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发布时间:2017-08-26 21:36: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4

中国湿地概况 6

(一)中国的湿地资源 6

1.中国湿地的特点 6

2.中国主要湿地类型简况 7

(二)已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 9

中国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 10

(一)与湿地有关的立法、政策 10

(二)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国家规划 11

(三)国际合作与协议 12

(四)与湿地保护有关的组织、机构 12

1.湿地保护管理的政府机构 12

2.与湿地保护有关的非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 13

(五)中国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展 13

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4

(一)中国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15

2.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15

3.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6

4.湿地污染加剧 17

5.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18

6.海岸侵蚀不断扩展 18

(二)湿地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18

中国湿地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20

(一)中国湿地的利用 20

1.中国湿地利用历史悠久 20

2.新中国的湿地利用 20

3.多种方式的湿地利用 21

(二)中国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22

1.湿地功能和效益 22

2.中国湿地保护的紧迫性 24

3.中国湿地保护的必要性 25

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6

(一)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 26

(二)制定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原则 26

(三)行动目标 26

1.总目标 26

2.近期目标(至2005年) 27

3.中长期目标(至2020年) 27

中国湿地保护优先行动 28

(一)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法制体系 28

(二)建立湿地保护的管理协调机制 29

(三)减缓湿地退化,加强对湿地的综合保护治理 30

(四)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31

(五)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 32

(六)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33

(七)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 34

(八)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 34

(九)实施湿地保护专项行动 35

(十)多层次,多渠道筹措湿地保护资金 35

(十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36

附录一 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37

Ⅰ东北地区湿地 37

Ⅱ华北地区湿地 37

Ⅲ华中地区湿地 37

Ⅳ西南地区湿地 38

Ⅴ华南地区湿地 38

Ⅵ内蒙古地区湿地 38

Ⅶ西北地区湿地 38

Ⅷ青藏地区湿地 39

附录二 41

1 中国主要水鸟名录 41

2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水鸟名录 48

附录三 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 51

附录四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概要 58

项目1 建立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综合管理的协调机制 58

项目2 中国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政策法规研究 59

项目3 开展系列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公众意识宣传教育 59

项目4 湿地保护、管理人员培训教育 60

项目5 中国湿地研究和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61

项目6 建立湿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国家重要湿地 62

项目7 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研究 62

项目8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示范 63

项目9 扩大和增加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地点 64

项目10 中国湿地鸟类保护行动 64

项目11 中国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65

项目12 中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 66

项目13 中国湿地水资源综合管理 67

项目14 湿地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68

项目15 编制《中国湿地保护利用地图集》 69

项目16 湿地保护与河流流域的综合管理 69

项目17 滩涂与河口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 70

项目18 长江三峡水库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 71

项目19 环渤海海岸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72

项目20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73

项目21 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恢复和重建 74

项目22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 75

项目23 黄河三角洲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76

项目24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77

项目25 松嫩平原湖群湿地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7

项目26 南方人工湿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示范 78

项目27 塔里木河流域湿地资源状况调查及其保护措施研究 79

项目28 澜沧江流域湿地可持续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79

项目29 干旱地区天然湿地保留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 80

项目30 鄱阳湖水鸟保护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1

项目31 洞庭湖水鸟和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82

项目32 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工程 83

项目33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示范 84

项目34 青海湖湿地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 85

项目35 建立长江、黄河河源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86

项目36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建设 86

项目37 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及合理利用 87

项目38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88

项目39 图们江区域环境项目 89

项目40 交通建设湿地保护政策研究建和示范项目 90

附录五 附图 中国重要湿地分布图(略)

中国沼泽图(略)

中国湖泊图(略)

中国河流图(略)

中国海岸带图(略)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水域。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包括国际《湿地公约》列出的全部湿地类型,提供了多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好中国的湿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为解决农业用地的扩张和发展经济,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中国天然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捕捞、狩猎、砍伐、采挖等过量获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泥沙瘀积等等,使中国湿地资源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据统计,进40年来,全国湖泊围垦面积已超过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失去调蓄容积325亿立方米,每年损失淡水资源约350亿立方米;沿海湿地围垦近1/2;我国最大的沼泽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已有300万公顷湿地变为农田,目前仅有沼泽104万公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沼泽湿地将丧失殆尽。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我国西部玛纳斯湖、罗布泊、居延海已变成盐碱荒漠!水污染更加重了湿地的破坏,全国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在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已有850条受到污染,鱼虾绝迹的河道长达5322公里,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已占50%,不仅加重水资源紧张,而且给渔业、农业及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危害。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湿地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世界各国为加强湿地保护,自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诞生,截至20006月已有12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有102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8000多万公顷。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中国政府1992731日正式加入《湿地公约》,将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湖南东洞庭湖、江西鄱阳湖、青海鸟岛、海南东寨岗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将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发展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特别是1998 年夏季,中国长江、松花江、嫩江等地发生的特大洪水,强化了政府和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为全面、科学和深入地开展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事业打下了基础。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制定一个既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既是当务之急,更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势在必行的重大举措。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湿地概况

2.中国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

3.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中国湿地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5.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6.中国湿地保护优先行动


中国湿地概况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广阔的管辖海域。中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千差万别,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

(一)中国的湿地资源

1.中国湿地的特点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面积大。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

分布广。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丰富。中国的湿地生境类型众多,其间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据初步统计,中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94科,中国湿地的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的有100多种。中国海岸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中国的内陆湿地高等植物约1548种、高等动物1500多种。中国有淡水鱼类770多种或亚种,其中包括许多洄游鱼类,它们借助湿地系统提供的特殊环境产卵繁殖。中国湿地的鸟类种类繁多,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仅记录到的就有9种;此外,还有许多是属于跨国迁徙的鸟类。在中国湿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鸟类惟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如: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

2.中国主要湿地类型简况

1)沼泽湿地。中国的沼泽约119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沼泽分布区,1990年尚存沼泽约113万公顷。三江平原无泥炭积累的潜育沼泽居多,泥炭沼泽较少。沼泽普遍有明显的草根层,呈海绵状,孔隙度大,保持水分能力强。本区资源利用以农业开垦,商品粮产出为主。大、小兴安岭沼泽分布广而集中,大兴安岭北段沼泽率为9%,小兴安岭沼泽率为6%,该区沼泽类型复杂,泥炭沼泽发育,以森林沼泽化、草甸沼泽化为主,是我国泥炭资源丰富地区之一。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特别市黑河中、下游闭流和伏流宽谷,沼泽布满整个谷底,泥炭层深厚,沼泽率达20%--30%。本区以富营养草本泥炭沼泽为主,复合沼泽体发育。若尔盖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草场。海滨、湖滨、河流沿岸主要为芦苇沼泽分布区。滨海地区的芦苇沼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至鸭绿江口的淤泥质海岸,集中分布在河流入海的冲积三角洲地区。我国较大湖泊周围,一般都有宽窄不等的芦苇沼泽分布。另外,无论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在中下游河段往往有芦苇沼泽分布。

2)湖泊湿地。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据统计,全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90864平方公里。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和资源利用、生态治理的区域特点,中国湖泊划分为五个自然区域。东部平原地区湖泊,主要指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大小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96个,面积21171.6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3.3%。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即位于本区。该区湖泊水情变化显著,生物生产力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强烈。资源利用以调蓄滞洪、供水、水产业、围垦种植和航运为主。蒙新高原地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724个,面积19544.6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1.5%。本区气候干旱,湖泊蒸发超过湖水补给量,多为咸水湖和盐湖。资源利用以盐湖矿产为主。云贵高原地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60个,面积1199.4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全系淡水湖。该区湖泊换水周期长,生态系统较脆弱。资源利用以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水电能源和旅游景观为主。青藏高原地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本区为黄河、长江水系和雅鲁藏布江的河源区,湖泊补水以冰雪融水为主,湖水入不敷出,干化现象显著,近期多处于萎缩状态。该区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资源利用以湖泊的盐、碱等矿产开发为主。东北平原地区与山区湖泊。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40个,面积3955.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4%。本区湖泊汛期(69月)入湖水量为全年水量的7080%,水位高涨;冬季水位低枯,封冻期长。资源利用以灌溉、水产为主,并兼有航运发电和观光旅游之用。

3)河流湿地。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因受地形、气候影响,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从大兴安岭西麓起,沿东北、西南向,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直到中国西端的国境,为中国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界线。分界线以东以南,都是外流河,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2%,其中流入太平洋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2%,流入印度洋的占6.4%,流入北冰洋的占0.6%。分界线以西以北,除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均属内陆河,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4.8%。在外流河中,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都是源远流长、水量很大、蕴藏巨大水利资源的大江大河,主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发源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豫西山地、云贵高原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辽河、滦海河、淮河、珠江、元江等;发源于东部沿海山地的河流,主要有图们江、鸭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赣江等,这些河流逼近海岸,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我国的内陆河划分为新疆内陆诸河、青海内陆诸河、河西内陆诸河、羌塘内陆诸河和内蒙古内陆诸河五大区域。内陆河的共同特点是径流产生于山区,消失于山前平原或流入内陆湖泊。在内陆河区内有大片的无流区,不产流的面积共约16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跨国境线河流有: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流经中俄边境;图们江、鸭绿江流经中朝边境;黑龙江下游经俄罗斯流入鄂霍次克海;额尔齐斯河汇入俄境内的鄂毕河;伊犁河下游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绥芬河下游流入俄境内经海参崴入海;西南地区的元江、李仙江和盘龙江等为越南红河的上源,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怒江流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称布拉马普特拉河,藏西的朗钦藏布、森格藏布和新疆的奇普恰普河都是印度河的上源,流经印度、巴基斯坦入印度洋。还有上游不在中国境内的如克鲁伦河自蒙古境内流入中国的呼伦湖等。

4)浅海、滩涂湿地。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海域沿岸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六大类、30多个类型。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分成杭州湾以北和杭州湾以南的两个部分。杭州湾以北的滨海湿地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型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是环渤海的重要滨海湿地区域,其中辽河三角洲有集中分布的世界第二大苇田--盘锦苇田,面积约7万公顷。环渤海滨海尚有莱州湾湿地、马棚口湿地、北大港湿地和北塘湿地,环渤海湿地总面积约600万公顷。江苏滨海湿地主要由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一部分构成,仅海滩面积就达55万公顷,主要有盐城地区湿地、南通地区湿地和连云港地区湿地。杭州湾以南的滨海湿地以岩石性海滩为主。其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口-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在海湾、河口的淤泥质海滩上分布有红树林,在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滩涂及台湾岛西海岸都有天然红树林分布区。热带珊瑚礁主要分布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及台湾、海南沿海,其北缘可达北回归线附近。目前对浅海滩涂湿地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有:滩涂湿地围垦、海水养殖、盐业生产和油气资源开发等。

5)人工湿地。中国的稻田广布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的稻田约占全国稻田总面积的90%。近年来北方稻区不断发展,稻田面积有所扩大。全国现有大中型水库2903座,蓄水总量1805亿立方米。另外,人工湿地还包括渠道、塘堰、精养鱼池等。

(二)已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

依据《湿地公约》确定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中国已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海南东寨港、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香港米埔等7处。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经124°00'124°30',北纬46°55'47°35',面积约210000公顷。区内湿地主要有湖泊、沼泽、湿草甸3种类型,芦苇沼泽面积最大。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67468种、鱼类946种、鸟类48260多种,而鹤类是本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由以丹顶鹤、白枕鹤为主。

向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境内,东经122°°05'122°31',北纬44°55'45°09',面积约105,467公顷,其中有芦苇沼泽23,654公顷、草原30,396公顷、水域12,441公顷、森林38976公顷。区内有3条河流、22个湖泊以及数以百计的泡沼和大面积的沼泽。保护区内现已发现鸟类253种;兽类3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8种;鱼类30多种;野生植物600余种。本区内有6种鹤,其中3种在此繁殖;东方白鹳在区内营巢繁殖。该保护区以鹤类、白鹳和蒙古黄榆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琼山县,东经110°32'110°37',北纬19°57'20°01',面积3337.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红树林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口港湾和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地。东寨港有红树林植物26种,半红树林和红树林伴生植物40种,占中国红树林植物种类的90%;该地栖息的鸟类有159种,其中列为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有35种(名录共有81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协定的有75种。东寨港是许多国际性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和连接不同生物区界鸟类的重要环节。

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东经97°53'101°13',北纬36°28'38°25',海拔3200米,面积695200公顷。青海湖及环湖地区的鸟类有162种,其中以水禽为主,主要的4种大型水鸟鱼鸥约9000多只,鸬鹚近5000只,斑头雁12100余只、棕头鸥21300多只。此外,迁徙途径此区停歇的水禽有近20种,数量达7万多只。该区是黑颈鹤的栖息、繁殖区,春季约有20多只在此栖居,少数参加繁殖。冬季有大天鹅在此越冬,数量最多时达1540多只。此外,该区还有大量鹬类和一些猛禽的繁殖种群。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东经112°43'113°15',北纬28°59'29°38',总面积19万公顷。本区有维管束植物1591186种、鱼类23114种、鸟类4115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32种。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每年约有100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面积22,400公顷。该湖区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影响,枯水期保护区水落滩出,形成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湖泊;丰水期9个湖泊融为一体,形成鄱阳湖水一片汪洋。该区已记录到湖泊浮游植物54154属,水生维管束植物38102种。该地是迁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保护区共有鸟类近250种,其中水禽108种,主要水禽有白鹤、白鹳、天鹅和多种雁鸭类。湖泊中有122种鱼类,其中不乏商用鱼类。据1998年冬观测,有越冬候鸟近10万只,其中白鹤1500多只、白枕鹤1000多只、小天鹅2000多只、白琵鹭2000多只、雁鸭类各3万多只。

米埔和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位于香港西北部,东经113°59'114°03',北纬22°29'22°31',总面积1,500公顷。湿地区内主要有鱼/虾池塘、潮间带滩涂(包括咸水滩涂)、红树林潮间带滩涂等3种湿地类型。湿地区内高等植物约190种、鱼类约40种、鸟类约280种。主要保护对象为鸟类及其栖息地。每年有迁徙鸟类约15万只,有包括占全球16%的黑脸琵鹭和5%的黑嘴鸥在此越冬,区内分部成片天然红树林。

此外,被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MAB)网络的有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浙江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入“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网络” 1996年)的有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双台河口、辽宁鸭绿江口、江苏盐城、上海崇明东滩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迁徙水鸟中途停歇地。加入“东北亚地区鹤类保护区网络”(1997年)”的有兴凯湖、黄河三角洲、鄱阳湖、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雁鸭类迁飞网络” 1999年)的有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

中国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

(一)与湿地有关的立法、政策

近十多年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 护法》(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等法律与湿地保护有关。

与湿地保护有关的主要行政法规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等。

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还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使中国湿地朝着依法保护管理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国家规划

保护环境,实行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既定国策。为此,19943月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集中阐述了中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框架,其中许多章节关系到湿地保护及合理利用,尤其是它所阐述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个方案及其各个领域所涉及的内容,是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依据。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于1994年完成,是指导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它综合地阐述了包括湿地生物资源在内的各种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威胁现状及原因,提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行动,以及行动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对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于1995年制定,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一个专项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了中国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对策,并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目标和行动框架,也对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1996年国务院批准,该规划包含了国家和地方的大量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998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该规划的公布和实施对今后中国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国际合作与协议

中国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参加了有关国际公约,并与许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一系列有关湿地保护的协议或协定。已加入的国际公约主要有,《国际捕鲸管制公约》(1980924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8148日该公约对我国生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677日该公约对中国生效)、《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19851215日对中国生效)、《保护世界和自然遗产公约》(1996312日对中国生效)、《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1992731日对我国生效)、《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1229日该公约对我国生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政府1992611日签署该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1014日中国代表签署该公约)。

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湿地国际(WI)、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湿地调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中国政府分别与日本、澳大利亚政府签订并认真执行了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与俄罗斯政府签定了中俄两国共同保护兴凯湖湿地的协定。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护候鸟,特别对跨国迁徙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

(四)与湿地保护有关的组织、机构

1.湿地保护管理的政府机构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决定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

与湿地的保护利用管理相关的主要部门还有:

农业部负责指导草原、宜农滩涂、宜农湿地的开发利用工作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水利部负责统一管理水资源。

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指导土地开发利用。

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监督检查湿地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海洋局负责监督管理海域使用、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

此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还与外交、发展计划、对外经贸合作、教育、科技、公安、财政、建设、交通等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具有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职责,均设有与中央政府相应的管理机构,在中央各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地区的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具体工作。

