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瓷器在对外交流中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1-10-18 18:45: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中国瓷器在对外交流中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影响

发表日期:2007127   出处:吴晓    作者:吴晓   已经有547位读者读过此文

浅谈中国瓷器在对外交流中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影

吴晓晓

(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745000

 

[内容摘要]瓷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瓷器历来都是生活与艺术、科技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不但在物质生活方面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以其独特的美学形式和内容引发了人们的审美兴趣、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中国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这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 ]中国 瓷器 外交作用

 

一、瓷器概览

 

一般来说,瓷器是由瓷土(或称高岭土)作胎,在1200~1300 的高温下烧制成的器皿。器身一般有釉,具有透光性好,吸水率低,质硬而脆等特点。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原始青瓷,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以我国东部浙江上虞为中心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瓷器的出现,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越窑、龙泉窑最为出名。越窑从东汉晚期青瓷的正式烧制,到北宋传统越瓷的最后衰落,有着将近一千年的辉煌历史,算上“原始瓷”阶段,其烧造历史有3000年。越窑在我国早期制瓷业发展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对许多窑场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越窑是母亲瓷,是后来各种青瓷的鼻祖。

这是比较早的关于“越器”、“越窑”的表述。越窑不仅生产民间用瓷,而且早在唐代就有贡瓷之说。宋时又“置官监窑”,烧制高档的宫廷用瓷。其产品从唐代晚期开始大量外销,在亚、非许多国家都发现越窑青瓷。越窑为陶瓷之路的繁荣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并直接影响了周围国家和地区的窑业发展。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发展迅速,在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的同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研制出了白瓷。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以邢窑、定窑、德化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在我国东南窑最为出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1971年,安阳市郊发现的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北宋初期,在我国南方的景德镇窑,创烧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青白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有青,又称“影青”。自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窑系,除景德镇窑外,还有江西吉州窑、南丰的白舍窑、福建德化窑等。青白瓷于宋、元时开始外销,至明时已成为外销瓷的主要品种之一。

特别是始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各代,及至今天还大量烧制的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是最具我国民族特征的瓷器,备受人们喜爱。不仅大量外销,而且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

瓷器的烧造在我国历经千年而不衰,名窑辈出,品系繁多,不胜枚举。文中所及,仅沧海一粟,保存下来的大量传世品,不仅有序的承载了千年文明,更是历史的活见证。

 

二、中国瓷器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瓷器作为承载物质文明的载体,它集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等于一体,一直以来,在对外交流活动中都充当着传播介质的重要角色,它在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瓷器所到之处,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在精神意志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丰富了海外人们的文化生活,并直接改变了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成了世界许多国家日用生活品的最佳替代品。约卡诺说:“无论是直接贸易或间接贸易,在这种接触中,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通过贸易才使新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接触到菲律宾人的文化中去,这个评价也大致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诸蕃志》记载:流眉国(今马来半岛)“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苏吉旦(今爪哇)“饮食不用器皿,缄树叶以事,食已则弃之。”《明史·外国传》载:“文郎马神(今印尼加里曼丹)初用焦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东南亚这些国家,原本“饮食不用器皿”,中国瓷器输入以后,成了他们理想的生活用具,从而改变了他们的饮食习惯。

越窑青瓷输入日本以后,被当作各种日用生活用器和艺术品,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在日本,“青瓷多盛天子御食”,是“大臣朝夕之器”;日本天皇常将中国瓷器作为国宝赐给有功之臣,作为至高无上的嘉奖,中国瓷器在日本占有极高的地位。越窑青瓷在日本的宫廷中还被作为装饰墙壁用,以美化环境。

其次,瓷器的大量外销,具有多重影响。如果说“丝绸之路”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销往海外的中国瓷器,给国外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丰富了世界文明史的内涵。

