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生地:千年古镇

发布时间:2018-10-14 04:21: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老子出生地:千年古镇

在典籍《周礼》中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孔子问里,实际上就是询问老子的具体居处。可见,老子当年的居处就在安溜镇上。 实际上,从涡河向东步行数日,即可到惠济河和涡河两大河流的交汇处,亦即安溜镇一带,其地古属焦国,即今天的亳州谯城区。在古代,“溜”在水文上指汇合之水很快、很顺畅地流走,不会旋淤冲击而造成水患。惠济河和涡河两大河流在安溜地区就是这种状况 在这里再一次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老子出生地的问题,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道教始祖、李氏远祖;老子出生地现有的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两地各寻其据,大力开发、兴建有加,宫观富丽堂皇,已二十余年争执不下,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老子出生地呢? 众所周知,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春秋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现在的鹿邑,以现县城为苦县故城、以现县城城东12里太清宫景区为老子出生地,且该景区有唐玄宗《道德经注释碑》、宋真宗《先天太后赞碑》等多块皇封御赦的碑刻,加上鹿邑县政府不遗余力的宣传力度,令人无法、也不敢怀疑,包括道学专家中国国家社会科学院教授胡浮琛,都以为现鹿邑县城就是苦县故城、现鹿邑县城东12里太清宫景区真的就是老子出生地。 其实事实真相远非如此! 一千五百多年以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篇记载: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在进入古濄水的古谷水上游并且穿其城而过;老子出生地——厉(赖)乡曲仁里,在古谷水入古濄水河口东侧的濄水北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篇中记载:古濄水从源头沿途先后所经过扶沟(今河南省扶沟县)、阳夏县城(今河南省太康县)、鸣鹿(今河南省鹿邑县辛集)、武平故城(今河南省鹿邑县玄武镇武平城村)、广乡城(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景区)、古谷水入濄水的两河口、赖乡城、老子庙、老子母亲庙、九龙井(遗址在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村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三王营、谭沟区域内,老子庙、李母庙元·至正十五年被刘福通与亳州城建明王宫拆毁)、相县故城(遗址在今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镇孟长营村南)谯县故城(今亳州古城)城父县故城(今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下城父聚(今涡阳县城西)濄阳故城(今蒙城县城)龙亢县故城(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到今怀远县城进入淮河。对照着地图或者实地考证,无疑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就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对照着地图或者实地考证,无疑赖乡 曲仁里老子出生地,只能是在古谷水(今惠济河)进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东侧涡河北岸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村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三王营、谭沟区域内;按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篇记载,这里的老子庙、李母庙所在地才是真正的老子出生地,才是汉桓帝、唐玄宗、宋真宗祭拜老子的汉·老子祠——唐·太清宫所在地。 