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中西绘画比较及其国人的美术史观

发布时间:2019-12-23 16:26: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中西绘画比较及其国人的美术史观

作者:李永强

来源:《书画世界》2018年第01

        内容提要: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中西绘画比较呈现出巨大的反差,清代对西方绘画几乎是一致的批评,民国时期对西方绘画则几乎是一致的崇拜、这一巨变背后是中西绘画比较标准的混乱,造成中西绘画标准混乱的原因是美术史观的错位。东西方绘画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与高下,不能以衡量中国画的标准来评判西方绘画,亦不能运用衡量西方绘画的标准来对待中国画。只有树立正确的美术史观,方能对中西方绘画予以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关键词:中西绘画比较:文化自信心;美术史观

        中西绘画比较可以追溯到西方绘画传入中国的明代,然直至20世纪初期,都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与专门的研究学者。它散落于当时画家、理论家的画史画论著作中。这个时期的中西绘画比较,或在比较中贬低西方绘画,或在比较中否定中国画,这些比較方法与结果的偏颇都源自美术史观的错位。

        明代先后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有罗明坚(1543-1607)、利玛窦(1552-1610)等人。他们通汉语,以传教为目的,带来了西方的绘画艺术。明代顾起元(1565-1628)《客座赘语》卷六对利玛窦有简单的记载,其云:利玛窦,西洋欧逻巴国人也……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日天母。画以铜板为帧,而涂五采于上,其貌如生。身与臂手,俨然隐起帧上,脸之凹凸处,正视与生人不殊。人问画何以致此?答日: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皆明而白;若侧立则向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1]顾氏对于利玛窦带来的西方绘画仅做了记载,并没有做高下与否的评论。这些西方绘画作品在当时并不是很多,而且主要是用于传教活动,因此也没有引起主流文入画家群体的过多关注,但还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曾鲸(1568-1650)的人物肖像画的画法与风格。此时的中西绘画比较也仅仅处于萌芽时期,由于这些西方绘画并没有受到主流文入画家的重视,或者根本没有被纳入他们的视野,所以也谈不上深入的绘画比较。如果有比较,那也是仅仅出于绘画表层的描述性对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aafa7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8.html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中西绘画比较及其国人的美术史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