2与湿地保护有关的非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

在中国湿地保护与管理中,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草原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环境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藻类协会、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植物园协会、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中国公园协会等许多学术团体和群众性组织,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事处;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福特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等一些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中国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展

1.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为保护珍稀濒危水禽,已将11种水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将22种水禽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除在保护区内就地保护外,还进行了人工繁育工作。朱鹮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涉禽。从1981年在陕西秦岭洋县境内发现7只朱鹮以来,开展了多方面的朱鹮保护和人工繁殖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野外种群和饲养种群总数达到约200只。为加强对湿地野生动物的易地保护,中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白鳍豚、大鲵及其它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或繁殖中心。安徽省扬子鳄繁育中心的扬子鳄种群已达8000多条。

2.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国从70年代开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截止1999年底,已建立各种类型湿地保护区260处,保护面积约1600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43处,面积约402万公顷。这些保护区为保护湿地资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水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量在世界排名第109位。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特别是加强各类湿地的污染控制和防治,同时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调整用水结构、普及现代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4.湿地生态治理和污染控制为了防治海洋和内陆水体污染,中国政府积极稳步地实施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使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停止采伐天然林、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和加大山水综合治理等措施,治理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在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减轻农药和化肥对湿地的危害;减少矿山尾矿、矿渣、废石、废水的乱排放,防治地质、海洋灾害对湿地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以及防治船舶废弃物污染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

5.湿地调查和科学研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湿地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五十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和科研教学院所就湿地调查、分类、形成演化、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国资源状况;对沼泽、湖泊、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在一些珍稀水鸟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生态习性、饲养繁殖、致危因素以及保护策略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通过开展鸟类环志工作,对中国鸟类特别是水鸟的迁徙活动有了深入了解。 在湿地水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黄渤海区、杭州湾、大亚湾、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口等海域与流域的污染与生态系统的研究。 在世界淡水豚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关于白鳍豚的科学研究工作处于领先地位;扬子鳄、中华鲟、胭脂鱼等物种的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大鲵、海龟、山瑞等物种的人工驯养以及其它相关科研领域里的一些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6宣传与教育为了提高全社会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有关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利用“世界湿地日”、 “爱鸟周”和 “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并编辑出版大量的宣传保护湿地的书籍、画册、电影以及录象片,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促进了全民湿地保护意识的提高。

近年来,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湿地保护的有关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高等院校设置了与湿地相关的专业。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举办培训班和讲习班,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湿地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

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中国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长期过度消耗。随着湿地的开发、污染加剧,天然湿地急剧减少,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一)中国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湿地面临的问题来自许多方面,主要表现有:

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盲目地进行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天然湿地直接造成了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滩涂湿地面积约119万公顷,另因城乡工矿占用湿地约100万公顷,两项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由于围垦湖泊而失去调蓄容积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我国现今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因围垦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昔日“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已从40年代末期约43万公顷,减少至目前的约24万公顷,水面缩小40%,蓄水量减少34%。鄱阳湖因围垦损失库容45.22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每年因围垦减少湖泊面积逾4000公顷。围垦恶化了湖区的水情,直接减少了对江河供水调蓄的容积,使洪水出现频率升高;而广大圩区的涝渍水反而还要向河湖排放,又加大了江湖调蓄压力,更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制约湖区经济发展的心腹之患。

中国的沼泽湿地由于作为泥炭开发和农用地开垦,面积急剧减少。三江平原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沼泽分布区,据统计,1975年三江平原自然沼泽面积为244万公顷,占平原面积的48%1985年沼泽面积下降到150万公顷, 占平原面积的29%;到1990年沼泽面积仅剩113万公顷,仅占平原面积的22%。该区域随着自然湿地面积的逐渐减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如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加重、旱灾次数增多等等。

围垦与湿地用途的改变,还使水生生物丧失了栖息空间,渔业生产、湿地经济植物的种植失去了发展场所,对渔业资源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2.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中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湖泊,酷渔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也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中国许多海域的经济鱼类年捕获量明显下降,渔捕物的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在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如白鳍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江豚已成为濒危物种,长江鲟鱼、鲥鱼、银鱼等经济鱼种种群数量已变得十分稀少;湿地水禽由于过度猎捕、捡拾鸟蛋等导致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在鸟类迁徙季节,一些人使用排铳、地枪、农药等方法,不择手段地进行猎取,严重破坏了水禽资源。中国的红树林由于围垦和砍伐(木材、薪柴)等过度利用,天然红树林面积已由50年代初的约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1.4万公顷,已经有72%的红树林丧失。红树林的大面积消失,使中国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濒危状态,同时使许多生物失去栖息场所和繁殖地,也失去了防护海岸的生态功能。珊瑚礁是中国南部海域最富特色的景观和自然资源,多年来由于无度、无序的开发,已使珊瑚礁受到严重破坏。海南是中国最主要的珊瑚礁区之一,由于过度开采,约有80%的珊瑚礁资源被破坏,文昌市部分海岸线近十年已经向陆地一侧后退约230米,年均岸线侵蚀后退20米。其结果不仅对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使其丧失了护岸功能和旅游等经济、社会价值。

此外,沼泽湿地中的泥炭资源、北方沿海的贝壳砂以及沙岸,也都因过度或不合理开采而受到破坏。

3.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的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中国湿地供水能力受到重大影响。

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湿地水文受到威胁。西北地区如塔里木河、黑河等重要的内流河,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下游缺水,大量植被死亡,沙进人退。近年来,黄河水量干枯的趋势加剧,1997年利津水文站累计断流天数达22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2%,严重影响了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国西部地区的湖泊也因上游地区超负荷的截水灌溉,而导致湖泊萎缩,水质咸化。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玛纳斯湖,50年代面积为550平方公里,到了60年代,由于无节制的农业垦荒和截水灌溉,注入该湖的河道从此断流,目前该湖区已变成干涸的盐地和荒漠。

在水资源利用中,我国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但水的利用率却相当低,只有2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利用率水平;此外,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还导致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我国的工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20%,在工业生产中,中国的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循环用水率很低,淡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一些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既降低了水的利用率,又污染了湿地。

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沼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挖沟排水,又使湿地不断疏干,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湿地消失。建国以来,仅长江流域就修建了近46000座水坝、7000多座涵闸,但由于缺乏规划和措施,造成中下游大部分湖泊与江河隔断,长江的鱼、蟹、鳗苗种不能进入湖泊,湖区的鱼卵不能溯江产卵繁殖,使水产资源大大下降,其潜在的危害尚无法估量。

4.湿地污染加剧

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湿地污染不仅使水质恶化,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

80年代以来,我国水质严重污染的湖泊数量急剧增加,据中科院抽样调查分析,8090年代的10年间,已有20%的湖泊因污染而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水质为V类)。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每年接纳工业废水1.4亿吨以上。

中国湖泊普遍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部分湖泊汞污染也很严重。已有三分之二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危害,其中有约10%的湖泊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程度。1998年的环境公报显示,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

中国江河的水质污染严重。据1998年在我国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等七大水系和太湖、巢湖、滇池水质监测结果表明,63.1%的河段水质为Ⅳ类、Ⅴ类或劣Ⅴ类,失去了饮用水功能,每年有120多亿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长江水系的江湖中,仅鄱阳湖每年就要承受各种污水约14.4亿吨。

近年来,近岸海域水体污染严重,总体呈继续恶化趋势。因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生物资源量下降,近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日趋严重。其中,尤以无机氮和无机磷营养盐污染最为严重,超标面很广。从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一直到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近岸海域赤潮现象频繁发生,1998年我国海域监测到赤潮发生22起,其中南海10起、东海5起、黄海7起,对近海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经济损失惨重。局部海域油类污染也较为严重,不仅破坏了海滨景观,也直接造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

稻田等人工湿地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已成为湿地的面污染源,进而影响了内陆和沿海的水体质量。据对全国2258个县7680年的统计,平均每公顷耕地每年使用10.8公斤农药。

中国酸雨主要分布于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中心区域酸雨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率在90% 以上。由酸雨造成的天然水体酸化现象,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5.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一些大江、大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森林资源遭到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影响了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淤积,湿地面积不断缩小,功能衰退。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洪涝灾害频繁,与这些地区湿地水文发生的变化、湖泊拦蓄洪水功能下降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水利部门全国实测河流泥沙资料分析,平均每年约有12亿吨泥沙量瘀积在外流区下游平原河道、湖泊和水库中,或被引入灌区以及分洪区内。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5亿吨之多。长江近50年的年平均输沙量约5.2亿吨,在七大江河的输沙量中,长江流域仅次于黄河流域,列第二位。海河也是多泥沙的河流,多年来平均输沙量多达1.6亿吨。 湖南洞庭湖,19511987年间,瘀积在湖内的总沙量高达35.23亿立方米,每年入湖沙量约1.3亿立方米,出湖沙量仅0.34亿立方米,湖盆年瘀积量近1亿立方米;19491987年,纯粹因瘀积损失的容积为47亿立方米,整个水面面积由原来的43万公顷 萎缩到现在的24万公顷。江西鄱阳湖在19561985年间,湖盆瘀积总量27.89亿立方米,年均湖盆瘀积量0.93亿立方米。19561994年间因瘀积损失总容积3.63亿立方米。

水库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湿地,目前其泥沙淤积的状况也已令人担忧。自1949年以来,中国已建成8.4万座大中小型水库,库容在4600亿立方米以上,现已淤死1000多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00300亿元,如果把造成发电、灌溉、养殖、航运等损失计算在内,损失更加惊人。

6.海岸侵蚀不断扩展

海岸侵蚀在中国滨海湿地区是较普遍的问题,尤其在中国南部海区更为明显。海浪、潮流、飓风、植被破坏、开采矿物和砂石是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因素。在沙质海岸区,由于采挖建筑用沙,已使许多良好的沙质海岸遭受破坏,海岸侵蚀加剧。在渤海湾沿岸的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因大量采挖贝壳沙用于建筑、饲料等,使许多岸段的贝壳堤消失,也造成了海岸严重侵蚀。一些沿海湿地的破坏,使许多沿海城镇受到海水严重的侵蚀和渗透,海水对淡水系统的影响直接威胁着当地的淡水资源供应。

(二)湿地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中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诸多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保护区管理亟待加强中国已在一些地区建立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尚不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布局、类型尚未进行湿地保护空缺分析评估,禁猎、禁渔、禁伐等其他保护形式发育不足,湿地自然保留区域相对偏少。现有保护区的管理还很薄弱,管理水平不高,设备、资金缺乏,影响了湿地自然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2.法制体系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湿地保护的条款比较分散,且不成系统,无法可依或法条相互交叉、重复的情况并存,难以很好发挥作用。在执法方面,也存在着执法人员不足,缺少必要的技术装备以及交通、通讯等设施,影响了正常的执法工作。

3.缺乏湿地管理协调机制湿地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因在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矛盾较为突出,影响了湿地的科学管理。

4.监测体制不完善缺乏对资源和土地利用后的湿地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监测。对污染监测,在布点的数量、测定的时间等方面都未能达到要求,而且不同部门在使用的监测方法、设备上也存在差异,监测标准尚不统一。 此外,在信息利用方面也存在着已有的湿地基础信息,包括数据、参数等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信息成果共享;部门、单位之间尚缺乏资料共享机制。

5.湿地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尚未对湿地作出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即使有的地方对湿地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湿地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未能达到评价的目的。长期以来,中国湿地研究、监测、保护、利用工作缺乏统一的湿地效益评价指标,所采取的观测和研究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系列分析比较困难;加之以往对湿地功能和效益的评价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对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开展得也比较少,满足不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湿地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评价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6.基础研究薄弱,人才缺乏,技术水平落后目前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湿地保护与管理的进行。全国从事湿地研究的人员很少,人才严重缺乏。同时湿地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也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

7.资金缺乏资金严重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短缺,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行动难以实施,已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

8.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是中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湿地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湿地的利用

1.中国湿地利用历史悠久

中国湿地开发利用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对湖泊的围垦开发,出现了许多科学利用湿地资源的成功范例。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的都江堰的成功修建,使大约三百万亩农田得了到灌溉,使原来旱、涝多灾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最杰出的代表。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成为南北方交通的大动脉,对巩固中国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经里程最长的通航运河。

2.新中国的湿地利用

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制定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把改建运河与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结合起来,运河的许多区段得到了疏浚、扩展,沿河两岸改建、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目前京杭大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公里,不仅用于航运,江苏、山东两省还利用其南水北调,为工农业生产供水,已经取得重大效益。

湿地资源最直接的产出是水。中国属世界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但可利用的量只有40%-50%,人均水量是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中国政府采取了全方位的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措施,进行了大量水利工程建设,到1992年,全国共建有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84130座,总库容4687.6亿立方米。目前,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大约70%左右的大中型湖泊已由原来的天然状态转变为水库型湖泊,湖泊蓄泄已受人工控制,在防洪、调蓄、灌溉、工业和居民供水、养殖、发电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

湿地资源的农业开发。首先,对湿地的围垦、改造,直接为种植业、畜牧业提供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为增产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发挥了重大效益。通过对湿地的围垦、开发和建设,鄱阳湖、洞庭湖、洪湖、太湖、南四湖以及东北三江平原等地区,现都成了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其次,对湿地的水资源储备进行了开发利用,到1992年全国总灌溉面积为5246.2万公顷,是1949年建国前的3.3倍。第三,中国各地对稻田等人工湿地开发利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基塘系统”、“稻-苇-渔”、立体养殖等,在不破坏湿地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湿地的条件,符合生态平衡原则,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多种方式的湿地利用

在中国,湿地资源除了直接用于农业和水资源开发外,还有多种的利用方式。

湿地生物资源的利用1995年中国的水产品产量已达2350万吨,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38.9%以上;湿地提供的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营养丰富的副食品,湿地动植物有的可用以制药,有的已成为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大量的被用于造纸;对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带动了相关加工业的发展。

湿地矿产的利用。中国是海盐生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对盐湖资源的利用也进行了建设、完善了湖盐生产基地和盐化工生产基地等,各种盐类产品销往各地或出口外销。此外,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湿地区域的地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提供的能源利用。水电在中国电力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水能蕴藏居世界第一位,达6.8亿千瓦,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到1993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为4400万千瓦,约为1949年的122倍;年发电量为944.8亿千瓦小时,是1949年的79倍。目前部分河流已经形成梯级开发,如黄河上游的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另外中国沿海多河口港湾,还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从湿地中采挖泥炭用作燃料,湿地中的林草用作薪材,是湿地周边广大农村重要的燃料来源。

湿地水运的利用。中国有约10万公里内河航道,内陆水运承担了大约30%的货运量。内河航运主要集中在长江、珠江和松花江等河流,仅长江航道的航运价值就可相当于几条同等长度的铁路。

湿地景观资源的利用。中国建立了许多重要的湿地风景区。如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享誉中外的风景区,壮观秀丽的自然景色使其成为旅游和疗养的胜地。依托湿地开展的娱乐活动,如钓鱼、射击、划船和观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湿地调蓄洪水功能的利用。沿江河水系修建的17万多公里的堤防和8万多座水库,与天然湿地保留区、通江湖泊等共同构成了调蓄抗旱的防护体系,保护着约3400万公顷的耕地和100多个大中城市。

湿地提供了大量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中国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加大,规模空前,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

(二)中国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1.湿地功能和效益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湿地的生态效益

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中国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在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记录到的鹤类有9种。中国许多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鱼类的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利用野生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使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许多湖泊曾经发挥着储水功能,防止了无数次洪涝灾害;许多水库,在防洪、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沿海许多湿地抵御波浪和海潮的冲击,防止了风浪对海岸的侵蚀。中科院研究资料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蓄水达38.4亿立方米,由于挠力河上游大面积河漫滩湿地的调节作用,能将下游的洪峰值消削减50%。此外,湿地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

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它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2)湿地的经济效益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中国鱼产量和水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湿地提供的莲、藕、菱、芡及浅海水域的一些鱼、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自然资源。

提供水资源。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我国众多的沼泽、河流、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

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中国的青藏、蒙新地区的碱水湖和盐湖,分布相对集中,盐的种类齐全,储量极大。盐湖中,不仅赋存大量的食盐、芒硝、天然碱、石膏等普通盐类,而且还富集着硼、锂等多种稀有元素。中国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湿地的地下油汽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重大。

能源和水运。湿地能够提供多种能源,水电在中国电力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水能蕴藏占世界第一位,达6.8亿千瓦,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我国沿海多河口港湾,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从湿地中直接采挖泥炭用于燃烧,湿地中的林草作为薪材,是湿地周边农村中重要的能源来源。湿地有着重要的水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此。中国约有10万公里内河航道,内陆水运承担了大约30%的货运量。

