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认识

发布时间:2019-10-06 03:02: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认识

【摘 要】: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规的触角遍及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幼儿园常规教育还存在着常规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以及实施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阻碍了幼儿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对常规教育要有新的认识,能科学地构建幼儿园常规内容,并得予合理地实施。

关键词】:幼儿 常规教育 新认识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是集体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集体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需要制定一定的常规来维持秩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意义

进行常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2)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3)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另外通过常规培养,将道德教育同幼儿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仅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激发良好的情绪,促进他们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群体意识促进社会性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可见,幼儿园常规教育无论对于班级保教秩序,还是对于幼儿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要求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渐引导幼儿自我管理。”其明确指出了常规教育对幼儿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常规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许多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还是固守着传统常规教育中所谓的“常规”或经验,使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以及实施的方法都不合时宜的刻板的保留着,例如:很多老师仍然使用着“小嘴巴,闭起来。小眼睛,向前看。”“一二三,看谁坐的最端正。”这些简单,琅琅上口的常规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小木头人”。

2、常规教育实施中存在不合理现象

1)一些常规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而有的教师发现幼儿有违规行为便大声喝斥,或当着全体幼儿批评、训斥,使幼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久而久之极易使幼儿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过度强调常规教育,工作重心倾斜

教师在活动中花大量的时间指错,并强调常规,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无异于本末倒置。

3)在常规教育中强调指示性,缺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随时能听到老师说出的“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等的一些限制性话语,还有那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能”的指令性的言语,说明了在教师心目中“常规教育的内容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使教师一直处于权威式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成人一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一味地去压倒管制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新时代所需的人才是极不相称的。

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对常规教育必须要有新的认识。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束缚孩子,而是使幼儿变被动接受常规教育为常规的主动建构者,由他律走向自律,并帮助幼儿形成是非观念,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促使幼儿健全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构建科学的幼儿园常规教育内容,并使这些常规教育内容得以合理地实施。

三、构建科学的幼儿园常规教育内容

以往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内容都是由老师和园长等一起构建的,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我们应该反思其实常规教育不应单纯为各种教育活动服务,而应为幼儿主体服务,常规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常规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常规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围绕这几个核心来进行:

(一)常规内容建立应体现民主性

1.常规内容的建立应让幼儿充分参与

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孩子对日常常规的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常规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因此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成功的乐趣,更能让幼儿感到常规是他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在常规的执行中,幼儿会更加乐意接受甚至主动地成为监督者,使常规教育更能顺利实施。

如在玩拼插区时,孩子总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一筐筐的玩具被倒出来,收拾时又乱放。对此,我总是一遍遍地说:“要把玩具放在一起”,“把筐子放到旁边”,“把雪花片放到玩具篓里”,可孩子们听了就忘了,总是记不住。最后,老师认真反思:为什么总是我告诉孩子们怎样做,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自己来建立常规呢?于是,我利用一次餐后谈话,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在拼插区既能快乐玩耍,又有一定的秩序。幼儿自发地几个人围在一起开始了讨论,然后各组抽出一名幼儿向全班介绍他们组所定的常规,最后再由各组之间的幼儿相互提问修正,一套由幼儿自己建立的活动区常规成立了。在以后的活动区活动中,幼儿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常规,而且还互相监督,使常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后来,我班许多常规都由幼参与制定,如喝水时注意什么、户外活动时怎么做、入厕后为什么洗手等,真正地让幼儿在一个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中快乐发展。

合理的常规不应只考虑方便教师控制和管理幼儿,完全由教师来制定。当班集体形成后,教师要带领全体幼儿参与规范的制订和运用。当规范运用中出现问题时,要找到原因,如果是规范本身不合理,就要重新商讨,对规范要求加以修正,以使规范真正行之有效。例如,对于“一二三,看谁坐的最端正。小嘴巴,闭起来”等类似的常规要求,幼儿不可能时时遵守,在整个上课期间完全按照这一规定做。幼儿通常仅能做到“不随便离开座位,不大声喧哗”,于是这就可以成为要求幼儿普遍遵守的常规。

