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神魔小说

发布时间:2020-04-26 05:12: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与版本

一、成书过程。(见课本p103)

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有异有同,相同的是有一个长期民间流传的过程,最后由一位作者写成;不同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尽管有虚构成分,却以“真”的面目出现,而《西游记》却是把真的事件不断神化,最终以“幻”的形式定型。

历史的记载有两部书:

1.《大唐西域记》 玄奘口述,门徒辨机辑录,记实之作。

2.《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弟子慧立、彦悰所撰,穿插一些神话故事,游离于取经故事外。

第三部重要作品是最早的具有文学性质的说经话本:

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于南宋。

其重要意义:a.把神话故事与取经故事联系起来。b.出现了猴行者形象。

另外,估计元明之际有过一部《西游记》平话(永乐大典引文,朝鲜古代课本)。

四人组合成取经队伍的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考古材料为证),在文学作品中,猪八戒形象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杨讷的杂剧《西游记》中。元代其他关于《西游记》的戏曲作品已经失传。

二、作者。

袁本提出最后写定者还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吴承恩,生平介绍概括有三点:

1.祖辈从为官没落为从商,家境清苦。

2.性敏多慧而屡困场屋,曾作县丞,却耻折腰,拂袖而归。

3.为人“善谐剧”,曾编《禹鼎志》以神妖故事寓“鉴戒”之意。

三、版本

现存最早版本是世德堂本,刊于明代万历年间。

第二节 孙悟空形象的寄寓

一、关于前7回和后88回的争议。

1.全书分为三部分(p108)。

1-7回:孙悟空的出身,大闹天宫。

8-12回:唐僧出世,取经缘由。

13-100回:取经的经过。

2.对孙悟空形象和全书主题的几种看法。

a.矛盾说:前7回歌颂孙悟空所象征的叛逆者向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后88回赞扬孙悟空投降统治者,与自己的同类以至同伴作斗争。

b.转化说:前7回突出“反抗主题”,歌颂叛逆者向统治者作斗争,后88回转入“战斗主题”,与封建社会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为民除害。

c.统一说:孙悟空形象前后并无矛盾,作品主题是统一的。也有几种看法:

①孙悟空是反抗封建统治的劳动人民的英雄,主题是歌颂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②孙悟空是新兴市民的化身,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具有平等自由等进步思想要求,主题反映了新兴市民的要求。

③孙悟空是屈服于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中的投降变节者,主题是歌颂改邪归正。

④孙悟空是封建阶级革新派理想的英雄,主题体现了封建社会怀才不遇之士对专制王朝的不满,主张诛奸尚贤。

3.评价这部作品应该注意的原则。

a.神魔小说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首先要注意神魔小说与神话的区别:寄寓了对现实的讽喻。

同时要注意神魔小说与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的区别:其审美作用并非在于直接认识世界,其中有现实的影子而非现实的直接再现。它要符合神魔世界的合理性,故事虽然荒唐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其审美价值在于以其神奇开拓人们的想象,一下子打破人们对于事物的正常看法,打破人们思考问题的平衡状态,给人们新奇的刺激,造成情绪的跌宕,使人们在惊叹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同时以其机智幽默对人们起到移情的作用,以其与现实生活的巧妙契合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忽有所悟而深被吸引。

所以,简单化的阶级比附,对号入座的评论方式只能导致对神魔小说的误解。

例如:天宫和西方净土哪个才是人间最高统治者的象征?

如来佛既有威严虚伪的一面,又有市侩式的贪婪庸俗,该与哪个阶级挂号?

如果说神佛是统治者化身,那么妖怪又是什么化身?

b.中国早期的长篇小说有特殊的成书过程。

长期在民间的流传已经形成了故事的基本胚胎,有神话传说的因素,也有宗教的因素,吴承恩无意改造已经成型的故事胚胎,他的改造仅在于渗透于其中的对于社会现象的讥讽,渗透于其中的幽默色彩。

二、孙悟空形象的性格特征。

桀骜不驯,本领非凡,锄强扶弱,诙谐乐观

这些性格特征在孙悟空身上是前后一致的。

先看前七回中的表现:

桀骜不驯:大闹地府,强销名号,说:“了帐,了帐,今番不服你管了。”

初见玉帝,挺身在旁,侧耳以听…躬身答应,唱个大喏。使众天将大惊失色:

“却该死了!却该死了!”(对玉帝并无反感,但不轻屈人下)

怒出宫门,得知弼马温的地位卑贱,觉得“羞杀人”,高傲。

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酒和仙丹,不在于贪图宝物,只出于对既成的尊卑

秩序的漠视。

再闹天宫,对如来宣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

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蔑视权威。(投影)

本领非凡:战胜众天将,一败巨灵神,哪吒太子,再败十万天兵;大战二郎神,在炼丹

炉中炼成了金睛火眼。

锄强扶弱:保护众猴不受欺负。在地府销名号时,见到猴子的名字都给销了。金星召时

大喜:“待我上天看看路,却好带你们上去同居住也。”

乐观诙谐:打败巨灵神后:“脓包!脓包!我已饶了你,快去报信,快去报信!”

