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信息科学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11-01-07 18:24: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

关键字:可持续 发展 环境 生活 目标 资源 经济 社会 协调 改革 理论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提出已经很早,因为发展不仅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后代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发展才是有效的,才会让人值得高兴。在中国成立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让中国人骄傲,让世界人震惊。但只要我们留意一下我们周边的环境,资源是不是越来越缺乏呢?污染是不是越来越更严重呢?环境问题是不是越来越多呢?等等。这些都是在中国发展中忽略“可持续”而导致的,但现在党中央领导越来越重视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才能在中国行得通,是人民和时代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历史赋予给我们当代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

我国人口基数大,今后十五年还将增加近两亿人口,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总之,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所有人的环境意识提高,人人关心和参与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并投身于实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要比其他活动的公众参与更深刻、更广泛,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和有关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公众不仅要珍惜环境资源,还要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和废物的循环利用与处置等过程中合理操作,追求效率和公平。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人类不断的从认识到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极希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时,起到减轻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首先是依靠科学技术寻求开发新能源,如提高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其次是依靠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对废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率,再次是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出清洁产品和无污染物品。

环境问题没有国家界限,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必须靠全人类合作才能解决。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并以法律形式规范、约束各国行动,规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十分必要的。在联合国的组织下,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的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和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关于臭氧层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诺德威克宣言,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森林问题原则声明沙漠化公约,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等都是国际间承诺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文书。只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立法,才是治理全球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人为活动造成生态系统不断破坏和恶化,已成为中国目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生态受破坏的形式主要表现在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农田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沿海水质恶化、赤潮发生频繁、经济资源锐减和自然灾害加剧等方面。

草原是又一个较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据统计,约占国土面积1/3左右的草原地带,近30年来,产草量已下降1/3--1/2,加之超载放牧,毁草开荒及鼠害等影响,退化现象极为严重,草原生态系统出现了逐渐衰退的局面。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中国目前已有荒漠化土地33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4.6%。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面裸露,造成水土地流失日趋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共占全国土地面积15.9%

随着中国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索取和需求加大。由于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没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因而造成森林超量采伐、草原过度放牧、沼泽围垦造田、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工业废水的污染,使得中国不少湖泊和主要河流水质急剧下降,水生生物大量消亡,许多河流内自然生长的常见鱼类也因水体污染而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据资料记载,近半个世纪中国仅动物资源已经灭绝的物种已达数十种,例如蒙古野马、高鼻羚羊、麋鹿等均在中国原分布区内绝迹。中国国家植物红皮书中记述的濒危植物已高达1000种之多。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陆地、水体和大气的连接、传递,使地球各部分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因而一个地区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另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地球。不同国家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通常在地理上或生物学上是相互联系的,许多迁徙物种在跨国保护区或是相邻保护区内互相往返。为保护和管理迁徙物种,需要国与国之间或国际之间的共同保护和联合行动。同时有关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进展和保护区网的信息数据也需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来共享其成果。因此说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高低也将对全世界产生反映和影响

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可更新资源如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等,在人为提供特殊保护的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一部分野生动植物,对它们的种群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不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息和繁衍。因此要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按照生物自然更新的规律,在自然资源承受能力与生物种群及其数量相适的条件下,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加工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业等,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利用价值。

宣传与教育,是自然保护区所发挥的又一个重要作用。中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建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山区,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照顾;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得到保证;群众传统的生活习惯要受到尊重,但这些在自然保护区建立后,要受到有关规定的约束和逐步调整。要处理好这一切,都需要对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采取简明、生动、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让群众逐步懂得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保护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把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人类当代社会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发展则要求为可持续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发展。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资源分布不均匀,区域发展很不协调,国民的文化素质偏低等一系列的现实情况给可持续的发展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阻碍。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每个公民做到,提高公民的意识,让公民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可持续发展。当我们考虑可持续发展时,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也不能片面地思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代两代人就可以实现。我们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复兴。因为我想中国之复兴不是一代两代的复兴,她是几十代人,几百代人甚至几千代人的复兴。这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下去。

参考文献:

1.傅先庆.略论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向”[J].新华文摘,1998(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阳建强 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ed42a3331126edb6f1a10d8.html

《地球信息科学与可持续发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