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复习

发布时间:2020-05-28 21:4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文复习要点

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其林:穷尽。 答之:详尽。 如外人:全部、完全。

来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思考: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陋室铭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二、主题:《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8、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爱莲说》(周敦颐 宋)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多。 晋陶渊明爱菊:只,仅。 李唐来:从,自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被沾染。 清涟而不: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长枝蔓。//长枝节。 香远清:副词,更 亭亭净:树立。

远观而不可: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陶后有闻:少。乎众矣:当然。

三、回答问题: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望岳》(杜甫 唐)

《望岳》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基础知识 1、字音  岱:dài 眦:zì 曾:céng 凌:líng

 2、解词 岱宗:指泰山。  青:郁郁葱葱的绿色。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山的南北两面。阴:山之北。阳:山之南。

割:分割。  荡:激荡。  曾:同“层”。  眦:眼角。  会当:终将,终要。

内容分析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表现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的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的优美——“造化钟神秀”;山势的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泰山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全诗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望岳”的顺序是怎样的?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这首诗是以“望”字统摄全诗的,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第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实乃一篇咏物佳作。)

  4、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用得很巧妙,试分析巧在哪里?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作者描写了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诗人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场面。)

2、结合语句,谈一谈对本诗内容的理解。(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感时”承上,以“伤别”启下。)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伤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题目虽为《春望》,但并不是要表达一片欣欣向荣之情,恰恰相反,作者所表达的是春天看到的满眼的凄凉之景,诗句中便集中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伤之情。)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1、字音  壕:háo 逾:yú 邺:yè 戍:shù 裙:qún 妪:yù

2、解词   暮:晚上。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致词:对……说话。   戍:防守。

  犹得:还来得及。   幽咽:断断续续地、声音很小的哭声。

3、内容分析

1、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类似的诗歌?

  (仅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属于叙事诗,我们以前学过的叙事诗还有《木兰辞》。)

2、作者是如何安排情节结构的?

文章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第二部分(第2至3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

第3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前6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第二层(中间4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 第三层(后4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第三部分(第4段)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3、哪些语句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战争残酷的语句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4、这首诗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中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对此如何理解?

(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

5总体把握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

《三峡》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4、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献: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9、运用:(12003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字修饰,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字。)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释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三、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院子里地面上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积水中的藻和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层:(2-4句)庭院漫步,观月赏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归园田居·其三

1南山:指庐山。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沾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2、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3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渡荆门送别》(五言律诗

楚国:楚地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频频。怜:爱。一本作。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万里:喻行程之远。

2、译文: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3、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初游楚地之作。它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到的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蜀中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广胸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句用语奇妙,用阔大意象表现心中喜悦与豪情,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末句写因江水而产生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却又鲜明地反映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乐观向上的精神。

《登岳阳楼》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徙倚:徘徊。 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只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赏析:首联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 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使至塞上》

王维(701-761),字摩诘。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使:出使。    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骑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边防。

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大漠:大沙漠。 孤烟: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萧关:古关名。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    燕然:古山名。

[译诗、诗意]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8db7844b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d.html

《古文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