天将声讨其罪,笑道:“这几桩事,实有,实有,但如今你怎的?”

与二郎神紧张战斗中,变为二郎神,到灌江口查点香火。

再看88回的表现,前后一致。

桀骜不驯:对玉帝仍只是唱个大喏,不跪不拜。

对如来佛敢成其为“妖精的外甥”(77回)。

不盲从师父,如“三打白骨精”。

本领高强:战胜路上无数妖魔。特别表现在准确辨清妖魔的面目,善于设计谋。

如74-76回对付青毛狮子怪,钻进肚子。

如59-61回三调芭蕉扇,一次再次运用不同的计谋。

锄强扶弱:不少难是他为了要救人而自找的。

如48回通天河,救童男童女。

如78-79回,比丘国,救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与他些果子吃,不得饿损,

暗中护持,不得使他惊恐啼哭,剖心警昏君,追灭妖怪,百姓感激。)

如59-61回,扇芭蕉扇49次,使一方百姓可以安居。

诙谐乐观:即使生命危险时也不忘开玩笑。如74-76回钻进青毛狮怪肚子,说要在肚子

里支锅,炒腰花肝花吃。

三、孙悟空形象的意义

袁本的观点(P152):《西游记》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所谓三教,即儒、道、释,心学是王阳明创立的学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游本(P115)也提到,但立足于批判其麻痹人民的消极作用。

但作品的效果远超出了创作意图,袁本提出:孙悟空成为“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大智大勇的英雄精神,与其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精神相结合”,“鲜明地饱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 “他的英雄风采,正是明代中后期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一种人性美。”游本则认为“‘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表彰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精神。”(P111)

具体地说:

1.寄寓了渴望有英雄豪杰出来改变恶劣世风的理想。

吴承恩生活于明代中叶后,当时大众文化中反抗皇权尊严,反抗对自由的禁锢,反抗对思想的束缚的要求日益强烈,吴承恩通过西游记的故事框架,出色地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流露了封建社会后期,人们渴望英雄豪杰的政治理想。

关于作者在书中对于佛教的推崇,有其社会背景和进步意义,吴志达《明清文学史》中说得有道理:“在作者生活的时代,道教势力横行,儒家思想蜕化为程朱理学,政治黑暗,人民苦难深重。在还找不到一种新的思想武器的情况下,与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为核心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的佛经,就很自然地成为他借以疗治社会病态的药方。……虽然有时对他们(如来、观音、玉帝等)带有轻蔑嘲笑之意,但又把他们作为依靠的力量。”

2.寄寓了古代中国人征服自然的愿望。

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对于生与死的超越,对于人的自然能力的超越,以及对于尊卑等级这些社会关系的超越。流露了当时人们摆脱一切束缚的愿望。

3.寄寓了某些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象征。

为达到理想的目标而百折不挠的精神,与邪恶斗争的智慧和胆识,积极乐观,诙谐,童心,热爱自由等。

第三节 对世态的玩世不恭的批判

一、批判的特点。

鲁迅:“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投影)胡适称为“玩世主义”。

作者:虽有兼济之志,却没有用世之机会(性敏多慧而屡困场屋)

虽有丘壑之愿而无避世之资财(祖辈由为官没落为商,家境清苦)

虽有愤懑之情而无抗世之力量(年轻参加科举,44岁中岁贡,入京投靠名宦,候选,得县丞,仅一年,耻折腰,拂袖而归)

同时,志趣善谐谑,曾编《禹鼎志》:“因窃笑,斯盖怪求余,非余求怪也。”以鬼神自娱,而对于社会的丑陋则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揶揄之。

特点:无处不在,无时不见,渗透于全书中的谐谑讥讽。

二、批判的思想价值

1.对一切权威者的蔑视和戏弄。 抹去了一切圣物头上的光环。

人间的国王:唐太宗被鬼吓死(10-11回)在阴间被其兄弟揪打,被冤鬼围攻。

玉皇大帝:只会“悚惧”。31回,孙悟空上天追寻妖魔线索,得到天神帮助,也仅向玉帝唱个大喏,天师不平,而玉帝惊魂未定,说:“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

如来佛祖:a.撒泡猴尿,抹去镇妖恢复天庭秩序的庄严神圣色彩。(投影)

“那大圣……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

b.与手下通同作弊,向取经者索取“人事”

“如来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经。’”

与前面的形象不统一,说明不能以简单化的比附方式来认识书中的形象,同时也可见作者对这最神圣的形象的不敬,以机敏之笔嘲弄丑恶。

观音菩萨:疏忽走鲤鱼,成精吃人。孙悟空用谐谑的口吻说她:“该她一世无夫!”也抹去了她的神圣色彩。

2.对明中叶后许多丑陋世态的揶揄鞭挞。

a.对官场腐败的揭露。

阴间,判官私下把唐太宗的阳寿增加20年,糊弄了阎王。

太白金星的话:“把他宣来上界,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录,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加他个空衔,有官无禄便了。”活画出奸诈的嘴脸。

