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

发布时间:2018-12-15 07:44: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

一、连线题

司马迁《史记》 刘向《洪范五行传论》、《别录》、《新序》

刘歆《七略》、《三统历谱》、《世经》 班固《汉书》、《东观汉记》

常璩《华阳国志》 崔鸿《十六国春秋》 陈寿《三国志》

范晔《后汉书》 袁宏《后汉纪》 司马彪《续汉书》

三部皇朝史:魏收《魏书》 沈约《宋书》 萧子显《南齐书》

吴兢《贞观政要》 刘知几《史通》 杜佑《通典》

《史记》三家注分别是:裴骃《史记集解》 司马贞《史记索引》

张守节《史记正义》

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水经注》

欧阳修《新五代史》、《新唐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郑樵《通志》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 马端临《文献通考》 谈迁《国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王夫之《读通鉴论》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 崔述《考信录》 赵翼《廿二史札记》 章学诚《文史通义》 魏源《海国图志》、《圣武记》

黄遵宪《日本国志》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夏曾佑《最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李大钊《史学要论》、《研究历史的任务》、《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

二、名词解释

1.《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所著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华阳国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兼记一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涉及民族、风俗、产物,内容丰富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史著述,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集中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魏书》

二十四史之一,北齐魏收著。《魏书》记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共160多年历史,全书共130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该书以北魏和东魏为正统,为其十四帝立纪,而不为西魏三帝立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皇朝史或“国史”的形式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当代名族史著作之一。

3.《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是南朝宋人裴松之奉诏为说明皇家对《三国志》的重视所作的,所注的内容有四个,一是“已补其阙”,二是“以备异闻”,三是“有所论辩”。该书目的在“鸠集传记,增广异闻”,作者引书150多种,注文有四十余万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明夷待访录》

清初学术著作,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经世之学的代表作,全书共计21篇。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明夷待访录》提倡民权,反对君主专权,因此一直影响了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乾隆年间列为禁书。清末维新派人士将此书作为理论武器,广为印行。梁启超认为此书“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

5.《日知录》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著。始撰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书名取于《论语·子张篇》中“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作者经数十年的积累和不断增补、修订,于晚年完成这部以“明道”、“救世”为宗旨的札记式著作。其内容以考据为主,按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兵事、艺文等分类编入,共1000余条。其治学强调务实和经世致用,考证精详,以古筹今,对清代学术发展有深刻影响。

6.《东观汉记》

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纪传体本朝史书。全书编写历时一百多年,因最后的编撰者蔡邕被王允杀害,而没有最后完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共有143卷,记事起于光武帝刘秀,迄灵帝刘宏。该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很流行,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因按朝廷授意,书中充满对东汉皇帝的溢美之辞和大量的祥瑞灾异、图谶的记载。经唐宋至元朝逐渐散佚,今天所见为清代及现代人辑本。

7.《读通鉴论》

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著,这是一部根据《资治通鉴》所载自战国至五代1300余年的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全书60余万字,共30卷,每卷以朝代为别,每代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共85目,约900条。作此书目的地从史书中寻找“经世大略”。他所选择的评论和批判的历史实例大都是针对明末清初的各种社会政治问题。

8.纪事本末体

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是我国史书体裁的一种。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 《资治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他将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纪事本末体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 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简答题

1.《左传》为什么是一部完整的编年体

1、完备的记事方法,完成编年体的创作,是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2、一部完整的春秋史,时间跨度比《春秋》长,字数也比它多。3、文笔生动,开创了文史结合的范例。4、叙述跟论述相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5、歌颂战争,历史进化论,大战并不可怕,还能促进历史大发展6可贵的民本思想,决定历史命运的是人民。

2.《史记》(特点,方法,贡献)

史学思想:

1、明确研究史学的意义是“忆往昔,思来者”2、写实的目的是“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的历史观:3、对人类历史发展持变化的观点;4、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认识;5、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治史方法

1、全面的搜集文献资料;2、实地考察;3、亲身采访;4、慎重取舍。

史记的史学成就

1、第一部中国通史2、创立了纪传体3、广泛记载了历史人物4、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5、文史结合,有重要的文学价值6、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史记的缺点

1、对上古时代传说资料记载少;2、对战国的记载在年代上有矛盾;3、以血统为根据;4、建立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正统论;5、尊孔尊儒;6、历史的神秘主义。

3.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怎样编撰的?成就为什么高?

