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

发布时间:2019-01-24 22:59: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教学设计

刘伟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阐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和其后取得的突出成就。 其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经济特区的创办是本课的核心内容。教材容量较大,突破重难点时应详略得当。同时,教材内容侧重对事件过程的梳理,缺乏对前因后果及细节的描述,因此要利用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和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比较分析能力。因此,本课可以利用大量材料的补充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完整深入的掌握重点知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性。( 2)通过情境设置、材料补充,帮助学生认识改革的原因,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通过阅读文本和情境创设,学生能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通过改革开放的光荣历程,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设置探究性的问题,运用个性展示、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及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 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的具体状况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激发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3)通过情景设置、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大胆创新,锐意改革的时代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

改革开放的内容及实质、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时间、人物为线索的与文本内容相结合的故事情境,用故事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兴趣。同时,我在设计中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使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通过创设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其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来看这三张照片,他们分别是邓小平 ——总设计师,万里 ——改革先锋,习仲勋 ——开放先锋。大家知道为什么这样来称谓他们吗?他们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见证中国崛起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学生:(积极、兴趣高涨)

【设计意图】从人物故事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学习新课】

教师:我们从最熟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起,先看看他的故事。

(投影显示:邓小平那些事 —— 故事一:他为何被称作总设计师?)

他被称作“打不到的东方小个子”,一生三起三落。 1977 7月, 71岁的他再次出山,而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异常严峻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曲折和挫折后如何向前发展?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和重要时刻,他以其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和高超领导艺术,抓住了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破解了难题,设计了中国的发展路线,指明了中国未来前进的方向。所以,他被称作“总设计师”。那他如何破解的难题,为中国未来设计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方向?这个问题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起。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设置,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第一个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当时邓小平所面临的难题是方方面面的,现在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告诉我这个故事的答案 ——他如何破解难题?给中国设计了什么样的方向?

(投影显示:“文革”带来的难题)

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展示交流)

教师:邓小平破解难题的举措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给中国指明了什么样的方向?让我们总结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在《必修一》中已学习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故该知识的突破以学生自学展示为主,而且通过展示“文革”的问题,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使学生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给中国带来的“转折”和“新时期”。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发展规划了一幅宏伟蓝图,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实行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曾说过:“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同志是有功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万里同志的那些事儿。

(投影显示:万里那些事 ——故事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77 6月,万里开始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走进了革命老区金寨县一户低矮的茅屋。在阴暗的房间里,见锅灶旁边草堆里坐着一位老汉和两个小姑娘。他亲热地上前和他们打招呼,伸出手想和老汉握手。谁知老汉一动不动,旁边的两个姑娘也用羞涩的眼光打量他。他很纳闷,陪同的地方干部再次告诉老汉:“新上任的省委第一书记来看你了”。老人这才勉强地弯着腰,颤抖着,缓缓地站起来。这时万里惊呆了,老人竟光着下身!村里人又指着两位姑娘说:“她们也没有裤子穿,天太冷,蹲在锅边暖和些”。他哽咽得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回到省里,他泪流满面地说,革命成功了这么多年,老百姓还这么穷,我们对不起老区的人民群众啊!他拍案而起,“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在他主持下,安徽省委开始抵制中央少数领导人仍然倡导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并迅速制订了六条举措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生产队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自主权。

问题:根据所示故事并结合课本分析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积极讨论,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该故事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内心受到震动,深刻理解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同时要使学生能够认识万里为何被称作“改革先锋”(从时间和做法来看),也让他们认识到地方领导的纠偏行为与农民自发改革的关系。如果只强调农民首创性的话,可能容易使学生误解农民首创决定了中国改革的道路,而实际上在当时背景下对改革起到实质推动作用的还是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之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讲述万里同志的这个故事,有利于防止学生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改革探索的特点。

教师 :万里等地方领导人的纠偏行为释放了改革的信号,农民的首创则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万里的第二个故事。

(投影显示:故事二 ——“生死契约”)

1978 12 12 夜,万里任安徽省委书记的第二年,在凤阳县小岗村会计严立华家, 18条汉子情绪激动,在这样一纸“生死契约”上写下姓名、按下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 ( )牢杀头也干 ( )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问题:为何如此悲壮?农民究竟想干什么?他们的冒险有何意义?