3)湿地的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滨海的沙滩、海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壮观秀丽而吸引人们向往,辟为旅游和疗养胜地。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风景区,除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2.中国湿地保护的紧迫性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但在人口和经济的压力下,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近40年已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全国约13%的湖泊已经消失;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24种、鱼类减少约50种;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质污染失去了饮用水功能等等。诸此恶果,不仅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社会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丧失。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湿地的多种功能和综合价值仍未被公众以及一些管理者认知,湿地被视为荒地、各类湿地资源是原始性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在一些天然湿地集中分布地区因围垦、污染、泥沙淤积及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破坏仍在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原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污染现已沿河流流域扩展,将威胁到更多的天然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存环境,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已是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有许多具有价值的生物资源和开发潜力。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中国目前在湿地基础研究方面相当薄弱,家底不清、对湿地的许多特征尚不甚了解。以目前的技术和资金难以准确、全面的评估中国湿地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和价值,有许多生物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利用它之前可能已消失了,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此,极有必要抢救性地尽快保护好中国湿地,特别是那些尚未受到人为干扰或干扰较轻的湿地,以有利于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利用,一旦具备条件时有新的资源被发现,它们所创造的财富和效益是目前难以估计的。为此,早日着手保护,将对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保护好今天的天然湿地也就是保护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系统的破坏在许多情况下往往不可逆转,即使经过治理使其恢复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为了眼前和局部利益而使湿地资源遭到破坏,会遭到自然界的残酷报复并蒙受巨大损失,这种报复甚至殃及子孙后代。目前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状况和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不仅加剧贫困程度、加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而且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19981999的洪涝、干旱灾害已经使我国人民偿到了破坏湿地的恶果。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避免这样的后果继续发生,必须尽早尽快行动,保护中国有限的湿地资源,使湿地资源达到永续利用,与人类长期共存。

3.中国湿地保护的必要性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最佳地发挥湿地多功能效益,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特别要制止目前普遍存在的掠夺性开发湿地资源的行为,以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湿地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湿地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特征,支承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生产力。中国虽然湿地面积较大,但人均占有量极低,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可利用的资源量并不多。如我国的湖泊率为0.95%,湖泊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形成东西两大稠密湖群;我国沼泽率为1.24%,沼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和西部若尔盖高原。在现存的天然湿地中,至今未遭到人类强烈开发的湖泊、沼泽和河流,基本位于我国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这些湿地仍面临不合理开发的巨大威胁,一旦破坏,结果将导致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湖泊的迅速萎缩、碱化,湿地丧失等,加剧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东部地区湖泊、河流等的污染和富营养化,已成为公害;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瘀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直接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海岸带湿地开发秩序混乱,布局不合理,近岸海域的污染和赤潮等,使海岸带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为此,重点保存并保护好中西部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劣地区的湿地资源,全面保护我国天然湿地,不仅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强制性义务。

保护湿地涉及国际共同利益。 一些涉及国际关系的湿地,分布在相邻国家的界湖、界河、海域和分段等,这些属于不同国家的湿地,生产繁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如兴凯湖、班公湖区、澜沧江、鸭绿江等。在这些区域,水资源分配、捕捞利益、水域污染、资源利用都与相邻各国的利益有关,仅依赖某一个国家是难以有效保护的。特别是季节性迁徙的水鸟、鱼类常超越国界,是一种国际性资源,尤其是某些水禽、鱼类种群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它们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所以只有通过相关国家共同保护行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不仅能使当地直接获得生态和经济效益,也将竖立我国在有关国际公约履行方面的健康、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在国际关系方面发挥更大影响力。

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中国湿地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保护好中国的湿地,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须科学地制定并贯彻实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基本战略。

(一)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现状,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制定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原则

制定本行动计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现有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政策;

2)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导,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3)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4)根据中国国情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5)遵循《湿地公约》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原则。

(三)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行动目标

1.总目标

全面加强中国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重点保护好在国际与国家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的湿地,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其造福当代惠及子孙。

2.近期目标(至2005年)

基本遏制人为因素导致的天然湿地数量下降趋势。

实施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湿地综合治理措施,建立退化湿地的恢复与合理利用的示范。

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认识、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的环境和氛围;同时积极进行人才培养,为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制定和实施《中国湿地保护条例》以及相关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规范,逐步建立起中国湿地保护的法规体系,进而为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国家政策、法律体系奠定基础。

建立起协调的湿地管理机构和部门间有效的协调机制,为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在全国有效地实施提供管理保障。

通过严格执法、加大管理力度、建立湿地开发的评估制度等多方面的措施,有效遏制改变天然湿地用途或严重破坏湿地生态功能的商业性开发利用活动。

将湿地资源的调查、评价、监测与国土资源调查等衔接,完成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建立中国湿地监测体系和湿地数据信息管理的框架。

编制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规划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建设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建设10处国家级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试验示范区;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基本形成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体系。

增加中国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保护区,扩大中国在国际湿地保护方面的影响。

3.中长期目标(至2020年)

通过20年的努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科学、规范的湿地保护与管理体系,使中国的天然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基本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力争使退化湿地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治理,节水农业和湿地合理利用技术得到广泛使用,使中国湿地能明显地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具体体现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及其政策体系;使具有国际或国家重要意义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网络;一批重要的湿地资源得到恢复,生态功能明显提高;建立推广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若干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模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湿地监测体系;湿地保护与国家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综合效益;初步形成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好管理秩序。

中国湿地保护优先行动

根据中国湿地保护基本战略,近期中国湿地保护行动主要是: 建设并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制体系,建立全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协调机制,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和湿地资源的调查、评价、监测,建立湿地保护区并提高管理水平,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规划,开展湿地恢复重建,实施湿地保护专项行动计划,开展湿地的基础研究,筹措湿地保护资金,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法制体系

完善的政策和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建立行之有效的湿地管理的经济政策体系对保护中国湿地和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依法对湿地及其资源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优先行动主要有:

1)评估现行政策和现有法律法规对中国湿地保护现在、未来的作用;改革现有政策中制约、阻碍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发展的内容;及时增补、修订法律法规中的不完善内容,尽快制定国家湿地政策。

2)在国土资源利用的整体经济运行机制下,逐步建立、完善鼓励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限制破坏湿地的经济政策体系。如湿地开发和利用中的有价补偿利用及生态恢复管理的政策;将水资源与湿地保护有效结合的经济政策;提高占用天然湿地的成本;制定天然湿地开发的经济限制政策和人工湿地整理、开发的经济扶持政策;建立鼓励社会与个人集资捐款以及全社会参与保护湿地的机制等。

3)制定鼓励节约利用湿地自然资源和在部门发展中优先注意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在投资、信贷、项目立项、技术帮助等方面解决政策引导问题。

4)制定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全国性专门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湿地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明确各级、各行业的机构权限以及管理分工,规定管理程序、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方法和程序等,为从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等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并将湿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利用规划、国际公约等与湿地立法协调一致。

5)鼓励地方立法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各界以及当地社区的民间保护习俗、乡规民约等的综合作用。

6)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对执法的技术、手段加强研究。

7)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的行为,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联合执法和执法监督的体制。

(二)建立湿地保护的管理协调机制

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是涉及中国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发展目标是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管理涉及着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关系多方的利益,政府部门之间目前亟需在管理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优先行动主要有:

1)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的管理职权责任和规范部门间协调机制。

2)成立全国湿地保护领导小组,建立国家林业局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与国家机构间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领域共同合作的有效协调机制,通过部门间的联合行动,促进国家以及地方的决策能够注重评估湿地的自然价值、生态功能及其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

3)在领导小组下组建由相关主管部门湿地保护管理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建立联席工作制度,组织实施相应的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关的工作,协调各部门的相关工作。

4)地方政府的管理机构,也应明确职责,配置相应管理人员,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管理协调机制。

5)提高政府、非政府组织、当地社区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的能力,加强湿地周围区域各有关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协调,采取协调一致的湿地保护行动;探讨湿地的合作共管等新型综合管理途径,鼓励并引导当地居民和社区组织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工作。

6)建立对天然湿地开发以及用途变更的生态影响评估、审批管理程序,实施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涉及湿地开发利用的重大问题方面,通过部门间的联合行动,采取协调一致的保护行动,严格依法论证、审批并监督实施。

7)发挥宣传媒体、群众团体、研究机构等的舆论监督作用。

(三)减缓湿地退化,加强对湿地的综合保护治理

根据中国湿地资源保护的现状,多方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恢复已退化的湿地,减缓降低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开展一批重点湿地的恢复治理工程,有计划地恢复五大淡水湖泊面积,湿地点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开展治山与治水结合进行的综合治理,促进湿地的综合保护与治理,有效地减缓湿地的退化,遏制人为活动导致的天然湿地数量下降趋势。优先行动主要有:

1)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国家、地方的土地利用、生态治理、资源恢复、水资源管理、河流流域与海岸带管理以及相关的管理规划中。

2)通过评估影响河流流域综合管理的主要障碍,寻求解决方案。编制流域土地、水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使用和管理的综合规划,使河流流域管理与湿地保护协调一致。对河流流域土地用途、使用权现状进行评估并进行调整安排。

3)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力度,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对长江中下游的湖区内、江河干流上影响行洪的民垸,采用放弃和清除措施,实行退田还湖。具体可实施退人不退耕,洪水退后还可耕种的“单退”和既退人又退耕的“双退”措施。从抓好试点入手,切实解决退田还湖的落实兑现,对退田后的湿地应积极建立保护区、禁猎区或生态治理区,明确土地经营权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权,实行国家统一规划管理。

4)大力营造生态保护林和水源涵养林,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湖淤积;对部分河流、湖泊、水库进行清淤工作;改变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

5)在不同地区,有重点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退化湿地,开展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的示范区建设,如实施沿海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等。

6)制定与湿地保护相联系的水资源管理战略,加强水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及与之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监测;建立最优的河流水量分配方式,以维护河流流域的重要湿地自然状态和其他重要生态功能;研究并推广科学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7)把水开发项目对湿地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加强对其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监测;使水开发项目的建议书在立项初期得到详细的评审,并选择替代或降低影响的方案,尽可能地减少工程建设引起下游湿地退化造成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对于已受到水利工程建设负面影响的重要的天然湿地,要建立天然湿地补水以及鱼类保护的保障机制和补救措施。

8)调查湿地周围污染源的类型、污染物的数量、排污途径及其最大排污量,对排污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规定和限制。

9)有计划治理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河流,并限期达到国家规定的治理标准。对排污超标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按国家有关规定,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迁。

10)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对因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环境破坏问题,要建立由开发利用部门采取补救措施积极加以解决的机制。

(四)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天然湿地大量丧失、湿地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减少是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威胁之一。根据湿地资源保护的实际需要,建立湿地保护区和合理利用示范试验区,使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以及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有效保护;建立起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和管理机制;使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具备完善的保护和管理设施,有效保护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优先行动主要有:

1)在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国家、区域范围每类重要的天然湿地至少应保留的最小面积。

2)通过湿地保护空缺分析,编制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保留区的建设规划,建立起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面积适宜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3)查清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湿地现状,全面评价其功能和效益;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功能,特别考虑其原始性、物种丰富性等,确定中国的国家重要湿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拯救措施依法进行管理、实行严格保护措施;对符合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湿地,积极争取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4)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功能。通过对湿地保护区资源和管理现状的评估,编制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划,确定目标、长期实施,稳步提高保护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开展保护区人员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的监测、野外保护、社区教育、科研和执法等方面技能;逐步开展以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心的栖息地改造工程;进行湿地保护与其周边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探讨区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压力以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对区域发展的支持作用等。

5)以保存我国湿地的生态类型多样和抢救湿地野生动植物种多样性为重点,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一批在有效管理方面有推广示范意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合理利用示范区。

6)探讨不同的湿地区域在生态上的相似特征和受威胁的共性,制定相应的区域或流域性的湿地保护、恢复措施,建立区域或流域性的湿地保护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区域或流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7)制定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总体保护规划,分步实施;引进、推广先进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控制等技术。

8)开展湿地野外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的长期监测;对受到严重破坏的湿地动、植物资源,通过人工种植和养殖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数量的恢复。

9)改变河流流域生物多样性衰减趋势,特别对鱼类和两栖类,应实行河流流域性的管理,以确保其生存;通过维护自然水系,维持、保护天然湿地。

(五)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人才培

对中国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湿地合理利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和管理决策者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一些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极为不利,必须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措施,提高公众对湿地,特别是对湿地各种功能、效益方面的认识,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的大环境和良好氛围。优先行动主要有:

1)通过开展常规性的公众宣传教育活动,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有关湿地和湿地保护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对湿地和湿地保护重大意义的认识。

2)结合特定的活动,如“世界湿地日”、各地的“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禁渔期”、“禁猎区”等,集中开展有关湿地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方面的公众教育活动。

3)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用于科学普及、基础教育和专业人员培训的科普书籍和专业教材,广泛普及湿地和湿地保护科学知识,并注重对成人的教育。

4)将关于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列入中小学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

5)通过多种途径,培训湿地管理和科研专业人才。部分高校、科研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与湿地保护有关的研究方向或专业领域,并通过有计划地选派留学生、进修生、出国访问学者等途径,培养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6)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游客教育中心,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建立全国和大区的湿地管理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公众教育基地。

7)开展湿地保护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分析,并针对需求进行课程和培训教材设计,编制湿地保护管理人员培训规划,培养师资,开展湿地保护管理人员在职培训工作,提高各层次管理人员技能。

8)加强各部门间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管理人员的培训交流工作,引进国外有关专业讲座与培训,并广泛开展与国外的培训交流工作。

(六)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湿地的保护不能离开可持续利用,而可持续利用又必须以保护为基础。这就需要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制定科学的规划,建立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在统一规划指导下的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分类管理。近期的湿地资源利用应首先服从于湿地资源保护的需要,特别是水产捕捞业,制止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使资源得以逐步恢复,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和湿地农业新品种种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先行动主要有:

1)通过调查、评价和专家论证,科学评估我国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确定每类湿地可承受的最大开发利用限度,确定中国可优先利用的重要经济类型的湿地资源、划定利用类别、确定湿地合理利用开发强度及方法,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作出相应规划;试行天然湿地资源开发许可制度。

2)建立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及项目审批制度,制定评价标准;实行湿地开发生态影响和环境效益的预评估;开展有关湿地环境影响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研究。

3)选择不同类型湿地,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优化模式的试验示范,提供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优化利用模式、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湿地合理利用提供可资借鉴、推广的示范模式。

4)结合行业特点,各部门选择具有开发潜力,又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区域和项目,多形式的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如生态农业和生态渔业相结合,湿地多用途管理等示范区,并将其成果与管理体制紧密结合,开展推广与交流。

5)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因湿地改造产生的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必要时采取恢复湿地以及相应的补偿措施。

6)结合退田还湖,因地制宜发展湿地农业建设,发展水生蔬菜、水生饲料、水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和高产的深水水稻等。

7)推进湿地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的健康发展。

8)建立完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广泛开展湿地保护、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推广与交流。

(七)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

要查清中国湿地资源现状,对全国湿地进行分类评估,建立全国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全国湿地资源监测体系,掌握湿地变化动态,为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优先行动主要有:

1)进行全国统一规程、统一技术方法、统一时间、统一汇总的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收集全国和重点湿地区域的基础数据,纳入国土资源调查的范畴;依据资源调查结果,评价、确定中国需要优先保护的湿地。

2)建立全国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以及各类子数据库,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的湿地信息管理系统,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结合国土资源监测,建立由国家湿地监测中心、部门和省级湿地资源监测站、湿地资源定位监测站、点构成的全国湿地资源监测网络。

4)充分发挥现有湿地监测站或生态站的作用,对重要湿地进行调查、评价和监测。

5)编制湿地监测规划,建立湿地监测制度;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和先进技术、方法,并注重监测网站的合理布局等,实行湿地监测站、点的规范化建设;为湿地监测以及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编制湿地监测工作指南。

6)建立有关湿地信息、数据的共享机制。

(八)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

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中国湿地类型、特征、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等有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学基础。优先行动主要有:

1)加强湿地的基础研究,包括湿地分类系统、分布、发生学及演化规律和湿地过程的研究,以及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编制并逐步发展以“3S”技术为基础的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电子地图集。

2)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包括保护技术,湿地恢复重建模型,持续利用技术及管理技术研究、湿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湿地与水旱灾害关系等的研究。

3)以生态经济学、系统生态学和生物工程学等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模式,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

