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8-11-10 21:15: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大考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

A.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与分封制。材料信息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体现了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高低,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

2.伏尔泰对于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崇至极。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他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是因为

A. 儒家思想宽容

B. 中国政治制度体现了开明君主专制

C. 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

D. 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批判西欧社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虽然部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宽容,但是并不是伏尔泰推崇儒学文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政治制度确实部分体现了开明君主专制,但并不能体现出其推 崇中国儒学的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并不是其推崇的原因,故C项错误;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学文化的原因是其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来批判西欧社会,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3.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 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 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 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因为周国的实力下降,并不被诸侯重视,孔子提出了正名思想,以期重整社会秩序,故D正确。仁政是孟子提出,排除ABC项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名师点睛】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4.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A.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 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 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 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提到,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存在无为、有为之争,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A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放弃休养生息政策,故B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维持无为而治思想,故C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影响

5.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皆是为了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A. 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 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 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 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A错误,阴阳五行学说与道家无关。B错误,程朱理学对其并没有全盘否定,应是批判继承。D错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本源。而C符合材料的主旨,故选C

6.《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

A. 复古主义的特色

B. 严刑峻法的特色

C. 程序简化的特色

D. 以儒入法的特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特点,魏律中并未体现复古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程序简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的理解,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7. 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

A. 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 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 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央集权思想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与材料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且西周时政治统治相对松散,排除A;西周政治为贵族政治,因而不可能形成官僚理论,排除B;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级贵族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则是分封制的依据,与材料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排除C;材料中周武王灭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倒戈,说明人类社会政权变迁是天意,与天人感应学说相符,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天人感应学说

8.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描述汉成帝时期天气异常,因为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可知当时皇帝重用外戚削弱相权,最后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可知天人感应影响到朝政,所以符合题意的是②③选项,①④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9. 针对“道”,韩愈指出:“(在这个社会里)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韩愈所说的“道”( )

A. 加强自身修养,实现格物致知 B. 排斥佛道,以纲常伦理为核心

C. 追求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D. 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倡导格物致知的是理学,理学是宋代形成,韩愈是唐朝的文学家,故A项错误;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故B项正确;材料重点是维系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的儒家伦理道德,故C项错误;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就意味理学的形成,理学形成于宋代,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唐代三教合一潮流·韩愈儒学复兴思想

10.唐代李翱在《复性说》中说,人性本善,圣人凡人,本无差别,只是圣人不惑,不为情欲所累,所以不失本性;而凡人往往溺于情欲,因而丧失本性。凡人只要妄情灭息,才能本性清明。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发明本心,致良知

C. 人性本善习远

D. 人人皆可以为圣

【答案】A

【解析】

【详解】凡人要本性清明,必须做到忘情灭息,可见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实质,故A项正确;发明本心,致良知是心学求理的方法,与李翱观点不同,故B项错误;材料探讨人性本善下圣人与凡人的区别,目的是提倡忘情灭息人性本善习远只是立论的前提,故C项错误;材料还没上升到人人皆可以为圣的高度,故D项错误。

11.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萁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该主张产生的直接效果是

A.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B. 儒家的思想观念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

C. 程朱理学成为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D. 宋明理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法律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朱熹说明的是合理有序的关系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他的这些主张渗透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故B项正确;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故A项错误;C项不是朱熹思想主张的直接影响,故C项错误;朱熹的主张以及理学并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

12.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写到: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

A. “恻隐之心

B. “心即理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上述观点反映出由于自己缺乏良知(对纳粹种族歧视的反抗),最总自己也成为受害者。恻隐之心仅仅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心即理认为心也是世界本源,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寻找天理的途径,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致良知强调去除私欲,恢复内心的良知,和上述说法相似,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13.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A. 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 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 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 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表明,王阳明认为是非对错应该叩问内心,而并非听命于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李贽认为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能任何事情都严格遵循孔子的教诲。由此可见,二人的观点大致相同,故选DAB两项说得过于绝对,王阳明和李贽并非反对孔子,而是反对后人盲目迷信孔子,故不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

14.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人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A. 孔子祭祀规格不断提高

B. 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C. 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D. 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儒家思想发展不会导致孔庙礼仪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故A项错误;儒学思想逐渐发展完善是其内容方面的,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从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可知,隋唐时期国家已经推崇孔庙礼仪,故D项错误;从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可知,儒学地位被官方强化,体现出儒学正统的地位加强,故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名师点睛】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15.据《阳明年谱》中记载,王阳明临死之际开目视曰:吾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哂(微笑)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如此回答是因为他

A. 追求心灵的满足

B. 回归了道家的洒脱

C. 遵守佛教的因果

D. 认为真知出于内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王阳明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内容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知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真知出于内心,每个人只要自己反省内心都能获得真知,因而死前没有遗言可留,故D正确;追求心灵的满足是从表面理解材料信息,没有结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A项错误;道家洒脱体现在无欲无求,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错误;佛教的因果关系体现在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也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