b.对道教的攻击。

书中写到的人间王国的国君,大多是受道士蒙蔽,残害百姓。这是明世宗(嘉靖)信奉道教、宠信道士的反映。

如:车迟国(44回)兴道灭僧,三个大仙 乌鸡国(37回)道士杀了皇帝

比丘国(78回)受道士蒙蔽,取小儿心肝作药引。

c.对残暴势力的憎恶。

例如红孩儿霸占了六百里钻头号山,把三十名山神和三十名土地呼喝支使替他“烧火顶门”,“提铃喝号”,值班守卫,他手下的小妖还要向山神、土地勒索“常例钱”,没有钱交纳也要在山上打野鹿等来孝敬,结果使得山神、土地拜见孙悟空时都是一身破烂不堪的模样:“披一片,挂一片,衣昆无裆,裤无口的”

d.对小私有者的嘲笑

猪八戒:取经路上的凡夫俗子。好吃懒做,贪财好色,目光短浅,然而老实可爱,有一分天真的野性。例如积赚了四钱六分私房钱,藏在耳朵里,向孙悟空假扮的勾魂鬼行贿。作者生动地写出了人们(尤其是小私有者)的缺点,可笑而并不可憎,人之常情,却妨碍成就大事业。

e.对一些人性弱点的批评

如唐僧:贤愚不分,心慈受软,懦弱无能(尸魔三戏唐三藏)。但是对他的善良和坚定是肯定的(吃人参果,四圣试禅心)。

如孙悟空的自命清高,喜欢奉承等缺点(借芭蕉扇时上当)。

第四节 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充满非凡奇幻的想象是《西游记》的艺术特点和成就。这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一、荒诞不经的情节构想。

“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涂破是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极幻”中又有“极真”。

例如“三调芭蕉扇”

“火焰山”“芭蕉扇”的荒诞离奇,借扇过程的人情之真。

在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时说了些调戏语言,于是扇没借成,反被铁扇公主打得大败,后求观音,命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降雨灭火,顺利通过。

小说改为“三调”,“一调”,因为红孩儿原因,借不到,变小虫钻进铁扇公主肚子,借到了假扇。“二调”,利用铁扇公主盼夫心理,变成牛魔王,骗到扇子却不会变小,反被牛魔王变做猪八戒骗回去。“三调”,的战牛魔王,逼铁扇公主为就丈夫而献扇。

二、人妖兽相结合的艺术形象塑造

“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把动物的外形习性,神妖的神通本领和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而以人性为主,塑造出一批非人而似人的艺术形象。

例如:孙悟空1.猴性:身材短小,雷公嘴,身手灵活 ; 好动滑稽,聪敏,机警

甚至语气(短促的重复)都令人联想到猴子的活泼

2.人性:具有作者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品格:

桀骜不驯,不屈服于任何权威,不崇拜任何偶像,勇敢无畏。

乐于助人,伸张正义,锄强扶弱。

诙谐幽默,乐天积极。 以至过分讲究面子的缺点。

3.神性:包含着作者的幻想和期待:

火眼金睛,72般变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无往而不胜

又如老鼠精,蜘蛛精等形象都是兽性、人性与妖性的结合,使全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点,而又令人感到与现实的巧妙契合。

同时,在人兽妖结合的统一中不时有巧妙的戏谑穿插,体现了全书追求的怪诞美。

《西游记》不是一部谨严庄重之作,作者的玩世不恭的态度也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他并不追求严格符合动物习性和神妖本领的逻辑,而不时出现戏谑之笔。而往往正是这些违反神妖世界逻辑的游戏笔调,使这部书有着神魔小说的魅力。

例如孙悟空:有72变而无法安置一根尾巴,嘴脸变了屁股却无法变,找点锅巴把屁股擦黑,一笑就露出了雷公嘴等等,让人联想到猴子的机敏好动,顽皮好笑。

(投影)“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例如猪八戒:有36变,可是只能变成胖大和尚、黄面和尚,要他变小姑娘,变得了脸变不了身,狼抗大肚皮,包含着蠢笨的本性。

三、幽默诙谐的语言

能“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这种戏言,有时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关乎作品住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只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

孙悟空的叛逆性格和乐观精神,也往往在幽默诙谐的笔调中体现。例如下面几段:

“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来,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朝上唱个大喏道:‘老官儿,累你!累你!……有一兕怪,把唐僧拿在洞里,不知是要蒸、要煮、要晒。是老孙寻上他门,与他交战,那怪却就有些认得老孙,卓是神通广大,把老孙的金箍棒抢去,因此难缚妖魔。疑是天上凶星,思凡下界,为此老孙特来启奏。伏乞天尊垂慈洞鉴,降旨查勘凶星,发兵收剿妖魔,老孙不胜战栗屏营之至!’却又打个深躬道:‘以闻。’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后恭?’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如40回乌鸡国王获救以后,要把王位让出来。悟空说:“不瞒列位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只是我们做惯了和尚,是这般懒散。若做了皇帝,就要留头长发,黄昏不睡,五鼓不眠,听有边报,心神不安;见有灾荒,忧愁无奈。我们怎么弄得惯?你还做你皇帝,我还做我的和尚,修功行去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325f48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0.html

《西游记与神魔小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