4)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注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区域湿地保护研究,特别要加强对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整治、恢复及重建技术的研究等。

5)加强人为管理和开发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湿地的环境调节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价值和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等。

6)开展湿地外来物种引进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等。

7)建立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科学咨询委员会,负责有关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的科学咨询、开发评审、研究项目评估等工作。

8)多渠道筹集资金,资助优先研究项目。

(九)实施湿地保护专项行动

湿地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除了要采取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湿地保护行动外,还要根据湿地生态系统或物种的状况,采取一些紧急的、特殊的专项抢救性保护行动。优先行动主要有:

1)建立能够对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采取及时保护或救护措施的机制。

2)采取紧急措施保护面临严重威胁的重要水鸟及其主要栖息地。

3)进行湿地污染的专项治理行动。

4)开展中国湿地水生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专项研究、保护。

5)开展沼泽草甸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专项研究。

6)开展浅海滩涂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专项研究。

(十)多层次,多渠道筹措湿地保护资金

湿地保护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而其投入也具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政府投入是湿地保护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各级政府要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保证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在全国与各地区的实施。同时,还要广泛地争取国际援助,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湿地保护投资,规范地利用社会集资、个人捐助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投入机制。优先行动主要有:

1)将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内容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筹集资金。

2)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具体行动内容,纳入有关政府部门的专项规划,多渠道争取实施资金。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要列入湿地保护和研究项目,保证地方湿地保护行动的实施资金。

4)利用社会集资、个人捐助等方式吸引国内社会各界资金。

5)利用各种形式争取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国际金融等机构对中国湿地保护行动的财政和技术援助。

(十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当前,湿地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湿地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跨国流域的水文系统等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对湿地的关注,我们在履行《湿地公约》及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全面宣传介绍中国湿地保护工作以及湿地保护优先项目,通过双边、多边、政府、民间等合作形式,全方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开展湿地优先保护项目合作。优先行动主要有:

1)认真履行有关的国际公约,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和方式,同时加强国内有关环境公约的履约机构间的合作。

2)继续保持并发展同湿地有关的国际组织与国家间的良好关系,争取发展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努力吸收各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3)积极开展与有关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和团体、基金组织及其友好人士的合作与交流。

4)加强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监管;逐步增加中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地点的数量。

5)实施并管理好现有的国际援助项目,同时积极争取新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项目。


附录一:

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Ⅰ东北地区湿地

1.三江平原东北部湿地

2.七星河和挠力河流域湿地

3.七虎林河和阿布沁河中下游湿地

4.镜泊湖湿地

5.长吉岗湿地

6.穆棱河下游月牙湖和虎口湿地

7.汤旺河流域湿地

8.兴凯湖湿地

9.嫩江源头区湿地

10.乌裕尔河流域湿地

11.呼玛河湿地

12.龙江哈拉海湿地

13.五大连池湿地

14.长白山熔岩台地沼泽区

15.松花湖湿地

16.龙沼沼泽

17.月亮泡湿地

18.查干湖湿地

19.向海湿地

20.莫莫格湿地

21.大布苏自然保护区的湿地

Ⅱ华北地区湿地

22.鸭绿江湿地

23.辽河三角洲湿地

24.密云水库湿地

25.昌黎黄金海岸湿地

26.天津古海岸湿地

27.天津北大港湿地

28.滦河河口湿地

29.白洋淀湿地

30.北戴河沿海湿地

31.沧州南大港湿地

32.张家口坝上湿地

33.衡水湖湿地

34.青铜峡库区湿地

35.三门峡库区湿地

36.豫北黄河故道沼泽区湿地

37.南四湖区湿地

38.北五湖湿地

39.荣成湿地

40.黄河三角洲和莱洲湾湿地

41.庙岛群岛湿地

42.黄垒河和乳山河河口湿地

43.大沽夹河河口和胶州湾湿地

Ⅲ华中地区湿地

44.宿鸭湖湿地

45.盐城滨海湿地

46.洪泽湖湿地

47.高邮湖湿地

48.崇明岛湿地

49.金山三岛湿地

50.长兴岛和横沙岛

51.太湖湿地

52.石臼湖湿地

53.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湿地

54.巢湖湿地

55.升金湖湿地

56.太平湖湿地

57.网湖湿地

58.洪湖湿地

59.梁子湖群湿地

60.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区湿地

61.洞庭湖湿地

62.鄱阳湖湿地

63.千岛湖湿地

64.庵东沼泽区湿地

65.灵昆岛东滩湿地

66.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湿地

67.三都湾湿地

68.福清湾湿地

69.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

Ⅳ西南地区湿地

70.洋县朱鹮栖息区湿地

71.丹江口库区湿地

72.红枫湖湿地

73.威宁草海湿地

74.滇池湿地

75.抚仙湖湿地

76.异龙湖湿地

77.洱海湿地

78.程海湿地

79.泸沽湖湿地

80.碧塔海湿地

81.纳帕海湿地

82.丽江拉市海湿地

83.昭通大山包湿地

84.会泽黑颈鹤栖息区湿地

Ⅴ华南地区湿地

85.晋江河口和泉州湾湿地

86.九龙江河口湿地

87.东山湾湿地

88.深沪湾湿地

89.深圳后海湾湿地

90.珠江三角洲湿地

91.东寨港湿地

92.清澜港和文昌湿地

93.洋浦港湿地

94.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湿地

95.大洲岛自然保护区湿地

96.西沙群岛湿地

97.钦州湾湿地

98.澄碧河水库湿地

99.山口红树林区湿地

100.北伦河口湿地

101.淡水河河口湿地

102.兰阳溪河口湿地

103.大肚溪河口湿地

104.台南北门湿地

105.台东大坡池湿地

106.日月潭湿地

107.米埔及深圳湾湿地

Ⅵ内蒙古地区湿地

108.乌梁素海湿地

109.岱海湿地

110.察干湖和安固里湖湿地

111.查干诸尔和巴哈湖湿地

112.达里诺尔湿地

113.乌拉盖沼泽区湿地

114.科尔沁湿地

115. 呼伦湖湿地

116. 红碱淖湿地

Ⅶ西北地区湿地

117.居延海湿地

118.阿牙克库木湖湿地

119.塔里木河下游尉犁湿地

120.博斯腾湖湿地

121.巴里湖湿地

122.巴音布鲁克湿地

123.赛里木湖湿地

124.艾比湖湿地

125.克拉玛依湖湿地

126.玛纳斯湖湿地

127.喀纳斯湖湿地

128.乌伦古湖和吉力湖湿地

129.阿尔泰山东南部湿地

130.伦口湖群湿地

131.叶尔羌河流域湿地

132.阿克苏湿地

133.渭干河流域湿地

134.伊犁河湿地

135.乌鲁木齐河湿地

Ⅷ青藏地区湿地

136.鲸鱼湖湿地

137.阿其克库勒湖湿地

138.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

139.尕海湿地

140.九寨沟湿地

141.青海湖湿地

142.茶卡盐湖湿地

143.冬给措纳湖湿地

144.鄂陵湖湿地

145.扎陵湖湿地

146.隆宝滩湿地

147.依然错湿地

148.多尔改错湿地

149.卓乃湖湿地

150.库赛湖湿地

151.哈拉湖湿地

152.托素湖和克鲁克湖湿地

153.柴达木盆地中的湿地

154.苏干湖和小苏干湖湿地

155.尕斯库勒湖湿地

156.玛多湖湿地

157.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湿地

158.羌塘地区的湖泊湿地

159.美马错湿地

160.美卓雍错湿地

161.大加错湿地

162.马河沼泽区湿地

163.玛芳雍错和拉昂错湿地

164.班公湖湿地

165.大竹卡河沼泽区湿地

166.聂荣、安多沼泽区湿地

167.那曲沼泽湿地

168.班戈湖群沼泽湿地

169.色林错沼泽湿地

170.马泉河流域沼泽湿地

171.乌马曲沼泽湿地

172.羊八井沼泽湿地

173.纳木错沼泽湿地



说明:

一.确定国家重要湿地的标准

根据湿地功能和效益的重要性,凡符合下列任一标准被视为具有国家重要意义的湿地:

(一)一个生物地理区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或特有类型湿地。

(二)面积≥10000 hm2的单块湿地或多块湿地复合体并具有重要生态学或水文学作用的湿地系统。

(三)具有濒危或渐危保护物种的湿地。

(四)具有中国特有植物或动物种分布的湿地。

(五)20000 只以上水鸟度过其生活史重要阶段的湿地,或者一种或一亚种水鸟总数的1% 终生或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栖息的湿地。

(六)它是动物生活史特殊阶段赖以生存的生境。

(七)具有显著的历史或文化意义的湿地。

二.使用上述标准的准则

(一)一个生物地理区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或特有类型湿地。

“湿地的典型性”是指湿地在该生物地理区内优势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

“特有类型湿地”是指仅出现于中国某一生物地理区的湿地,具有唯一性。

已确定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

已确定为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

(二)面积≥10000 公顷的单块湿地或多块湿地复合体并具有重要生态学或水文学作用的湿地系统。

该湿地系统在大河流域或海岸系统的自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该湿地系统是一个流域生态和水文过程必不可少的组分。它在控制水量、洪水控制、控制侵蚀、地下水排泄和补给、防止暴雨、稳定小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具有濒危或渐危保护物种的湿地。该湿地必须养育一种或一种以上国家级濒危或渐危的植物或动物。

(四)具有中国特有植物或动物种分布的湿地。该湿地必须养育一种(或以上)中国特有的植物或动物。

(五)20000只以上水鸟度过其生活史重要阶段的湿地,或者一种或一亚种水鸟总数的1%终生或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栖息的湿地。“重要阶段”指繁殖期、越冬期。

(六)它是动物生活史特殊阶段赖以生存的生境。该湿地为动物在其生活史的脆弱阶段提供重要的、关键的或必需的栖息地(脆弱阶段包括繁殖期、发育期、换羽等),以及迁徙动物所依靠的特殊的中途停留地点。

由于其在干旱等不利条件出现时养育着不同种的种群,因而具有特殊价值。

(七)具有显著的历史或文化意义的湿地。

湿地“显著的”历史或文化意义应在国家水平上评价。

该湿地通过提供食物、纤维或燃料,维持文化价值或支撑食物链、水质、防洪或稳定气候在养育人类社区方面过去有,现在仍然有重大价值。如果这些活动正在进行但不是可持续的或者这些活动的结果是生态特征的不利变化,则不能根据这一标准将某一湿地列入名录。

有历史和(或)文化价值有关的其它活动可以包括: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放牧、水分供应、渔业生产等。理想情况是这些活动以一种生态上可持续的方式进行。


附录二:

1 中国主要水鸟名录

中文名   名     英文名    

潜鸟目 GAVIIFORMES

潜鸟科 Gaviidae (4)

红喉潜鸟 Gavia stellata Red-throated Diver

太平洋潜鸟 Gavia pacifica Pacific Diver

黑喉潜鸟 Gavia arctica Black-throated Diver

白嘴潜鸟 Gavia adamsii White-billed Diver

PODICIPEDIFORMES

Podicipedidae (5)

Tachybaptus ruficollis Little Grebe

Podiceps auritus Horned Grebe

黑颈 Podiceps nigricollis Black-necked Grebe

凤头 Podiceps cristatus Great Crested Grebe

赤颈 Podiceps grisegena Red-necked Grebe

鹱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信天翁科 Diomedeidae2

短尾信天翁 Diomedea albatrus Short-tailed Albatross

黑脚信天翁 Diomedea nigripes Black-footed Albatross

鹱科 Procellariidae8

暴风鹱 Fulmarus glacialis Pacific Fulmar

白额鹱 Puffinus leucomelas White-fronted Shearwater

曳尾鹱 Puffinus pacificus Wedge-tailed Shearwater

灰鹱 Puffinus griseus Grey Shearwater

短尾鹱 Puffinus tenuirostris Short-tailed Shearwater

钩嘴圆尾鹱 Pterodroma rostrata Tahiti Petrel

点额圆尾鹱 Pterodroma hypoleuca Bonin Petrel

纯褐鹱 Bulweria bulwerii Bulwer's Petrel

海燕科 Hydrobatidae2

白腰叉尾海燕 Oceanodroma leucorhoa Fork-tailed Storm Petrel

黑叉尾海燕 Oceanodroma monorhis Swinhoe's Storm Petrel

鹈形目 PELACANIFORMES

鸏科 Phaethontidae3

短尾鸏 Phaethon aethereus Short-tailed Tropic-bird

红尾鸏 Phaethon rubricauda Red-tailed Tropic-bird

白尾鸏 Phaethon lepturus Long-tailed Tropic-bird

鹈鹕科 Pelecanidae (2)

白鹈鹕 Pelecanus onocrotalus Eastern White Pelican

斑嘴鹈鹕 Pelecanus philippensis Spot-billed Pelican

鲣鸟科 Sulidae2

红脚鲣鸟 Sula sula Red-footed Booby

褐鲣鸟 Sula leucogaster Brown Booby

鸬鹚科 Phalacrocoracidae (5)

[普通]鸬鹚 Phalacrocorax carbo Common Cormorant

斑头(绿)鸬鹚 Phalacrocorax capillatus Temmincks Cormorant

海鸬鹚 Phalacrocorax pelagicus Sea Cormorant

红脸鸬鹚 Phalacrocorax urile Red-faced Cormorant

黑颈鸬鹚 Phalacrocorax niger Little Cormorant

军舰鸟科 Fregatidae3

小军舰鸟 Fregata minor Lesser Frigate Bird

白腹军舰鸟 Fregata andrwsi Christmas Island Frigate Bird

白斑军舰鸟 Fregata ariel Least Frigate Bird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鹭科 Ardeidae (21)

苍鹭 Ardea cinerea Grey Heron

草鹭 Ardea purpurea Purple Heron

绿鹭 Butorides striatus Little Green Heron

池鹭 Ardeola bacchus Chinese Pond Heron

牛背鹭 Bubulcus ibis Cattle Egret

白颈黑鹭 Egretta picata Pied Heron

大白鹭 Egretta alba Large Egret

白鹭 Egretta garzetta Little Egret

黄嘴白鹭 Egretta eulophotes Chinese Egret

岩鹭 Egretta sacra Reef Heron

中白鹭 Egretta intermedia Intermediate Egret

夜鹭 Nycticorax nycticorax Black-crowned Night Heron

栗头虎斑鳽 Gorsachius goisagi Brown Night Heron

海南虎斑鳽 Gorsachius magnificus Chinese Night Heron

黑冠虎斑鳽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Malay Night Heron

小苇鳽 Ixobrychus minutus Little Bittern

黄苇鳽 Ixobrychus sinensis Yellow Bittern

紫背苇鳽 Ixobrychus eurhythmus Schrenck's Bittern

栗苇鳽 Ixobrychus cinnamomeus Cinnamon Bittern

黑鳽 Ixobrychus flavicollis Black Bittern

大麻鳽 Botaurus stellaris Great Bittern

鹳科 Ciconiidae (5)

彩鹳 Mycteria leucocephalus Painted Stork

白鹳 Ciconia ciconia White Stork

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 Oriental White Stork

黑鹳 Ciconia nigra Black Stork

秃鹳 Leptoptilos javanicus Lesser Adjutant Stork

鹮科 Threskiornithidae (6)

[黑头]白鹮 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White Ibis

黑鹮 Pseudibis papillosa Black Ibis

朱鹮 Nipponia nippon Crested Ibis

彩鹮 Plegadis falcinella Glossy Ibis

白琵鹭 Platalea leucorodia White Spoonbill

黑脸琵鹭 Platalea minor Black-faced Spoonbill

雁形目 ANSERIFORMES

鸭科 Anatidae (47)

