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外国文学成人教育试题c

发布时间:2013-12-19 16:02: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州大学外国文学成人教育试题[c]

一、 名词解释(25分)

性本能理论

权力意志

意识流小说:

后期象征主义:

未来主义:

二、 简答题(40分)

1、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

2、 简述高尔基的三部曲

3、 简评多丽丝·莱辛

4、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艺术特色?

三、 论述题(35分)

1、 普鲁斯特评论

2、 乔伊斯评论

成人教育试题[c][答案]

一、 名词解释

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欲期;潜伏期;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权力意志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它在量上是不变的,它的存在是绝对的、永恒的。但它不是僵死不动的,它像河流,奔腾不息,像海洋、汹涌潮湃。在它永恒的运动变化中,事事物物被创造出来,复又被消灭,世界就这样不断推陈出新,幻化不已。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们追求食物、追求财产、追求工具、追求奴仆和主子,根源都在于权力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压迫、剥削、奴役、战争、人们之间的争斗等等,都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相互作用的表现。生物机体吸取营养,就是它们作为权力意志去占有、吞噬、征服环境。生命就是有机体发挥权力意志去剥削外界环境,驱使环境为自己服役的过程。化学中的分解和化合,无非是一种权力意志侵占、征服另一种权力意志。物理学中的引力和斥力的对立,其实就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的争夺。在一切事物中,权力意志的发挥都表现为抗强欺弱。事物间形形色色的争斗现象,其根源在于一种永不厌足的表现权力的意图,或权力的运用,作为创造本能的权力的应用。

意识流小说是盛行于欧美,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主张直接写个人内心意识的流动,成为一种“或许是最纯粹的自我表现形式”。“意识流”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柏格森、弗洛伊德都为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做出贡献。小说结构超越了物理时空,采用“心理时空”,现实与幻觉交错,过去、现在与未来颠倒并置。英国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是主要代表。

后期象征主义也是西方盛极一时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注重内在体验的象征表现,主张超越纯粹个人情感,力图高度概括世界面貌,注重对于传统的借鉴和学习。象征主义兴起于法国,扩展到欧美各地,主要代表有法国诗人瓦雷里、阿波利奈尔,俄国诗人勃洛克、叶赛宁,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美国诗人庞德,英国诗人叶芝、艾略特,意大利诗人蒙塔莱,西班牙诗人洛尔伽,比利时诗人维尔哈伦等。

未来主义20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反传统文学流派。它讴歌力量、运动和速度,追求刺激性冲击力,清洗传统文化,有狂热的无政府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反叛激情,仇视过去,鼓吹暴力、恐怖和战争。意大利作家菲利普·托马索·马里内蒂(18761944)在巴黎《费加罗报》用法文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随后,未来主义的“诗歌宣言”、“戏剧宣言”、“电影宣言”、“音乐宣言”、“舞蹈宣言”、“雕塑宣言”、“建筑宣言”等掀起了一股热潮。未来主义为现代主义发展打下基础,以新奇的艺术构思启发了创新思路,对现代主义文学有开拓意义。本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剧作家雷莫·基蒂,法国诗人阿波里奈,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

1、德国表现主义戏剧鹊起是因为东西分裂,时局动荡,各自均缺乏安全感。表现主义主要书写内心激情,突出社会主题,形成扭曲与变形为特征的风格。戏剧中的情节变成隐喻,自然环境变成舞台布景,台词变成疯狂吼叫,利用梦境、幻觉、影子、幽灵的穿插,激起了观众的兴趣,达到了强烈的剧场效果。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在人的观念上有新意,语言简练,总体上可以将它细分为三种类型:(一)精神型;(二)狂喊型;(三)自我型。

格奥尔格·凯泽(18781945)的表现主义代表作《从清晨到午夜》(1906)书写金钱残害人性的现实,体现对新人的渴望,该剧由两个部份组成,共分七个场景,剧情是由一个一个片段组成的,主人公是出纳员,生活把他变成了一架机器。为了一个时髦女人,他卷款潜逃。他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但却事与愿违。人们在表达对一位权贵的尊重的时候,他发现金钱是无法与权势抗衡的。一个女人的仁慈和无私感动了他,“世上所有银行里的所有金钱,都买不到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少女出卖他时,他发现希望和信心彻底破灭了。最后,他选中自杀,离开了金钱无人性的世界。凯泽的剧作体现对新人的渴望,然而新人经历种种苦难才能诞生,新人最终会给世界带来安宁。