但现今摆在人们面前令人迷惑的古谷水(今惠济河)进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以西28华里涡河南岸的自称为苦县故城的今鹿邑县城东北隅明道宫景区内抗战时期落下日军十三发哑弹的老君台、古谷水(今惠济河)进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以西16华里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东12华里自称为老子出生地的太清宫景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得考证一下鹿邑县城的历史沿革和变迁,今河南省鹿邑县城是一座没有历史根基的城池,1988年鹿邑县开发老子文化之前,河南省鹿邑县委员会鹿邑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鹿邑文史资料》(内部资料)第一集记载实地考证,今鹿邑县前身为东汉·武平县城,地址在今鹿邑县城西北40华里的玄武镇武平城村,此武平故城历史距今已近两千年,为汉·武平——隋·武平——隋·鹿邑县(前5年——后583年)治所五百八十八年,至今其古城遗址依然现在。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城北为曹操兵马操练之处,建有观武台,今河南省鹿邑县玄武镇原名观武集即源于此。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一场大水将武平淹没,随后迁往西南约十八里(隋朝里制合今20华里)至今河南省鹿邑县试量镇鹿邑城村,新建城池,取名鹿邑。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改永淳二年为元弘道元年(683年),仍令天下诸州置道士观,上州三所,中州两所,下州一所,每观度道士七人(见《道臧》载唐·杜光庭《道德真宗广圣意》卷二之《释老君圣唐册号》)。当时的亳州属十望州之一,辖县七:谯(今亳州城)、酂(今河南省酇城镇)、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鹿邑(今河南省鹿邑县试量镇鹿邑城村)、真源(今安徽省生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春秋楚国苦县,乾封元年更名。戴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洞霄宫,先天太后祠也。)永城,(今河南省永城市)蒙城。(汉·山桑县,天宝元年更名,今安徽省蒙城县)参照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 河南省鹿邑县委员会鹿邑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鹿邑文史资料》(内部资料)第一集记载:试量乡李金兰行政村里,有个至今仍叫鹿邑城的小村庄,这就是历史上的鹿邑故城。1962年文普查时,在鹿邑城村发现地下有唐、宋时期陶瓷器皿数件,古铜币数种。遗址上砖头瓦砾至处皆是,旧官衙大堂废墟清晰可见。东北隅有约60平方米的一处地方,稍突出地面,相传当年老君台就建在此处,现仍存有遗址。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东部的卫真(即原称“苦”的地方,唐朝时称真源县,宋·大中祥符七年改为卫真)和西部的鹿邑两个县合并,取名鹿邑,治所东移60里迁至现在的鹿邑县城,试量镇鹿邑城村的古城随废,县名沿用至今。 此即汉朝至元朝时期鹿邑县城历史沿革和变迁的真相,今鹿邑县城西60华里试量镇鹿邑城村的隋·鹿邑县东至《水经注》中古濄水(今涡河)之北古谷水(惠济河)进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以西谷水(惠济河)上游12华里的今安徽省毫州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古苦县故城80华里。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 河南五 归德府鹿邑县条下和清·康熙年间(1662——1723)的顾栋高(1679——1759)所著的《春秋大事表》皆云:“苦县在鹿邑城东七十里”,此处鹿邑城即指今鹿邑县城西60华里试量镇鹿邑城村的隋·鹿邑城,里程为明清时期里制合今80华里,完全吻合。 鹿邑县城西60华里试量镇鹿邑城村的隋·鹿邑城在清朝这两部作品面世时也无无老子县籍苦县故城之说,其地的老君台、玄元庙也无老子出生地之说。 那么,今鹿邑县城东北隅明道宫景区内老君台和今鹿邑县城东12华里自称为老子出生地的太清宫景区是怎样来的呢?答案:原因是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西部的鹿邑县和东部的卫真(即原称“苦”的地方,唐朝时称真源县,宋·大中祥符七年改为卫真)治所东迁60里新建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其试量镇鹿邑城村的原隋·鹿邑城内的老君台、也东迁至新建的治所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东北隅,老子庙也东迁至新建的治所鹿邑县城(即今鹿邑县城)东古广乡城境内(清朝时期称东精乡)。老子县籍所在地古苦县——卫真城由治所降为安溜集。 《 水经注》中记载真正的老子出生地——汉·老子祠——唐·太清宫在谷水(惠济河)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以东涡河北岸的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内。