黑雁 Branta bernicla Brant Goose

红胸黑雁 Branta ruficollis Red-breasted Goose

  鸿雁 Anser cygnoides Swan Goose

豆雁 Anser fabalis Bean Goose

白额雁 Anser albifrons White-fronted Goose

小白额雁 Anser erythropus Lesser White-fronted Goose

灰雁 Anser anser Greylag Goose

斑头雁 Anser indicus Bar-headed Goose

雪雁 Anser caerulescens Snow Goose

大天鹅 Cygnus cygnus Whooper Swan

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 Whistling Swan

疣鼻天鹅 Cygnus olor Mute Swan

[]树鸭 Dendrocygna javanica Lesser Whistling Teal

赤麻鸭 Tadorna ferruginea Ruddy Shelduck

翘鼻麻鸭 Tadorna tadorna Common Shelduck

针尾鸭 Anas acuta Pintail

绿翅鸭 Anas crecca Common Teal

花脸鸭 Anas formosa Baikal Teal

罗纹鸭 Anas falcata Falcated Teal

绿头鸭 Anas platyrhynchos Mallard

斑嘴鸭 Anas poecilorhyncha Spotbill Duck

赤膀鸭 Anas strepera Gadwall

赤颈鸭 Anas penelope Wigeon

白眉鸭 Anas querquedula Garganey

琵嘴鸭 Anas clypeata Shoveller

云石斑鸭 Marmaronetta angustirostris Marbled Teal

赤嘴潜鸭 Netta rufina Red-crested Pochard

帆背潜鸭 Aythya valisineria Canvasback

红头潜鸭 Aythya ferina Common Pochard

白眼潜鸭 Aythya nyroca White-eyed Pochard

青头潜鸭 Aythya baeri Baer's Pochard

凤头潜鸭 Aythya fuligula Tufted Duck

斑背潜鸭 Aythya marila Scaup Duck

鸳鸯 Aix galericulata Mandarin Duck

棉凫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Cotton Teal

瘤鸭 Sarkidiornis melanotos Comb Duck

小绒鸭 Polysticta stelleri Steller's Eider

黑海番鸭 Melanitta nigra Black Scoter

斑脸海番鸭 Melanitta fusca White-winged Scoter

丑鸭 Histrionicus histrionicus Harlequin Duck

长尾鸭 Clangula hyemalis Long-tailed Duck

鹊鸭 Bucephala clangula Goldeneye

白头硬尾鸭 Oxyura leucocephala White-headed Duck

斑头秋沙鸭 Mergus albellus Smew

中华秋沙鸭 Mergus squamatus Chinese Merganser

红胸秋沙鸭 Mergus serrator Red-breasted Merganser

普通秋沙鸭 Mergus merganser Goosander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鹰科 Accipitridat1

Pandion haliatus Osprey

鹤形目 GRUIFORMES

鹤科 Gruidae (9)

灰鹤 Grus grus Common Crane

黑颈鹤 Grus nigricollis Black-necked Crane

白头鹤 Grus monacha Hooded Crane

沙丘鹤 Grus canadensis Shandhill Crane

丹顶鹤 Grus japonensis Red-crowned Crane

白枕鹤 Grus vipio White-naped Crane

白鹤 Grus leucogeranus Siberian White Crane

赤颈鹤 Grus antigone Sarus Crane

蓑羽鹤 Anthropoides virgo Demoiselle Crane

秧鸡科 Rallidae (19)

普通秧鸡 Rallus aquaticus Water Rail

蓝胸秧鸡 Rallus striatus Blue-breasted Banded Rail

红腿斑秧鸡 Rallina fasciata Red-legged Crake

白喉斑秧鸡 Rallina eurizonoides Banded Crake

长脚秧鸡 Crex crex Corn Crake

白眉秧鸡 Porzana Cinerea Ashy Crake

姬田鸡 Porzana parva Little Crake

小田鸡 Porzana pusilla Baillon's Crake

斑胸田鸡 Porzana porzana Spotted Crake

红胸田鸡 Porzana fusca Ruddy Crake

斑胁田鸡 Porzana paykullii Band-beilied Crake

棕背田鸡 Porzana bicolor Rufous-backed Crake

花田鸡 Porzana exquisita Swinhoes Yellow Rail

红脚苦恶鸟 Amaurornis akool Brown Crake

  白胸苦恶鸟 Amaurornis phoenicurus White-breasted Water Hen

  董鸡 Gallicrex cinerea Water Cock

  黑水鸡 Gallinula chloropus Moorhen

  紫水鸡 Porphyrio porphyrio Purple Moorhen

  白骨顶 Fulica atra Coot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雉鸻科 Jacanidae (2)

铜翅水雉 Metapidius indicus Bronge-winged Jacana

  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Pheasant-tailed Jacana

彩鹬科 Rostratulidae (1)

  彩鹬 Rostratula benghalensis Painted Snipe

蛎鹬科 Haematopodidae (1)

  蛎鹬 Haematopus ostralegus Oystercatcher

鸻科 Charadriidae (15)

  凤头麦鸡 Vanellus vanellus Lapwing

  灰头麦鸡 Vanellus cinereus Grey-headed Lapwing

  肉垂麦鸡 Vanellus indicus Red-wattled Lapwing

  距翅麦鸡 Vanellus duvaucelii Spur-winged Lapwing

  灰斑鸻 Pluvialis squatarola Grey Plover

  金[] Pluvialis dominica Eastern Golden Plover

剑鸻 Charadrius hiaticula Ringed Plover

长嘴剑鸻 Charadrius placidus Long-billed Ringed Plover

  金眶鸻 Charadrius dubius Little Ringed Plover

  环颈鸻 Charadrius alexandrinus Kentish Plover

  蒙古沙鸻 Charadrius mongolus Mongolian Plover

  铁嘴沙鸻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arge Sand Plover

红胸鸻 Charadrius asiaticus Caspian Plover

东方鸻 Charadrius veredus Eastern Sand Plover

  小嘴鸻 Eudromias morinellus Dotterel

鹬科 Scolopacidae (48)

  小杓鹬 Numenius minutus Little Whimbrel

  中杓鹬 Numenius phaeopus Whimbrel

  白腰杓鹬 Numenius arquata Curlew

  红腰杓鹬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Red-rumped Curlew

  黑尾塍鹬 Limosa limosa Black-tailed Godwit

  斑尾塍鹬 Limosa lapponica Bar-tailed Godwit

  红脚鹤鹬 Tringa erythropus Spotted Redshank

  红脚鹬 Tringa totanus Redshank

  泽鹬 Tringa stagnatilis Marsh Sandpiper

  青脚鹬 Tringa nebularia Greenshank

  白腰草鹬 Tringa ochropus Green Sandpiper

  林鹬 Tringa glareola Wood Sandpiper

小青脚鹬 Tringa guttifer Armstrong's Sandpiper

小黄脚鹬 Tringa flavipes Lesser Yellowlegs

  灰鹬 Tringa incana Grey Sandpiper

矶鹬 Tringa hypoleucos Common Sandpiper

灰尾漂鹬 Heteroscelus brevipes Grey-rumped Sandpiper

漂鹬 Heteroscelus incanus Gery Sandpiper

  翘嘴鹬 Xenus cinereus Terek Sandpiper

翻石鹬 Arenaria interpres Turnstone

长嘴鹬 Limnodromus scolopaceus Long-billed Dowitcher

  半蹼鹬 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Snipe-billed Godwit

  孤沙锥 Gallinago solitaria Solitary Snipe

  澳南沙锥 Gallinago hardwickii Latham's Snipe

  林沙锥 Gallinago nemoricola Wood Snipe

  针尾沙锥 Gallinago stenura Pintail Snipe

  大沙锥 Gallinago megala Swinhoe's Snipe

  扇尾沙锥 Gallinago gallinago Fantail Snipe

  丘鹬 Scolopax rusticola Woodcock

  姬鹬 Lymnocryptes minimus Jack Snipe

  红腹滨鹬 Calidris canutus Red Knot

  大滨鹬 Calidris tenuirostris Great Knot

红胸滨鹬 Calidris ruficollis Red-necked Stint

西方滨鹬 Calidris mauri Western Sandpiper

长趾滨鹬 Calidris subminuta Long-toed Stint

小滨鹬 Calidris minuta Little Stint

  乌脚滨鹬 Calidris temminckii Temminck's Stint

尖尾滨鹬 Calidris acuminata Sharp-tailed Stint

岩滨鹬 Calidris ptilocnemis Rock Sand-piper

  黑腹滨鹬 Calidris alpina Dunlin

  弯嘴滨鹬 Calidris ferruginea Curlew Stint

  斑胸滨鹬 Calidris melanotos Pectoral Sandpiper

  三趾滨鹬 Crocethia alba Sanderling

勺嘴鹬 Eurynorhynchus pygmeus Spoon-billed Sandpiper

阔嘴鹬 Limicola falcinellus Broad-billed Sandpiper

高跷鹬 Micropalama himantopus Stilt Sandpiper

黄胸鹬 Tryngites subruficillis Buff-breasted Sandpiper

  流苏鹬 Philomachus pugnax Ruff

反嘴鹬科 Recurvirostridae (3)

  鹮嘴鹬 Ibidorhyncha struthersii Ibis-bill

黑翅长脚鹬 Himantopus himantopus Black-winged Stint

  反嘴鹬 Recurvirostra avosetta Pied Avocet

瓣蹼鹬科 Phalaropodidae (2)

  红颈瓣蹼鹬 Phalaropus lobatus Red-necked Phalarope

  灰瓣蹼鹬 Phalaropus fulicarius Grey Phalarope

石鸻科 Burhinidae (2)

大石鸻 Esacus magnirostris Great Stone Plover

石鸻 Burhinus oedicnemus Stone Curlew

燕鸻科 Glareolidae (2)

  普通燕鸻 Glareola maldivarum Oriental Pratincole

  灰燕鸻 Glareola lactea Small Pratincole

鸥形目 LARIFORMES

贼鸥科 Stercorariidae (4)

中贼鸥 Stercorarius pomarinus Pomatorhine Skua

大贼鸥 Catharacta skua Great Skua

短尾贼鸥 Stercorarius parasiticus Short-tailed Skua

长尾贼鸥 Stercorarius longicaudus Long-tailed Skua

鸥科 Laridae (33)

  黑尾鸥 Larus crassirostris Black-tailed Gull

  海鸥 Larus canus Common Gull

  银鸥 Larus argentatus Herring Gull

  灰背鸥 Larus schistisagus Slaty-backed Gull

  灰翅鸥 Larus glaucescens Glaucous-winged Gull

  北极鸥 Larus hyperboreus Glaucous Gull

  渔鸥 Larus ichthyaetus Great Black-headed Gull

  遗鸥 Larus relictus Relict Gull

  红嘴鸥 Larus ridibundus Black-headed Gull

棕头鸥 Larus brunnicephalus Brown-headed Gull

细嘴鸥 Larus genei Slender-billed Gull

  小鸥 Larus minutus Little Gull

  黑嘴鸥 Larus saundersi Saunder's Gull

  三趾鸥 Rissa tridactyla Blacked-legged Kittiwake

  楔尾鸥 Rhodostethia rosea Wedge-tailed Gull

  须浮鸥 Chlidonias hybrida Whiskered Tern

  白翅浮鸥 Chlidonias leucoptera White-winged Black Tern

  黑浮鸥 Chlidonias niger Black Tern

  鸥嘴噪鸥 Gelochelidon nilotica Gull-billed Tern

  红嘴巨鸥 Hydroprogne caspia Caspian Tern

  黄嘴河燕鸥 Sterna aurantia River Tern

  普通燕鸥 Sterna hirundo Common Tern

  粉红燕鸥 Sterna dougallii Roseate Tern

  黑枕燕鸥 Sterna sumatrana Black-naped Tern

  黑腹燕鸥 Sterna melanogaster Black-bellied Tern

  褐翅燕鸥 Sterna anaethetus Brown-winged Tern

  乌燕鸥 Sterna fuscata Sooty Tern

  白额燕鸥 Sterna albifrons Little Tern

  大凤头燕鸥 Thalasseus bergii Large Crested Tern

  小凤头燕鸥 Thalasseus bengalensis Little Crested Tern

  黑嘴端凤头燕鸥 Thalasseus bernsteini Chinese Lesser Crested Tern

  白顶黑燕鸥 Anous stolidus Common Noddy

  白燕鸥 Gygis alba White Tern

剪嘴鸥科 Rynchopidae (1)

剪嘴鸥 Rhynchops albicollis Indian Skimmer

海雀科 Alcidae4

扁嘴海雀 Synthiboramphus antiquus Ancient Murrelet

斑海雀 Brachyramphus marmoratus Marbled Murrelet

角嘴海雀 Cerorhinca monocerata Hornbilled Auklet

冠海雀 Synthliboraphus antiqus Crested Murrelet

鴞形目 STRIGIFORMES

鸱鴞科 Strigidae3

毛腿渔鴞 Ketupa blakistoni Blackistons Fish Owl

褐渔鴞 Ketupa zeylonensis Brown Fish Owl

黄脚渔鴞 Ketupa flavipes Tawny Fish Owl

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

翠鸟科 Aleedinidae6

冠鱼狗 Ceryle lugubrus Crested Pied Kingfisher

斑鱼狗 Ceryle rudis Lesser Pied Kingfisher

普通翠鸟 Alcedo atthis Common Kingfisher

赤翡翠 Halcyon coromanda Ruddy Kingfisher

白胸翡翠 Halcyon smyrnensis White-breasted Kingfisher

篮翡翠 Halcyon pileata Black-capped Kingfisher

合计 12 32 271

2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水鸟名录

解:

1、物种濒危等级如下:

野生绝迹(Ex:指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人工放养或饲养的尚有残存。

国内绝迹(Et):指国内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国外尚有野生的种群。

濒危(E):指野生种群已经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鹮等。

易危(V):指野生种群已经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势必成为“濒危”者,或因近似某“濒危”物种,必须予以确保该“濒危”物种的生存。

稀有(R:指从分类订名以来,迄今总共只有为数有限的发现记录,其数量稀少的原因主要不是人为的因素。

未定(I:指情况不甚明了,但有迹象表明可能已经属于或疑为“濒危”或“易危”者。

2、保护措施

Ⅰ级:指已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

Ⅱ级:指已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

建议增列: 建议增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加强保护:指拥有一定的种群数量,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待研究:是指对该物种种群数量及致危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3、估计数量

不详:指没有进行过种群数量调查。

未统计:指一定区域内已进行过调查研究,但仍没有全国统计数据。

极稀少: 指国内没有具体的数量报道,过去曾见到实体,但近几十年调查时未发现。

稀少:指近几年调查中发现繁殖群体,但种群数量少,且呈下降趋势。


附录三

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

统计截至时间:199912


附录四: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概要

项目1:建立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综合管理的协调机制

1. 背景

目前我国湿地管理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管理主体多。湿地管理涉及的最基本的管理部门有水资源、国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污染控制、农业开发等部门。 2)管理难度大。具体表现有管理开发活动缺乏具体管理法规,无章可循;机构能力较弱、缺乏监督管理体系;农业开发活动冲击力难以抵御;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交织,保护受掣。为此,有必要尽快建立协调的湿地管理机构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一)、(二)确定。

2. 目标

加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提高机构能力,建立办事高效、运作协调的中国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形成多部门有效合作的管理协调机制。

3. 行动

加强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包括建立机构间的合作,建立积极参与和相互支持的机制等。共同探讨如何保护湿地和将湿地保护方面的优先项目纳入国家综合发展规划。

建立综合的多学科的技术支持机制等。

针对国家层次的管理者开展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人员培训工作,转变观念,促使决策者能综合考虑湿地的自然价值和功能及其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湿地公约与国内有关其他环境公约间的履约合作工作。

4.时间安排: 20002005年。

项目2:中国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政策法规研究

1.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丰富、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尚缺少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同时政策体系也不尽完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推动法规与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充分发挥湿地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一)、(二)确定。

2.目标

为制定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关政策法规提供理论依据,提出湿地保护资金筹措、使用、管理、补偿的立法建议,促进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政策和法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3.行动

制定、实施“湿地保护条例”,规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行为;

考察各重点湿地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进行现行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湿地管理体制的评估;

探讨防止湿地遭受重大破坏和威胁的途径、手段及政策措施;

探索非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利用途径,对湿地管理体制进行论证,提出有关湿地管理部门协调机制与立法建议;

研究湿地保护、管理、开发的资金筹集渠道、运行机制与经济补偿规则。

研究成果:提出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关政策的基本框架;研究、制定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

4.时间安排20002005年。

项目3:开展系列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公众意识宣传教育

1. 背景

湿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目前,人们对湿地还存在许多不正确的认识,把湿地看作荒地、废地,对湿地的开发意识强于保护意识,特别是对于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生态系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行动上重视对湿地的开发利用,忽视对湿地的保护。因此,有组织地开展系列化的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广泛地开展全民性的认识湿地、保护湿地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五)确定。

2.目标

提高全民族、全社会对湿地的认识,增强湿地保护的意识,使保护湿地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3行动

动员并组织新闻媒体在“世界湿地日”、“中国湿地日”以及相应的爱鸟护鸟、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宣传活动中宣传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每年设定相应的宣传主题。

拍摄若干部有影响的反映人与湿地关系、中国的湿地保护区、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以及如何爱护湿地等内容主题的电视系列片,通过媒体广泛传播。

