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发布时间:2011-07-08 13:11: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毒: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寒热往来:指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虐,提示邪在半表半里。主要见于湿热类温病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或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或湿热秽浊闭郁膜原。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身热夜盛: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分。热入血分,瘀热交结亦可。

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尽,留伏阴分。

时有汗出:指汗出随热势起伏而时有,且为局部汗出。多在热高时汗出,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为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湿遏热伏。

战汗:指温病发展过程中忽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恋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是指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也昏谵并称。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逆传心包:指温病初起邪犯肺卫,未得及时正确诊治,邪不外解,手太阴肺的病变不解未传至阳明气分,而传至心包。

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所用清营热、滋营阴,佐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的治法。

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为阳邪,两者相合,耗劫津液。

浊邪害清: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症。

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有何不同?

温热类温病起病较急,热像显著,易伤津液,传变较快,病程较短;湿热类温病起病较缓,临床表现兼备湿、热两方面,初起热象可以不十分显著,当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湿热化燥化火,可伤及津液。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试述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和治疗原则?

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初期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脉浮数,苔薄白等。由表入里,由轻到重,逐步发展。以解表透邪为主。

伏邪温病: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初起即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里热症。由里达外,或进一步内陷深入,以清泄里热为主。

斑疹的鉴别?

形态上:斑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病机上:斑为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所致;疹为风热伏郁于肺,內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而成。

湿蒙心包和邪陷心包的比较?

湿蒙心包是湿热酿痰,蒙蔽包络,表现为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红或绛;邪陷心包是邪热内陷,机窍闭阻,表现为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

怎样理解春温处治以“清、养、透”为原则?

春温治疗应该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需注意透邪外出,顾护津液。

秋燥“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上燥治气是指秋燥初起,燥热伤肺,闭郁肺气,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中燥增液是指燥热盛于中焦,灼伤胃肠津液,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时,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津液;下燥治血是指病之后期,燥热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津液,水亏火旺,水不涵木,治宜滋养肝肾,填补真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5a17ba1a37f111f1855b3c.html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