【名师点睛】理学在继承前代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新的主张,对当时的政治、道德、教育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中应该当结合宋明理学的具体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的评价。如心学主张内心自省,有助于我们加强自律、构筑和谐,有助于我们奋发进取,增强责任感。

16. 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宋诗的这一特色(

A. 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

B. 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C. 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D. 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成就。材料提及宋诗的特色是思虑精微”“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可见宋诗注重思辨化、理论化的特色,这与理学的特点相符,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提及的是宋诗的特点,与中国文人精神气节无关,B项排除。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

17.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A. 否认天理的存在

B. 认为”“相统一

C.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D. 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的大意是天理只是节制了人民的欲望,并非穷尽人民的欲求,可知戴震并没有否定天理的存在,排除A;依据材料信息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可知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理与欲的关系,并未涉及朴素唯物主义,排除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指对封建的政治制度、正统思想等方面进行的激烈批判,D与题干不符,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戴震的思想

18.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

19.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A. 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

B. 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 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关于亚里士多德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了哲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说明其研究领域宽广;在各个研究领域里分别涉及到了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等,可以看出他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客观实际,故选B。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20.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 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B. 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C. 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D. 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答案】B

【解析】

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实际上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发展,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D选项与题目无关,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需要掌握苏格拉底思想以及智者学派的异同,解题时注意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所有选项都要突出这一句话,都则被视为无关选项,排除。

21.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的演化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央集权的削弱

B. 工商业赋税沉重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物质生产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宋代以后的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可以看出,古代的功能由唐代的军事政治中心,到宋代经济功能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的进步。所以答案选D。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它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如比较中国古代改革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其题干中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不同点等。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并注意结合课本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22.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答案】B

【解析】

依据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沦为雇佣工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项正确;依据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大量流民的出现不能说明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是以小农经营为主,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抓住关键信息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分析即可。

23.以下是清光绪年间政府财政收入情况统计表(单位:亿两,%),表中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说明当时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 清政府财政运行十分困难

C. 清政府被迫大举借外债

D. 税收政策阻碍了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与实际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总额仍旧较少,且占生产总值比重小,说明清政府财政运行十分困难,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有财政收入情况,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也没有显示清政府大举借外债的情况,故A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税收政策的内容及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故D项错误。

24.翰林院编修丁立钧(1854—1902)说,窃见近年条陈时政者,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以致近年以来,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文化已不适合国情

B. 清廷权力外移趋势明显

C. 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

D. 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冲击传统的观念,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不是传统文化已然不合国情,故错误。材料强调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与权力转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在当时顽固派反对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25.中央军委于19381010日成立总政治部,负责领导八路军和各留守部队、医院、学校及边区各地区部队、全国各游击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无产阶级明确了自身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担负的历史使命。这一举措

A. 覆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体成员

B.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主要进行全面抗战路线的宣传和动员

D. 有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38年,中央军委成立总政治部负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教育,主要进行全面抗战路线的宣传和动员,为全民族抗战服务,故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体成员包括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与材料强调对全党、全军的思想教育不符,排除A1927年的三湾改编,就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材料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中央军委成立总政治部负责全面抗战路线的宣传和动员,而不是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排除D

26.观察下面的1934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

A. 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 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 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

D. 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由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户中无田和占有大量土地的都是少数,大多数农民都分得了土地,这是中国开展土地革命、执行土地政策的结果,所以A项和B项错误。C项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无法反映,故本题选择D项。

27.20世纪60年代,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政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很快。到经济调整后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政府通过加强集市贸易管理、征收集市贸易税等对集市贸易进行限制,集市贸易日渐式微。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家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B. 经济政策受政治运动影响

C. 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

D. 政府对市场经济高度管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过程中开放集市贸易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被实施集市贸易对经济调整工作的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集市贸易日渐式微的背后实质是集市贸易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冲击,故这一变化反映了国家维护计划经济体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集市贸易政策的变化,与经济政策受政治运动影响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集市贸易政策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无关,排除CD政府对市场经济高度管制,与材料信息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政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很快不符,排除D

28.与其他官职以抽签方式产生不同,雅典城邦掌握兵权的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可以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体。伯利克里就是连续担任了15年首席将军。这种现象表明当时的雅典

A. 注重完善统治手段

B. 平民缺乏政治权利

C. 民主政治深人人心

D.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答案】A

【解析】

雅典城邦掌握兵权的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可以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体。伯利克里就是连续担任了15年首席将军说明雅典注重完善统治手段,A正确;BCD不符合材料主旨。

29.罗马法中规定:土地所有人无适合的通道而不能有效利用其土地,有权以公正的价格向邻居购买通行权,邻居不得拒绝。由此可知,此规定

A. 违背了契约公平原则

B. 严重限制了公民自由

C. 旨在调和公民间矛盾

D. 意在维护公平和正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以法律形式对拥有土地而无法有效使用土地的所有人的权利进行了保护,同时也要求购买通行权者向邻居以公正的价格购买,这是对双方利益的维护,体现了对公平和正义的维护,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土地所有者能够使用土地权益的维护,并没有体现对契约内容的规定,故无法说明契约公平原则,排除A。材料体现的不是对公民自由的限制,而是对公民权益的维护,排除B。材料中罗马法的规定并非针对公民矛盾而实行的,而是针对公民一方面权利无法享受所规定的,不能说明在调和公民间的矛盾,排除C。

