性不高,特异性较差,当今学术界已不主张AST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⑵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⑶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用单克隆抗体测定CK-MB蛋白量,该方法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较酶法更敏感、更稳定、更快。

3.肌酸激酶(CK)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的:

⑴其优点:①快速、经济、有效,能准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应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②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③能测定心肌再梗死;④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成功率。

⑵其缺点:①特异性差;②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6h以前和36h以后敏感度较低;③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4.心肌肌钙蛋白(T)的评价:(选择)

⑴优点:①由于心肌中肌钙蛋白的含量远多于CK,因而敏感度高于CK,不仅能检测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而且能检测微小损伤;

②恰当选择肌钙蛋白特异的氨基酸序列作为抗原决定簇,筛选出的肌钙蛋白抗体,其检测特异性高于CK

③有较长的窗口期,cTnT长达7dcTnI长达10d,甚至14d,有利于诊断迟到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的一过性损伤;

④双峰的出现,易于判断再灌注成功与否;

⑤肌钙蛋白血中浓度和心肌损伤范围的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指导正确治疗。

⑵缺点:①在损伤发生6h小时内,敏感度较低,对确定是否早期使用溶栓疗法价值较小;

②由于窗口期长,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较差。

5.⑴肌红蛋白(Mb):是一种氧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它是AMI(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出现最早的可测标志物。

⑵其临床应用:Mb的阴性预测价值为100%,在胸痛发作2-12h内,如Mb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Mb的评价:

A.优点:①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12h内诊断敏感性很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是至今出现最早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

②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

③能用于判断再梗死;

④在胸痛发作2-12h内,Mb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B.缺点:①特异性较差;

②窗口期太短,回降到正常范围太快,急性心肌梗死发作16h后测定易见假阴性。

6.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I)是当前最好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志物。

7.TC/HDL-C比值可更准确地预报冠心病的发生。?

第十一章

1.幽门螺杆菌是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及非NSIAD相关性胃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

2.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液淀粉酶(较早出现,最常用)、尿淀粉酶和脂酶均升高。

3.胰岛细胞至少分为五种功能不同的细胞类型:A细胞,占胰岛细胞的百分之二十,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占百分之七十五,分泌胰岛素;D细胞占百分之五,分泌生长抑素;D1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PP分泌胰多肽。

第十二章

1.钙结合蛋白可作为钙的转运蛋白。

2.血钙分为:扩散钙和不扩散钙。

不扩散钙是指与蛋白质结合的钙;

可扩散钙(占60%),一部分与柠檬酸、重碳酸根等形成不解离的复合钙,另一部分是发挥生理作用的离子钙(游离钙)。

3.钙、磷、镁的激素调节

⑴甲状旁腺素(PTH)(PTH对骨的总作用是促进溶骨,升高血钙,靶器官是骨、肾小管、小肠黏膜):

调节作用:①PTH可促进前破骨细胞和间质细胞转化为破骨细胞,破骨细胞数目增加,导致溶骨和骨钙的大量释放;

PTH作用于破骨细胞,促进溶骨;

PTH作用于肾的相应部位,促进对钙的重吸收,抑制对磷的重吸收,从而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PTH升高肾(OH-D3-1-羟化酶活性,去促进高活性的1,25OH2D3的生成,进而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1,25OH2D3维生素D3(对钙、磷代谢的总效果是升高血钙和血磷,靶器官是小肠、骨、肾脏):

调节作用: ①直接作用于骨促进溶骨,与PTH协同作用;

②通过促进肠管对钙、磷的吸收,使血钙、血磷水平增高以利于骨的钙化;

③上调细胞内钙结合蛋白的表达,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钙、磷的重吸收。

⑶降钙素(CT)(靶器官是骨和肾):

调节作用:CT的作用与PTH相反,是抑制破骨作用,抑制钙、磷的重吸收,降低血钙和血磷。

CT直接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离子的重吸收,使尿磷、尿钙排出增多;

②抑制肾1α-羟化酶而减少1,25OH2D3的生成,间接抑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③在小肠抑制1,25OH2D3的生成,间接降低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4.骨矿物质中钙与磷含量最多,约99%以上的钙和87%以上的磷以羟磷灰石[3Ca3(PO4)2·Ca(OH)2]结晶的形式构成骨盐。

5.反映骨形成的标志物:①骨钙素(即骨谷氨酰基蛋白,BGP);②骨性碱性磷酸酶(ALP) ③Ⅰ型胶原前肽。

6.反映骨吸收的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7.引起低钙血症的常见病因有:①低清蛋白血症;②慢性肾功能衰竭;③甲状旁腺功能减退;④维生素D缺乏;⑤电解质代谢紊乱并发高磷血症。

第十三章

1.成熟红细胞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取能量。

2.红细胞膜结构符合“流动镶嵌模型”理论。

3.溶血机制: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现象,胞酶的缺陷、能量代谢障碍、膜结构及功能状态的改变均与溶血密切相关。

4.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与蚕豆病相关。

5.触珠蛋白(Hp),又称结合珠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糖蛋白(α2球蛋白),发生溶血性疾病时,血液中的Hp浓度降低。

6.β-地中海贫血时HbA减少(重症者可消失),HbA2增高,HbF明显增加。

第十四章

1.内分泌功能紊乱常用的生物化学检验方法:动态功能试验有助于确定内分泌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性质。

