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内容

发布时间:2019-12-02 17:47: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它。

第一节 释词和释句

一、 释词

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说明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

古人对词语的解释体例,分三种形式:

(一) 正文体:

1. 古代文献的正文之中对词语的解释。即作者本人在行文或论说过程中,对某一词语的解释。

1 《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外。声成文,谓之音。

2 《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3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4 《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5 《荀子·修身》:故可与言而言之谓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又:

6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7 《汉书·梅福特》: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

2. 正文体释词方法

1) 义训

1 《史记·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2) 声训

①《史记·乐书》: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2 《史记·律书》: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

又: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

3) 同字为训

①《史记·乐书》: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正义曰:“引旧语乐名,广证前事也。前事邪正之乐虽异,并是其人所乐,故名曰乐也。”——所以严正音乐推行之后,伦常就归于端正,耳目聪明,情感和平,改变风俗,天下都得到安宁。所以说音乐是使人欢乐的

②《礼记·郊特牲》:婿亲御授绥,亲之也。 亲之也者,亲之也。郑玄注:“言已亲之,所以使之亲已。”孔颖达疏:“亲之也者,谓婿御妇车授绥,欲亲爱于妇也。故云亲之也……言婿可以亲其妇者,欲令妇之亲已也,故云亲之也者,亲之也。”

③《周易·说卦》: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

(二) 传注体

通常将见于注释中的训诂称为“传注体”。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主,它成熟于西汉初年,以毛亨的《诗故训传》为代表。

①《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注:“包曰:‘下,下车也。’”

②《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③《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赵注:征,取也。

④《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已也。韦昭注:与,从也。

⑤《汉书·郊祀志》:汉兴,高祖初起,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而杀者赤帝子也。’颜师古注:物,谓鬼神也。

(三) 专著体

以专书的形式来解说词义的,通常称为专著体。如《尔雅》《说文》。

古人的注释中,释词通常是主要的,第一位的工作。如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薄言采之。毛传:采采,非一辞也。芣苢,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妊焉。薄,辞也。采,取也。

采采芣,薄言有之。毛传:有,藏之也。
采采芣,薄言掇之。毛传:掇,拾也。

采采芣,薄言捋之。毛传:捋,取也。
采采芣,薄言袺之。毛传:祮,执也。

采采芣,薄言襭之。毛传:报衽曰襭。

②《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毛传:骄,壮貌。幩,饰也。人君以朱缠扇汗,且以为饰。镳镳,盛貌。翟,翟车也。夫人以翟羽饰车。茀,蔽也。

注释中的释词,包括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词语出处、方言俗语、虚词等。

1、 解释本义

①《国风·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潜行为泳。《说文》:泳,潜行水中也。

方:《说文》:,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

游、泳:朱熹:潜水曰泳,浮水曰游。

②《史记·周本纪》:及(弃)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正义》:“种曰稼,敛曰穑。”《说文》:谷可收曰穑。

③《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注云:作,起也。《说文》:作,起也。

——(孔子和子路走在山谷中。看见几只野鸡,)孔子脸色动了几下,野鸡便飞向天空,盘旋一阵,便落在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的母野鸡,得其时,得其时。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受到惊吓,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2、 解释引申义

①《左传·桓公六年》: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杜预注:张,自侈大也。今按:张,知亮切,去声。义为自高自大。此系引申义。

张:《说文》:施弓弦也。从弓,长声。

②《襄公·十一年》:围郑,观兵于南门。杜注:观,示也。《说文》:观,谛视也。

③《史记·魏世家》:使吏捕这,围而未杀。痤因上屋骑危。《索引》:“危,栋上也。‘《礼》云:中屋履危。’盖升发屋以避兵。”今按:《说文》:“危,在高而惧也。”据此说解,则“危”的本义当是“处高险而害怕”。引申之,则可指“高处”。再引申可为:“屋栋”。《礼记·丧大记》:“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郑玄注:“危,栋上也。”孔颖达疏:“履危者,践履屋栋上高危处而复也。”

——派官吏去逮捕范痤,包围他家但还没有杀他。范痤因而上了屋顶骑上屋梁上。

3、 解释假借义

①《诗经·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毛传:“趣,趋也。”今按:趣、趋二字上古同属清母,侯部,同音而通假。毛传:“辟,君也。”朱熹:济济,容貌之美。——君王的仪表多端庄,左右的人们都向往他。

②《礼记·乐记》:“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郑注:“贲,读为愤。愤,怒气充实也。”今按:贲与愤,韵同声近。——君王粗暴厉害,这样以猛烈开始,以亢奋结束,全曲充满怒气的音乐产生,(在它的影响下)老百姓就会刚强坚毅起来。

③《汉书·陈汤传》:“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颜师古注:“傅,读曰敷。敷,布也。”按,傅与敷,声近韵同。

④《史记·五帝本纪》:“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集解》:引徐广曰:“荐绅即缙绅也,古字假借。”——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

4、 指明词语的出处。

1 班固《<两都赋>序》:“大汉初定,日不暇给。”李善注:“《史记》曰:‘虽受命,而日有不暇给也。’”

2 又:“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李善注:“《论语》曰:‘东里子产润色之。’”剧秦美新曰:‘制成六经,洪业也。’

