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发布时间:2020-06-07 02:05: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一、大数的认识

第一课 亿以内数的读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读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新知。如:在学习例2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先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零”该读;哪些“零”不该读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的规则。层层递进;为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也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空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学习基础;有些题学生才会做。所以;课堂设计;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设计本课新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大胆去试写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写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不同的写法进行交流。最后引导总结出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学生在练习中还是出现了写数的错误;在课堂上及时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大多是由于“0”的占位问题把数位写多了或写少了。从学生的思考过程来看;他们用的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的方法;方便又快捷;可这种方法也有弊端;就是容易马虎出错;尤其是写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如果写出数后;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读;这样就会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第三课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多位数的比较方法;并能准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较好;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更多地体现。其实;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之后;例题的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比较出数的大小。另外在练习时要给学生更多地时间口述比较方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第四课 数的改写与省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学完改写后;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一学完大数的“省略”;就会发现学生连改写也不会了;主要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将两个知识放到一块进行对比教学;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相互交流;结合自己的错误发表各自的想法;寻求好的方法;从而发现:

一、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2改写使用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2、要保证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必须做到“一找”“二看”“三用”。“一找”;找到“万”位。“二看”;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上是几。“三用”;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第五课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读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的原则是读、写多位数和计算的基础。在本节课中;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贯穿在数发展历史的背景中;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也许效果会更好。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直观地说明“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是数不完

第六、七 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不是简单地进行读写;而是把读写数的教学与理解数的意义相结合;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安排。以亿以上数的读法为例;可先让学生借助读亿以内的数的经验;试读出例1中的三个数;再让学生交流读数的方法;并由此总结出读数的方法;然后组织读数活动。这三个基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探索——交流总结——熟悉巩固;获取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全过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也培养学生在探索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的数学活动中;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的能力。

不足之处是;学生探索完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没有将它与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对比;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以致少数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对方法混淆不清;不能正确地进行改写。在学习完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题目要求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少数学生也糊里糊涂地运用了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而单位写的却是“万”。在练习课时;应重点强调这个问题。

第八课 计算工具的认识

在课堂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最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需要出;感受学习“公顷”“平方千米”的必要性。课上先复习学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教室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较合适?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隘;见识少;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100;1000米有多长?然后想象边长100;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1平方千米;从而初步感知它们的大小。

3、角的度量

第一课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性;学生感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迁移;通过比较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要求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阶段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线;探究阶段让学生利用学具观察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应用阶段让学生借助各种图形加以巩固和拓展;这些都使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第二课 角的度量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本知识以后;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角的认识;量角器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由于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学生很容易读错(将锐角的度数读成是钝角的度数)。因此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原理;区分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不同的角的度数。

反思教学过程;现自己还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使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第三课 角的分类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进行教学的。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时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得出正确的概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利用了活动角;用活动角不仅引出各种大小的角;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学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各种角的特征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更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以更多的实例丰富他们对角的认识。

2.在课堂中齐问齐答的方式应少一些;多给学生独立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第四课 画角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采取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回忆角的度量方法;接着想办法画一个60°的角。学生尝试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0°角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是画不准。仔细反思;可能是: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分不清。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角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角画成了锐角。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零刻度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由于本单元过于抽象;又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数学知识;在头脑中没有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带入课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4、三位数乘两位数

4.1因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的乘法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探索的空间;注重学生间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的培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使他们懂得如何有序地操作与思考。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很快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了、主动了。但教师在教学结构的处理上还有不妥之处;第一环节“复习乘法学习的历程”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本节课在“巩固练习”方面做得比较不够。另外教师在时间上的处理不得当;所以在今后备课时;要考虑到各个环节时间分配上的问题;才不会导致教学结构上的缺失。

4.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本节课开头就铺设了一些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题;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为新课做好铺垫;达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接着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列出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小组交流;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乘法经验;探究简便的笔算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计算过程、算理的重点讲评。

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容易;但是在课后的练习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做两个乘数末尾都是0的乘法算式时;容易漏写0;二是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学生容易把因数末尾的0对错位;三是个别学生在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后;会与之前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没有0的乘法混淆;造成竖式对错位以致计算结果也出错。

针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方法:一是通过计算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最后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二是通过笔算及口算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发现算法间的联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三是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和没0的笔算进行区分;并加强巩固练习。

4.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因为在乘法口算练习中已经出现过类似的习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观察、计算、分析。然后全班交流;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规律;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体验归纳规律的方法;从而获得一定的价值体验。

但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扩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的出数。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做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在学生总结时;学生的语言不是十分准确;因而;学生的总结能力还有待与教师的进一步关注。