2.巨人症:是生长发育期GH过度分泌所致。肢端肥大症:成年后GH过度分泌所致。

3.甲状腺激素为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统称,二者均为酪氨酸含碘衍生物(氨基酸衍生物)。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含量:T4>T3 ,活性T3>T4

4.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时,T3T4降低,TSH增高,主要病变在甲状腺。

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时,T3T4降低,TSH降低,主要病变在垂体或下丘脑。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时,T3T4增高,TSH降低,主要病变在甲状腺。

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时,T3T4增高,TSH增高,主要病变在垂体或下丘脑。

5.甲状腺功能动态试验:TRH兴奋试验可迅速刺激垂体合成和释放储存的TSH,可了解垂体TSH合成及储备能力,有助于诊断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病变部位。

6.肾上腺髓质激素(为氨基酸衍生物)包括: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

如果E升高幅度超过NE,则支持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肿瘤的诊断。

7.肾上腺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是胆固醇的衍生物。

第十五章

1.癫痫发作时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乙酰胆碱(Ach)含量显著增高,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显著降低;

精神分裂症病人血浆中多巴胺(DA)的代谢产物升高,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5-羟色胺含量减少。

2.帕金森病(PD)是多巴胺(DA)缺乏所致。

3.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内容包括:神经递质、蛋白质及酶学等,检测标本多采用脑脊液。

4.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正常成人超过450mg/L,可见于感染、出血、占位性病变、蛛网膜粘连及多次电休克治疗等。

5.常见神经系统疾病:1帕金森病2阿尔茨海默病(早老性痴呆)3精神分裂症4肝豆状核变性(威尔森病)。

第十六章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胎盘内最重要的激素,由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合成。

临床检测意义:hCG主要用于妊娠早期诊断、胎儿异常的早期发现、围生期母体及胎儿监护等。

血清hCG峰值出现在妊娠8-10周。

2.测定母体甲胎蛋白(AFP)水平,可检出约90%的开放性神经管缺陷。

3. 妊娠16-18周时,孕妇均应该进行胎儿神经管缺陷和唐氏综合症的筛查试验。

4.妊娠24-28周时,应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有时还应该在24-30周时筛查病人早产的风险。?

5.在孕中期,母体血清AFPhCG、游离E3(雌三醇)是孕中期筛查胎儿先天性缺陷最重要的三个指标,(在16-18周)可发现胎儿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症和18三体综合征。

第十七章

1..本周蛋白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志,是肿瘤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轻链。

2.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范围:①肿瘤的早期发现;②肿瘤的鉴别诊断与分期;③肿瘤的预后判断;④肿瘤的疗效监测;⑤肿瘤的复发预测。

3.生化标志最低检测限为108细胞。利用生化标志能在亚临床期较早地发现肿瘤。

4. 酶类肿瘤标志物的特点(其突出特点:特异性不高,敏感性较高):

①酶类存在广泛;

②许多脏器在其损伤、炎症和功能改变时都能引起酶的异常,酶类标志物特异性不高;

③正常时,组织中酶的浓度是血清中的许多倍,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低,主要用于肿瘤治疗和预后监测;

④同工酶分析的应用提高了酶标志物的敏感性和脏器特异性;

⑤目前临床上主要测定酶的活性,酶的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干扰,稳定性较差。

5.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重大,PSA具有高度脏器特异性

6. AFP(甲胎蛋白)和CEA(癌胚抗原)都属胚胎抗原类物质。

AFP(甲胎蛋白)是人类认识较早的比较有价值的肝癌和生殖细胞瘤肿瘤标志物。?

7. CA125是卵巢癌的特征标志物;CA15-3CA27-29CA549是乳腺癌诊断的标志物。

第十八章

1.抗氧化酶主要包括: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②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③过氧化氢酶(CAT);④其他血红素蛋白过氧化物酶。

2. 脂溶性抗氧化物质:①维生素E VitE,也称生育酚,脂溶性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性);②类胡萝卜素(CAR,包括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③辅酶QCoQ,也称泛醌)。

3. 水溶性小分子抗氧化物质:①谷胱甘肽; ②抗坏血酸(维生素C)。

4.蛋白质性抗氧化物质:①铜蓝蛋白(CP);②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③金属硫蛋白(MT)。

第十九章

1.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清甘油三酯(TG)升高,乳糜微粒(CM)升高。

Ⅱ型高脂蛋白血症: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血浆胆固醇(TC)水平增高。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液中富含VLDLTG呈不同水平的增高。

第二十章

1. 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有:庆大霉素、苯妥英、地高辛。

2.不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条件:

有客观而简便的观察药物作用的指标,如降压药、降糖药,好的临床指标总是优于血药浓度监测;

②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大、毒性小,不需要给药方案个体化;

③短期服药、局部使用或不易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

3. 血清、血浆是TDM(治疗药物监测)最常用的样品。

4.TDM(治疗药物监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类:光谱分析法、色谱法、免疫化学法。

5. 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最常用)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

6.色谱法中最常用的是HPLCHPLCTDM的推荐方法,并常作为评价其他方法的参考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a72ca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c6.html

《生物化学检验考试重点知识总结(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