利用报刊,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系列征文活动;广泛印发湿地保护宣传资料,包括湿地保护宣教录像带、技术丛书和宣教图片等。

设计、编写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有关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普读物、画册以及湿地保护公众教育技能、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指南等。

组织“湿地保护宣讲团”,不定期地到各湿地重点区域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组织拯救湿地的专项活动,鼓励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

4. 时间安排;19992015年。

项目4:湿地保护、管理人员培训教育

1.背景

湿地的研究工作和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工作在中国均起步较晚,目前缺少从事湿地保护研究与熟练、全面掌握管理技能的专门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湿地保护的技术培训体系,通过专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干部、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五)、(八)确定。

2.目标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湿地科研与管理队伍,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和掌握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知识与技能,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3行动

开展湿地保护管理人员培训需求评估;设计、编制适用的管理人员培训课程和教材;采用多种途径培训湿地宣传教育的师资队伍。

建立全国湿地管理和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和各大区的湿地管理和宣传教育、培训机构,举办湿地管理和湿地保护技术培训班,参加对象为各省湿地管理主管部门及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科技人员;培训湿地监测技术、湿地环境评价技术和湿地资源调查技术等。

建立省级湿地宣传教育中心和野外培训基地,培训技术骨干、科技人员以及主管部门行政人员的管理水平。

组织湿地周边地区群众学习湿地保护和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知识与技能。

4. 时间安排:20022012年。

项目5: 中国湿地研究和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1.背景

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支柱是监测、实验和信息系统。而地面长期定位的生态、环境观测和实验系统的建立则是重要的基础。为了深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环境效应,深入研究湿地的生态特点及生态变化过程,为湿地退化提前发出预警,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必须对湿地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七)、(八)确定。

2.目标

建立并完善中国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及其信息网络,及时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有效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行动

进行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重要湿地的调查工作,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湿地主要类型、分布、面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益、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和利用情况、受人为影响程度、湿地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等;建立中国湿地管理信息库。

评估现有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等单位的野外湿地生态实验站、基地;建立以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的湿地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国家重要湿地监测体系。

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和监测技术,对全国湿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监测湿地动态变化,积累数据。

优先开展:中国湿地功能、效益与优化管理;湿地的过滤作用与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中国湿地保护空缺分析研究;中国湿地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与相应研究;中国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综合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4.时间安排:510年。

项目6:建立湿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国家重要湿地

1.背景

我国湿地面积大,类型繁多,几乎涵盖了《湿地公约》所列的所有类型,还拥有独特的青藏高原湿地和内陆盐碱湿地,在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国家重要湿地,需要采取重点保护措施。为此,建立中国湿地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国家重要湿地评估,进而建立适合中国湿地特点的分类系统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二)、(三)、(七)确定。

2.目标

建立完善中国湿地综合分类系统及湿地评价指标体系,使之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分类系统,并应用于中国各区域湿地分类与评价。对国家重要湿地的水、土、生物资源和水运、旅游、科研等方面的价值,以及环境功能进行系统评价,为国家重要湿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行动

总结分析以往各地有关湿地调查的成果,建立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并可与Ramsar分类系统相衔接的中国湿地综合分类系统。

制定中国国家重要湿地评价标准。该标准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定性评价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研究和建立中国湿地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并对中国湿地资源的潜力,环境功能与保护利用现状进行评价。

选择典型湿地进行评价实验,重点对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进行评估,逐步建立国家重要湿地管理系统,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提供必备的科学数据。

4时间安排:1999--2009

项目7: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研究

1.背景

中国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特点。据目前所知中国湿地所拥有的高等植物总数及其所占面积测算,其种的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0056种,已经超过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巴西。为保护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益,加强对湿地的基础研究,提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四)、(八)、(九) 确定。

2.目标

使中国湿地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

3行动

对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区和少数空白区进行生物资源补充调查,查清中国湿地生物资源;

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编目,建立湿地濒危、渐危、珍稀物种清单,了解其致危原因与趋势;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结构中物种组成及其种群变动机理、致濒机理和解除濒危对策;在开展以上调查研究的同时,重点进行珍稀物种生态学研究,根据湿地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生态学特征,提出湿地自然保护区布局的建议,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对策;

对以湿地为栖息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实施野外种群恢复项目,如扬子鳄、遗鸥等。

4时间安排510

项目8: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示范

1.背景

目前,土地退化已被公认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湿地是宝贵的土地资源,但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湿地丧失和退化严重。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湿地周遍地区大都人口稠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对湿地利用强度有所增加,其中人为的不合理开发活动是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研究湿地重建技术,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对保护湿地和维护湿地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六)、(八)确定。

2.目标

揭示中国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与趋势,掌握、完善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选择退化湿地开展恢复示范并总结成功经验,为实施全国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湿地恢复的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导。

3.行动

查明中国各类湿地退化的现状与原因;研究并揭示各类湿地退化及其逆转的过程与机理,完善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在三江平原七星河湿地区建立万亩退化苇田恢复示范点;在川西若尔盖高原进行万亩退化沼泽草场恢复技术的试验示范;在湖北保安湖或洪湖进行高效生态渔业模式的试验示范;在太湖或巢湖进行富营养化治理的试验示范;在现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选建退化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物种恢复工程的试验示范。

4时间安排:19992010年。

项目9扩大和增加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地点

1.背景

中国政府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时,指定了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青海鸟岛、海南东寨港六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7年香港回归后,米埔正式列入中国政府管辖的国际重要湿地,使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地点增至七处,此后一直没有新地点增加。

中国政府将依据公约战略的执行目标6.2“扩大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湿地的面积,特别是扩大那些具有国家或国际代表性的湿地面积”,扩大和增加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地点。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九)、(十一)确定。

2.目标

采用系统评估方法,筛选、提名新的国际重要湿地,并开展相应的磋商、人员培训、信息收集工作;提高中国政府湿地履约部门的机构能力;在20002005年内扩大和增加中国的Ramsar地点,面积达到305万公顷,数量达到20处。

3.行动

评估拟议的国际重要湿地地点;

使当地政府积极参与提名国际重要湿地地点的决策过程;

完成拟议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地点的初步信息数据收集;

提高拟议中的国际重要湿地点保护管理决策人员技能;

提出中国政府增加国际重要湿地地点的建议名单;

扩大中国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地点的面积。

4.时间安排:20002005年。

项目10:中国湿地鸟类保护行动

1.背景

我国地域辽阔、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又有漫长的海岸滩涂,是世界上拥有湿地面积较大、栖息的水鸟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据《Water Birds of Asia(Wild bird birdssociety of Japan,1993) 记载,亚洲水鸟有332种,全世界水鸟有781种;而据《中国鸟类种和亚种分类名录大全》记载,我国的水鸟有260种。我国境内所记录到的水鸟种类,占亚洲水鸟种数的78.31%;占世界水鸟种数的32.9%。由此可见分布于亚洲的水鸟中,绝大多数种类在中国境内都有记录。因此,保护管理好中国境内的水鸟,对于保护亚洲的水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中国湿地保护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所录的260种水鸟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54种,其中属一级重点保护的水鸟计14种,二级重点保护的有40种;被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录》的计23种,其中属极危的4种,濒危的6种,易危的13种。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九)确定。

2.目标

完成重要湿地的水鸟群落组成的调查,评估人类的经济活动对湿地水鸟负载力以及对水鸟的影响。建立湿地鸟类及其湿地生境监测系统,进行重要湿地水鸟及其栖息地科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试点,进行水鸟及其栖息地科学管理模式的推广。

3.行动

开展中国湿地生物对水鸟的负载力研究;开展湿地鸟类保护的生态-生物学研究;编制中国水禽管理计划;建立湿地鸟类及其湿地生境监测系统和信息系统;探讨并推广湿地鸟类及其栖息地科学管理模式;提出有关水鸟保护区的建设规划,保护对象,布局与合理保护范围及具体保护措施;新建水禽栖息地保护区或水鸟禁猎区;提高水禽栖息地野外保护管理人员技能。

4时间安排5年。

项目11:中国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1.背景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地带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和重要的生态系统。目前,已知全世界红树林有233081种。中国有162029种,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沿海、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浙江省人工引进的红树林区,面积近1.4万公顷 。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周期性遭受海水浸淹的潮间带环境,是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红树林不仅自身是珍贵的种质资源,而且合理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可以抵抗潮汐防护海岸;净化陆地径流和工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污染;保护海洋环境。红树林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海岸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实际价值。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四)、(六)、(九)确定。

2.目标

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宜林滩涂恢复、重建和营造红树林;建立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示范区。保存红树林沼泽湿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证我国红树林保护和利用的持续发展。实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行动

开展红树林湿地资源现状调查、监测;建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多样性基础信息监测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独特的生态特性和生态平衡作用机理研究;制定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评价标准;

将红树林恢复纳入国家沿海防护林工程规划,用人工造林的方法挥发恢复红树林资源;

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浙江海岸的其它红树林分布区新建自然保护区和红树林管护区,加大对天然红树林的就地保护管理;

建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红树林水域网箱养殖或围栏养殖示范工程。

4.时间安排5-10年。

项目12:中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

1. 背景

珊瑚礁是许多海洋生物,包括许多珍稀和濒危物种的关键生境,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高生产力是“世界保护战略”的优先项目之一。中国海域珊瑚属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系,其类型齐全,其中造礁珊瑚有200余种和亚种,分属于50属,约占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系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分布着大量岸礁,对渔业生产与护岸防蚀起了重要作用。但多年来,中国海域珊瑚礁遭到掠夺性采掘和违背科学的低效能利用。海南岛沿岸的珊瑚礁破坏了80%。有些海区珊瑚礁资源濒临灭绝,导致礁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四)、(九)确定。

2.目标

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一套适用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快速恢复方法;利用研究成果,全面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使大量受破坏或退化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自然恢复阶段。

3行动

开展有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基础性调查,进行演变过程研究;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研究加强和完善珊瑚礁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措施、手段;研究珊瑚礁的合理利用模式;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和管护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珊瑚礁的保护意识,加强珊瑚礁的管理。

4.时间安排 5-10年。

项目13:中国湿地水资源综合管理

1.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湿地的生态系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地面水体的日益萎缩更加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初步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种保护的重要基地,同时构成了重要河流的天然蓄洪区网络。由于对湿地的围垦以及在其上游区建立水利工程设施等,已经威胁到湿地的水文状况,一些湿地保护区上游水库拦截了湿地的水资源补充路径、一些湿地保留区内进行的工程阻断了湿地地表水的交换、补充等等,甚至一些天然湿地保留地以及栖息其间的野生动植物种面临丧失的危险,湿地水资源条件的改变对生态环境和与之息息相关的野生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水资源管理,为此有必要在天然湿地保留区建立水资源管理与湿地保护综合协调的管理机制,并开展示范建设。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六)、(九)确定,项目的实施将填补中国湿地保护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空白。

2.目标

针对中国湿地水资源状况不断恶化的局面制定湿地保护的宏观水资源管理战略框架,指导今后湿地保护与水资源综合管理实践。

解决全国湿地保留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湿地保留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量补充、水质恢复等水资源与湿地保护的综合管理技术和管理机制,有效维持湿地生态功能,确保发挥湿地的功能效益。

摸清我国主要自然湿地保留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及水量、水质状况,寻求解决缺水和水质存在的问题。以扎龙、洪河等为范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示范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并开展管理示范。

3.行动

对中国湿地进行水资源现状评价;对自然湿地保留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管理状况进行调研,重点进行水资源补给、水质等问题威胁和危害后果调查。

分析水资源开发和水质污染对湿地的影响;预测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开发计划对湿地生态环境及与之相关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设计、评估天然湿地保留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与湿地保护综合管理对策。

开展部门之间的磋商,探讨综合管理机制以及建立经济、政策的保障措施。制定中国湿地保护水资源管理战略框架;修正有关的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进行湿地保护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

进行自然湿地保留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与湿地保护管理的示范区建设。

项目评估以及成果的推广活动。

4时间安排20002010年。

项目14:湿地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1.背景

湿地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调整湿地开发政策、开发规模以及开发强度。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使决策者选择湿地开发的政策,充分考虑开发活动对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产生的影响,这是持续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不可缺少的评价手段。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二)、(三)、(六)、(九)确定。

2.目标

建立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在制定湿地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开展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同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运用上述结论指导湿地开发发展方向和湿地开发规模及模式,为合理确定湿地资源保护对策和进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逐步遏制湿地资源的破坏性开发活动,以达到在保护湿地环境的前提下可持续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目的

3. 行动

制定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制定湿地风险评价标准,研究建立全国湿地环境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推行湿地开发环境评价审批制度,规范管理,规范湿地开发活动,开展湿地开发环境现状评价研究。

进行湿地开发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将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在湿地开发战略层次上,对湿地开发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综合评价。

开展湿地开发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湿地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种群组成、结构、人际关系、社区关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娱乐活动、服务实施、文物古迹及美学等方面影响评价。

不仅注重湿地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同时应重视将环境影响评估纳入对湿地会产生影响的项目规划中(包括项目获准前的环境影响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以及实施所有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即环境评估和评价必须包括位于湿地上游区域、位于湿地内和其它可能对湿地造成影响的所有项目。

通过强化和制定相应的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染者付费治理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4.时间安排:20002005年。

项目15:编制《中国湿地保护利用地图集》

1.背景

面对“数字地球”国际科技前沿,从国家环境安全出发,研究对国土环境规划整治、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湿地问题,掌握湿地环境空间信息分异规律,反映湿地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气候、陆地水文及社会经济的关系与巨大的生态、社会功能。为在自然和人类双重作用下的国土环境变化的时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是国家的重要国土资源。国内有关研究和教学单位多年对沼泽、湖泊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出版了《中国沼泽志》、《中国湖泊志》、《中国湿地》等一批专著。从1995年以来,开展了全国湿地调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如何把最新的湿地调查资料汇集、分析和研究,系统总结和反映我国湿地调查的成果,地图集是最好的表现形式。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用计算机手段GIS技术,用数字方式研究资源、环境的条件。编制《中国湿地保护地图集》,既是开展湿地保护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有助于国家对湿地国土环境规划、整治与决策的需要,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七)、(八)确定。

2.目标

编辑出版《中国湿地保护地图集》,包括《中国湿地保护地图集》印刷版及光盘版。

3.行动

成立图集编辑委员会、编辑部。成立《图集》总体设计大纲,包括图集数学和地理基础、选题和内容、编制过程和方法与试验研究工作。

承担单位完成计算机编稿设计、装订样本、组织研讨,计算机制版输出,完成印刷、装订工作及光盘制作。

4.时间安排:3年。

项目16湿地保护与河流流域的综合管理

1.背景

湿地具有对生态及水文的特殊功能,目前对河流滩地,进行快速和不合理的开发,已经影响了自然水循环系统。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洪水、干旱及环境的生态功能退化问题。湿地的不断退化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给河流流域周边的人类带来了相当的负担。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确定。

2.目标

使湿地保护与河流流域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合作制度,高度重视湿地在水文中的重要功能和湿地对提高水资源质量、减轻洪水威胁、生物物种保护等的生态作用,促使湿地综合保护、河流流域合理管理与水资源管理紧密结合。

3.行动

介绍、推行湿地公约有关湿地综合保护与河流流域合理管理指南。

健全并完善现有的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使其发挥流域综合管理、水资源共享、生态恢复以及协调流域开发等重要作用。

建立流域管理合理的资金承担机制并采用强制措施,由受益的个人、单位、相邻省区等合理分担河流流域管理费用,并推行谁破坏谁治理的资金承付制。

在主要的河流流域中,增加和恢复受到有效保护湿地保留区域的面积。

4.时间安排: 20002015年。

项目17: 滩涂与河口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

1.背景

中国的海岸线绵长曲折,长达18000公里,潮间带滩涂面积217万公顷。沿海水域是为数众多的水生动植物、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及某些洄游鱼类的繁衍地。滩涂资源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好滩涂与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实现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结合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此,开展滩涂与河口湿地保护示范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六)确定。

2.目标

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出适合中国实际的滩涂与河口湿地保护及其利用的措施与途径,创建滩涂与河口湿地保护模式,为中国滩涂与河口湿地的全方位保护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行动

制定滩涂与河口土地利用规划,完善湿地环境质量标准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

开展滩涂与河口湿地保护示范区的科学研究;

制定全国滩涂与河口湿地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和开发规划;

建设滩涂与河口湿地保护示范区,建立一批水产养殖、景区旅游项目建设、滩涂多种经营、资源产品综合利用等绿色示范工程,推广并应用无害于滩涂与河口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湿地开发技术;