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听小岗村“生死契约”的故事,强调农民群众敢于改革的首创精神和巨大影响,进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符合实际的、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认识,很多学生对此根本不会产生深刻的认识,他们无法理解,何以一个简单的分田到户就会导致“坐牢杀头”呢?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不只强调小岗农民改革的意义,还要强调其背景 —— 为何如此悲壮?”,以增强教师预想的效果。

教师:小岗村的星星之火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发展为燎原之势,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之路。

(投影显示: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路)

学生:(积极阅读文本,认真听讲)

教师:通过这个过程,我们需要知道农村改革是在改什么,即农村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教师:我们可以看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那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其实质是什么?有何意义?农村改革除了这一核心内容外,还有哪些呢?我们结合课本在来认识一下。

(投影显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实质和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学生:(认真听讲,理解记忆)

教师:农村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了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它还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人把它叫做“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探路者的那些事儿。

(投影显示 ——故事三: 探路者的酸甜苦辣)

记者: 80年代的时候,国营企业是好单位,你又是国营企业的车间党支部书记,待遇不错,怎么突然想到要去承包企业?

卢火根:我出身农村,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 1982年,我的家乡已完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的收成是过去几年的总和。这对我触动很大,觉得承包是个好东西,把“责”和“利”统一起来了。我所在的国营企业是 1964年建立的,由于是涉农企业,不但不要交税,每年还有补贴。即便如此,还是连年亏损。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症结和之前农村的大集体一样,都是大锅饭、人浮于事。我想,我们国家还很穷,工厂连年亏损、连年补贴是行不通的。所以,我提出了承包企业。 1982年开始,我先后9次写信给《人民日报》等重要报纸,询问国营企业是不是也能像承包土地一样搞承包,都被一一否定。后来,我又写了信给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他打电话给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两人一致表示支持。我承包后把“责”和“利”统一起来,把全厂干部职工进行分流重组。许多人的铁饭碗被端掉了,有人就散布谣言、恐吓威胁。但是,承包一年后,企业实现了大幅度的营利,各种谣言不攻自破。

问题:卢火根的承包经营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方式上、过程上很大程度地借鉴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此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在学生对二者联系认识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掌握改革的含义、实质并能总结出中国改革的特点。

教师:卢火根的承包使长期亏损的企业迅速营利。作为城市改革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做法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推广,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那么这次会议做出了哪些重大指示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投影显示: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积极回答)

教师:会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投影显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积极回答)

教师:由此可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上述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下列问题:到底什么是改革?其实质是什么?中国的改革有什么特点?(投影显示:改革的含义及中国改革的特点)

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听讲并踊跃回答)

教师:总之,中国上下合力推动了改革的进程。接下来,我们仍要引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话:“中国的改革从安徽开始,就是从万里同志开始。开放从广东开始,就是从习仲勋开始。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习仲勋的那些事儿。

(投影显示 ——故事一:反偷渡外逃,加快开放的步伐)

“文革”结束后不久,国家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内地人民生活水平与香港居民相差悬殊,因此 1978年和 1979年上半年,广东出现最为严重的“偷渡外逃”高潮,对当地的经济、思想、政治各个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搞乱了边防社会治安,严重破坏了生产。 1978年习仲勋到广东之后多方调研,指出:“制止群众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习仲勋决心将偷渡外逃当作一场大的战役来打。在这场斗争中,他强调“贯彻治本治标并举,以治本为主的方针”。

学生:(认真阅读故事,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对外开放的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背景,重点了解国内背景。历史背景就是历史的“起点”,学生只有知道历史的“起点”,才能更清晰地掌握历史的走向,而从教材内容来看,改革的背景有所说明,但开放的背景几乎只字未提,所以把该故事作为补充材料提供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开放同改革一样具有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势在必行。

