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还有一个四合院:乐干楼

发布时间:2018-09-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广州还有一个四合院:乐干楼

余德富

前阵子北斋被拆时,很多人以为这是广州市最后一个四合院。其实,市区还有一个四合院,坐落在珠江南畔纺织路东沙街24号大院(现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与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一路之隔,直线距离不足百米,养在深闺无人识 何香凝出国卖画筹建

192582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在广州越秀南遇刺牺牲后,何香凝等国民党人为纪念其扶助农工意志,于1927年初创立仲恺农工学校。首任校长何香凝。校园及农场300余亩,首期校舍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初设蚕丝、农艺两专业,师生200余人。何校长深感学校经费竭蹶,遂于1929年秋,辞去官职、携带自己的美术作品,远渡南洋各国,为仲恺农工学校卖画募款。

抵达新加坡后,在著名侨领胡文虎、陈嘉庚及华侨各界人士热心支持下,书画展顺利进行,筹到银元10万多元汇回仲恺农工学校,扩建第二期校舍。其中有一个四合院,取名为乐干楼。当时该校筹备委员之一、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林森为此楼题匾。


乐干楼的特殊作用

乐干楼四合院位于仲恺农工学校西区,1931年上半年建成,建筑面积1197.6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高约10米。长方形,原有南大门,四周走廊连通、两层共35个房间,红砖灰瓦,五支砖柱用进口红毛坭砌合,木阁楼板铺花阶砖。

这个四合院落成之后,其内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以及蚕种改良实验室。部分库容对外开放,方便珠江三角洲蚕农寄存蚕种。同时,聘请朝鲜籍蚕种专家桂应祥(后曾任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为高级技师,开展蚕种改良研究工作,从大量的外来蚕种与本地蚕种的杂交中,筛选最佳的组合,育成茧厚优质、抗逆性强的仲恺蚕种系列良种,在南海、顺德等蚕区广泛推广,深受蚕农欢迎,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养蚕业的当家种,为振兴我国当时的主要经济支柱蚕丝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四合院内的冷库建成后,廖梦醒还把廖仲恺牺牲时的血衣存放于此。血衣在抗日战争时搬迁途中遗失。 两次浩劫成危楼

乐干楼四合院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浩劫。一次是8年抗日战争时期,一次是10文革时期。它受到严重的破坏,千疮百孔,成为危楼。

19381021日,广州市沦陷,之前仲恺农工学校师生搬
迁到原校外实习基地南海西樵蚕桑实习场办学,广州本校被日军占为营房。乐干楼四合院的蚕种冷藏库遭到日军恣意破坏,拆的拆,改的改,还在学校范围内修筑5个军事碉堡,把乐干楼四合院及其他校舍糟塌得不成样子。抗战胜利后,又当过军俘集中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复,成为仲恺农业学校教工宿舍。

文革时期,仲恺农业学校停止招生6年,校园校舍被农口十多个单位占领,其中乐干楼四合院成了几个华侨农场的采购站和七十二家房客乌烟瘴气,垃圾成山。直至文革结束后4年,外单位才完全撤离。从那时开始,这个年久失修的四合院已经成为摇摇欲坠的危楼。 与机遇擦肩而过

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在广州建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址选择当时有三个方案:一是廖仲恺何香凝结婚后在广州住过的房子———双清楼;二是廖仲恺遇难的地方———越秀南原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三是何香凝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的办事处。后者被选中,纪念馆建成后,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即原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建筑面积只有600多平方米,建成于1927年,是国民政府拨款兴建的。距办事处只有10米的乐干楼四合院比它几乎大一倍,
建成于1931年,是何香凝亲自卖画募款建成的。 这两栋靠得很近的建筑风格一致,建筑年代相近,都是仲恺农工学校遗留下来的仅存的建筑。同具重大的文物价值,一栋受到省级重点保护,而另一栋至今还是危楼,受到不应有的冷遇。

题图照片:乐干楼四合院(摄影:曾献尼

(夏天/编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f07f7c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e.html

《广州还有一个四合院:乐干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