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立韩林儿为皇帝,于亳州建明王宫,拆与今鹿邑太清宫景区一河之隔相距20华里的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将卫真县境并入鹿邑县后属元·鹿邑县管辖的谷水(惠济河)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以东涡河北岸的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内的太清宫。请记住刘福通拆的是:太清宫,因为天下只有西安和谯县故城西北谷水(惠济河)入涡河的两河口以东涡河北岸的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内的道教宫观称作太清宫,和元朝之后鹿邑县合并卫真县新建鹿邑县城东的今鹿邑太清宫景区没有丝毫关系。 今鹿邑太清宫景区的老子诞生地之说,自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鹿邑县令吕士鵕假篡老子生地、道教祖庭太清宫之后始有。 在这次荒唐的老子生地大造假中,鹿邑县令吕士鵕以涡河南岸的元朝新建的治所鹿邑县城(今鹿邑县城)假冒东北25里涡河北岸古谷水(今惠济河)边的老子县籍所在地苦县故城——今安徽省毫州谯城区古镇安溜;涡河南岸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景区假冒东北20里涡河北岸古谷水(今惠济河)入古濄水(今涡河)的老子出生地、老子庙、李母庙位置,改见证老子出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为瀔水(见清康熙31年版鹿邑县知县吕士鵕纂修《鹿邑县志》卷一河防篇),清·乾隆18年鹿邑县知县许炎纂修《鹿邑县志》将古谷水改名惠济河(见清乾隆18年鹿邑县知县许炎纂修《鹿邑县志》卷二河渠篇) 时至今日,见证鹿邑县历史沿革的今河南省鹿邑县试量镇鹿邑城村的原鹿邑县旧治所和见证老子出生地的坐标性河流古谷水(今惠济河),现在所有的《鹿邑县志》等文献资料,均隐而不载,怕的就是鹿邑县的本源暴露,戳穿了老子生地大造假的“气球”。关于亳州境内亳州城、鹿邑县、真源县、老子生地、老子庙、李母庙等古迹遗址的记载,唐·李吉甫(758~814唐宪宗(李纯)朝宰相,地理学家)《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七河南道 三 亳州记载如下: 鹿邑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鹿邑县试量镇鹿邑城村)上。东至州(指今亳州城)一百一十七里。本汉·郸县(今河南省郸城县)地,春秋时鸣鹿邑。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为鹿邑县。源县,东至州五十九里(出南门过涡河走广乡驰道,唐朝里制合今63华里)。本楚之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后并。汉属淮阳国。后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乾封元年,高宗幸濑乡,以玄元皇帝生于此县,遂改为真源县。 玄元皇帝祠,县东十四里。祠院中有九井,隋季井皆竭,自武德已来,清泉沁涌。或云:汲一井而八井水皆动。李母祠,在县东十四里。乾封元年,册号先天太后。今谓之洞霄宫。 宋代道士谢守灏撰《混元圣记》文中有一段记载:苦县,徐广云:晋名谷阳,齐省谷阳,隋复置焉;苦县东谷阳故城即古之厉乡城也;县东北有古相城,即楚之相县也,战国之末并相为苦,唐乾封元年改为真源县,今为卫真县,北近涡水东四十里有古谯城,即汉之谯县也。故老子或称陈人、楚人、相人、谯人也。宋《太平寰宇记》卷十二河南道 亳州记载: 鹿邑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鹿邑县试量镇鹿邑城村)州西一百一十七里,旧二十二乡,今七乡,汉郸县之地,属沛郡,后汉于今县东北一十五里置武平县,开皇三年废郡县属亳州,十八年改为鹿邑县,取故鹿城地为城,在县西十三里,春秋时鸣鹿地也。鸣鹿台在县城内(即唐时老君台今遗址仍存),武平故城在县东十八里,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 真源县东至州(指亳州)五十九里,旧十八乡,今八乡。即楚之苦县地,《史记》谓老子苦县人也;汉为县属淮阳国;晋咸康三年更名谷阳,盖谷水之阳因以为名,隋初改为仙源,以老子所生之地为名,唐麟德三年,高宗幸濑乡改谷阳为真源县,以隶亳焉。老子祠,崔元山《濑乡记》老子祠平生时教化学堂故基也;李母祠《濑乡记》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三里,祠门内右有圣母碑,东院内有九井,《述征记》庙内九井或云汲一井而八井动;《与地志》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唐乾封元年册李母为先天太后,因改祠为洞霄宫。 李母坟在县东十三里,《水经注》云老子宫前李母坟,东有碑,汉桓帝永兴元年,谯县令长沙王阜所建。