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范式

发布时间:2011-10-21 10:49: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社会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及其张力

作者:文军 发表日期:2006-10-14 文章来源:思与文 跟贴0 我要点评

内容提要: 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与批评主义三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而且,从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学实质上一直是处于这三种不同传统的张力之中。尽管这一局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学今天的分裂,但它也因此给社会学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悉的样式与形态。

  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从一开始就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①一种是以孔德(A.Comte)、斯宾塞(H.Spencer)等社会学创始者为代表,并经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涂尔干(E.Durkheim)发展后日趋成熟,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方法论准则,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社会学这门学科只有在认识到把社会事实当作实在的物来研究时才能诞生。”②因此,在方法论取向上,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在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另一种是以韦伯(M.Weber)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③因此,韦伯将社会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并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会学研究传统,且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评与抨击。

  第三种则是由马克思(K.Marx)开创的批判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认为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其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强调社会学理论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强调理论和理论家在改造、变革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那种旨在维护、修补现存社会结构的单纯解释性的“科学”研究和把现代工业社会的既定现实当作合法的做法。主张以辩证的“总体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即将社会现象置于社会的与历史的总体过程中,从它们在社会的与历史的总体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地位与作用来确定它们的性质、意义,来考察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学研究中这三种传统的并存代表了研究社会的三种不同取向,即实证主义研究取向、人文主义研究取向和批判主义研究取向(见表一)。而且,从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④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上述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研究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峰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随着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研究的交错发展,一定时期后又总要出现一种对各种取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的社会学研究。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学研究发展的一个周期。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迄今为止,实证主义取向的和非实证主义取向(包括批判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研究至少出现了三次高峰和三次明显的理论综合。⑤直到现在,这三大研究传统仍然处在交织发展的过程中,而且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显示出了各自的优势与特征。表一三种不同社会学研究传统之比较⑥

  实证主义研究传统

  人文主义研究传统

  批判主义研究传统

  本体论

  朴素的现实主义,即认为现实是“真实的”,而且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的。

  相对主义,即认为现实具有地方性、情景性的特点,是具体地被建构、阐释出来的。

  历史现实主义,即认为真实的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是在时间中结晶而成的。

  认识论

  二元论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强调研究结果是真实、可信的。

  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认为其研究结果是被创造出来的。

  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认为其研究结果是受到价值观念的过滤。

  方法论

  实验的、操作性的方法论,强调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主要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

  理解的、人文的、阐释的、辩证的方法论。

  对话的、辩证的、批判的方法论。

  从研究特征来看,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科学建构”的强调依赖于把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理论构造的模式,认为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做出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由于对自然科学这种因果性、精密性和普遍性的极端追求,许多社会学研究就一直是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的,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replicability)”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⑦相反,人文或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导致人们行动的内在意义,它强调人类行为中那种使人类能唯一进入创造性领域的性质,认为人们应该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研究人类对社会现象做出的解释以及赋予它们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还原于自然规律的水平。⑧因为在他们看来,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understanding)”而非“说明(explanation)”。而批判主义社会学传统强调社会学研究的“批判”和“解放”功能,认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不是证实,也不是证伪,而是消除参与者无知和误解的能力,主张对一切现实应持有批判性,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来推动知识的反思性发展,以引导社会秩序的建立。这三种研究取向的争论从社会学诞生之初就存在了,并且始终贯穿了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整个历程。而且,从总体上来看,实证主义研究取向较为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使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研究结果进行严谨的验证,而人文主义与批判主义研究取向则更加重视反省自己(行动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主义注重用研究结果来扩展知识,讲究知识生成的“科学性”和知识推广的“普遍性”。批判主义则主张将研究结果用来唤醒人们,认为社会科学知识的本质在于“批判”,目的在于改造社会中的不公平。而人文主义则着眼于当下的构成性理解,强调对社会行为本身的“理解”与“诠释”,并通过这种“诠释”来生成新的社会现实。

  其实,社会学研究传统的这种分裂与对立,实际上反映着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方法论状况的这三种主要倾向之间的对立,但从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它似乎并没有妨碍社会科学的发展,反而从某种意义上给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空间的可能。这是因为就每一单独的社会科学学科而言,它实际上已经在上述三种倾向中做出了符合自己学科根本性质的方法论选择,并力求在学科内部保持方法论立场上的基本一致(如经济学就普遍仿效了自然科学的特征,而人类学却选择了具有浓厚人文主义传统的取向)。唯独社会学这一后发的综合性学科,由于其研究领域与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特征,又富有人文学科韵味,也由于其学术抱负一直是试图以统一的方式来刻画整个人类社会体系的状况,所以,不得不单独面对在基本方法论立场上分裂与对立所造成的困境。因此,社会学研究实质上是处于三种不同传统的张力之中。一方面,它注重对研究现象作实证的、经验主义的考察与分析,强调的是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传统,注重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它又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性理解(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强调的是人文主义、阐释主义的传统,关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和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⑨而与此同时,它又意识到了任何研究都要受到一定政治、文化、性别和社会阶层的影响,注意研究中的权力关系以及研究对知识建构和社会改革的重要作用,因此,它同时又具有一种后现代式的社会批判意识,强调一种强烈的价值介入。⑩毫无疑问,社会学研究取向上的这一长期存在的分裂与对立的紧张局面业已造成了社会学领域内在“实质性”理论建构、具体的研究程序乃至学术共同体从业人员中潜在的或明显的分裂。尤其在当代,这一局面又与社会学理论知识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论题纠缠在一起,形成了更为错综复杂的情势。11然而,尽管如此,这种局面也并没有妨碍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正如布迪厄(P.Bourdieu)所说,社会学的危机可理解为正统社会学的危机,而所谓多元化的“异端学说”的增加,反倒意味着学科的进步。