1.合理的编纂方法:

1、“私家修史”。即是“众手修史”又是“一家之言”

2、分三步走:编写丛书,写长篇,定稿

2.好的史学思想:

1、强调历史为政治服务

2、叙事和评论相区别

3、对正统的看法:只有在统一的时代才是正统,在战乱的时代,都不算正统,这是榭史以“方便”为原则

3.优秀的写作方法:

1 叙事确凿。从周烈王开始了通鉴的写作,充分表现其求真求实的写作思想。

2、条理清晰。《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 系统而明晰。

3、文笔高明。写人物、写战争相当成功;叙论结合,思绪清晰。

4)梁启超的史学理论的特点和成就

特点:1)读了许多方面的书,吸收西方的理论,(2)把中国的历史事实与世界的理论相结合。

成就与影响:

1、在历史理论和著作中写了许多反对封建史学的

2、撰写大量激动人心的历史著作,对激发人民爱国心,民族心以及奋发图强的心都起到重要作用

3、介绍并借鉴了外国的历史知识,以进行历史教育

4、对史料学的贡献,对史料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提出新方法,《中国历史研究法》

5、对学术史的贡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

6、倡导中国史学史研究

7、培养史学研究的人才

8、晚年没有跟上时代,趋于保守,反对马克思主义

史学原则:

1、反对封建王朝的历史,建立民国的历史

2、反对个人的历史,建立群体的历史

3、历史不仅要记载事实,还要说明因果关系

4、历史不仅要记载过去,还要有益于今务

5)杜佑《通典》的编撰特点和贡献:

特点:1、分门立目。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之下分若干子目,子目之下又有细目。2、将食货放在首位3、没有天文历法、五行以及艺文志4、重视言论,录入群士议论,后评价5、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6、各部分编排秩序有其特定的用意,体现了其政治观点

贡献:1、开创了新的史书体例:典制体通史。改变了古代历史编撰的格局,成为史学发展的重大转折。2、对历代的典章制度做了大量探本穷源的工作3、不仅资料丰富,而且还有研究成果。

局限性1200卷中礼有100卷的篇幅,认为礼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事,2、在《兵典》里面只写作战方法和迷信,未写作战制度,3、分类不是很恰当,材料取舍也欠妥当。

6.陈寿《三国志》的优缺点:

《三国志》是惟一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而又保存至今的著作,其记事起于东汉灵帝光和末年(184年)黄巾起义,讫于西晋灭吴(280年)

缺点; 1、体例不完备,没有表志,只有纪传, 2、很多重要史实没有记录或叙述过简,记史实专注政治风云人物

优点:1、取材严谨,所记之事大部分是真实的,2、文字简练,有条理。

四、论述题

1.郑樵《通志》

郑樵的《通志》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巨著,全书由《纪》、《传》、《略》、《志》、《谱》、《表》《世家》和《载记》等部分组成。

由于郑樵一直刻苦治学,他的学习有两个突出的地方,一是读书、治学兴趣广泛,通百家之学,对经籍、礼乐、文字、音韵、天文、地理、目录、校雠及虫鱼草木各类学问都一一探求,二是注意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的观察结合起来,注重实学。