《水经注》中古濄水(今涡河)之北谷水(惠济河)进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以西谷水(惠济河)上游12华里的今安徽省毫州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古苦县故城,时即为唐·真源县、宋·卫真县治所。古谷水(今惠济河)进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东侧涡河北岸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村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三王营、谭沟区域既为真正的老子出生地。。 上所列文献中所列的地理方位、里程数据,均能证明古谷水(今惠济河)进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东侧涡河北岸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村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三王营、谭沟区域是真正的老子出生地。 关于相县故城,郦氏水经注中的记载介绍说苦县故城为“春秋之相也。王莽更名之曰赖陵矣”。并明讲了此“相县故城”故城的具体位置,也说这个“相县故城”,“城在赖乡之东。濄水处其阳”。——即在古谷水岸边苦县故城(唐·真源故城、宋·卫真故城、今安溜集)东谷水(清·乾隆四年改名惠济河)入濄水处,有老子祠、李母庙的老子诞生处的赖乡东边、濄水之北有“相县故城”。宋代道士谢守灏(1134~1212)撰《混元圣记》:文中有一段记载:苦县,徐广云:晋名谷阳,齐省谷阳,隋复置焉;苦县东谷阳故城即古之厉乡城也;县东北有古相城,即楚之相县也,战国之末并相为苦,唐乾封元年改为真元县,今为卫真县,北近涡水东四十里有古谯城,即汉之谯县也。故老子或称陈人、楚人、相人、谯人也。 此文中“苦县”至宋朝时已改名为卫真县,苦县(治所在今安徽省毫州谯城区安溜镇)东谷阳故城(晋名谷阳,齐省谷阳,隋复谷阳,所以称谷阳故城)即古之厉乡城(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揣庄、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也;县(治所在今安徽省毫州谯城区安溜镇的苦县)东北有古相城(治所遗址在今安徽省毫州市谯城区魏岗镇孟长营村南),即楚之相县也。方向位置交代的相当详细,和隋·薛道衡(540~609)所作《老子碑记》言老子生地“对苦、相之两城,绕涡、谷之二水”相互呼应,实地考证,情景也完全一致。 另据考证南朝·欧阳询《艺文类聚》和唐·徐坚《初学记》引南·朝陈时期之前作品崔玄山《赖乡记》所云“濑乡在苦县东南十二里,苦县界,相县故城西五里”从这段原文“濑乡在苦县东南十二里,苦县界,相县故城西五里”一句看,言下之意两城相距即17里。非常清楚,崔玄山《赖乡记》所云濑乡(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在苦县(治所在今安徽省毫州谯城区安溜镇)东南十二里,苦县界,从苦县故城(今安溜)向东南实地考证看,距离十二里正好是谷水(今惠济河)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北岸——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即老子乡籍生地具体位置——濑乡所在地。“相县故城西五里”一句的意思也非常明显,即郦氏《水经注》里所记载的“相县故城”遗址西边五里,就是苦县界;这一句结合宋代道士贾善翔撰《犹龙传》序文中苦县(治所在今安徽省毫州谯城区安溜镇的苦县)“东北有古相城,即楚之相县也”。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魏岗镇孟长营村南的古遗址,即“古相城,即楚之相县也”,实地考证此古相城遗址距两河口处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揣庄、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的老子出生地遗址6华里左右,距苦县治所——今安徽省毫州谯城区安溜古城9公里。与以上文献古制里程距离完全符合;请对照本人绘制的老子县籍乡籍生地真迹遗址今昔实地考证示意图仔细斟酌。 据清·张廷玉《明史》志第十六地理一考证: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设布政司、府(州)县三级行政。并谯县(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城父县(治所在今安徽省谯城区城父镇)入亳州,隶属归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太祖(朱元璋)降归德府为州,属开封府。