  实际上,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这种分裂与对立主要源于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长期对立,而这种对立更深层次的原因恰在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性以及现代性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的张力。作为现代性和实证主义哲学产物的社会学从一开始便埋下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危机,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滥用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恶化不仅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异化,也造成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异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科学的批判是与对现代性的批判相一致的,如继承批判主义传统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的批判就是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数落结合在一起的,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化使个体完全丧失了自由与创造性,人成了没有灵魂、无法自我支配的工艺装置,现代化的工业整个控制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形成了所谓的“工业文化”,使人成为处于异化状态的、没有思想、麻木不仁的“单向度的人”,整个社会也变成了没有反面思想的“单向度社会”。12

  但是,又必须指出的是,这三种社会学研究传统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解释与研究不同现象时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而且相互之间也并不是没有丝毫共同点的,它们也有表现出一致的地方,如都注重在自然情景而不是人为的实验情景下进行研究,都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而不是对其中的一些孤立变量进行调查。当然,这种研究上的共同点也是十分有限的,其分歧依然十分明显,这实际上由于它们共同源于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误解(如认为自然科学本身存在着一种抽象的、普适的方法),都没有对自然科学模式的优势提出质疑,因此,都将描述与解释、说明与理解对立起来。从思维源泉上来看,它们仍然都停留在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之中,采取的均是主观()同客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忽略了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交往关系和运行机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单一主体性、单一实践关系等缺陷(所幸的是,随着后现代思想的兴起,这种局面有所改变)。所不同的是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抓住的是二元思维方式中客观性一端,故强调的是实证的一面;韦伯等人文主义社会学者抓住的是二元思维方式中主观性一端,故强调的是理解的一面;而批判主义社会学者在本体论上采取的是“客观主义”的立场,在认识论上却是“主观主义”的,他们一方面承认“真实”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又认为所谓的“真实”只能被历史地认识,从而表现出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性。13他们谁都没有真正超越主观同客观的二元对立。他们之间的分歧,在哲学上无非是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内部的分歧。尽管自韦伯、马克思和涂尔干以后,许多社会学家也看到了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这种内在的分裂与对立,并试图从各种不同角度来弥补三种研究取向的不足。例如,帕森斯(T.Parsons)就曾试图从结构功能主义立场来融合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社会学思想,他在早期社会学著作对行动和秩序的分析中,就包含着对韦伯和涂尔干等不同思想传统试图进行综合的努力。然而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从双方借鉴一些为他所用的观点,而并未在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这个根本性问题上做出深入的思考,随着其理论分析的不断深入,其最终继承的理论观点仍然是以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为主,并把它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到了极其深远的地步。14

  其实,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分裂与对立必然会在社会学理论上有所反映,虽然,理论与方法的多元化并不一定会妨碍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但同时理论上的长期分离与不一致无论如何也会有碍于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整体面貌的出现。长期以来,以实证主义研究取向为主要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一直占据着社会学的主流地位,其所采取的对社会事实的客观性描述和对社会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探寻被视为社会研究的主要目标。这种理论所推崇的研究模式将研究对象当作可操作的物,而不是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研究。研究者将自己的目的和意愿强加给被研究者身上,这是一种“形同强奸的研究”。它虽然力主追求所谓的客观性,让研究者“不带任何偏见”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和证据,但是正是由于观察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使得观察者的价值偏好掩盖了对象所处的真实情况,使研究结果成为研究者的主观构造。15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这种立场事实上反映了西方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情感、事实与价值、文化与自然、公共与私人等相互分离的二元论特征。

  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便遭到了人们的纷纷批评,尤其是诠释学(hermeneutics)、现象学、后经验主义、后结构主义、后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非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一向居于社会学核心地位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进行了猛烈抨击,这首先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批判:一是发生于美国,由奎因(W.V.O.Quine)的科学哲学及语言学引发,经库恩(T.Kuhn)在科学哲学上进一步发展而创造出的一套与实证主义研究完全不同的后经验主义(post-empiricism)理论。二是出现在欧洲,孕育于欧洲大陆的批判理论和诠释学。这两个方面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研究时,必须要有强烈的价值介入。16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典范地位由此开始受到质疑,此后,各种后现代的思潮更是风云叠起,极大地冲击了实证主义研究,并因此形成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完全不同的研究立场。然而,各种非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严重的不可通约性,它们各执一词,难以在解释共同的社会现象上达成共识,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无序态势日益严重,社会学研究由此也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危机之中(必须指出的是,造成社会学这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于存在着这三种不同的研究传统,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实际上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整个社会学研究的状况就是这样一直处在一种张力之中,时而相互融合,时而彼此排斥,但不管怎样,却共同地促进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繁荣和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社会学研究成为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多元化样式与面相。17试想,如果社会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沿着一条线索发展下来的,那还能称之为社会学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71bd0202020740be1e9b52.html

《社会学范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