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课文原文

发布时间:2020-07-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桥之美》课文原文
桥之美 作者:吴冠中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1/5

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2/5

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桥之美》知识点 1.重点词语
美感;对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者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长诗。 驻足;停住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2.作者介绍
吴冠中, 1919 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现代著名画家。3/5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3.总结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全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特殊美感,明白画家眼中的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它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4/5

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本课我们不仅知道在不同人眼中桥具有的不同美感,同时也知道了说明文因语言特点不同的两种分类,即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也就是科学小品文。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画家眼中的桥,因发挥形式上的作用与周围环境构成和谐一体而美丽。
5/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6cbf44bb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2.html

《《桥之美》课文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