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精练含解析必修3

发布时间:2020-02-27 22:00: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六课时 我们的中华文化

A组 基础训练题组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南师附中模拟)看到美景时,我们会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只会说“哇,真美”;遇到感情纠葛时,我们可以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而不只会是“蓝瘦香菇”。这意在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  )

①特有的魅力而应内化为国人的文化基因 ②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③表情达意上有其特有功能而不可忽视 ④博大精深而应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①符合题意,人们在看到美景时和遇到感情纠葛时的感叹,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特有的魅力而应内化为国人的文化基因;②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能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③符合题意,材料中人们的感叹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表情达意上有其特有功能而不可忽视;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2018南京模拟)江苏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金陵文化、吴越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四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②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信息强调江苏四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同时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入选。③④观点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而不是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区域文化相互借鉴,但并不是融合统一,而是各自取长补短,保持自己的特色,故排除。

3.(2018镇江三模)汉字“和”,甲骨文写作“龢”:左边是用竹管编制的笙一类的乐器,右边是禾苗的禾。禾苗需得阴阳六气之正,才能顺利生长,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乐器最重要的是音声相和,是宫商角徵羽的绝佳配合,这是人文的和谐。一个“龢”字(  )

①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②使人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④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丰富历史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无关。②③正确,一个“龢”字的内涵,使人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④错误,“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丰富历史成果”夸大了“龢”字的作用。故选C。

4.(2018宿迁三模)居住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县的僜人部落有其独特的语言而无文字,察隅僜人文化别具风格,犹如雪域高原盛开的“芭蕉花”。这凸显出(  )

A.中华文化独领风骚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答案 C C符合题意,“居住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县的僜人部落有其独特的语言而无文字,察隅僜人文化别具风格”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B、D本身说法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5.(2019南通中学期初)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答案 B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6.(2019苏州一模)第九届江苏省园博会的主展馆苏州馆,设计风格秉承传统中式“宅园合一”理念,巧妙运用了具有苏州特色的白墙灰瓦,并使其与建筑中悬挑的雨棚、玻璃幕墙等现代元素融合。苏州馆的设计说明了(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苏州馆设计风格秉承传统中式“宅园合一”理念,又与现代元素融合,从传统文化的特点看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符合题意。苏州馆的设计融合了现代元素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④符合题意。②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创新是辩证否定的方法论要求。③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故选B。

二、非选择题

7.(2018江苏单科)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答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B组 能力提升题组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苏锡常镇模拟)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就不会成就今天的苏绣。这表明 (  )

①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②苏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苏绣文化的独特性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符合题意,“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这说明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②说法错误,苏州的地理环境对苏绣文化的独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起决定作用;③符合题意,“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就不会成就今天的苏绣”,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

2.(2018泰州二模)拥有3000多年历史、作为中国最早成熟文字系统的甲骨文,已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入选(  )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增进了各国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③证明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④对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文化自信。①③④符合题意,“作为中国最早成熟文字系统的甲骨文,已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的入选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证明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对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②说法错误,“各国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

3.(2018宿迁模拟)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人们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表达对吉祥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这表明(  )

①民间剪纸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②剪纸艺术已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

③剪纸艺术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产物

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剪纸艺术发展的动力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意识的能动作用。①符合题意,“我国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这表明民间剪纸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剪纸艺术已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③符合题意,“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人们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表达对吉祥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明剪纸艺术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产物;④说法错误,实践是剪纸艺术发展的动力。

4.(2018盐城模拟)近日,一张《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图在网络社交平台引起了热议。从网上调查的图表可以看出,很多地方的方言正在退化,很多本土出生的孩子(6—20岁)从小学习的不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和英语。有人说:“普通话或许可以让你走得更远,但方言却可以让你记得从哪里出发。”注重方言的传承是因为其(  )

①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②相对稳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丰富多彩,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④魅力独特,是不同地区交流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①③符合题意,注重方言的传承是因为其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②说法错误,方言并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④说法错误,方言并不是不同地区交流的工具。

5.(2018南师附中模拟)春节期间,一档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广受关注。节目和诗以歌,将经典古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通过歌手的深情演绎和学者的精彩点评,人们再次领略到中华经典诗词之美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国人的热烈追捧。该节目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①当下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普遍提高 ②现代传媒丰富拓展了古典诗词的内涵

③中华古典诗词深远而独特的意境之美 ④形式的创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①不符合题意,该节目的成功并不是主要得益于当下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普遍提高;②说法错误,现代传媒并没有丰富拓展古典诗词的内涵;③④符合题意,该节目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中国古典诗词深远而独特的意境之美,也得益于形式的创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6.(2019高邮期初)2018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彝寨的火塘边座谈,村民献上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男女老幼身着民族盛装,向习近平总书记拜年,话别时人们齐声高唱彝族民歌《留客歌》。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③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④民族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本题考查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村民献上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男女老幼身着民族盛装,向习近平总书记拜年,话别时人们齐声高唱彝族民歌《留客歌》”,表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②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说法错误,应该是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二、非选择题

7.(2019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拿破仑的这句话揭示出上层建筑拥有比物质力量更深远的影响力。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主要包括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大思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还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有人说,坚持文化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请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角度批驳之。

答案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以坚持文化自信,不一定会妄自尊大,一样会与其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平等相处;

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所以坚持文化自信不会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

③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坚持文化自信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④坚持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从而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担负起文化发展的重任。所以坚持文化自信不一定妄自尊大,题干观点太绝对;

⑤如果盲目自信,必然会妄自尊大,忽视了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就会导致封闭主义、守旧主义、盲目排外,就会违背包容性,这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fa6272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f3.html

《2020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精练含解析必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