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生平简介(附蒲松龄年谱)

发布时间:2018-10-03 04:45: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蒲松龄生平简介(附蒲松龄年谱)

   蒲松龄生平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山东淄川县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书香世家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刑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槃,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励志向学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淄川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  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蚤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  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诗成共载一卷。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  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自康熙五年前后,他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游幕宝应  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计,也为了开阔眼界,应聘于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  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  蒲松龄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积淀。  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

  八年窘困  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比的清高情怀。  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持生计。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设帐西铺  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尚书。毕际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罢归,优游林下,诗酒自娱。他与王士祯、高珩等诸多名门多有交往联姻,就连任淄官吏亦多与攀结。毕家财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书府外,有绰然堂、振衣阁、效樊堂、万卷楼等,第后石隐园方广十亩,厅台廊榭,竹石花树,景色怡人。  蒲松龄为毕家教授八个弟子,还兼职大量应酬文字,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赖。他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30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应试、著书的安定的生活环境。    科场偃蹇  由于毕家的优越条件和厚待,蒲松龄能在教书并处理杂物之余,得以安心预习举业,以图博得一第。但其命运不济,终身未能如愿。他参加乡试的确切次数与不中的原因难以说清,仅就有记载的二次都是因为犯规而被黜。  第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岁时,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其词《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  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岁时,因故未获终试而被黜。其词《醉太平· 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楼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 这两次失败,对他及家庭打击太大了。尽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却出面干预了,劝他说:“君勿须复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他认为妻子说得对,可每见儿孙赴试,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见乎词,而刘氏总漠置之。  屡试不第,使他抱恨终生。其诗词及《聊斋志异》的《叶生》、《王子安》、《贾奉雉》等诸多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与逼真的描写。

  志异著述  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便集中业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后来,他还以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其救世婆心显而易见。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剧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

  笃重交游  蒲松龄在西铺期间,由于馆东的乡宦地位条件,更因其诗文尤其《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使其声望与交游日渐扩大。他不仅与本邑友人、省内资深的名士交好,而且还受到邑侯、宪台的青睐。其中的李尧臣、张笃庆、赵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观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潜、安于拙、袁藩、毕盛钰、毕盛统、华世持、韩逢、谭再生、张元、杨万春、唐梦赉、钟辕、朱缃、吴木欣、张贞、李之藻、汪如龙、张嵋、时惟豫、喻成龙、黄叔琳 、王士祯等,他们同孙蕙与毕际有父子一样,都曾对蒲松龄的生活、举业、思想乃至写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作用。因而蒲松龄与他们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记载。

  岁贡暮年  至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在毕家的塾师生涯,撒帐归里。自此能心境闲暇,安居斗室,日以抱卷自适,或东阡课农,或时邀五老斗酒相会。  先是,他几个可爱的稚孙皆以痘殇,令他伤心不已,后来,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又不幸病逝,更让他痛不欲生。他饱含深情撰写了《述刘氏行实》缅叙妻子美德,还满怀悲伤作《悼内》等诗八首以挽悼。当江南画家朱湘鳞为其画像时,他亲笔题跋两则。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年后他去看望刘氏坟墓,又写诗《过墓作》怀念亡妻,读来催人泪下。康熙五十四年春节,邃于易理的蒲松龄自卜不吉。正月初五,他率儿孙为父盘上祭日坟,以冒风寒,医投理气之剂,自是食量尽减。至二十二日竟倚窗危坐而逝。    闻斌2010年11月14日发博 

附:蒲松龄年谱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农历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生。他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清顺治元年,蒲松龄5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父蒲槃弃儒经商,教子读书。

  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蒲松龄18岁,与淄川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刘氏成婚。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受知于山东学政大诗人施闺章。

  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蒲松龄20岁。与同邑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组成“郢中诗社”。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壬寅(1662),蒲松龄23岁。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癸卯(1663),蒲松龄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三年甲辰(1664),蒲松龄25岁开始写作《聊斋志异》。张笃庆有诗句“自是神仙人不识”、“司空博物本风流”、“聊斋且莫竞空谈”可证。

  康熙四年乙巳(1665),蒲松龄26岁。在淄川县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庚戌(1670),蒲松龄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树百)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辛亥(1671),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蒲松龄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蒲松龄33岁。在淄川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蒲松龄40岁。开始在淄川县王村西铺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写《聊斋自志》叙述创作过程。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蒲松龄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蒲松龄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蒲松龄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后写下36条评语,有“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诗传世。秋,蒲松龄应乡试,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其词《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亲身感受表露无遗。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蒲松林51岁。秋应乡试,因病犯规被黜。其词《醉太平· 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楼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蒲松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其《寄紫庭》有“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之句。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3),蒲松龄65岁。作《日用俗字》。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蒲松龄68岁,写《夏雪》。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副榜举人),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写有《述刘氏行实》缅叙妻子美德,作《悼内》等诗八首以挽悼。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蒲松龄76岁。正月二十二日酉时,依窗危坐而卒。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74ff26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c.html

《蒲松龄生平简介(附蒲松龄年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