4.4常见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自主探索来明确单价、数量和总价及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有效地把握教材;使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一、在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中;一些基本的术语;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程参与;这样就为学生下一步奠定了基础;二、尝试活动;自主探索;教学时;先出示例题;要求学生先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一找算式中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从而理解“单价、数量、总价”及“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式;整个关系式都由学生自主做题而得出;水到渠成。

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5.1认识平行和垂直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继而灵活应用概念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本节课中;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来教学;整体呈现、逐步建构。新知的探究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活动。首先让学生画图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观察分类;通过操作、验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而相交中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最后顺水推舟揭示概念。

关于平行的概念;教材上给出的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个人认为这里更应该突出一个“永不相交”;因为直线具有可延伸的特点;只有在平面无限扩大;直线无限延伸也不相交的情况下的两条直线才能成为平行线。在这个概念当中需要给学生讲清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在同一平面内;二是永不相交。在讲授前者时可以先给学生铺垫一下什么是同一平面;如我们的桌面、墙面、地面等等都是一个平面;而桌面和墙面就不是同一平面;在桌面和墙面上分别画一条直线;虽然不相交;但它们也不平行(在同一个截面上除外);在讲授后者时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延伸;教师再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两条平行线延伸的过程;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5.2画垂线

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认识结构重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探索“画垂线”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想一想;通过学习自己所亲身实践;掌握如何画垂线。

5.3认识垂线性质

本节课认识垂线的性质;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把直线外一点A和直线上任一点连起来;经过实际 测量得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先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图;最后通过画垂线的方法画出长方形。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但这节课也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如;学生的生活实践很难与学习的知识相结合;不少学生很难进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练习中出现的怎样走最近;要画出垂线段来;个别学生不太理解学习起来很费劲。

5.4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本课时;可先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经过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长方形;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激起学生探究的稀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比较一下;这些形状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5认识梯形

本节课学习了梯形的相关内容;对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做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学习梯形的特征;认识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不同;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学习四边形的分类。整个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特别在教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学生给四边形分类;再说出为什么这样分;分了学生自主的空间又便于理解知识间的关系。在讲解关系时;把四边形比作大家族;其他则是小家庭或家庭成员;并用课件演示出来;形象又具体。

本节课的不足是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还有待于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6.1口算除法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估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教学时;利用课件呈现分彩旗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出口算方法;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让他们进行交流;互相了解。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知;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6.2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教学的。因为这一节计算课;它本身就比较枯燥;而理解算理;正确计算又是它的重点;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节课利用现实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重学生间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的培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初始内容;难度并不大;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练习;强化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容易产生许多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对商的定位没有掌握好;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重视。

6.3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本课学习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除法;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试除历来是除法教学的难点;过去往往采用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把试商的方法讲给学生听;示范给学生看;逼着学生在模仿中学会试商;这违背 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通过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法中往往就包含了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明确;可进一步追问;作进一步的引导。计算教学;只有理解了算理;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才能运用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4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试商的方法。在教学时;结合具体联系巩固和复习前面学习的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来计算;感受多次试商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用不同的方法试商;培养学生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试商的方法。

6.5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除的顺序、试商的方法与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基本相同;只是商的位数多了;计算复杂了些。所以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情境;一方面;为学生计算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有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饿形成;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6.6商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果的喜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在讲解完规律过渡到应用时;衔接不够自然;规律应用的过程中;讲解简便运算后;总结不到位。其次学生没有足够的探究时间。每一个环节看似都很民主;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探究时学生还没有进行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教师已经把他们的思维拉了回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争取做到更好。

七、条形统计图

7.1条形统计图(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也带来了一定的难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教学“制条形统计图”这个环节时;没有让学生先画条形统计图;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分析、反思的过程;总结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显得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发展学生个性化的、独立地思维能力。

7.2本节课主要内容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在教学中;通过中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图;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一、小组交流讨;自主学习。当学生开始尝试将收集的数据用条形的形式来反映时;他们碰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格子不够”“用每个格表示2辆车;要画很多格;太麻烦了!”学生带着一种疑惑;而教师则将这个问题提供给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在想办法的过程中把问题解决了。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对信息进行处理。整个过程使学生亲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8、数学广角——优化

8.1合理安排时间

本节课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从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开始;再到小红吃感冒药等实际问题;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讲得还是态度;作为活动课;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探索规律;在探索烙饼时;最好的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烙饼;自己体验3张饼烙法有3;从而找出最优方案;从而让学生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在教学例1;处理学生的反馈时;也做的不够好。在反馈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程序表达的还不够清楚。也没有着重探讨哪些事情可以同时进行。另外既是合理安排;讲究效率;可以进一步提升;把事情符号化;用符号进行表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更加合理。

8.2“田忌赛马”中的数学问题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入手。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且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情趣;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节课中充分学习兴趣。对策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到朝鲜不到局势。引导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学习了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5d881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4.html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