2.常规内容的建立应与家长共同进行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老师,有着老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求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只有做到家园同步,才能使常规教育持之以恒,产生更大的作用。作为老师,要及时了解幼儿家庭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家庭提出不同的常规指导意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二)常规内容构建应体现合理性

1.常规内容的构建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发展特点

在针对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而建立的幼儿园常规,与孩子更亲近尊重孩子个性, 有助于幼儿将常规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

如在美术课手工《制作桃花》上,教师在指导性格内向的幼儿时,在常规的要求上是注重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在指导外向、调皮的幼儿时,在常规的要求上则注重让他们学会剪刀的安全使用。这样,常规的制定和实行将会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使常规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又如有的幼儿瘦小,而有的高大,在进餐量上,我们决不统一食量,而让幼儿自由决定饭量;在午睡后,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翻被,而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就要求其叠被子、独立穿脱衣服、有尿就去厕所、渴了就喝水等。

这些做法,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除了个体差异,幼儿的认知特点也是关键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听到了,说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这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

2.常规教育内容应体现人文性、发展性

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时有一定的限制的。但限制不是把幼儿管死。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应该用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生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构造常规教育合理的常规是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

常规中许多是对幼儿的安全、身体、行为的保障规定。如:良好的坐姿、饭前便后洗手等,这些常规应尊重幼儿个别差异并督促幼儿努力做到,体现人文化。如:可以将吃饭要求统一饭量改变为根据身体状况来决定幼儿的量;睡觉时幼儿可以选择一个舒适的睡姿入睡让幼儿有家的感觉。幼儿的发展是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先生说的习惯是泛指,包含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来看,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构建常规过程中把幼儿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3.常规教育内容应注重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经常发现,在课堂上,特别是在教师组织的“上课”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出神情沮丧、郁郁寡欢,而当侧门在户外自由游戏时,就连班级中性格内向、文静、乖巧的幼儿表现出神采奕奕,欢声笑语不断,这就是幼儿的“两重形象”——“神情沮丧”的幼儿与“生机勃勃”的幼儿。在对幼儿园常规研究过程中,幼儿园为幼儿营造的有形空间限制以及无形的心理限制。幼儿园的周围通常是一道有形的围墙,紧锁的铁门只有在幼儿入园及离园的固定时间才敞开,这本是出于教育者对幼儿人身安全的关爱,但也为幼儿在园的室外活动圈限了有形的空间。除了有形的限制,种类繁多、内容具体、要求严格的常规又给幼儿营造了层层的坚固的心理限制。例如,想做有趣的事,却只能根据教师提出的框架去做:想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悠然自得地去探索。去思考,却遭到老师们的禁止和斥责:想对伙伴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老师却已抢先把权威的评价强加于大家,不容反驳。这就是儿童“正在被囚禁”的精神世界。在有形、无形的圈限中,幼儿不是自己行为的主体,而是教师教育计划实施的配合者。教师是遵循成人世界规范的要求,把幼儿教育好,把制定的教育计划。教育方案贯彻下去。老师并没有深入到幼儿的世界,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幼儿是独立的人,即使他们弱小,不成熟,但他们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生命中固有的两种原发的活泼向上之力,尊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常规教育是不应该扼杀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

四、合理实施幼儿园常规教育

(一)常规教育实施的平等性

在幼儿园班级中,教师不是凌驾于常规之上的,她只是幼儿园中的一员。常规教育的实施不是靠赏罚,而是要说明要遵守的理由,以提高儿童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例如,只有幼儿明白了弄坏了玩具不但其他幼儿玩不成,自己也玩不成的道理,他们才能自觉遵守“不能破坏幼儿园的玩具”这一规范