凯泽的创作还有《加莱的公民们》(1917)、《地狱.道路.尘世》(1918-1919)、《珊瑚》(1916-1917)、《媒气一》(1917-1918)、《媒气二》(1918-1919)三部曲以及《美杜莎之筏》(1940-1943)等。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探讨人类精神更新这一思想。

恩斯特·托勒(18931939)的重要剧作《转变》(Die Wandlung)、《群众与人》(Masse Mensch)、《德国青年亨克曼》(Der deutsche Hinkemann)、《哈啊!人生如斯》(Hoppla, wir leben!),诗集《燕子集》,以及自传《德国青年》(Eine Jugend in Deutschland,英译《我是德国人》I was a German)等。《群众与人》(1921)全剧有七个画面,其中有三个是梦幻画面。叙述主角是中产阶级却支持革命,一方面反对政府的压迫,一方面她的人道主义又反对暴力的革命手段,女人决定以自杀的方式寻求出路。全剧探讨革命动机和暴力手段之间、人性要求和群众自发的破坏力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2、简述高尔基的三部曲

《童年》(1913)、《在人间》(1916)和((我的大学》(1923)三部中篇小说自问世以来,却始终保持着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高尔基创作中最受欢迎的作品。贯穿于三部曲始终的是自传主人公阿辽沙,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童年》描述阿辽沙从父亲去世到母亲去世八年间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刻画了外祖父一家人、家庭染坊的工人、房客、邻居等众多的人物形象。《在人间》以阿辽沙在社会上独自谋生的坎坷经历为线索,记述他在鞋店、绘图师家、圣像作坊、轮船上等所见所闻,提供了俄罗斯外省市民生活的生动画幅。《在人间》告诉我们愚昧的重要表征,一是对知识的不尊重,对文化的否定和对理性的排斥,二是道德观念淡薄,习惯于彼此仇恨,互相折磨。愚昧生活培养的“人对人的无法理解的仇恨”。《我的大学》则是阿辽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印象与感受的艺术记录,其中展示了码头、大杂院、面包店、面包作坊、小杂货铺及村民的生活图景,最后以一个肮脏的渔场结束,描写了各阶层人物的众生相。《我的大学》告诉我们顺从和忍辱是一种罪过。作家慨叹道:“世界上还没有谁能像我们俄国人这样彻底否定生活的意义。”高尔基讲述“极其讨厌的故事”是因为:“我很爱人们,不愿使谁痛苦。但我们……不能把严峻的现实掩蔽在美丽的谎话中去生活”,“我们大家都在过着一种卑鄙醒敛的生活。”“当我批评我们的人民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不热爱劳动以及它的各式各样的野蛮无知的时候,我没有忘记:它不可能是另一种样子。它在其中生活的种种条件,既不可能在它身上培养起对个性的尊重,也不可能培养起公民权利意识和正义感―这是些充满着无权、对人的压迫、最无耻的诺言和野兽般残酷的条件。应当惊奇的倒是,在所有这些条件下,人民仍然在自己身上保留着不少人类感情和一部分健全理性。”对俄罗斯人民美好的人类感情与健全理性的张扬,“在每个现象里探求它的肯定的品质,在每个人身上寻求他的美德”贯穿于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始终。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的魅力来自作品的艺术成就,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完美的艺术形式,纯熟洗练的描写,优美自如的语调,忧患沉郁的风格都使读者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三部曲凝聚了高尔基从艰辛探索中得到的生活真谛,作品中人物各具风采,自白与生活纪事交融,比喻奇妙、语言纯朴,给人以真实的美感。三部曲是俄罗斯民族风情的艺术长卷,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3、简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有《金色笔记》,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在200710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原因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1950年,就以《青草在歌唱》一举成名。《金色的笔记》主线是女作家安娜·弗里曼·沃尔夫的生命历程。她写了一篇关于她自己作为青年女性经历作情人和母亲的故事,是女性独立的教课书。《金色的笔记》其实是她在非洲的生活的“黑色笔记”、是她的政治经历“红色笔记”、以及关于她自己的小说创作的“黄色笔记”总和,故事频频相互交叉、彼此呼应。《金色笔记》“在二十世纪那些描述男性女性关系的作品中,是开创性的”。