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朱元璋)降亳州为县,属凤阳府(治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颍州(治所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在明朝这次行政区域调整中,除卫真故城——安家溜集以外,赖乡——隋·谷阳故城——谷阳镇与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所在地谷水(惠济河)入涡河的两河口以东涡河北岸的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便脱离鹿邑县管辖,又转属亳县,处于亳县辖区边缘。此即是康熙《大清一统志》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乾隆八年(1743年),58年成书,俗称《乾隆旧志》]江南省凤阳府人物中载:李耳(老子)凤阳府人的原因;而鹿邑县也就从此与亳州断了隶属关系。 ·弘治九年(1497年)后亳县又升至州,不辖县,版图不变,隶属凤阳府(治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从此之后,谷水(惠济河)入涡河的两河口以东涡河北岸的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真正的老子诞生地与道教祖庭——太清宫,也就基本上再也未出亳州行政辖区范围。这也是明 嘉靖 李先芳 纂《亳州志》 建制考 上记载:“拄杖沟北流过十字河,起自太清宫,因老子拄杖尽地,故名”的主要原因。 清初,全国设18个省,辖老子诞生地的毫州境域沿袭明朝旧治,隶属江南省风阳府。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安徽两个布政司,毫州隶属安徽布政司;雍正十三年(1724年),颖州升为府,亳州降为颖州府的属州,并将太和、蒙城从亳州划出,是时老子县籍——楚·苦——唐·真源——仙源——真源——宋·卫真——元·卫真——明·安溜集,至清末,属鹿邑县管辖,而鹿邑县则时隶属河南归德府。清·乾隆18年(癸酉1753年)鹿邑县知县许炎纂修《鹿邑县志》(十二卷)卷一方舆·市集篇、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鹿邑县知县于沧澜主纂《鹿邑县志》(十卷)卷三建制篇均有苦县故城——安溜的记载。辖谷水(惠济河)入涡河的两河口以东涡河北岸的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老子诞生地的亳州归颖州府直接管辖。见清末民初·柯劭忞等《清史稿》志三十四地理六。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亳县全境解放,8月中共豫皖苏二地委组建亳州市(治所在今安徽省谯城区),次年3月,辖谷水(惠济河)入涡河的两河口以东涡河北岸的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老子诞生地的商亳鹿柘县与鹿亳太、雪商亳、雪涡、涡亳5个边区县的今亳县部分,合并成立亳县民主政府(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县城),隶属皖北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在亳县这次行政区域的重组合并中,老子县籍——楚·苦县故城——唐·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故城——宋·卫真县故城——元·卫真县城——安溜古城,重又划归亳县管辖,直至今日。(见附建国前后1947——1954年河南省鹿邑县境内老子县籍——楚·苦县故城——唐·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故城——宋·卫真县故城——元·卫真县城——安溜古城划归亳县示意图)。 涡阳闸北镇正殿村武家河北边的天静宫是贫道师傅、师爷修行的地方,此地的宫观建筑,乃唐·高宗(李治)元弘道元年(683年)亳州城东七十九里(唐朝里制合今里制85华里)的城父县(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东40福安镇(今张老家乡)所建的太上玄元皇帝庙,后亦改称紫极宫。其被称为老子出生地的原因,是因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皇帝朱元璋四皇子燕王(朱棣)屯田养兵驻扎于此,至今其在涡阳屯田养兵的地方,有许多村落,仍是当时驻军的旧址名称,如:涡阳县闸北镇的马棚庄便是当时养马的地方,狗鸡园村便是大军当时养狗养鸡的的地方,擂鼓庄便是大军当时擂鼓撞钟的地方,方、刘园村便是当时供应大军蔬菜的地方,九股槐庄便是当时大军栓马的地方,大、小吴庄便是当时储放军粮的地方,老子庙——天静宫便是当时燕王(朱棣)治理军务的地方,即燕王朱棣王府正殿,此正殿村亦因此得名,而天静宫周边的“九龙井”(除去那口春秋时期的瓦圈井),便是当时燕王为供应大军吃水而打的九口水井。 燕王(朱棣)在涡阳屯田养兵近十年,兵壮马肥,粮草丰足,挥兵北进时,燕王(朱棣)跪在老君像前许了个愿,说本王如果扫北成功,有朝一日能登上帝位,便给老君爷翻盖庙宇、重塑金身。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后,燕王(朱棣)在向北扫灭元朝残余势力的过程中,势力逐渐发展壮大,雄居北京。