而《通志》是他学问的总汇,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通志》的编纂在史书体裁上是一个发展一是把《表》提到相当高的地位,他认为《表》(年谱)在全书中地位很重要。他作《谱》是为洞察古今,可以说《通志.年谱》是对司马迁史学的一种自觉继承。二是从致用的角度,重视史志,认为只有写好志书,才能使史书成为国之大典。《通志》把《志》改称为《略》,一共是20《略》。《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部分,是郑樵学术的总汇,凝聚了他多方面的学术成果。《二十略》比断代史的志、略要多,分类很细、内容丰富。其中首创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八略。《二十略》中的内容不管前人有没有记过,他都不是直接抄来的,都是自有所得,不同于旧史之言。《通志》的《总序》与各略的《序》均为郑樵的力作,是郑樵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这种编纂形式是继承《通典》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三是纪传篇目的重新安排,增补了《三皇本纪》、春秋时期大批人物列传等,还补充许多重要材料。并且在编纂上,他安排篇目颇费斟酌,其中包含他的创造。其次,在《通志》中郑樵还进行史学评论,他的学术批评的用心是相当明确的。他就是想打破那种“经既苟且,史又荒唐”的局面。他的史学批评反映了他对客观历史和史学工作的看法。再次,他的史学思想十分丰富而独特,他主张会通思想,“通”包括“纵通”和“横通”,认为这是修书之本,所以他主张写通史。此外,他还反对灾祥学说,认为灾祥说是“欺天”的“妖学”,他继承了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传统,他还反对任情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主张让事实说话最后他还主张实学治史,强调史书的实用性,史书中要注重历史典章经制的记载,史书中要有图,有谱。《通志》还有一大成就就是对历史文献学产生重大影响,他重视金石文献和图谱文献等,使得宋代在历史文献学取得重大成就。所以说郑樵的《通志》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我国马克思发展史上,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和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一、 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斗争中,一向十分重视史学工作,特别是重视史学工作对指导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原因

1、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工作是一种能够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工作。对于指导一个伟大运动的政党来说,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不能正确地说明历史的前途,就可能在当前的革命运动中迷失方向。

2、他认为,只有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的研究中国历史,认真的研究中国现状,才能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3、他认为,史学工作可以给无产阶级政党提供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作为指导当前革命运动的借鉴。

(二)、贡献

毛泽东重视史学工作对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作用。史学工作不仅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是重要的,对全民族来说也是重要的。关于后者,主要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问题。

1.他认为,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所以,史学工作应当给人以启示,给人以信心,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2.毛泽东重视史学工作和端正学风的关系。他认为:能否注重研究历史,是衡量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态度的标志之一。

3、毛泽东重视史学工作的重点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他对于史学工作的重点是有明确的看法的,他认为: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都应当研究,既要懂得外国历史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祖宗。他的这些意见和指示,对推动中国近百年史的研究工作,明确史学工作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

毛泽东对于中国历史有很多精辟的论断,他对中国近百年史的科学分析及革命经验的总结,对于指导中国革命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伟大意义。他认为跟革命和建设相结合,要重视民族传统和历史遗产;关于总结历史遗产的方法,他认为一是要“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一是要区别精华和糟粕;关于继承和借鉴历史遗产的重要性,毛泽东是反复加以强调的。

总的来说,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内容很丰富,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不仅表现在他对近代中国的论述方面,而且也表现在他对古代中国的论述方面。其观点都是跟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他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史学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3.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一) 史学近代化的特点

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对于封建史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的批判,从而为“五四”时期史学的近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的革命形势有了深刻的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20世纪初年这样一个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中出现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化阶段的飞跃,这反映在史学史上也是一个飞跃,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最大特色和主流。在近代化过程中,史学界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新情况,表现为一下几点

1)史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变了。以前的史学工作是以帝王将相和其他方面历史上的大人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现在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谓“文化史”方面。这就动摇了帝王将相等历史人物在历史舞台上高踞一切的宝座。

2)传统的某些历史观点受到了批判,研究中国遭受侵略的历史跟研究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得到一定的联系。

3)史料方面,利用了古老的文化遗址,利用了出土的文献,还利用了佛教,道教的典籍和档案材料,利用了域外的材料和语言学材料。“五四”以后,在史料考证上的成绩,继承了乾嘉考据学的传统,而又大大发展了这个传统,我们称之为新考据学。

