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史复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发布时间:2015-12-02 20:12: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一 先秦时期

——夏、商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注:

奴隶社会:夏、商 、西周

春秋(瓦解)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

一、商朝的政治制度

1.内容: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2.特点:商王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地方制度)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先代贵族),其中同姓诸侯是分封主体

②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力:诸侯国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④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3)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力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分封制走向瓦解。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贵族集团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易错提示

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2.宗法制

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特点 大宗和小宗即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小宗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

保障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三、选官制度

军功爵制度:战国时期开始用立军功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以来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要点透析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下图: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形成森严的等级。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2)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3)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

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学以致用

12014·广东卷 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2.(2013·山东高考)《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3.(2013·全国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2013·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5.(2013·浙江高考)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2012·浙江高考)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0·广东高考)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8.(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9.(2010·上海单科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10.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2)地域特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

3)产业结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生产工具的革新

石器(原始社会,耒、耜)→→青铜器→→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出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二牛抬杠(汉代)→→曲辕犁(唐代,长江下游地区,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水利设施的兴修:

1)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②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2)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4.耕作方式:

(1)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社会)→千耦其耘(商周)→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春秋战国)

2个体农耕

①出现:春秋战国

②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特点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评价

a.积极性:自耕农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的因素。

特别提示

自然经济,即通常所说的小农经济,是建立在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1)井田制

①出现: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内容: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瓦解过程

a.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崩溃瓦解;

b.加速瓦解:战国时期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按照土地好坏收税,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c.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2)土地私有制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君主私有土地

②形式 地主私有土地(封建社会主要的土地私有形式)

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土地经营方式——租佃制

①原因:土地兼并

出现:战国时期产生。

发展: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普及:明清时期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三、手工业——冶金业

1.青铜铸造:商周时期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2.冶炼: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3.燃料的变化:煤(汉代)做燃料→→北宋普遍使用;

南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特别提示

私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小。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加之规模大、技术精,冲击了私营手工业。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封建政府课以重税。

(4)社会环境:私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很大

四、商业:

五、商业政策

(1)政府鼓励:早期,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

(2)重农抑商

特别提示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与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念相关。

要点透析

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

1)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且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3)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4)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5)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二、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目的、影响。

1.原因: 战国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2.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影响: 一方面保护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经营,以致到明清时期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3.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分散经营为主,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6.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为辅。

7.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分布的重要特征。

8.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学以致用

1(2014·浙江卷)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还是的信息

2(2014·天津卷)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2013·四川高考)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5.(2012·海南高考)《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6.(2012·浙江高考)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7.(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8.(2011·北京高考)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C从题干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人负 责,也就是说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答案为C

102010·浙江高考)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112011·安徽高考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一、科技

1.医学:《黄帝内经》编纂于战国(成书于西汉); 扁鹊“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2. 司南,战国时期出现。

3.汉字:甲骨文(商,中国最早成熟文字)——金文(西周)——小篆(秦朝,后流行更为简便的隶书)

4.文学:

1《诗经》

时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周朝时期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

2)楚辞,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二、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学家派的创始人。

2)主张

(3)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4)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

(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说明

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影响

(1)地位: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

(2)影响

特别提示

先秦时期民本思想及人性论

考点透析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1.阶段特征: 春秋到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了思想科技文化的变化。

2.其主要表现:

(1)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主阶级走向衰亡,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走向壮大,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2)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私田出现;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促使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各国的变法;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兴盛和新城市兴起。

(3)思想文化上: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思想文化最为典型地反映了社会大变革的特征。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各家纷纷登场,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

学以致用

12014·山东高考)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4.(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5.(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6.(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7.(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8.(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9.[2014·北京卷] 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10[2014·重庆卷]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24[2014·新课标全国卷]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1.[2014·海南]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12.[2014·上海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11.2013江苏高考). (12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冶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专题 秦汉时期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公元前22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

2)三公九卿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

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一、 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2)影响

积极: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

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②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2.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三、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学以致用

12014·天津高考)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2014·重庆高考)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32014·新课标全国卷 中国古代,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2013北京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 B.秦 C.汉 D.唐

5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6.(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7.(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 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 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9.(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102013天津高考)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一、重农抑商:

1.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

2.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

二、水利工程及工具:

1.二牛抬杠式犁耕; 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

2.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修造的目的在于征服岭南的战争需要。(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三、手工业

1. (西汉)煤作燃料冶铁

2.(东汉)水排——鼓风冶铁

3.(东汉)烧出青瓷

四、城市繁荣

1.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

2.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

3.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

学以致用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32011·山东文综·10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 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42014·天津文综)《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5.(2011·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 8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7.(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8.(2013广东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9.(2013山东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10.19分)2014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指出材料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一、秦朝:法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二、汉代:汉初黄老之学

1.原因:

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和兵役,减轻刑罚)

2)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 内容:

1)治身(养生)

2)治国(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原因:

1)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使其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2. 新儒学理论:

1)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大一统

3.地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4.影响

(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特别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其自身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四、科技

1.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被称为“蔡侯纸”。

2.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 地动仪

3.数学:《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医学:

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基础

2)东汉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五、文艺

1.汉赋:司马相如

2.书法:秦篆汉隶

3.绘画:汉代的帛画盛行,代表:长沙马王堆中的帛画、砖画、石画

考点透析

1.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哲学。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统一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2.董仲舒新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关系:

1)继承:仁、礼、德、民本思想

2)发展: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一统

学以致用

1.(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2.(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

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3.(2013福建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4.(2013重庆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5.(2013重庆3题)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6.(2013北京16题)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7[2014·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8[2014·北京卷]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2.[2014·海南]“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9.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专题三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一、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中朝(汉武帝)→→尚书台(东汉)→→尚书省(魏晋南北朝),同时新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特点:初注重人品人才→后注重门第

2.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

1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一、农业:均田制

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实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隋唐两朝沿用。

3.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只准使用,不准买卖;授田农民需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易错提示均田制的推行是以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为前提的,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二、手工业:

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

白瓷(南北朝)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2.(2013重庆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3(2014·广东卷)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突破空间限制

4[2014·新课标全国卷]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5.[2014·海南卷]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一、思想

1. 儒学出现危机

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

2.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二、文艺

1.书法: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出现士人群体,特立独行。

特点:表现个人意境,具有写意性。

代表: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绘画:魏晋南北朝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1)特点:注重写意及个性表达。

2)代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三、科技:

1.数学:祖冲之(南朝)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

1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22013江苏2题)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2014·天津卷]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专题四 隋唐(581-907年)

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

1.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2.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特点: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二、选官制度——科举制(赀选凭财产资格为官、荫袭、军功入仕等途径。

1.演变:隋(设立)——唐朝(完善)——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明清(衰落,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2.内容:

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以试策取士。

2)完善: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作用:

①科举制的创立为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③把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唐朝衰落——藩镇割据

1背景(地方行政体制):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唐朝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

2. 原因:

1)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2)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最高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3.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考点提示

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公开、公正、客观的原则。

学以致用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3.(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4.(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5.(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2010·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7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8.2014·海南单科)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9.(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10.(2013江苏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1(2014·福建卷)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

一、农业——均田制

隋唐时期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并进行了变革

二、手工业:

1.纺织: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2.瓷器:

1)“南青北白”: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2)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三、商业繁荣

1.原因 ①政治上的统一

②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

1)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城市的繁荣:

①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②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

③坊市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学以致用

1.(2013福建15题)《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2013安徽12题)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 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2013天津2题)“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4.(2013浙江16题)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5.(2012·福建文综,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6.(204·江苏)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13.(204·广东)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7.2010年北京卷文综37题第(1)小题)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

一、思想——三教合一

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文学艺术:

1.书法:

1)草书:

代表:张旭、怀素;

特点:狂放不羁;

2)楷书:

代表: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特点: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2.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3.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代表: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

4.科技:

1)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

2)火药:唐初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3)唐代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并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

学以致用

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2011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32013四川1题)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4[2014·重庆卷]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15[2014·北京卷]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4.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专题五 宋元时期(907-1368年)

一、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

1)唐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2)藩镇割据进一步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

2.措施

1)相权: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设枢密院掌管军政;设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总管财政。

收精兵:设三衙统领禁军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并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2)地方

①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大难制,实行“三岁一易”),由通判监督。

制钱谷: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

1)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2)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危机

二、元朝

1.中央: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2.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设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特别提示

元朝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等)。

学以致用

1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2012年上海历史,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3.(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4.(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5.09年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09年浙江卷)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 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 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7.09年海南卷)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 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财政权

8.(2013年山东高考11题)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92011·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102011·北京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11[2014·浙江卷]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12[2014·北京卷]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一、农业

1.土地兼并: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更为激烈;

2.租佃制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二、手工业

1.金属冶炼:北宋:煤普遍使用(汉开始)

南宋:焦炭开始使用(明普遍)

2.纺织:宋:棉花种植从边疆传到内地。

元: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中心。

3.制瓷:

1)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各地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2)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青花、釉里红;

三、商业:

1.突破了坊市界限,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夜市、草市、晓市兴盛;

2.北宋出现了交子,反映商品经济发展;

3.专门娱乐场所:瓦子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府的监视控制减弱,北宋政府不直接管理商业活动。

5.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泉州;

泉州在元朝成为最大的贸易港口,是货物集散地。

6.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表现:商人地位提高)

考点透析

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四大特点

1.城市功能:从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到商贸经济功能。

2.商业活动:由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

3.数量和规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4.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转移紧密相连。

学以致用

1.2011·天津文综·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3.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3题)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4.(2013全国Ⅱ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5.(2013高考4题)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6.(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

7.(2012年江苏历史,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82014新课标全国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9.2014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分析材料,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

2)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

一、科技发展出现高峰

1.印刷术:毕昇(北宋)活字印刷术

2.指南针: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前司南多用于看风水,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火药:宋广泛应用在狩猎、开山、采石,火药武器:火箭、突火枪

元朝火药传入欧洲,约14世纪,使资产阶级战胜贵族

4.天文历法:郭守敬(元)简仪,《授时历》;

5.农书:王祯(元)《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

二、思想:理学——儒学的新发展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传播迅速,儒学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丰富、更新儒学体系。