3 杜甫《酬孟云卿》:“相逢难衮衮,告别莫匆匆。”仇兆《杜诗详注》:引旧注:“张华读书,衮衮可听。衮衮,继续貌。”——相逢很难再有,告别不要太匆忙。

4 又《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承请恩,平明上马入金门。《杜诗详注》:“《史记·张良传》:‘平明与我会此。’”——承蒙皇上大恩,第二天骑马来到金门处。

5、 说明方言俗语。

1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始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杨伦《杜诗镜铨》引此为注,实则注明方言俗语。——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淌,在懒散地站在春风中。

2 又《三绝句》之一:“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斩”通“崭。”,本指山高的样子。《集韵·豏韵》:崭,高峻貌。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北有双山,夹道崭然,曰背石山。后泛指高出一般。《新唐书·崔咸传》:咸素有高世志,造诣崭远。”“多用在形容性语素之前,表示很、极、十分。如崭新、崭绿、崭亮、崭齐等。根据通用性和构词理据,宜以崭新为规范词形。

3 又《三绝句》之三:“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杜诗镜铨》引朱注:“斩新、上番,皆唐人方言。”

4 又《曲江对酒》:“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杜诗详注》引《方言》:“”“楚人凡挥弃物谓之判。俗作拚。”——判,读潘,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

5 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杜诗详注》:“窸窣,桥动有声也。李贺《神絯曲》‘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飚风。’窸窣,盖唐人方言也。

6、 训释虚词。

对于虚词的注疏,古人或称为“辞”“词”“语助”“发声”。唐宋以后,多称为“语词(辞)”。

《诗经·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传:“思,辞也。”疏:“以泳思、方思之等皆不取‘思’为义,故为辞也。”

《说文》:,长也,象水巠理之长。(水流长。象水的直流和波纹的漫长)

②《诗经·邶风·柏舟》:“日居月诸。”疏:“居、诸者,语助也。故《日月》传曰:‘日乎月乎’,不言居、诸也。《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云:‘居,语助也。’《左传》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服虔云:‘诸,辞。’是居、诸皆不为义也。”

③《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传:“忌,辞也。”

④《左传·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注:“繄,语助。”

⑤《襄公十四年》:“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注:“繄,发声。”

⑥《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王逸注:“羌,楚人语词也。”

又:“羌灵魂之欲归兮。”洪兴祖补注:羌,发声也。

⑦《九歌》:“蹇谁留兮中洲?”王逸注:“蹇,词也。”

二、 解句

①《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毛传:“甘,厌也。”郑玄:“愿,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如人心嗜欲所贪口味不能绝也,我忧思以生首疾。”——一心想着哥哥呀,心烦意乱头儿疼。

②《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敖游忘忧也。”——不是我这儿没有酒,去逛呀逛,游呀游。

③《诗经·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毛传:“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笺云:“鳄鱼,言尽力也。凡于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黾龟兔勉。以疏喻亲也。”——邻里的事都尽力而为,更何况家事呢?

注:女子遭受遗弃,离家时诉自己的不幸。

黾勉:双声联绵,即勉励。

又:“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传:“荼,苦菜也。”笺云:“荼成苦矣,而君子于已苦毒又甚于荼。比方之,荼则甘如荠。”——谁说苦菜味儿苦,它甜得就像荠菜心。

⑤《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笺云:“颜之厚者,出言虚伪而不知惭人于人。”——好话说的如鼓簧,脸皮厚的像道墙。

⑥《楚辞·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王逸注:“言我外有芬芳之德,内有玉泽之质,二美杂会,兼在于已,而不得施用,故独保明其身,无在亏歇而已。所谓道行则兼善天下,不用则独善其身。”——蓦然回首纵目遥望,我将远观四荒八野。

另注:泽,汗衣。引申为污垢义。——

又:“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三、 对篇章或章旨解说

1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第一》:“……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2 王逸《楚辞章句·九章》:“《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见纳,委命自沉。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

3 赵岐《孟子章句·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圆。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名篇。”

4 北宋孙奭注:“前章首论滕文公问以古道,故以滕文公为篇题。次于公孙丑问政,谓其为政莫大于反古也。然则比篇孟子首言离娄之明,故以目为篇题,次于滕文公问以古道,是亦反古道者,莫大乎明也。”

5 《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时,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心和哀。”郑玄笺云:“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返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

第二节 解释语法现象

一、 辨析名词动用

①《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

②《诗经·邶风·击鼓》:“土国城漕,我独南行。”郑笺:“此言众民皆劳苦也,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

③《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注云:“攻曹城门。”

④《汉书·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颜师古曰:“手,言手击杀之。足谓蹴蹈而获之。”

二、 辩明使动和意动用法

①《左传·昭公二十年》:“(伍)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鱼设诸焉。”疏云:“见谓为之绍介,使之见光。下文‘齐豹见宗鲁于公孟’亦然。犹《论语》云‘门人见之’也。”

②《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疏云:“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德,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

《孟子·离娄下》:“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疏云:“”

三、 说明特殊词序

四、 说明主动和被动

五、 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

六、 辩明偏义复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71929cda0116c175e0e4806.html

《训诂的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