4)用新的有系统的形式写的中外交通史,各种专门史和有系统的长篇论文相继出现。专门性的历史刊物也相继出现,这都是以前没有的。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史学近代化过程的影响

1)在史学近代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也只有他们是彻底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主要力量。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2)“五四”以后的史学,无论在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全面理解上,在问题探讨的深度上,在观察问题的角度上,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成就都不是别人可比的。特别是在揭示历史规律,指出历史前途的问题上更是这样。

在史学近代化过程中,有主流,有旁流,还有逆流,而且逆流还产生了很大很多的影响,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斗争中成长的。

4、论章学诚及其《文史通义》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生于乾隆三年,卒于嘉庆六年,是清代著名学者,其主要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壁,章学诚及其《文史通义》之所以能享有此名必有其独到之处与巨大贡献。

具体表现则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论治学,在这一方面,章学诚强调由专到博,勤做笔记,不要急于求成。

2、史学经世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其在《文史通义》中也多有体现,首先在研究对象方面,《文史通义》以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而不在于历史本身;其次对于何谓“史学”,章学诚则提出“六经皆史之说”。他的“六经皆史之说”也主要是论《六经》之旨在于“经世”主要是强调知时而用。这就揭开了“六经”的神秘面纱,把它从神坛请了下来,并且扩大了历史的研究范围,最后,对于当时奔趋考据的风气,章学诚又提出应持有“持风气”,即学深思;“持世而救偏”即挽救世弊的态度,除此之外在“救世治偏”的具体运用时,章学诚认为应该以“中正”态度,而对于“持世者”章学诚则强调其识见的重要性,在此学诚还承认各人的天资、才具和条件不一,因而个人治学必然“去其一则必缓其二”这就改变了学风。强调专而求道的重要性

3重视“别出心裁”《文史通义》多处提到“别出心裁”重要性,其主要谈到两个方面,一是“圆神方智”讲的是史书体例问题二是撰述与记注讲的是史书编著问题,在史书体例问题上,章学诚认为应随时变通,随历史与哲学的发展而发展,不能为体例所拘,只是“方圆求备”,而要“别出心裁”,想法精通,改进体例,因此学诚主张改进纪传体;而在与编著问题上,则强调撰述与记注的区别,撰述即“著”这就要有创见新意,甚至要自立规模,而记注则是指“编”,是对现成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当时有一种轻言著作的风气,章学诚对二者加以区别,对当时是必要而有意义的,实际上,学诚重视“别处心裁”就是强调“独断”与“成一家之言”,这在历史编撰学中就提倡了独创的思想与精神。

4强调“史义”与“史德”,章学诚认为史学只讲才、学、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强调“史义”与“史德”。章学诚认为在“史义”方面应要在记事行文的基础上,总结历史,表述思想,以达到一定的宗旨,在“史德”方面则应做到著述符合事实,对客观历史不应惨杂主观偏见,应慎辩。

5论通史。其好处是免重复、均类列,便铨配、评是非、去牴牾、详邻事;长处是据裁剪、立家法;其错误之处是无短长、仍原题、忘标目。

6地方志的理论与实践,章学诚对于地方志长期实践,从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理论,并把修志当成史学实践,检验史学理论,正由于此,其在方志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 :第一,提出志为史体的观点;第二,对于地方志体例有所创新。章学诚提出了“必立三家之长”分立“三书”之说。第三,对于修志工作做了总结,并提出“二便”、“三长”、“四要”、“五难”、“八忌”的指导思想,并为达到“四要”而提出十条建议;第四,建议各州县设立志科。

总而言之,章学诚在史学和方志学上是有贡献的,他对史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史学理论方面,这多体现在他的著作之中,对方志学的贡献,既有实践又有理论,尽管在其理论表述之中,明显地流露出儒家传统思想和道德,但其理论具有战斗精神和创新意义也是十分突出的。当然,他的史学和方志学,尚属封建文化的范畴,而无新的突破,至于以近代的新史学批判封建的旧史学,自然是学诚身后之事,而不是生于乾嘉庆之世的他所能担当的历史任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0c6cd3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7.html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