1、直接促使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

仅从佛教文化看,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后,便在瓷器上体现出来。最初是用佛像直接装饰到越窑瓷器上,如三国、西晋时期的瓷器;西晋以后逐渐出现忍冬草、莲瓣、飞天等纹饰,隋唐以后演变为中国民族化的佛教纹饰,丰富了越窑青瓷的装饰手法和造型内容,体现了中国工艺文化的多元性,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再从销往海外的中国瓷器上看,经常发现有商业广告文字、或是宗教用语等。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长沙窑黄釉褐彩贴花三耳壶瓷器上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的字样。在该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三耳壶上发现了“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题文。在泰国林门波遗址发现有一件长沙窑碗,碗心有用绿色书写的“真主仆人”的字样。无独有偶,1980年在江苏扬州萧家山唐墓中发现了一件题有阿拉伯文真主最伟大的字样的背水壶瓷器。这种伊斯兰教的文化基因,让中国瓷器与阿拉伯世界又多了一层难以割舍 亲缘关系。

如果说上述史料仅仅是偶然的话,那么由中国黑瓷文化所产生的日本“茶道”却是根深蒂固。中国黑瓷文化的美学内涵大多是通过茶文化体现出来的,随着宋徽宗等人的远去和斗茶文化的衰落,黑釉盏类的黑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茶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弘扬和发展,日本人将这种黑色的茶盏称为“天目”。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在国内或日本的茶馆里看到日本人表演“茶道”。

历史上中国陶瓷对日本的影响是深入广泛的。中国古陶瓷在日本被用做食器、饮器、容器装饰器、崇拜器、礼器、艺术收藏品等。上得天皇亲眯,下受臣民喜爱。日本史籍《仁和寺御室御物实录》中说:“青瓷多盛天子御食,是大臣朝夕之器。”中岛健藏也说:“我们可以断言,如果不淡中国的影响,那么根本无法说明日本的传统工艺美术。”

2、直接推动了各国、各地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传播,诱发了世界各国手工业的空前发展和繁荣。

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引导了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唐末以后,越窑青瓷一直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厚爱,并一度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海外贸易中最大宗的物品;由于瓷器不同于丝绸,是易碎物品且易占空间,运输量不大,于是作为日用消费品的越窑瓷器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仿制越窑青瓷,促进了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

日本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就开通了通往日本的航道;到唐朝时,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全面而广泛的影响。在民间贸易中,唐时中国输往日本最多的瓷器是越窑青瓷,其次是长沙窑瓷器。从历史上看,日本对中国陶瓷工艺垂慕已久,早在5世纪时,日本天皇就派使臣到朝鲜,邀请我国匠师前往日本传授技艺,其中包括陶部的汉族手工艺匠师数十人。八世纪时,日本开始了对中国陶瓷的仿制;日本猿投窑烧制的淡青釉陶器,其烧造方法是模仿越窑青瓷,造型和纹饰也受到越青瓷影响,出现了越窑青瓷花纹同样的暗花。另一种绿釉陶器,呈淡绿色,类似于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也刻有与越窑青瓷钵花纹相同的暗花;中国陶瓷对日本的影响正象中岛健藏先生所说:我们可以断言,如果不谈中国的影响,那么根本无法说明日本的传统工艺美术。

朝鲜,古称高丽,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远在唐代越窑青瓷就传到了朝鲜,十世纪初,朝鲜人就学会了仿造中国青瓷的技术;十一世纪末,高丽陶工仿照越窑青瓷烧成了青釉瓷器,时称“高丽秘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太平老人袖中锦》评:“高丽秘色”与“定窑”同称“天下第一”。1123年北宋徐竟出使高丽后著述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有这样的叙述:有狻香炉,亦翡色,······此物最精。其余则越州古秘色。可见,高丽人仿造越窑瓷器取得了巨大成就。

此外,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如:泰国、伊朗(古称波斯)等也相继模仿越窑青瓷,形成了自己的陶瓷艺术。

3、活跃了世界各国商业贸易,开通了世界市场,间接刺激了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海外殖民掠夺。