教师:为了改变广东当时贫穷落后、偷渡盛行的现状,在习仲勋的带领之下,广东开始了变革之路,开始向中央“要权”即要对外开放的权力。广东为什么会选择开放这条路呢,如何开放呢?我们来看下一个故事。

(投影显示 ——故事二:为广东向中央“要权”)

1978 年习仲勋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时,中央派出一个考察组在香港和澳门考察,考察组回来后向习仲勋等广东党政领导人介绍考察情况。习仲勋等人进一步打开思路,向考察组提出了在毗邻港澳的地方建立试验区的大胆建议。之后,广东方面重点研究了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经验,准备放手大干。 1979 1 23日,广东省委决定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珠海县改为珠海市,建成了两个大规模的出口基地。随后,任广东省长的习仲勋又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以及属于重要侨乡的汕头,各划出一块地方,单独进行管理,作为港澳同胞、华侨和外商的投资场所,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初步定名为“贸易合作区”。邓小平非常赞同广东富有新意的设想,他敏锐地感到这是一种新思路,是中国实施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邓小平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问题:广东对外开放的条件有哪些?什么是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特”在哪儿?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确两个概念 ——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使之与之前改革的概念相呼应,认识到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在目标、实质方面的一致性,并引出下面要解决的问题“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和格局特点?”,同时为后面学生认识改革和开放的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对外开放首先就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这些地区的开放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也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战略步骤及格局特点。

(投影显示 ——对外开放举措、步骤及格局特点)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积极回答)

教师: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投影显示 ——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这节课通过对这些先锋人物、开路者的学习,我们看到无论是从安徽还是到广东、无论是从中央到还是地方、无论是从小岗还是到深圳、无论是从农村还是到城市,无论是从内政还是到外交,这些人都发挥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对于他们这种精神,我们表示敬意!

学生:(认真听讲,认真体会)

教师:他们的故事并未到此结束,仍在继续,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后记篇一 ——大家如是说!

(投影显示:故事后记篇一 ——大家如是说!)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 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 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 800元以上。”

问题: 评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积极讨论,展示交流)

教师:以农村改革为例,回首来时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投影显示: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就如当下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农村继续深化改革,实行了土地流转的政策,当年走在分田到户前列的小岗村又走在了前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后记篇二 ——小岗村分了又合!

(投影显示 ——故事后记篇二:小岗村分了又合!)

1978 年前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 18位农民秘密把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 ,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而现在的小岗村正大张旗鼓地做着相反的一件事 :把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 ,向外流转。一旦流转,引进资金和项目后,办起来了厂子,村里人还可以进厂打工,也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村里想得很清楚,个体式的农耕作业只能吃饱肚子,不可能走向富裕。要发展,必须走集体合地之路。即使不办工厂,小田变大田,也可以顺利实现大农机作业,摆脱小农经济,加速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步伐。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后记篇一想让学生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认识改革的实质和根本目标,认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故事后记篇二则是通过小岗村前与后的对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上述结论。同时,为本专题第三节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教师: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那些年、那些人的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那些年、那些人的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同时,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这些年、这些人仍需继续努力、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这些事引向深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投影显示:中国崛起之这些年、这些人、这些事)

学生:(认真听讲和体会)

【设计意图】作为本课小结,应贯穿本课设计思路 ——以时间、人物为线索设置的故事情境。同时让学生强化对改革开放重大意义的认识,而且联系现实明确我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必要性。

【布置作业】

教师: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同时也紧密联系着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课下我们相互讲讲自己身边的故事 ——我们与改革开放……,希望同学们多了解、多调查,讲出老百姓自己精彩的故事。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强化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使学生体会改革开放是令中国人民最为自豪和自信的伟大创举。

【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对内改革(农村 ——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外开放    巨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eefb1b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3.html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