2.内容

3.影响

(1)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三、文学艺术:

1.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2.绘画:(1)文人画

①原因:a.文人阶层壮大;

b. 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②特点:文人画由写实转向写意。

2)风俗画:张择端 北宋 《清明上河图》

3.文学:

1)宋词

①产生原因:

a.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b.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c.便于吟唱,表达情感。

②代表: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2)元曲

①产生原因: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城市经济发展,民俗文学繁荣。

1 代表:马致远、张养浩

3)戏曲:

①宋末:南戏,浙江温州一带,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

瓦舍,娱乐场所。

②元: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成熟,进入黄金时期。

特点:时空自由,象征虚拟动作表意。

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四大家)

考点透析

1.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

2.程朱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学说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学以致用

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2011年北京卷,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3.2011年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5.(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6.(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7.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82013福建16题)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9.(2013广东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102013全国Ⅰ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1[2014·广东卷]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2[2014·新课标全国卷]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3[2014·江苏卷]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13.2009上海历史卷,312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问题:(12分)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分)

专题六 明清(1368——1840

一.朝代更替

明(1368——644):1386朱元璋定都南京;1421朱棣迁都北京(迁都原因:势力在北方;加强巩固边防;防止蒙古南下);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清(1636——1912):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顺治入关;1840鸦片战争;1912清帝退位,亡。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1.丞相的废除

1)废除: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2)意义: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

1)雏形: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供备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2)设立:明成祖在文渊阁成立内阁,

3)权利: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由皇帝批红。

4)性质(特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内阁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易错提示: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3.八股取士:

1)内容: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文体为八股文,不允许有独立见解,应按朱熹对四书五经的理解。

2)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新能力,阻碍科技文化发展,是思想文化专制的表现。

4.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变成了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3)职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4)特点:①简: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②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③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④军机大臣全为兼职。

(4)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办事效率。

②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有学者认为,军机处有利于皇权专制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的扩大。

考点提示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⑵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⑶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⑷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⑴政治上,君主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暴政,使政治黑暗、腐败。⑵思想上,对思想文化的严密控制,阻碍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⑶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⑷整体上,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西方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分配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2.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时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4.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学以致用

1(2014·广东卷)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2(2014·新课标全国卷)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3(2014·山东卷)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4(2014·全国大纲卷)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5.(2014·四川卷)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6.(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7.(2011·海南单科·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8.(2013福建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9.(2013山东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11.(2014·江苏卷)(14)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占据主导地位。

二、商业:

1. 明清国力强盛

(1)商业市镇兴起,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交通要冲),城市经济功能加强。

(2)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普遍流通。

(3)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主要有徽商和晋商。(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会所进行联络的地域性商人集团,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地点及行业: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个别地区);纺织业(个别行业)

2)特征:雇佣劳动;工场手工业的经营形式;

3)地位:封建社会内部新事物,代表社会发展的进步事物,但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4)阻碍因素: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市场)

重农抑商:政府压制手工工场,向商人征重税,影响了手工工场的规模;商人买田置地,缺乏资金,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官府盘剥:征收重税,使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海外市场),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a.自然经济占主导(根本)

b.防止东南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A.原因 c.抵御西方的殖民侵略。

d.天朝上国,统治者盲目自大。

B.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设广州十三行通商

C.影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失去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契机。

特别提示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1)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

三、近代前夜的中西对比

考点透析

1.商业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5)商人地位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学以致用

1(2014·全国大纲卷)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2(2014·福建卷)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4.(2012年海南卷历史,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5.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6.2014江苏卷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72013全国Ⅱ26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8.2014福建卷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92014·浙江卷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

一、科技:

1.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吸收了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并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3.《天工开物》宋应星(明)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4.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学是应用科学,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技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做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技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4)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 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二、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1. 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统治发展的顶峰,日趋衰落,阶级矛盾激化;

2)经济:商品经济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竞相逐利;

3)文化:思想文化专制,程朱理学是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

4)对外: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

2. 代表:(明)李贽

主张:①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②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③男女平等;

④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认了“天理”的存在;

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1)共同主张

(2)具体特点

4.评价

(1)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三、艺术:

1.书法:世俗化、平民化、多样化;

2.文学:小说——主流

(1) 背景: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壮大;

②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2)代表:①明:四大奇书 三言二拍

②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3)评价: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新的高峰。

3.戏曲:(1)昆曲:

①时间:明中期到清中期是其鼎盛时期。

②评价:被誉为“百戏之祖”

(2)京剧:

①时间: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四大徽班”进京。

②地点:北京(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大徽班来京献艺)

③代表:同光十三绝

④评价:将独特的中国戏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考点提示

一、儒学发展演变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完善与独尊——西汉时期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学以致用

1.2011年天津卷,27)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2011年北京卷,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3.(2011江苏历史,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4.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52011年海南卷,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62013全国Ⅱ27题)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72013全国Ⅱ28题)“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8[2014·浙江卷] 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朱熹 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4·全国大纲卷]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10.2012浙江高考)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6c26cdaf1ffc4ffe47acff.html

《高考通史复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