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说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意义

发布时间:2021-08-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结合实际,说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意义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执政为民。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达。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良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表达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德莫过于爱民,行莫过于利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学校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要求,加强部门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学校领导下,在各部门和老师的支持和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多媒体教学工作。 道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那是远远不够的,知道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要想树立这样的意识和进一步提高认识还需要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与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等相结合。我认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仔细研究和分析提炼。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那么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呢?以前讲过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做一个四有新人,这些具体的标准在今天看来并不过时,它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细化。那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国家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好处呢?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国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的文明在不断进步。
二、怎样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好经济建设是第一要务,只有国家的综合能力提高了,才能够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充分的思考人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事实证明,我们正在探索的这条经济建设道路方向没有错,取得的实效很明显。
三、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答复这个问题,不管是一名普通公务员还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抓住“公仆”的涵义,只有你树立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并且是这么去做的,你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够理解到位,看得见、摸得着。
四、对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阐述得很清晰。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在认识中要搞清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做好五
个统筹,要想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诚然,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学习一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这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身就能够与时俱进,同时也说明只有不断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 其次再谈一谈如何在行动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相对于传统的发展观,是宏观经济管理指导思想的一次飞跃。实现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实属不易,但更难的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政策法规中和工作行动上。 下面对如何在行动上落实科学发展观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制定科学的业绩考核方法。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但各级政府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对经济发展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需要我们怎样做呢?我认为,首先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其次是在行动上要坚决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做到以上两点,必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思想上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如何在行动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呢? 先谈一谈在思想上如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将对他产生重大的影响,他的世界观决定了他要走的人生道路;同理,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过去,我们国家在发展问题上也走过一段弯路,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中总结了一些珍贵经验。这些经验和教训说明了一个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认识过程、都有一个实践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因此,要在思想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应该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弄清楚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呢?简而言之,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它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根本上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发展问题上也曾经走过弯路,经历过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
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国共产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同马克思等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无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乱等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说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答复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表达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次,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三,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看: 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无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说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甸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的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
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需要,也是适应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需要
一方面,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这些都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同时,我们看到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的局面。另一方面,世界上由于受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论对实践活动的误导,造成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以及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并由此引发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和价值危机。面对这“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社会和谐”的理念并予以实践,作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成果,它正向全球扩展,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才能把握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特点和趋势。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国际经验说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该国家就进入了矛盾凸现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当,就能够顺利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再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将出现停滞不前或倒退。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阶段,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现期”。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乱。因此,为了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确处理好因发展而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阔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党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稳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职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党把最广阔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锐意创新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时候,就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平常的历史性飞跃。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异,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运动的基础上,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社会模式,但他们不可能为历史的具体演进提供先验的模式、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细节。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美好理想的鼓舞和指引下,取得执政地位的各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我们党在领导革命、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根据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则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十一五”建设的战略任务予以安排落实,说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有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9a4905902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23.html

《结合实际-说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