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思考题修订版2018

发布时间:2020-06-09 09:10: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毛概思考题修订版2018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涵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首先,其地位: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其次,其原因:一是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二是由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分布集中和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三大特点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再次,实现途径是:一是率领被领导者与共同敌人作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给被领导者以物质利益;三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四是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五是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六是加强党的建设。

2.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必要性: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革命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这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这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重大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

1.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意义?

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历史差距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一、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个方面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3.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当然,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出: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

内涵: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改革的客观必然性:a.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解决社会主义 基本矛盾的方式;b.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c.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方式;d.改革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文革后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e.改革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其主要矛盾不具有对抗性质,因此,只能用改革,不能用革命的方法解决。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是二者都能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其功能相同;二是二者都会引起社会变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其结果相同;三是它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是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具体的体制,通过改革和完善具体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二是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振兴中华民族等。

3.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的成果,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也不改旗易帜。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所谓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就越发重要。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有效措施:首先,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一是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是要全面改革。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党深刻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落实“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就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3.如何正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隔开来或对立起来。

6.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第一,办公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神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7.怎样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顺应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的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走和平发展道理,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体系。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维护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一切为了人民。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一,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第三,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3.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PPT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处理好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实践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爽的状态。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

4.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将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制度建党hi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

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第一,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第二,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第三,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第四,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第一,全面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系统;第二,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第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第四,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

持党要管党原则和从严治党方针,是我们党从长期执政党建设实践中得到的重要认识和结论,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其具有以下重大的意义:

一、从严治党要求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制定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颁布了新党章,开展了整党,严肃整治党内不正之风,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开展“三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集中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反腐败斗争,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要管党须臾不可懈怠,从严治党一刻不可背离。

二、从严治党要求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使我们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中形成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共识,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

三、从严治党要求我们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这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方面工作中,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从严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

四、从严治党要求我们摒弃那种对错误思想不批评、对错误行为不纠正的“好人主义”,切实改变执纪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完善各种监督形式和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eafa160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8.html

《毛概思考题修订版201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