从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历经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元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兵从北平(今北京)打到南京城,赶跑建文帝(朱允炆),荣登皇位(即永乐大帝)。 燕王(朱棣)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后,不忘在涡阳天静宫许下的愿,便派人将涡阳天静宫庙宇重新翻盖、重塑了老君爷金身。并以天下平定、四海安静赐名为天静宫,这段缘份使得涡阳天静宫名声鹤起,成为当时显耀一时的道教祖庭。至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1461) 李贤等奉敕修撰《大明一统志》时,便把这个永乐皇帝(朱棣)的发迹地——天静宫写成了“老子所生之地”。这也是涡阳天静宫在老子诞生后两千多年的二十六朝正史中,第一次被写成“老子诞生地”; 至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1488年)柳瑛在编纂《中都志》时,更是因循旧志,涡阳天静宫是“老子诞生地”之说自此开始了。 当时的明王朝历代皇帝均对永乐皇帝的发迹地——天静宫兴建有加,至明朝末叶天静宫仍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布局恢廓,风光秀丽,环境清幽,海内无匹,宫观蔚为壮观,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为宫中主殿。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庙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 只是可惜到了清朝末叶至民国时期,天静宫因兵匪劫掠,于战火之中,损毁殆尽,狼籍不堪。解放前,军阀混战,国民党军涡北区分队尹松的部下,窜据残存殿宇,道教全真龙门派十九代道士郑元修、二十代道士马明德等拼死护庙,至1948年,仅剩天静宫东侧东岳天齐庙得以保存,解放后改作学校。我们现在看到的涡阳天静宫景区是公元 1993 年 5 月 28 号(农历四月初八)动工兴建的,是由涡阳藉台胞台湾道教学院教授马炳文 (合阳) 道长、香港道教学院院长、香港青松观观主候宝垣道长,香港谭兆慈善基金会长谭兆 (济春) 三位大德善士筹资兴建的。工程分三期,总投资三千八百万,征地共二百六十七点五亩。 但就其位置来看,其西距谯县故城(今亳州城)120华里;西距苦县故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安溜镇所在地)160华里;距老子出生地——古谷水(今惠济河)入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以东涡河北岸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揣庄、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145华里;其面前的武家河也并非像杭州大学教授陈桥驿所说的那样就是古谷水,因为,其源头发源于商丘境内,其区域位置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篇记载的古谷水沿岸所经古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承匡城(今河南省睢县匡城镇)、己吾县故城(今河南省宁陵县黄岗乡己吾城村)、柘县故县(今河南省柘城县)、苦县故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在赖乡城遗址南进入古濄水(今涡河)的两河口,方位东西相距140华里之多,是一个无法吻合的无稽之谈,更不能成为见证老子出生地的古谷水;也更不可能证明天静宫景区就是老子出生地。 谷水(惠济河)入涡河的两河口以东涡河北岸的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鸡揣李庄及魏岗镇谭楼、孟庄、高庄、谭沟区域老子诞生地的真迹遗址,自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立韩林儿为皇帝于亳州建明王宫拆毁后,其具体位置由于清·康熙二十年鹿邑县知县吕士鵕假造老子出生地后,至今历清朝、民国已650年之久,期间随鹿邑县、亳州行政区域变化其隶属关系也在两个行政区域间没有引起重视,特别是1988年以后鹿邑县政府不遗余力的扩建和宣传,使得在真正的老子出生地没被考察出来之前,更加让不明真相的人对鹿邑县太清宫景区假冒的老子出生地信以为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db4801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8.html

《老子出生地:千年古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