老师的片面决定,强加给幼儿规范,往往缺乏民主性、合理性和平等性,即使幼儿遵守了规范,也是出于无奈和害怕惩罚,是消极的反应,这样,幼儿在规范之下的行动就不是快乐自由的。幼儿园班级规范一旦指定,旧的严格执行,不然幼儿会不尊重规则。假如幼儿未能遵守规范。通常不是幼儿的错,而是规范不合理。如果发生了现行规范中没有包括不适当行为,教师不能任由自己武断决定,要和幼儿一起协商、讨论,制定新的规范,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只有在确实的得到合理、平等的实施了,才能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作用。

(二)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

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幼儿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不做.另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如教师看到一幼儿在结构区将花片乱扔在地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不要乱扔花片,把花片捡起来!”如果教师采取另一种方式,比较温和但是坚决的方式,对他说:“××,这个篮子是花片的家,我们把地上的花片送回家。”如果幼儿同意的话,教师还可以和他一起收拾。其实,教师用积极的方式提出建议,既可以中止幼儿恰当的行为,又可以为他们如何恰当行为指明方向,而不至于他们在遭到批评的时候不知所措。同时,这种行为也为幼儿对同伴提出要求起了示范作用。许多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合适的交往技能,其中之一就是不能以合适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要求或进行评价,而教师的行为显然可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幼儿在玩具上发生争执的时候,用“你去玩别的玩具吧!”比“不许你玩我的玩具”在效果上就要好一些,也不会引起进一步的冲突。

(三)取材于周围环境,运用榜样示范的方式

1.以大带小的榜样示范形式

同伴间的榜样是大量的。“瞧,小明的小手洗得多干净”,“看看伟伟看书后,把书放得多整齐”……如此等等。教师只要表扬某个小朋友,别的孩子就会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做到嘴勤,及时发现和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成人中的榜样。既包括英雄人物,更包括孩子身边的榜样——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处于爱模仿的幼儿的“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要求幼儿睡觉安静,教师就要做到动作轻,不能老远就喊:“快睡觉,别说话了”,更不能坐在一起聊天;要求幼儿洗手时节约用水,教师和家长就不能开着水龙头打肥皂;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认真听完幼儿讲话,而不能边听边做其它事情。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行为幼儿树立榜样,使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还应当注意运用以大带小的形式,来实现同伴间榜样示范。即大年龄的幼儿来给小年龄的幼儿做榜样示范。比如:我们可以带小班的幼儿到大班,观察哥哥姐姐如何安静、独立地穿衣叠被,从而让幼儿受到教育。

2.运用讲故事、情景表演、游戏等形式给幼儿以榜样示范

1)故事讲述。如通过讲述《大公鸡与漏嘴巴》的故事,可以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2)情景表演。以表演形式把故事陈述出来,榜样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展示。如通过让幼儿观看木偶戏《森林动物园》,来使幼儿受到文明礼貌以及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教育。

3)运用游戏。让幼儿参加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是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

(四)用多样的活动方法将被动活动转为自愿活动

1.重体验和表达。教师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常规教育的目标,准备各种不同学习性质的活动帮助幼儿将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特定的活动相结合,活动鼓励幼儿主动关注事物、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重视支持语言环境的创设,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踊跃讨论真实的感受和经验,强调幼儿的真实体验与表达。如在“环保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自己寻找,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可回收的垃圾(废纸、易拉罐、玻璃等)、不可回收的垃圾(瓜果食物的残渣等),接着让幼儿在游戏中区别,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记录,最后进行交流表达。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卫生常规。

2.在传统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例如:午餐后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一项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有追跑现象发生,教师的多次提醒都收获不大,于是,老师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开火车好不好?”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老师又引导幼儿学小动物走路,走平衡等动作,幼儿都很自觉地跟在我后面,玩的很开心,老师再也不用大声喊“××,请别再跑”,“××,别爬那么高”等等。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前提,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实践证明,榜样示范与行为练习相结合是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好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常规教育获得最佳效果。

总之,在常规教育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建立与实施常规教育,促使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

[2]华爱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3]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管理》

[4]王建华.《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德常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a9c6c983d049649a665801.html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认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