以水产养殖为支柱产业,创建人工湿地生态环境。

4.时间安排:20012015年。

项目18长江三峡水库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

1.背景

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按正常蓄水位、库尾回水将至江津县附近,库长约650公里,平均水面宽1500米;平均水深80米,最大水深130米,蓄水量249亿立方米;总库容445.7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4529亿立方米。

三峡库区地处中亚热带,区内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下,其中丘陵和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6%以上。库区年平均气温1619℃,年降水量11401200毫米, 10℃的年积温在50006000℃之间。库区有维管束植物153科,640属,1380余种。其中被列为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7种,占全国总数的13.3%。有陆生脊椎动物363种,珍稀陆生动物32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8种,二类保护动物8种,三类保护动物16种。

三峡库区有人口约2000万,人口密度244/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06亩。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巨大水体存在,一方面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水生环境、陆生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另一方面将为库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保护三峡库区湿地,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功能,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布局,也是惠及子孙后代、功垂千秋的重大举措,应给予高度重视。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六)确定。

2.目标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把保护区建成人与自然相和谐,集保护、开发、科研、宣教、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建设示范区。

筹建国家级保护区, 成立保护机构, 落实管理人员, 确定重点保护对象和相应保护范围;宣传普及湿地保护知识, 培训湿地保护专业人员;编制保护管理法规。

3.行动

开展库区资源、环境的动态变化研究。

开展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制定相应保护对策。制定三峡库区溢油应急规划,并提出防治对策,建立溢油应急设施和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

建立库区林业、农业、水产生态开发示范区,鸟类生态环境保护区和景观生态旅游区,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建立库区湿地生态环境与资源动态变化台站监测网络。

建立库区资源和环境数据库、标本室。

编制库区资源持续利用、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及各项专题开发规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4.时间安排20012020年。

项目19 环渤海海岸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1.背景

环渤海海岸湿地指分布在辽东半岛大连至山东半岛蓬莱段区间的海岸湿地,本区海岸线长约2664公里。潮间带滩涂湿地约60万公顷,浅海水域约88万公顷,总面积为148万公顷。是我国海岸湿地中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类型也较齐全(河口三角洲型、平原海湾型、基岩海湾型和浅海水域型等)和有代表性的地区。

该区繁殖越冬的鸟类约有302种。区域内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沿海盐业、港口运输业、垦涂农业等都是不同程度地通过开发湿地资源和湿地空间逐渐发展起来的。该湿地区域是我国石油重要产区,区内的胜利、辽河、华北和大港油田都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

环渤海沿岸城市密集,工业发达,一方面工厂建设占用湿地,直接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污染,引起湿地生态环境恶化。据分析,该区海岸湿地今后的开发、生产活动、城镇建设,会愈演愈烈,对海岸湿地破坏压力很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已迫在眉睫。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六)、(七)、(九)确定。

2.目标

保存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证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与物种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将环渤海圈海岸湿地区域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整体级别的海岸湿地保护、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区。

3.行动

开展环渤海圈海岸湿地资源、环境的区域评估、区划、规划;实施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出环渤海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方案。

建设和完善现有自然保护区,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该区已建保护区有:辽宁双台子河口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等三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拟建的如莱州湾西部盐沼生态系统保护区和庙岛群岛海草生态系统保护区等。

选择若干个不同海岸湿地类型(含现已被开发的湿地),以生态工程为技术依托,建造与海岸湿地承载力相适应、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具有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增值的湿地开发利用示范区。其中包括:辽河三角洲稻-苇-鱼生态经济示范区;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庙岛列岛海洋农牧化经济示范区。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退化(含已遭破坏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以生态工程为技术依托,对其进行综合整治、恢复与重建,并通过建立示范区予以推广应用。

组建海岸湿地动态变化跟踪监测台站系统与监测网络。

4.时间安排:20002010

项目20: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背景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以沼泽为主的湿地分布区,是保护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最需关注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生产力。该湿地在持续地提供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蓄洪防涝、抗旱、调节黑龙江东北部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三江平原正面临着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湿地受到商业性开垦的巨大威胁,因此开展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将关系到该地区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六)、(七)、(九)确定。

2.目标

基本查清三江平原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制定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利用综合规划,遏制滥垦天然湿地的行为,实现三江平原地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有效地保护好该区重要的湿地动植物资源,并获得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3行动

开展三江平原湿地资源的调查工作,对现有湿地进行评估;

建立省级多部门参加的三江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机构;制定有关湿地保护的地方法律法规;

编制三江区域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其中;制定三江平原社会经济发展方案;

新建三处湿地自然保护区;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复合生态农业开发示范模式,进行农业低产田改造;开展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

进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试验工程。

4.时间安排20002010年。

项目21:长江中下游湿地的恢复和重建

1.背景: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河湖湿地分布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该区域的湿地主要由长江及其众多支流、湖泊组成。鄱阳湖、洞庭湖、洪湖、太湖、巢湖和洪泽湖等是本区著名湖泊。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基地,也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由于长期对湿地资源的过渡利用,该区的湿地面积显著减少,同时也导致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退化。98年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水,与该地区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水文变化、调蓄防洪功能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发挥湿地的正常生态功能效益,保证人民正常生产和生命安全,使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对该地区的湿地进行有计划的恢复和重建。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四)确定。

2.目标

远期目标: 通过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原有的湿地面积,改善湿地水质和湿地环境质量,充分发挥该区域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尤其是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方面的功能,逐步实现该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近期目标: 在近十年的时间内,使长江中下游被围垦的湿地面积逐步恢复,尤其是洞庭湖、鄱阳湖的湿地面积要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 通过在长江干支流上游的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工程,使长江的泥沙含量明显降低,水质改善;通过河道整治、蓄滞洪区建设以及防洪堤坝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增加湿地的蓄水容量,增强长江中下游湿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行动:

在调查现有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长江中下游湿地恢复和重建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加强规划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结合98年特大洪灾后的重建工作,开展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作。考虑到沿江及湖区人多地少和长江洪水的特点,对影响行洪的洲滩民垸,采取退人又退耕的“双退”方式,对其它洲滩民垸,有条件的可采用退人不退耕的“单退”方式,即平时处于空垸待蓄状态,一般洪水年份仍可进行农业生产,遇到较大洪水年份滞蓄洪水。

加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作,搞好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长江中下游的河道整治及蓄滞洪区建设

开展沿江湖区以及各支流上游湿地的涵养水源、蓄洪防涝等生态功能的研究,建立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功能效益的监测网点。

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加强湿地保护区建设。制定有关条例,严禁湿地的侵占和不合理利用。

4.时间安排:19992015年。

项目22:辽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

1.背景

辽河三角洲属于下辽河平原的一部分,有大片盐沼和芦苇湿地,是中国温带沿海海陆过渡带的典型湿地,也是人类经济活动最发达地带之一。该湿地区域不仅是水鸟重要栖息地和班海豹越冬地,还有丰富的芦苇、水产和地下石油资源,其中芦苇是中国轻工业重要造纸原料;此外,该湿地区域还有与海进海退过程密切相关的泥炭地层。目前,随着海、陆区域的油气田开发,港口工业的聚集,城镇发展和农业开发强度增加,该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湿地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整个辽河三角洲陆、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开展深入的研究,以期在保护湿地前提下,科学地合理利用该区域的资源,使资源得以持续发展。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六)、(九)确定。

2.目标

确定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模式,通过湿地的区域生态建设,维持本区湿地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存遗传多样性;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

3.行动

多学科联合考察辽河三角洲湿地类型、面积、分布、动植物种类及生态环境;

开展辽河三角洲-辽东湾浅水水域湿地资源、环境的区域性评估;

进行规划、设计和生态建设,其内容包括:湿地区域系统的综合整治;不同湿地类型保护地建设,诸如分别建立三角洲、湖沼、草甸、稻田、河口湾、滩涂及其物种的自然保护地;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研究海岸河口湾潮间带湿地的变化对水鸟承载量的影响;研究土地开发利用对区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立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进行资源清查,了解各类物种的生存状态及变化趋势;

建立若干个湿地生态工程建设示范区;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相协调的途径;建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前提下的资源合理利用模式。

4.时间安排20022012年。

项目23:黄河三角洲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1.背景

黄河三角洲以垦利海宁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河扇形地,面积5400Km2。自然湿地面积占23.3%,属于新生湿地生态系统。这些新生湿地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新生湿地,在中国和世界的滨海新生湿地中具有典型意义。近年来,由于黄河河水被层层拦截,致使本来已不稳定的黄河水量大减;加之三角洲油气田的开发,耕地面积的扩大,工农业的发展,港口的兴建以及新兴城市崛起和人口的剧增,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程度,造成湿地的破坏和衰退,而且形势十分严峻。本项目的实施对合理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和保护该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六)、(九)确定。

2.目标

开展并实施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从根本上解决湿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使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得到改善,形成水域、滩涂、草地、森林等多种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成为功能齐全的生态系统,填补中国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的空白,使之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研究基地。

3行动

开展湿地资源清查,建立资源档案库,重点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造和保护措施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途径。 开展影响湿地可持续发展自然人文因素的综合调查;评估现有湿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对发展前景作出客观的预测。 为解决湿地生态用水,开展战略性对策研究与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生态工程建设。 完善业已建成的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并强化其管理;开展湿地资源、环境的系统监测。对保护区内鸟类的生活、繁殖习性、迁徙规律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采取造林、封滩育林、育草等生物措施,结合引黄灌溉工程,对盐渍化重、地势低洼的地段进行挂淤,改变局部小地形,改良土壤,增加植被覆盖率,探索出综合治理盐渍地的科学途径。 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植被资源恢复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油田开发对保护区产生的负影响减至最低程度的途径。 通过研究黄河水的变化对保护区各类资源的影响,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4.时间安排510年。

项目24: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1.背景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总面积约4.6万公顷。位于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是青藏高原湿地面积最大、最典型的高寒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该区生活着以藏族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以畜牧业为生。近几十年来,人口大量增长,牧区经济发展很快,湿地的压力也日趋严重。过度放牧、随意的泥炭开发、不可持续地采挖珍贵中药、植物等,造成草地严重退化和沙化、自然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直接威胁湿地的存在和畜牧业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环境效益,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开展本区域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六)、(九)确定。

2.目标

减少环境压力、防止沼泽湿地的进一步疏干、沙化;保护好现存的沼泽湿地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3.行动

建立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联合协调机构;

制定地方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法规,加强管理,控制放牧,禁止樵伐、排干沼泽以及施用农药等人为活动;

建立湿地环境监测站,研究并掌握沼泽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生态学特征,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沼泽湿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示范。

4.时间安排20002010

项目25:松嫩平原湖群湿地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背景

松嫩平原湖群位于吉林省西部、黑龙江省的西南部。本区地势坦荡、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交织、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湖泊或泡子,并由河流、湖泊、沼泽形成了特殊的湿地景观复合体。由于本区湖泊水草茂密,芦苇丛生,而且每年吸引着众多的迁徙鸟类来此栖息繁衍。据观察资料,栖息鸟类多达220种,其中列为国家保护名录的稀有珍禽有丹顶鹤、灰鹤、白枕鹤、白鹳等20余种,哺乳类3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10多种。此外,湖泊湿地在防止风沙危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显著的效应。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六)、(九)确定。

2.目标

提高该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健全保护与管理机能。建立渔业、苇业、牧业等生态开发示范区,优化生态开发模式,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水面利用率和单产水平,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获得同步增长。

3行动

对资源的区域分布、时空变化和环境的演变进行综合性调查研究,编制湖群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使资源开发与湿地保护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建立3-4个渔、苇生态开发示范区及污染治理生态物理工程;

建立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站,对资源与环境的动态变化和演变趋势进行预测;

建立湖群资源与环境数据库、水生动植物标本室;

通过对保护区的扩建和不断充实完善,把保护区建成集科研、开发、保护、旅游、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示范保护区;开展珍稀水禽的生态学研究,进行人工驯化和产业化繁殖试验;

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公众教育,提高湖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对湖泊湿地的保护意识,增强湖区经济自我发展机能。

4. 时间安排:5-10年。

项目26:南方人工湿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示范

1.背景

我国人工湿地(以稻田、水库、渔塘为主)面积大约3800万平方公里以上。南方在发展湿地生态农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丰富的开发和保护成效,如“桑基鱼塘”模式、“果基鱼塘模式”首先都要以湿生环境为基础;再如湖北张渡湖林场的“林鸭鱼立体利用系统”等是湿地高效生态利用的成功典型。研究人工湿地结构与功能,实现高效利用,是当前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很有必要在南方现有的人工湿地“基塘”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工湿地环境,开展结构优化与模式创新研究,以开发促保护。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六)确定。

2.目标

通过湿地生态农业建设,确保湿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建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湿地开发与保护的新途径,使湿地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实现湿地保护与高效利用的统一。

3.行动

研究“基塘”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与能量传递特点;研究基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开展不同湿地类型区生态农业模式的试验示范与推广;

研究农田径流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新型的人工湿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试验示范区,形成林-农-水产立体生态结构的“基塘”模式体系;

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他们学习并掌握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们在湿地保护管理中生态农业推广和应用的能力,建立生态农业的推广体系。

4.时间安排:20002010年。

项目27:塔里木河流域湿地资源状况调查及其保护措施研究

1. 背景

塔里木河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全长128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不仅是该河水域与湿地的野生生物栖息地,更是极其干旱的塔里木地区的许多生物种群赖以生存的水源地和绿洲农牧业存在的基础,塔里木河湿地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不合理地引水灌溉,以及含高浓度化肥和农药的农田排水进入河流造成河水污染等问题,已使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湿地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积极的保护措施,使塔里木河湿地得到保护。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六)、(七)确定。

2.目标

为塔里木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行动

分区段对塔里木河流域湿地资源进行专项调查,评估湿地资源的状况;

编制塔里木河水资源与湿地综合保护规划;

研究塔里木河湿地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4.时间安排:5年。

项目28:澜沧江流域湿地可持续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 背景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流经云南省后,进入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注入南太平洋。干流全长4661公里,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近年来,该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中国位于澜沧江(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在我国云南省境内的干流长1240公里,占干流总长的26.6%。流域内有白马雪山、高黎贡山、西双版纳、南滚河、天池、青华、无量山、糯扎渡、纳版河等自然保护区。区内野生动植物种丰富,有滇金丝猴、长臂猿、印支虎、豚鹿、亚洲象等珍稀动物和桫椤、秃杉等珍稀植物,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

澜沧江流域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农业人口占流域内人口的90%以上,加之流域内开发历史长、人口密度大,目前一些非保护地带的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也直接影响下游的生态环境。为此,亟需加强澜沧江流域的综合保护,进行流域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四)、(九)确定。

2.目标

建立流域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综合管理机制;

提高流域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人员技能;

开发适用于当地社区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公众教育资料;

建立流域综合管理示范,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使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3.行动

在澜沧江流域自然保护区间与流域管理机构间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网络,推动流域的综合管理以及连接重要保护区之间的生物保护缓冲地带。

为流域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供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流域管理、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理论、技能培训。

在流域内进行参与式乡村评估,选择不同的社区,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教育,开展流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活动。

开展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流域管理机构能力的建设。

引入流域开发的评估机制,编制流域综合管理规划;为流域内重要自然保护区编制结合流域湿地保护内容的管理计划。

开展流域生态恢复试验。

4.时间安排:20002010年。

项目29:干旱地区天然湿地保留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

1. 背景

内陆干旱区是我国三大自然类型区之一,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二。本区荒漠化强烈,植被稀疏,生态系统结构脆弱。水系及沿河绿洲、湿地多互不沟通,在极端干旱的荒漠环境中呈岛屿状分布。在内陆干旱区,湿地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及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具有特别突出的作用,湿地边缘效应明显。湿地及其周围绿洲,为人群聚居的农牧渔业基地;湿地不仅为荒漠地带大多数隐域性动植物类群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场所,使之成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同时亦是不少地带性荒漠动物种类赖以生存的饮水水源地与食物基地,形成种群向湿地周围季节性集结的趋势。受内陆气候环境影响,昼夜温差大,形成了白昼生物能量代谢活跃,夜间呼吸损耗少,日净生物量积累值高,弥补了夏季生物生长期短的不足,使湿地具有很高的生产力。高积盐水域,还拥有储量可观的卤虫资源。内陆干旱区湿地,既是生物资源高度富集,又是开发利用强度最低的环境类型。在发展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水产养殖及科考旅游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四)、(九)确定。

2.目标

遏制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上游水域的水资源不合理截取,逐步开展湿地恢复工作,保护干旱区湿地的环境、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行动