4、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评论

《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酝酿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由来已久。“在罗马郊外的小山上,我仰观满天彩霞,俯瞰夕阳照耀的罗马城,心中突然大为震动。一霎时,我仿佛瞥见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从地平线上涌现,站着涌现出来,额头先出土。接着是眼光,克利斯朵夫的眼睛。身体的其余部分,慢慢地、从容不迫地、年长日久地,都涌现出来了。”“在霞尼古勒山上的一瞬间我就是那样一个创造者。后来,我用了20年功夫,把这一切表达出来。”是“神示”要求他写出伟大的文学著作。

这部小说遭到巴黎舆论界的抵制:作者超越了民族意识,歌颂了一个德国艺术家;同时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巴黎文艺界。“直接接触到那些生活在文学之外的孤寂的灵魂和真诚的心”,读者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约翰·克利斯朵夫》共有4部,分为10卷,作品主要描写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个艺术家的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表现了他对腐朽势力和黑暗社会进行强烈反抗的英雄主义精神。克利斯朵夫出生在音乐世家,胸怀大志。祖父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大公爵夸这个6岁孩子是“再世莫扎特”。11岁时,约翰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几次爱情的打击使他振作精神,埋头音乐创作。克利斯朵夫对德国古典音乐大师的批评得罪了乐队指挥、演奏家、歌唱家乃至观众。他来到法国巴黎,结识了诗人奥里维。他在瑞士偶遇已丧夫的葛拉齐亚,两人心心相印。晚年的克利斯朵夫临终之际对上帝自语:“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按照贝多芬的形象来塑造他的主人公的,逐渐地融进了莫扎特、亨德尔、瓦格纳、沃尔夫等等大音乐家的音容笑貌。罗兰自称,他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对着镜子来个自画像”。

克利斯朵夫成是20世纪西方充满奋斗精神和追求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热爱自由、忠于艺术,敢于抨击经典的音乐大师和媚俗音乐。“我不是你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愈来愈窒闷,艺术在堕落,厚颜无耻和道德沦丧的风气腐蚀着政治生活”,这里充斥着“文艺的市集,智力的卖淫和腐化的精神”。对此,克利斯朵夫选择反抗。“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没有休息,没有侥幸的战斗,凡是要成为无愧于“人”这名称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着无形的敌人抗战:天性中致人死命的威力,蛊惑人心的欲望,暧晦幽密的思想,那些使你堕落、使你毁灭自己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他听见了自己的上帝在呼喊:前进吧,前进吧!永远不要歇息。“人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志向与生活是两件事情,应该自寻安慰,主要是勿灰心,继续抱着你的志向,继续生活下去,其余的便不由我们作主了。”

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具有伟大的心的普通人”,富于人道主义情怀,对于社会问题深表关注,追求真挚的友谊和美好的爱情,致力于为人类造福的事业,主张用爱与艺术沟通人类、改造人的灵魂,减少社会的悲剧,实现人类友爱和谐的理想境界。“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晚年的克利斯朵夫进人“清明高远的境界”,达到完满的和谐统一。

《约翰·克利斯朵夫》展示人类精神历险的史诗性作品,描述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是描述心灵历程的史诗“我的目的达到了”,“青年时期拼命的努力……顽强奋斗,为了要跟别人争取自己生存的权利,为了要在种族的妖魔手里救出他的个性。便是胜利后,还得夙夜警惕,守护他的战利品……友谊的快乐与考验,使孤独的心和全人类有了沟通。然后是艺术的成功,生命的高峰……不料峰回路转……遇到了丧事、情欲、羞耻--上帝的先锋队,他倒下了……劈面遇到上帝……努力在主替我们指定的范围内完成主的意志。”“我想把自己的生命多少阐明些,我想把它的意义解释给别人和我自己。”这部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浩瀚深邃的长篇巨著奠定了罗曼·罗兰在20世纪世界文坛的地位,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遗嘱”。

《约翰·克利斯朵夫》回荡着音乐的旋律,序曲、主旋律、变奏与协奏、长调短调、尾声等应有尽有,罗兰自己称这部作品为“音乐小说”,谱写出了一部反抗黑暗、个人奋斗的英雄交响曲。“该书同时又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与冲击,把二十世纪初叶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用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这部书歌颂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上的经历,它不仅仅是写克利斯朵夫一个人的故事,它也是千千万万人的心灵历程的写照,是直正的英雄的描述。它赞扬着这样一种精神:光明最终将战胜黑暗,尽管其间要经过众多曲折,但光明必将胜利。”