【点睛】本题以古代罗马法为背景材料,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土地所有人无适合的通道而不能有效利用其土地,有权以公正的价格向邻居购买通行权,邻居不得拒绝,结合罗马法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0.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

A. 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777—1821年间,正值英国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收入占比不断增加,农业收入占比不断减少;1851年时工商业劳动人口占比是农业劳动人口的2倍多,说明英国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劳动力,使英国由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变为工业为主体的国家,C项正确。农业劳动力占比低于工业劳动力,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能力差,而此时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农业生产力发展,排除A。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的贫富差距的信息,无法推断出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且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排除D

31.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税收变化简表,表格信息反映了

A.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英美已经建立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

C. 知识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D. 英美等国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对国家收入最高者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了西方国家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未体现知识经济的内容,且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A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情况,并没有体现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且已经建立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表述有误,故B项错误。

3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上述材料表明

A. 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

B. 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

C. 一战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道路

D. 欧洲合众国实际为欧共体的前身

【答案】A

【解析】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可知,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排除B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标志欧洲国家开始走上联合道路,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紧扣关键信息和欧洲联合的史实分析解答即可。

二、非选择题(3320分,3420分,3512分,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1)主要思想:民为邦本;因民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思想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开放和兼容并包

【解析】

【详解】(1)内容:依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进行概括。理想统治方式: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民本内涵可根据第一问中民本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从君民关系、君主施政等角度进行回答。

(2)特点依据材料中的鲁国、齐地、楚国、三晋、秦地文化发展各有不同进行概括。影响从思想的解放、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34.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完善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答案】1)主要内容:忠孝。

主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等。

2)出发点: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广的道德伦理规范(构建官方意识形态)。

途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

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概括得出。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教育等方面概括汉武帝的措施。

(2)出发点:根据材料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 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概括得出。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与心学家求理完善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分别是格物致知和致良知。

3)新内涵:根据材料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概括得出。意义:从家国情怀对个人修养的提升、对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对人类的发展等角度概括。

35.《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教育感化的事,是从上向下推行延续,前人影响后人。所以,父亲不慈爱,子女就不可能孝顺;哥哥不友爱,弟弟就不可能恭敬;丈夫不仁义,妻子就不可能和顺。父亲慈爱而子女杵逆,哥哥友爱而弟弟倨傲,丈夫仁义而妻凶悍。那些是天生的凶民,只有靠刑罚杀戮来让他们畏惧,而不是靠训导能够加以改变的。

家庭内部取消体罚,孩子们的过失立刻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治家的宽严、标准也与治国一样。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假如有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是不足道的。如其这么说来就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即是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即是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愿意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却又吝啬,例如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要靠春种秋收来获取食物,种桑纺麻得到衣服。蔬菜水果的聚积,是靠果园菜圃里出产;鸡肉猪肉等美味,是靠鸡窝猪圈里产生。直到房屋器用、柴草脂烛,无不是耕种养殖的产物。那些最善于管理家业的人,不出门而各种维持生计的物品已经充足了,只不过家里还缺少一口产盐的井罢了。现在北方地区的风俗,一般能做到减省节约,以保障衣食之用;江南地区风气奢侈,在节俭持家方面大多不如北方。

仁,就是不杀生的禁戒;义,就是不偷盗的禁戒;礼,就是不邪恶的禁戒;智,就是不酗酒的禁戒;信,就是不虚妄的禁戒。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诗经》和《论语》。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节选自《颜氏家训》译文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两个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举例1

史料价值:《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研究资料。

论证:礼刑并用,宽严有度是规范封建统治秩序的方法手段。

《颜氏家训》规定:那些是天生的凶民,只有靠刑罚杀戮来让他们畏惧,而不是靠训导能够加以改变的。家庭内部取消体罚,孩子们的过失立刻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治家的宽严、标准也与治国一样。从中可以看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有宽严标准,体现礼刑并用的治理方法。

举例2

史料价值:《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

论证: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颜氏家训》规定: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要靠春种秋收来获取食物,种桑纺麻得到衣服。蔬菜水果的聚积,是靠果园菜圃里出产;鸡肉猪肉等美味,是靠鸡窝猪圈里产生。直到房屋器用、柴草脂烛,无不是耕种养殖的产物。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

举例3

史料价值:《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

论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

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颜氏家训》以《礼》、《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

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从政治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所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经济史角度结合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所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从思想文化角度结合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提出史料价值即可,根据材料中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特色,将其作为史料即可。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能利用材料,明确史料与史论的关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8cbea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31.html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