17世纪以前,欧洲人对中国陶瓷还很陌生,直到1517年,葡萄牙开僻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道到达中国广州以后,才开始了中国瓷器运销欧洲的历史,但当时数量极少。据说1607年法国太子用一只中国瓷碗喝肉汤,已是了不得的事情,在当时只有国王和贵族才买得起贵重珍品。英国与中国瓷器的贸易始于1600年的东印公司时期。英国东印公司18—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特许设立,对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经营贸易和进行殖民活动的组织。在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瓷器贸易主要是荷兰人控制,17世纪末开始,英国和法国开始控制欧洲与中国的瓷器贸易。1685年,英国派遣了商船中国商人号到达福建厦门,第一次大批运载了中国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回国。1699年,一艘名叫马克利斯菲尔的英国商船来到广州,运载了53箱瓷器回到英国,随后在广州设立了东印度公司;1701120在广州入港的艾登号装有瓷杯10万个,值银1.7万两;1716年英国赛杂纳号装有价值5.4万两银的瓷器返回英国;1717埃塞克斯号装有30.5万件瓷器回国;1720埃塞克斯号又装载了瓷器112箱及500包;1723蒙塔格号装有485箱瓷器回国;1735年,英国商船格拉富圈号和哈雷林号,分别从广州和厦门返航,共运载了24万件中国瓷器;1755年,英国在宁波开僻了贸易港,进一步掌握了中国瓷器的贸易大权;18665月,英国燃烧的十字架号商船从福建返航,也带走大量的瓷器和乌龙茶。

17世纪开始,中国输往欧洲瓷器的数量非常巨大,据欧洲学者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材料统计,从1602—1682年,就有1600万件中国瓷器被荷兰商船运到荷兰和世界各地;19世纪沉没在麻六甲丹绒比拉拉海域的英国商船戴安娜号,共装载了180大箱各类瓷器(《南洋商报》199454日):1994610日《南洋商报》又报道,从麻六甲海域戴安娜号用附近共捞出500余箱,计2.3万件,除3000件放在海事博物馆的货仓展出,其他在佳士得拍卖行拍卖。这段史料中的详实数据,便充分说明了上述观点。

再次,瓷器的文化传播功能是其在对外交流活动有着其他任何物品所不能代替的尊贵地位。享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中国热”现象,吸引了一大批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从根本上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英国是世界上研究中国古陶重要中心之一,现在收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阿尔伯特和维多利亚博物馆、伦敦大学大伟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牛津东方艺术博物馆、不列颠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等的大量古物和高品质的瓷器是最好的明证。

日本也是中国古陶瓷研究重要中心之一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世瞩目。无论是埋藏于地下的考古遗存,还是流传于世的瓷器、书画,均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这其中除欧美学者外,日本学者作出的贡献相当大。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日本学者的探究精神更是令世界陶瓷学界钦佩,三上次男、小山富士夫、三杉隆敏、上田恭辅、矢部良明等一连串陶瓷学界熟悉的名字,一次次写进中国陶瓷研究史,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多次被中外研究学者参考和引用。日本学者对中国古陶瓷研究的贡献,欧美学者是难以企及的,中日文化源远流长的亲和性是日本学者取得这一优势的必要条件。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陶瓷除有先天的语言文学、相似的历史情境等条件外,日本本国的中国陶瓷的出土和富有的公私收藏为其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实证。据北京文物研究所的刘兰华先生提供的资料,日本仅收藏有中国宋代瓷器的单位就达40余家之多。日本开放的文化环境和尊重传统文化的普遍心态为中国陶瓷的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