论述题

1、论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让·桑德伊》、短篇小说集《欢乐与时日》、文学评论集《驳圣伯夫》等。

普鲁斯特构思《追忆似水年华》,1906年开始写作,到1913年,布局轮廓已定,7大部分,共15册。1913年,第1部《在斯万家那边》普鲁斯特自费印行,反应冷淡。1919年,第2部《在少女们身旁》出版获龚古尔文学奖。19201921年发表第3部《盖尔芒特家那边》第12卷;1921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姆和戈摩尔》第12卷。作品的后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女逃亡者》(1925)和第7部《重现的时光》(1927),是在作者死后发表的。

《追忆似水年华》全书以叙述者为主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观察,也有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有叙事更多的是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情节线索。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经常出入上层社会,往来于茶会,舞会,招待会,钟情一个女人接着就失恋了,在悲痛中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发现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作者通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人,有纵情声色的浪荡的人。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追忆似水年华》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和感受浑然一体,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除了第一部中关于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描写手法外,其余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叙述者的回忆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在我们幼小时,我觉得圣书上任何人物和命运都没有像诺亚那样悲惨,他因洪水泛滥,不得不在方舟里度过四十天,后来,我时常卧病,迫不得已成年累月地呆在方舟里过活。这时我才明白,尽管诺亚方舟紧闭着,茫茫黑夜镇住大地,但是诺亚从方舟里看世界是再透彻不过了。作品的叙述角度显然不同于传统小说。普鲁斯特的语言风格深受蒙田、塞维尼夫人和圣·西蒙等法国古典作家的影响,有着旷达、高雅、细腻、婉转的特点。1954年巴黎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追忆似水年华》序言中写道:一九○○年至一九五年这五十年中,除了《追忆似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不仅由于普鲁斯特的作品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说,而且有时也写得文采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给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万象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于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而普鲁斯特则发现了新的矿藏

2、乔伊斯

他是意识流小说的卓越代表。他的作品无被尊为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乔伊斯生于都柏林,热心政治,民族意识强烈。由于对爱尔兰社会感到绝望,居留巴黎和意大利。他有很好的语言天赋,能用意大利语、法语、德语流畅交谈,阅读丹麦语、挪威语和拉丁语书籍也毫不费力。

乔伊斯前期作品《都柏林人》(1914)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揭示生活内在的麻木僵化、死气沉沉、无所作为、自甘没落的心态,乔伊斯认为都柏林人是“冷漠的公众”,都柏林是“瘫痪的中心”。从“童年期、青春期、壮年期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以平淡自然的方式写琐屑的日常生活,体现乔伊斯的“审慎的平庸”风格。“顿悟”模式布局中体现“一种突然的心灵显现”。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采用第三人称人物视角,从童年的片断记忆开始,描写爱尔兰丑恶现象,暗示了主人公后来与家庭、国家、宗教冲突的主线。全书共五章,每章记述一个阶段,层层推进。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艺术典范,标志着英国小说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小说人物体现了现代小说在人的观念上的变化。《为芬尼根守灵》(1939)构思和创作前后花费了16年时间。小说分四部,以艰深晦涩著称。

《尤利西斯》以1904616日作为都柏林市民一天的生活为艺术焦点,描写现代人的心灵活动。作品主要纪录斯蒂芬·代达罗斯、利奥波德·布卢姆和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和内心生活。斯蒂芬思想敏锐,总是在思考,又找不到出路,渴望指导和依靠。布卢姆是一个广告经理,幼子夭折,妻子红杏出墙,痛苦不堪,在失落中渴望亲情和温暖。莫莉生命力旺盛,常与情人幽会,渴望性爱。

全书共三部。第一部以斯蒂芬为中心。第二部以布卢姆为中心,展现他自上午8时至子夜后两点的活动。第三部写布卢姆带斯蒂芬到一家酒店喝咖啡,促膝而谈。斯蒂芬感激布卢姆对他的照顾。小说在莫莉的朦胧意识中结束。《尤利西斯》“没有任何重大的事件,没有任何重要的人物,没有任何重要的思想。”乔伊斯的现代性魅力也正是体现在这里。《尤利西斯》运用了成熟完善的意识流技法,用第一人称把人物的思绪感受展现出来,飘忽不定、变幻莫测,如行云流水般的意识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8a66ebd84868762cbaed510.html

《苏州大学外国文学成人教育试题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