查清干旱地区湿地资源现状;

增设湿地自然保护区;

评价干旱区湿地环境功能、生态功能;

建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示范区及示范工程;

对退化湿地及植被进行恢复试验,并建立补水机制。

4.时间安排 1999--2030年。

项目30:鄱阳湖水鸟保护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背景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出露的洲滩湿地面积达2,787平方公里,为中国其它诸湖所罕见。鄱阳湖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湖中有水生植物102种,隶属于38科;鱼类122种,分属于23科;保护区有鸟类280余种,分属1751科,其中水鸟115种,约占全国225种水鸟的51。鄱阳湖的湿地生态易受水文条件的影响,水文条件的改变又会进一步影响到湿地植被。因此,迫切需要对鄱阳湖湿地水鸟以及其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以便科学地评估各种水利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制定保护水鸟及其生境的措施、以及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措施。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七)、(九)、(十一)确定。

2.目标

使在该区越冬的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遏制偷猎趋势,使湖区水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使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并使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得到明显改善。

3.行动

制定鄱阳湖以及周围地区的湿地综合保护发展规划,建立大鄱阳湖区域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协调机制;

在鄱阳湖水域增建候鸟保护区和建立越冬水鸟保护网络;在珍贵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集中栖息区建立水生动物保护区;

开展鄱阳湖区湿地资源调查和越冬鸟类种群的定期航空调查;建立鄱阳湖水鸟和湿地生态监测体系;

为在鄱阳湖及其周围地区越冬的水禽佩戴环志,对选定的鸟类进行有关迁徙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开展鄱阳湖区重要生境的生态学研究,包括植被、无脊椎动物和水文学等;

建立2-3个水禽和湿地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示范点; 举办有关湿地保护知识的培训班;

在鄱阳湖四周的低山丘陵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小区网络以及山水相映的湿地森林公园网络;

开展湿地恢复与资源合理利用示范项目。 4时间安排: 1998-2015年。

项目31:洞庭湖水鸟和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1.背景

洞庭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269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3.5m,平均水深6.39米,蓄水量155.42亿立方米,湖中水生生物资源丰富。1984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00平方公里,现已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1997年和1998年又分别在南洞庭湖和目平湖建立了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南洞庭湖1300平方公里,目平湖500平方公里。该湖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水鸟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滩地围垦,导致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缩小,调蓄功能降低,生态环境恶化,野生水生生物种类锐减。对洞庭湖水鸟及其赖以栖息的湿地进行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分析湖泊演变动态和资源变化趋势,评估资源开发对湿地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水鸟和湿地的相应举措,以促进湖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七)、(九)、(十一)确定。

2.目标

有效地履行《湿地公约》,使洞庭湖区水鸟、濒危水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使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推动湖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行动

对湖区水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地貌、水文、水化学等环境条件进行系统深入的系统调查研究;建立洞庭湖资源数据库;制定洞庭湖总体综合开发规划;

健全保护机构,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制定和实施管理人员培训计划;改善水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制定、完善地方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法规,严格制止对湖区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并实施综合治理措施;

开展湿地恢复和改造示范工程建设,开展湿地资源多目标利用的试验;吸引当地社区参与退田还湖的生态治理工程和湿地保护;

建立洞庭湖水禽和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

环志越冬水鸟,研究稀有珍禽的迁徙行为和生态学;开展水鸟保护、水生动植物资源适度开发和湿地利用等各项专题研究;对湖区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驯化和繁殖研究;

建立宣教中心,多方式开展宣传水鸟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活动。

4.时间安排:1999-2010年。

项目32: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工程

1.背景

我国的油田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湿地区域,包括滨海湿地(浅海、潮滩、泥滩)、河口三角洲湿地等。如辽河油田位于辽河三角洲地区、大港油田一部分地区在河北南大港沼泽区内、中原油田部分位于黄河河滩、胜利油田位于黄河三角洲、江苏油田位于江苏省邵伯湖和高邮湖地区、江汉油田位于江汉湖区等等。

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对自然湿地具有明显的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有: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车辆、机械和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油田设施占用地面;围湖与围海。间接影响有:影响湿地水文条件和油田开发带动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4000万吨以上的原油产于湿地,占陆上油田原油总产量的40%左右,油田开发已对自然湿地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协调好湿地保护与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矛盾,开展油田开发的湿地保护行动势在必行。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六)、(七)确定。

2.目标

研究和开发一整套油田开发湿地保护技术,使油田开发对湿地的不利影响达到最小,保护油气田勘探开发所涉及到的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出湿地的各种功能。

根据国家湿地保护的规划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具体特点,提出石油、天然气开发的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具体步骤,将其纳入部门发展计划和部门政策中。

3.行动

制定湿地保护政策,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

查清油气田开发区的湿地情况,搞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消除或减少油气田开发对湿地的污染。

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管理和监督。

建立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工程。

认真搞好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技术交流工作。

建立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将湿地保护各项措施在小范围内付诸实施。

根据示范工程的经验,总结一套油田开发湿地保护技术,在全国有油田分部的湿地推广。

4.时间安排:20002005年。

项目33:上海崇明东滩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示范

1.背景

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崇明东滩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恰好处于中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东线中部,尤其是岛的东部滩涂延伸到东海,地理位置独特,滩涂辽阔,饵料丰富,既成为候鸟迁徙途径的集散地,又是水鸟的越冬地。崇明东滩的鸟类共有613101种。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非常巨大,开发海洋、开发海岛已成必然的趋势。目前崇明东部滩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面临着围垦和每年冬季到东滩扎寨的捕鳗人群的严重威胁。如何保护和利用崇明岛这块宝贵的湿地资源,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六)确定。

2.目标

对东滩的鸟类和湿地进行有效的保护,通过湿地生态系统的建立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保存一块环境优美的自然保留地。

3.行动

建立“上海崇明东滩候鸟自然保护区”,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保护由潮汐滩涂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

建立鸟类环志站,成为国际性的候鸟研究基地;开展鸟类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掌握保护区内的鸟类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规律;

组织开展观鸟、护鸟方面的生态旅游;

建立湿地农、牧复合生态系统及湿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两个示范研究区。

4. 时间安排:5-10年。

项目34: 青海湖湿地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

1.背景

青海湖湖水清澈,湖面广阔。面积达4340平方公里,蓄水量778亿立方米 。青海湖深居中亚大陆腹地,属高寒半干旱草原气候。由于湖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水生生物资源,为水禽鸟类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较好生存环境,鸟类资源极为丰富。据动物资源调查,湖区有鸟类164种,每年春秋两季仅迁徙的水禽就有近20种,7万多只。湖区的兽类有14科37种,主要有赤狐、高原兔、普氏原羚、岩羊等。湖中的岛屿是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赤麻鸭等夏季栖息繁殖的地区。尤以海西山和鸟岛上栖息的候鸟最为集中。目前,青海湖湖泊水位下降,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利于候鸟栖息。因此,开展对青海湖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项目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湿地生态环境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得以合理的利用,这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十分迫切的。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三)、(四)、(六)确定。

2.目标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青海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对鸟类、鱼类资源实施综合保护,使脆弱的生态系统逐步趋于稳定,并使青海湖特有的鸟类、鱼类和有蹄类动物资源得以保护和持续发展。

3.行动

开展对影响青海湖湿地环境的调查研究,分析湖区环境整体恶化的演变规律以及资源不合理利用和区域环境恶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制定青海湖湿地综合保护规划,加强湿地环境的管理;对青海湖湿地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整治,从合理利用草场和水源入手,人工植草,铲除沙化的根源,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加强对鸟类和鱼类的保护,防止人群的干扰;

扩大保护区面积,实施栖息地改造、恢复工程,全面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强化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的管护,建立一处有蹄类珍稀动物种群基因基地,规划总面积273公顷,并进行保护区的基础建设。

4时间安排:5-10年。

项目35:建立长江、黄河河源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1.背景

长江、黄河河源区湿地,地处中国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 湿地类型有:泛滥平原型湿地、冰缘宽谷型湿地、冰蚀湖洼型湿地、山前倾斜平原湿地、冲积扇缘型湿地以及坡积裙型湿地等,是中国最大的自然湿地分布区。湿地植被由藏北嵩草、芒尖苔草和华扁穗草等组成。湿地及其毗邻地区的动物,兽类有野牦牛、白唇鹿、野驴、棕熊和藏羚羊等;两栖类和爬行类有中国林蛙、高原腹蛇等。鸟类有:黑颈鹤、赤麻鸭等多种水禽。此外,还有适于高原生长的耐寒的冷水鱼类。对高寒地区而言,在生物种类上,也可谓是丰富多样和具有生物多样性。尽管本区气候高寒、多大风和干旱,然而,由于冰、雪融水补给丰沛、稳定,因而湿地广布。湿地的存在,反过来,它又能很好地保护河源区,免遭水土流失的侵袭,并涵养了水源,保护了那里的生物物种及其生物多样性。

河源区湿地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其影响不仅涉及河源地区自身,同时还会波及到毗邻地区与之直接相关的长江、黄河上游区。黄河干流在青海境内长达1959公里,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长江在青海境内长达1206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目前该区面临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冲击。因此,建立河源区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确定。

2.目标

保护好这两条中国一级大河的河源区湿地,维护其基本的生态平衡;保护好分布在世界上最高海拔高原上的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

3.行动

开展长江、黄河河源区湿地多学科综合考察,并进行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的评估;

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在长江河源区和黄河河源区分别建立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区建设和生态恢复。

4.时间安排:20002005年。

项目36: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建设

1.背景

珠江河口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亚热带-热带过渡性的大型海岸带河口生态系统,区域内有泥滩、沙滩、红树林、岩石海岸、岛屿、岩礁、咸淡水交汇区、浅海高盐区等生境,生物多样性丰富。珠江河口地区(包括香港、澳门),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农业、水运交通、海洋渔业、海岸工程等产业发展迅猛,使得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物种多样性不断受到损害,某些珍稀名贵物种,如中华白海豚等日趋濒危。因此,保护珠江口海洋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确定。

2.目标

建立自然保护区,将珠江口外4900平方公里的海区划规为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实现对中华白海豚及其相关的水产物种资源进行的全面的监测和管理。

3.行动

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并设点进行常年监测;对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的集结地,进行水域环境状况的综合调查;对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活动区域内的水生物种资源及水产可利用资源进行全面的资源调查;合理确定保护区的选建范围,并划定保护区内的各级保护带;建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明确其职责和责任。

4.时间安排:5-10年。

项目37: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及合理利用

1.背景

巴音布鲁克位于天山山脉中部的山间盆地中,四周为雪山环抱,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水源补给以冰雪溶水和降雨混合为主,部分地区有地下水补给,形成了大量的沼泽草地和湖泊,为天鹅和其他鸟类提供了较优越的繁衍栖息地。巴音布鲁克鸟类有128种,隶属143080余属,其中雀形目53种,非雀形目75种;繁殖鸟95种,占74%,其中留鸟34种,所以巴音布鲁克是鸟类繁殖和度夏的栖息地。兽类有20余种,其中,两栖类2种,鱼类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8种,如雪豹、黑鹳、金雕、白肩雕等,二级保护的有25种,如天鹅、盘羊、雪鸡等。

由于寒冷和冻土作用,湿地保护区内植被以草本为主,约有50科,160余属,260多种。沼泽中以苔草、水冬麦等为主,植被盖度达80%以上,草原中以针茅、羊茅等为主,植被盖度5070%,植被生长期短,产量不高。

该项目的实施,可实现巴音布鲁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增加天鹅及其它鸟类的栖息数量,为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六)确定。

2.目标

在已建保护区的基础上,把保护区建设成集保护、科研、开发、教育、旅游于一体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3.行动

完善保护区总体规划设计,制定保护区建设和发展规划;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天然植被及鸟类栖息环境恢复工程、野生动物保护恢复工程、保护区管理及建设工程;健全管理机构,配齐管理人员、落实管理措施及责任制;增加保护装备;开展自然保护宣传;进行人员培训;建立人工饲养繁殖天鹅、雁、鸭类基地及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开展生态旅游。

4.时间安排5-10年。

项目38: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1. 背景

中国湿地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除作为濒危和特有动植物的栖息地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重要的停歇地和繁殖地。中国的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复杂和多样的威胁,大部分与人类的开发活动有关,如排灌、转为农用及其它用途、资源的非持续利用、非法狩猎及污染等。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几乎涉及中国所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本项目将在三江平原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若尔盖沼泽地的辖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曲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其交叉地区;盐城沿海区的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洞庭湖流域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等四个重要地区开展示范活动,尝试消除湿地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方法。

本项目将利用全球环境基金援助的1168万美元、澳大利亚政府援助的259万美元以及中国各级政府配套的2030万美元,在上述四个示范点及中央湿地管理部门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四)、(六)、(十一)确定。

2 .目标

在四个项目示范区,确保中国全球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家保护规划、立法及其进程结合起来。

3 .行动

1)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省级自然保护区

扩大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湿地走廊带;洪河保护区水体的恢复与管理;在洪河保护区缓冲区开展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农业开发示范;示范编制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规划;为湿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制定替代生计方案;对公众加强湿地价值与功能的教育。

2)辖曼、尕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曲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其交叉地区

在若尔盖沼泽地扩大保护区面积;加强若尔盖沼泽地保护区的管理(辖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曲省级自然保护区、尕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加强社区参与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在若尔盖沼泽地当地牧民社区,进行可持续草地管理示范;示范对生物多样性有利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当地社区开发替代生计方案;加强湿地价值和功能的公众意识教育。

3)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

扩大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在大丰国家级保护区缓冲区示范潮间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对生物多样性有利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当地社区开发替代生计方案;加强湿地价值和功能的公众意识教育。

4)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

改进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确认并管理洞庭湖盆地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好准备,并将其全部纳入发展规划;在湿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制定并实施替代生计方案;对公众加强湿地价值与功能的教育。

4. 时间安排 2000年-2005年。

项目39:图们江区域环境项目

1 背景

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周边地区涉及中国、朝鲜、蒙古、俄罗斯和韩国等五个国家,包括图们江及其支流、彼得大海湾以及图们江南北的河流,其东侧属于朝鲜,西侧除下游外大部分在中国境内。图们江地区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其生物区系具有北半球北部山区特征,蒙古生物圈位于图们江流域的西部。该区域包含了许多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如海岸湿地、海洋生态系统、温带森林和草原地带。

目前对图们江地区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为图们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木材和化石燃料等自然资源的地区正面临着资源退化和枯竭的危险,正在兴建的交通设施给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加速城市化进程,干扰了图们江流域的濒危物种和水鸟的正常迁徙活动,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对食物和水的需求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把湿地、草原和森林开垦为农田,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这些影响会急剧加大,它们会与区域自然资源面临的长期威胁如生境片段化、火灾、过度放牧和非法捕捞等叠加,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威胁。

图们江流域5国对该地区的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1995年在纽约签署了《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和东北亚环境原则谅解备忘录》。

本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二)、(五)、(十一)确定。

2 . 目标

加强管理图们江流域具有区域和国际重要意义的环境资源的能力,建立该区域制定和实施合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项目的能力。具体目标是:制定“跨国调查分析”和“战略行动计划”文件,并培养区域实施该“计划”的能力。

3 行动

建立地区和国家级环境管理合作机制;同已建立的项目和规划进行合作与协调;

准备和实施“战略行动计划”,为国家级的“图们江区域开发计划”小组和环境工作组掌握专门的技能;

对目标人群提高环境公众意识;在国家级和地方级实施“提高环境意识”项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施基于社区的小型科研基金项目,加强社区参与;

用协同的方法,准备“跨国调查分析”和“战略行动计划”;各参与方提交“区域环境报告”、“跨国界问题分析”;编辑出版“地区战略行动计划”;

编制“地区环境研究与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协调一致的环境影响评估。

4 时间安排 199911月-200111月。

项目40:交通建设湿地保护政策研究和示范项目

1、 背景

交通行业建设的港口和公路工程对湿地的利用很多,是涉及湿地利用和保护的一个重要行业。但是,目前尚未对交通建设与湿地保护进行过深入研究,也缺乏有关湿地保护的经济和技术政策。

2、 目标

通过研究制定出港口和公路建设的有关经济技术政策;

建立典型的交通建设湿地保护示范工程。

3、 行动

研究港口建设对湿地的影响,提出适宜的港口建设保护湿地的主要政策;

研究公路建设对湿地的影响,提出适宜的公路建设保护湿地的主要政策;

选择典型建设工程作为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并组织实施。

4、 时间安排: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6e333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9.html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