日本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主要有三个有观点:日本本国(包括近海)的出土和收藏;中国本土的陶瓷;海外(包括近海)的出土和收藏;日本学者对陶瓷的兴趣不仅局限于本国陶瓷的研究,同时也将更多的目光关注海外陶瓷的考古发现。在东南亚、中亚、非洲、阿拉伯世界等出土、收藏中国夏天陶瓷较多的地区都留下了日本学者探寻和研究的足迹。这其中,三上次男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三上次男是日本著名的陶瓷学家和历史学家,生于1907年,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从中国历史入手研究中国古陶瓷著有《金代女真族研究》、《金史研究》、《古代东北亚研究》、《波斯陶器研究》、《波斯、埃及和土耳其的陶器》、《托普卡普萨拉伊的中国陶瓷》等历史著作和陶瓷著作。与其他古陶瓷的研究学者一样,他们都深谙中国历史和文学。三上次男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中国古陶瓷的研究,足迹遍及埃及、伊朗、印度、东南亚各国,并遍览土耳其和欧美著名的博物馆。或亲自参加遣址发掘,或亲临博物馆拍照、记录详细资料。令人敬佩的是三上先生曾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两次远涉重洋、不畏艰辛,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动脉道都开罗)遣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对出土的六,七十万片瓷片进行了逐片的分类和比较,其苦不可言喻,精神可佳。正是这种虔诚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陶瓷文化特有的魅力和海外学者精研探求的文化责任。三上次男所著的《陶瓷之路》(1969年初版,十年内再版十一次)一书,可谓是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他以考察路线为纬,以中国古陶瓷在各国的出土为经将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发展通过陶瓷贯穿在一起,奠定了中国古陶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学术地位。正如三上次男所说:东西方两个世界之间,连结着一根坚强有力的陶瓷纽带,它同时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陶瓷之路中,三上次男介绍了中国吓陶瓷在陶瓷之路上的出土、收藏,中国瓷器的销行路线,时代背景、瓷器断代、风格特征、工艺制造、贸易性质、文化内涵、民族喜好等,并从特定的历史情境分析中国古陶瓷的文化扩张力;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前瞻性的研究远景------在世界史上,东西方贸易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课题,希望年富力强的研究者,继续钻研,为获得更为世大的成就。《陶瓷之路》为我们研究世界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是世界陶瓷学界的一本名著,正如日本小学馆的《世界陶瓷全集》评价的:三上次男博土所著的《陶瓷之路》记录了目击器物,是一部杰出的著作。的确,三上次男提出的陶瓷之路这一概念与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一样,为世界海交史、贸易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叩开了智慧之门。

 

 

高岭土:是一种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是长石和云母等矿物风化后生成的,为制瓷的上好原料,因18世纪初首先发现于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村而得名。

原始青瓷:烧成温度比瓷低,胚胎含瓷土量较小,有青釉的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器物,也就是由陶向瓷过渡的器物,类瓷,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越窑:主要指上林湖窑区,只要和上林湖窑产品大体一致,人们均以“越窑”称之。迄今发现的越窑窑址有700多处,分布在今浙江东部的宁波、绍兴地区。主要集中在甬江流域的慈溪、余姚、鄞县、奉化,浦阳江流域的诸暨,曹娥江流域的上虞、绍兴一带。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将越州地区及其附近地区的瓷窑统称为越窑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进入鼎盛,明代中期衰落,是继越窑之后我国南方产量最大、质量最高的瓷窑,以烧青瓷闻名于世。近年,在非洲有大量龙泉瓷器被发现。

景德镇窑:在江西景德镇,故名。文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626年)年间,考古发现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烧青瓷和白瓷,宋代烧制青白瓷,元代继烧并创烧青花瓷等,明清成为全国瓷器生产中心,有瓷都之称。

德化窑:福建德化境内,故名。始烧于宋代,至明清,是我国古代外销瓷主要窑址,在多国家都曾出土。西方很多国家将德化窑白瓷当作中国瓷器的象征,称为“中国白瓷”或“马可波罗瓷”。法国人将其称为“中国白”。

 

1汉书28下、《地理志燕部》

2、《日本出土唐宋时期的陶瓷》日本矢部良明《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319836

3、《日本的中国画研究与收藏》日本古原宏申《朵云》总4019941

4、《阿拉伯史纲610---1945年》郭应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日本·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译《陶瓷之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4

 

参考资料:

1、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11

2、叶文程等《浙江青瓷的对外输出》《江西文物》1989

3、东进海《世界陶瓷艺术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4

4、朱培初《明清陶瓷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轻工业出版社19844

5、刘兰华《宋代陶瓷与对日贸易》《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

7、傅振伦《中国古陶瓷论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5月版

8、《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协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9月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a389bcc77da26925c5b06d.html

《浅谈中国瓷器在对外交流中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